民国立志传-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战关系重大,需要慎之又慎,我的参谋长,你看胜负几何?”
“如果王处的情报可靠,胜负当在半半之数。我军械利,北洋军人众。”
“亚樵,桂军、滇军那边是什么情况。”
“第一路军蔡锷部,缺少粮饷现无力北伐,而陆荣廷一直在打广东的注意,所属桂军暂无北上之意。”
“北京又是什么情况。”
“北京方面袁世凯的病越加沉重,北洋集团内部的斗争也越加激烈,目前袁克定已经完全失势,段、冯二人仍在相互明争暗夺之中。”
“委员长,我建议推迟北伐,待两湖土改完成,新军整编完毕,再举北伐。”
“北伐军队随着准备出机,两湖的土改也同样不能松懈,这关系到两湖的大局,另外收编部队要加快整编力度。”
关于陕西发生的事杨洪森暂时没有汇报给孙中山,因为这段时间他看到孙中山的心情特别好。
随着,孙中山入驻南京总统府,日本商人急切的希望恢复在两江地区正常的贸易和投资。
一直以来由于杨洪森“政策”,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侨民移居北方,两江日企由于利润急剧下滑面临破产。商人们在政府的默许也做过一些手脚,比如收买中国人放火什么,上海纺织厂就曾遇到纵火未遂事件。对于这样的事件,杨洪森秉承慕容世家“以彼之道还之彼身”的原则,全数用在了上海日本纱厂身上,不只是上海一地,北方省份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走火”事件。
日本在中国是有特权,但是杨洪森的“政策”更好,更强大。
很多人以为把钱存在外国银行,以为杨洪森就没有办法了,实际上花旗、大通,甚至于汇丰都与杨洪森的南京军政府有秘密协议,通过国际金融机构,就算你把钱转到国外,南京军政府也能想办法将钱暂时冻结起来。黑市交易多在军情处的控制下,那此不守规则人都会被政策性清理掉,即使是日本人也毫无例外可言。
孙中山将此事交由杨洪森处理,北伐才是头等大事,而且这些事也一直由杨洪森分管的。
孙中山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极为狡猾,杨洪森对日本的“政策”是针对日本政府的相关政策而来的,他们不进行调整,杨洪森自然不会进行调整。
这种得罪人的事,以前都是杨洪森干了,那就继续让他干吧。
如果是私人拜托孙中山还能与杨洪森说说情,但若是政府与政府之间,那还是通过正常的渠道为妥。
可是如果杨洪森能说的通,日本商人也就不需要走孙中山这个后门。
谷康昭夫找到杨洪森时一改以往温温雅雅的态度,口气强硬地要求杨洪森立即废除针对日本商人的敌视性政策。杨洪森只听了一分钟就借口走了,他很忙,没有空听他废话。
“大使先生,我没空在这里听你废话。”
“你怎敢对我们大日本外交官如此无礼。”随行的滕田一兵卫一脸怒容地瞪着杨洪森。
啪,啪,杨洪森上前给了连续滕田一兵卫两个耳光,等滕田一兵卫反应过来的时候又被踢了两脚。
“敢对我指手划脚,你真是活腻味,外交官了不起啊,如果明天你还是外交官,我杨洪森辞职不干去美国。”说着走过去又踹了滕田一兵卫,跺地滕田一兵卫嗷嗷之叫。
杨洪森整理了一下发型,“谷康昭夫先生,你就自己看着办,这次我给你面子,下次,我不想再有下次。”
看着办公室内的中方工作人员大声问道,“刚才谁看到我打人了。”
“没有。”
“很好,收队。”
谷康昭夫坐在这里感觉自己好像正在面对着“黑龙会”的老大。不久之后滕田一兵卫被解职调回了国内,而谷康昭夫更是被小小地警告了一下,这把谷康昭夫吓了一跳,他一直搞不懂这是怎么回事。对于那些不断上访的日本商人,谷康昭夫告诫他们本本分分做生意,赚他们应该赚的钱。可是本本分分的做生意,哪能赚到什么钱。
南方的水远比北方的池子深,至于其中的内情不是谷康昭夫可以了解的。
可是这种事传到孙中山的耳朵里就不一样,杨洪森对日本人的无理要求,据理力争,直到挥舞拳头,并且迫使日本政府将无礼的外交人员撤职查办。这可真是一件让惊奇的事情,这让孙中山对杨洪森的评价又高了几份。孙中山的警卫对杨洪森这个外表有些冷的将军极为敬佩,这可是连日本外交官都敢打的牛人,这事在坊间被传的更邪乎。
第七卷 红莲 第十六章 火车票
更新时间:2009…1…20 2:12:03 本章字数:3106
杨洪森很讨厌这种谣言,因为这些不实之词将会严重破坏日中友好的关系,对于杨洪森来说日本是他的重要客户之一,让这些客户满意正是他们这些商人最高尚地追求。
顾问委员谭延辏Ы邮苣暇┚蔚H魏鲜〕ぃ劣诰ㄑ詈樯遣换嵊伤绦瓶亍�
消灭军阀割据首先要加强中央的集权,将地方上的用财权、人事权抓在手。其次就是加强党对军队进行控制,从而将割据根除。
