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限留恋情。山中有情趣,心定身始轻。月明竹影入,日出樵唱清。春间杜鹃放,灿烂岭谷盈。看花动近远,车马道边横。游客缘径上,霞光照面迎。下山观早集,听鸟识初晴。风过松涛声,雨霁岫色明,还家午饭罢,倚枕闻蝉声。秋来气高爽,涧底老桂秾。芬香四散溢,遥望如金钟。荻花舞雪白,枫叶满树红。田家忙收获,得饱歌年丰。亲朋隔城市,幽居镇日间。野果溪畔摘,流水声潺潺。举目成远眺,但见云峰环。暇时赴村墟,新月偕相归。归来童稚喜,柿脆鲫复肥。灯下课女读,夜凉添薄衣。地僻炊烟少,绕屋唯松林。身安心益静,吟诗代抚琴。佳境不易驻,回忆味更深。故乡亦短梦,他乡何处寻。(《壬辰仲春观岭南大学校园杜鹃花因忆故乡山居之乐遂成长句以记之》)频年播迁的南国女子想到了故乡山居时春天里杜鹃花开遍山野的动人景致。诗情满腹又聪慧明敏的唐筼显然被岭大的杜鹃花所深深感染。自然,这幅生机盎然的春景顺着唐筼的双眼同样照亮了陈寅恪的心田。与内子的怀今异致,陈寅恪的心绪走上了思古的向路:“美人秾艳拥红妆,岭表春回第一芳。夸向沉香亭畔客,南方亦有牡丹王。”当年李太白赞太真之美有《清平调》三首,二、三有云:“一支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挘Ф铣Α=栉屎汗盟疲闪裳嘁行伦薄保弧懊ㄇ愎较嗷叮5镁醮础=馐痛悍缥尴藓蓿料阃け币欣桓伞薄4蠓降某乱“蚜氪蟮亩啪楸茸髁饲愎愠堑哪档ぁ!
多情的总是女人。同一年,写下上引长句的前后,唐筼还有《咏红梅友人赠红梅》、《辛卯除夕答谢黄萱夫人赠水仙花》、《咏水仙》(二首)、《壬辰春二月初九答谢颂珊夫人赠踯躅花即杜鹃花》、《咏岭南踯躅花一名山石榴一名杜鹃花》、《别杜鹃花》、《广州木棉花壬辰仲春作》、《再咏木棉花》、《谢友人赠新种绛色玫瑰》等多首咏花之作。在唐筼,那是一个花团锦簇的春季。值得注意的是,这期间尽管陈寅恪自己只作了一首前引的《咏校园杜鹃花》,但有两首与唐筼合写的诗作《别水仙晓莹寅恪联句一绝》和《晓莹寅恪前题(前题指《广州木棉花》)联句》。前者言:“玉容憔悴浅颦眉,莹脉脉相看绿鬓垂。寅暂别人间留后约,莹未妨重见一春迟。寅”后者云:“十丈空枝万点红,莹霞光炫耀脆林中。莹高花偏感高楼客,寅愁望垂杨乱舞风。寅”从诗集中作品的前后顺序来看,夫妻联绝所“别”的应该就是黄萱送的那株水仙。我们试着作出如下的推测:唐筼身体不好,1952年1月26日所作《辛卯除夕答谢黄萱夫人赠水仙花》的“喜对芳姿病榻前”句提示我们当时的她可能正染微恙,除夕夜,黄萱女士送来的一株“翠袖冰肌望若仙”的“漳泉”水仙,让病得没法逛花市而略有沮丧的她心情舒展了许多;依常理,慢慢地唐筼自然也就康复了,可本来就喜欢鲜花的她怎么会忘记陪着她慢慢康复的水仙花呢,于是接连写下了两首咏水仙的七绝,赞其“碧色罗裙体态妍,雪肤玉貌绝尘缘”,谓其“凌波仙子出埃尘,翠袖金冠白玉身。绰约临风无限意,嫣然微睇惜花人”;然而人有祸福,花也有荣枯,漂亮的水仙雪肤不再、翠袖转黄,这怎能不引起唐筼“玉容憔悴”的爱怜和哀叹;朝夕相处的陈寅恪自然也知道了水仙“垂”“绿鬓”的事,忙赞它虽枯亦荣,作为对许多日子里花儿与二人朝夕相处的感激,并以为对唐筼也包括自己痛失花友的心理安慰。
陈寅恪的生活显然非常地鲜活。这其中,唐筼的相濡以沫最值得珍重和感谢。通观1951…1957年间的诗作,可以发现两人常有诗词唱和(两人合作的那首唱木棉的七绝即为一例)抑或酬谢,特别是在包括一些诸如生日、纪念日之类特殊时节,尤其如此。比如唐筼1951年元旦赠陈寅恪(1951年2月6日。据《诗集》此为一无题诗)、陈寅恪《答晓莹辛卯元旦见赠》(1951年2月6日)、陈寅恪《辛卯广州元夕用东坡韵》(1951年2月)、唐筼《辛卯广州元夕与寅恪同用东坡韵》(1951年2月)、陈寅恪《首夏病起》(1951年5月)、唐筼《和寅恪首夏病起》(1952年5月)、陈寅恪《旧历七月十七日赠晓莹》(1951年8月19日)、唐筼《答韵》(1951年8月19日)、陈寅恪《晓莹生日赋一首为寿》(1952年5月)、唐筼《壬辰五月十七日答赠寅恪并记岭南寓园景物》(1952年6月)、陈寅恪《癸巳元旦赠晓莹》(1953年2月14日)、陈寅恪《癸巳除夕题晓莹画梅》(1954年2月2日)、陈寅恪《晓莹昔年赁宅燕都西城涭水河庭中植柳四株以白垩涂树身望之如白皮松乙未春日与晓莹同寓广州偶忆及之感赋一律》、唐筼《答寅恪偶忆北京水河故居原韵》、陈寅恪《乙未五月晓莹生日赋赠》(1955年6月20日)、唐筼《乙未五月十七日寅恪六十六岁初度赋一律为寿时值广州芒果荔枝丰收也》(1955年7月6日)、陈寅恪《旧历七月十七日为莹寅结婚纪念日赋一短句赠晓莹》(1955年9月)、唐筼《答寅恪七月十七日赠句次原韵》(1955年9月)、陈寅恪《乙未中秋赠内即次去岁中秋韵》(1955年9月)、唐筼《和寅恪乙未中秋见赠次原韵》(1955年9月)、陈寅恪《丙申六十七岁初度晓莹置酒赋此酬谢》(1956年)等等。就既有的材料来看,唐筼的诗大部分都是在此一期间创作的,建国前以及1957年后都很少见,这大约也可以侧面反映期间两人家庭生活的安实。那些酬答唱和的作品花儿一样地镶嵌在两人八年来的爱情征途上,琳琅满目,馥郁芬芳。拿1951年结婚纪念日两人的唱和来看,“一笑风光似昔年,妆成时世镜台前”,陈寅恪先说尽管是在时世如此的情况下化妆打扮,可笑起来的样子仍如早年一样风光不减;“群雏有命休萦念,即是钟陵写韵仙”,小孩们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放下心来不要老挂念,便是鼎革之际的写韵仙。唐筼就讲,“陵谷迁移廿四年,依然笑语晚灯前”,转眼间从认识到现在二十多年里阴阳流转世事变迁,我们的爱情依然未变,灯下的我们仍旧是笑语欢颜;“文吴之事吾能及,同隐深山便是仙”,吟诗填词我也还可以,能同你隐居深山就真是神仙了。后来陈寅恪又作了首《题与晓莹廿三年纪念日合影时辛卯寄寓广州也》,中有“短檐高屋总伟时,相逐南飞绕一枝。照面共惊三世改,齐眉微嫌十年迟”之句,尽写出两人遭逢世变、相见恨晚、甘苦与共、相偎相依的不渝心志与忠贞爱情。