原湖南都督汤芗铭调入南京军政府担任顾问委员,杨洪森没有赋予他实际的权利,但却给了他一很多的头衔。
两湖被杨洪森收入囊中,两地土改运动也随之展开。相对于湖南的土改,湖北对土改更为迫切,土改运动受到两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轰轰烈烈地土改运动开始后,那些分到土地的百姓们怀着极大的热情从事着生产劳动,为了支持军政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响应号召踊跃参军。
中国革命的基础在什么地方?不是在上海、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而是广大的农村,城市内的工人无异是这场革命的中间力量,而像杨洪森这样的不法资本家则充当起决策者的角色。
合并改组后的国民党,不管是势力还是实力都是空前的强大。
杨洪森成为了党内了二号人物,孙中山将其作为接班人培养。
杨洪森在党内拥有着“偏执狂”的称号。
孙中山在中国推行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内阁采取元首制,而杨洪森是其最坚决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议会中反对声音不小,但是在占有70%议席的国民党人面前,这些反对声根本不能阻止议案的通过。
杨洪森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再一次重申孙中山的对党、对国家的绝对领导地位。他那“偏执狂”似的演讲得到了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支持。
第一个喊出“我的元首”的是杨洪森,不仅如此,杨洪森还无耻喊出了“我的父亲。”
“国父”称号在这个时候得到广泛地认同。
在南京,二十万人的大游行让西方各国大为震动,到处是红色的海洋,在这座古老的南京城中只能听到孙中山一个人的声音。
孙中山+杨洪森=?
没有人回答出最后的答案。
南方的消息进一步刺激了袁世凯的病情,他已经预感到了自己的大陷已到,袁克定根本无法应对如今场面,不过他仍打着小算盘,准备抬出自己的好友徐世昌,让他做过渡,但是徐世凯是何等人物,自然不会趟浑水,他只好回过头请段祺瑞出山,段祺瑞等了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在这年的寒冷冬季,袁世凯带着那颗寒透的心,悄然离去。
与袁家大宅内的一片哭声相比,北洋新政府班子却热火朝天地起炉了。
南北的局势,任谁也看的清楚。现在南方势力很强劲,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杨洪森。国民党改组后,其出任南京政府陆军部长,他是南方政权的实际掌握着,滇系、桂系都是他的爪牙。单从南北的兵力而言双方相差无几,从民心、士心方面来讲南北相差甚远。南方经济发展迅猛而强劲,钢铁、治金、机械、造船、纺织等都是压倒性的,军工厂更是北方所不可比拟的,以上海制造局为例,杨洪森得到后,该厂的产量就不断被刷新,现在上海制造局每月能产88式步枪4000枪。南北强弱对比已经发生变化,北洋政府通过单纯军事手段不但无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且会导致北洋的情况更加的糟糕。
“有必要与杨洪森谈和。”
当然这只是段祺瑞个人想法,不过他很快将这一想法变为了实际的行动。
帝制取消后,取而代之的是共和体制,为了迎合南方,段祺瑞并不急于担任那些近在眼前的总统,而且扶出了黎元洪,对于第二次出山黎元洪信心不足。而1915年12月12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大总统,并组建了南京军政府,他这个总统能不能当还要看孙中山的意思,即使他当选为总统,他还需要解决另一个问题段祺瑞,他可不甘心从袁世凯的傀儡变成段祺瑞的傀儡。
南京政府成立后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得到英、法、美、日等国的外交认可。不过在段祺瑞扶出黎元洪后,南京政府就变得极为尴尬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初杨洪森反对筹建南京政府的原因,在那些西方国家眼中北洋才是正统。