当然爱情并不总是或者说仅仅是天上人间、海枯石烂,它似乎还有更多一些的含义,比如说生病时的相互照顾、平常岁月里的拌嘴游戏等等。以1951年的《首夏病起》与《和寅恪首夏病起》来说吧。春天里陈寅恪高血压的毛病趋重,头疼得厉害,不得不天天靠安眠药的镇定作用来抑制痛苦,靠睡觉来打发日子,迷迷糊糊中春往而夏来,终于血压降了下去,心情舒展、甚感快意的他乃作诗以纪之,“刀风解体旧参禅,一榻昏昏任化迁。病起更惊春意尽,绿荫成幕听鸣蝉”,过去读禅有刀风解体之说,前阵儿我病得也差不多,浑浑噩噩睡着过,没想到病好了,却已是春去夏来绿荫成幕蝉儿歌:久病初愈的人看什么都有不免阳光挥洒。唐筼却不这样想,“排愁却病且参禅,景物将随四序迁。寂寞三春惟苦雨,一朝炎夏又闻蝉”,又是养病又是参禅,外间的风物自然要随序变迁,没人说话的我,春日里愁对苦雨,夏来了还得噪听鸣蝉,总是寂寞无聊的很啊。好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为陈寅恪的病担心焦急的唐筼,仍是忍不住抱怨:春天里老下雨,春尽了又听见蝉声起,我一个人都快烦死了,你现在还乐得“绿荫成幕”乐得“听”什么“鸣蝉”。唐筼的诗在我们读来总有一种抱怨的味道、几缕拌嘴的气息,这个时候他们两人经风历雨、相亲相爱的眷侣形象显得尤其地真切和充实。陈寅恪对平日里唐筼能跟自己诗词唱和很是高兴。1952年的春天,时而惜别水仙,时而盛赞杜鹃的陈寅恪,突地发现转眼间自己在岭南已是寄居了三年,不禁念往思今,唏嘘不以起来,有《壬辰春日作》一律自纪心曲。首颔二联曰:“细雨残花昼掩门,结庐人境似荒村”;“简斋做客三春过,裴淑知诗一笑温”。就陈寅恪的生活来分析,“知诗”的“裴淑”是在说唐筼,在“细雨残花”“结庐人境”的日子里,慨叹流寓岭南已三年的陈寅恪在庆幸自己还有知书能诗善解人意的结发人,总还时不时地带给他笑语欢声的丝丝温暖。对于流民心态浓重的陈寅恪来说,“爱情融成的回忆”让他的“痛苦化成(了)歌曲”①,唐筼的存在绝对是最值得庆幸和珍惜的人生厚赐。
播迁他乡的不争事实,让唐筼常常地怀念北地,进而不可避免地生出客居他乡的伤感。1951年,农历辛卯年春节那几天,庚寅除夕还在欢喜“江城花市年年好,喜得红梅迎岁新”的唐筼,七天后的人日又写下了这样一组诗句:“人日清寒细雨来,嶺梅憔悴杂尘埃。池边新柳枝先绿,梁上空巢燕未回。愁望江流常不息,追思羁泊有馀哀。天涯归意无人会,可得山中共把杯。”一个“归”字明白无误地向人们显示着在春节这个特殊的不能再特殊的佳节良期里,常年“羁泊”的唐筼渴盼返归故里与陈寅恪“茅舍”隐居品茗共话的心绪。从“山中”一词来看,唐筼大约是想起了广西。前文已经提到,唐筼的身体也不好,辛卯一年(庚寅年唐筼写给亲人的信中有“老病日侵”的话,说明其身体状况建国后的几年来可能一直都不是很好)尤其如此,黄萱送水仙给她的时候她仍在病中(“喜对芳姿病榻前”),而这年冬天《重读陶渊明桃花源记有感》一诗“病中作”的副题,特别是“叹我余生多病苦”一句,更向我们明证了年内她身体状况欠佳的事实。正是在这样的年月里,唐筼接连写下了《忆故乡二首并序》(《忆良丰山居》、《忆半山小筑》)、《忆成都华西壩寓居》三首怀旧诗。记忆总是美好的,当人遭遇挫折或疾病缠身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的去回想以前的美好事物,羁旅在外的游子往往会特别特别地想家更是典型的例子。显然,唐筼也不例外。在她的记忆中陈寅恪任教广西大学时他们在良丰山居和半山小筑过得绝对是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前者称:“屋对青葱半岭松,云峰遥望几千里。鹁鹄声缓随风远,踯躅花开①满谷红。日暖桂香穿涧树,夜深枫影上廉栊。山居乐事今成梦,欲再还山只梦中。”后者云:“半山有屋两三椽,临近桃源傍水边。洞口干云红豆树,湖心倒影彩灯船。群鸡啄食竹篱下,稚女读书木榻前。此是燕山幽胜景,名园回首已风烟。”唐筼渴望离开广州返归故里的心绪在1952年所作《壬辰春二月初九答谢颂珊夫人赠踯躅花即杜鹃花》、《壬辰仲春观岭南大学校园杜鹃花因忆故乡山居之乐遂成长句以记之》、1953年10月《十月八日追忆今夏风雨中观木棉有感作》、《前题再咏》以及后来的《忆髫年》诸诗中皆有所体现。
然而,由于前面已经讲到的原因,唐筼也留在了广州,在陈寅恪的身边站立成一株“霞光炫耀脆林中”的木棉。其实唐筼写下“亭亭直上白云间,无叶无枝态更妍。俯视春风摇嫩绿,高红独艳夕阳天”(《广州木棉花壬辰仲春作》)的同一年(1952),正好也是舒婷出生的一年。25年后的1977年3月,后者也完成了一首赞美木棉的诗歌,这就是著名的《致橡树》,青春岁月里的舒婷成功完成的一首爱情诗。“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红霓”。细细品味,这些话用来形容唐筼之于陈寅恪倒也显得颇为合适。后面的故事还将继续向我们证明这位当年的名门闺女的坚贞、刚毅和英勇,证明她在陈寅恪生命中无可替代的价值。
继续建国后的故事。
爱情天河的绚烂从来都离不开亲情世界的支持。从小家到大家到家族到姑表亲戚,透过残留的诗文,穿越过半个世纪的沧桑,在斑驳的字缝里我们隐约看到了寅唐二人生命世界的另一个向度,一个更为真实的向度,一条亲情流溢的情感之河。
还是请唐筼来作主角,善感多情是女人天生的“丽质”。
1951年,农历庚寅年大寒那天,唐筼写诗寄赠自己的大姊,“三年不见几沧桑,感旧怀人夜漏长。老病日侵无一字,可容煎药倍堪伤”,世事沧桑中跟大姊已有三年没见了,妹妹我其实常常想姊姊,想得长夜里难以入睡,可我身体不好老得病,煎药熬汤地连写东西都顾不上,说起来真是很叫人难过。显然,大寒的到来让唐筼又忆起了以前姐妹们在一起时的快乐。三天后的一个下雨天,因给大姊写信而被激发得澎湃开来的亲情让她又写了首想念九妹的诗寄了出去,“烟雨迷濛隔野塘,残梅欲尽柳争长。何当共话西窗夜,人寿河清两渺茫”,真希望能再有机会跟九妹你“烟雨迷濛隔野塘,残梅欲尽柳争长”的时候临窗共话说短道长啊,不过看起来,就怕是人寿有限河清无期有些渺茫啦。这一年,唐筼还有另外一首写给姐妹的作品。《答五年前怀妹见赠诗次韵》,是就当年举家离川而后过金陵时堂妹唐剑怀从苏州赶来相见时所赠诗而成的,“浮家岭外已三年,景物悬殊几万千。每恨一家难久聚,何堪大姊又长眠。羁游江海虽分地,投遞音书未隔天。愿托南鸿报消息,慰吾离思病床前”,大意仍在叙说近年遭遇,而后强调了可以彼此写信应该多多联系。对看《寄大姊》和《答五年前》两首诗可知,“大姐”在唐筼寄诗后不久便弃世而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