南京政府中杨洪森控制着地方和军队,那些资深党员则控制着政府,他们之间暗战不断,但是杨洪森自有办法收拾他们。
孙中山也在思考着两个问题:一、北伐是否还要继续,毕竟袁世凯死了,帝制取消了。二、是否取消南京政府,现在各国均只承认北洋政府。政府内要求继续北伐的声音很高,杨洪森却不支持北伐。政府内反对取消南京政府的议员很多,杨洪森却力主取消以迎合西方各国。
不过有两件事导致了北伐无法在继续。
第一件发生在四川,唐继尧为了控制四川抬出了蔡锷,而蔡锷的确很有作用,一下就把四川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都镇住了,可问题是蔡锷的身体不太好。南京政府组阁后,杨洪森派专机将蔡锷接到了南京,这是杨洪森对他的看重,期间他做了一些手脚,其在上海治疗时被诊断出有严重的疾病可能会导致其死亡,洋大夫建议其到医疗条件更好的欧美治疗,杨洪森自然将此事报知孙中山,孙中山亲自了解了蔡锷的病情,根据医疗小组建议准备至美国治疗,军政府还专门划拨了一笔款子,杨洪森更是派人与美国支部同志联络。唐继尧担心南京政府打四川的注意,所以暗中指示四川地诸将挽留,这让孙中山大为恼火,在他看来蔡锷如果继续留任,非死在都督任上。杨洪森几句话就点明了其中了缘由,孙中山轻叹一声,以南京军政府名义,让唐继尧兼任四川都督,北洋政府也做出同样的任命。唐继尧没有蔡锷那种威信,四川诸将都不吊他,他不得诉诸于武力,这使得第一方面军彻底无法参与北伐活动。
第二件事比起蔡锷去美国治疗那就严重多的多。惠州陈炯明对广州兵变,袭击军政府,自称广东都督。北京这次的反映很快,段祺瑞命令广西陆荣廷发兵讨陈。南京知道这个消息还是在黄兴逃回福州之后。国民党重要人物宋教仁在广州兵变被陈炯明手下的士兵乱枪打死。宋教仁的身亡绝对是一场意外,陈炯明没有下达过杀宋教仁指示,但是宋教仁太过刚烈围攻当日,只身前往欲劝退陈部叛军,结果被杀入广州城的叛军打的全身血孔。
宋教仁的死把陈炯明吓的不轻,“你说他不好好在军政府内待着,出来个毛劲啊”。
陈炯明不好的预感在其夺取广州后几日应验。孙中山在南京极其愤慨的通电讨伐陈炯明。
陆荣廷为了防止南京方面介入广东事务首先起兵。
陈炯明非常清楚孙中山发起火来事态会很严重,陈炯明自然打不过陆荣廷,他一方面向孙中山去电请罪,一方面通电下野准备回香港。可是香港他哪里能会的去,社会部的那些人拿着孙中山的手谕到了香港后,马上布控着手抓捕叛党、叛国、叛军的陈炯明,在友人的提前告知下陈炯明只身逃亡澳门,社会部的人随之到达澳门,陈炯明只好逃亡南洋,可以在南洋他更待不下去,只好一路南逃至澳大利亚。
这件事的后续是,陆荣廷独占了广东,他虽然支持南京政府,便是却以各种借口反对北伐。
到此为止,北伐三路大军只剩下杨洪森这一路,孙中山对于他们的背约十分不满,而杨洪森趁机向孙中山推销起“攘外必先安内”的方略来。
第七卷 红莲 第十七章 再来一个小结
更新时间:2009…1…20 14:55:45 本章字数:3139
何为“攘外必先安内”?
说白了就是把唐继尧、陆荣廷、刘显世请到南京喝茶看报纸,杨洪森来当家作主。
云南、贵州、两广、四川五省的问题是要解决得,可是怎么解决就成了问题。
南、北方的形势此时也极为微妙。
段祺瑞并没有邀请孙中山,却抬出了黎元洪。南京与西南三督之间的矛盾同样也被段祺瑞很好了利用了。“如果是用滇、黔、桂三省的空间来换取北方时间,那么我认为值得。”
袁世凯倒下去,南、北之间出现了一道真空。
西南三督反对元首制,这导致了党内就何种体制产生分裂。来党内就派系林立,再加上杨洪森这一拨人那就可想而知了。而元首制最大的敌人是那些民主派。杨洪森私下会见孙中山再次表达了欲北伐成功必先安内的方略。安内之策,由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数个方面进行。对党内的清洗也就在这个时候展开,而清洗的诱因恰恰就是“陈炯明广州叛变”。南京军事情报将近600页的秘密调查交给了孙中山。
“在这么下去我们是要亡国的。”
孙中山调查报告授权杨洪森一查到底,大清洗随之展开。
这份将近600页的报告,以陈炯明广州叛变为起点,就党内人士的各种违纪、违法等行为进行调查,陈炯明的叛变,宋教仁的死都不是偶然,而是利益集团相互冲突的必然结果。铲除党内利益集团,保卫革命的胜利成果。整个清洗是一点点进行了,首先被披露的是南京财政部贪污案,这是一个很小的案件,总计的款项不到30万元,但是牵涉的人却越来越多,开始的时候报刊还不时的披露,过了一段时间随着涉案人案的增加,南京政府对南方省各级新闻机构发布了监管令,而抓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