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就在一年多以前,1967年冬天的时候,老学生季羡林已经因为受不了残酷的审讯而想到自杀了:
夜里,在乱梦迷离中,我一会儿看到那一把菜刀,觉得有什么人正用那一把刀砍我,而不是我砍别人。我不禁出一身冷汗,蓦然醒来。我一会儿又看到那一只装满了烧掉一半的信件的篮子。那篮子忽然着起火来,火光熊熊,正在燃向我的身边。我又出了一身冷汗,蓦地醒来。……我还想到了一些别的人,他们有的从很高的楼上跳下来,粉身碎骨而死;有的到铁道上去卧轨,身首异处而死。这些都是听说的,没有亲眼见到。类似的事情还听到不少,人数太多,我无法一一想到了。现在世界上流行的安眠药多半出自资本主义国家。所以我说它是资本主义方式。服安眠药自杀最保险,最无痛苦。现在我的方式既已选定,大功告成就在眼前。我可以考虑行动的时间和地点了。
从3月份开始,唐筼被家庭妇联叫去学习,到7月才结束,期间陈寅恪的生活常常没人照顾。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好。其实去年五六月间已经发现有心力衰竭的现象了。
然而,无聊的审讯仍在继续。据《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的记录,这一年5月5日下午6点三刻的时候,陈寅恪又一次被迫作“口头交代”,一直到他不能讲话了才肯罢休。期间有“如在死囚牢”之类的话。
“死囚”之言,清晰地表现了陈寅恪的绝望心境!事实确实如此,一个动都不能动的病残老人了,还天天地被提过来审过去,没有坐地等死的死囚念想那才奇怪呢?更可悲的一点在于,对这样呼天式的悲鸣,压根就不会有革命干将为此感到内疚抑或起码的哀伤。
中秋节又到了。可我们的陈寅恪再也没有心情玩诗吟赋谈饼抒情了。八年前的中秋,老友吴宓刚刚来访,高兴的心情,中秋的时候还在延续,“娇寒倦暖似残春,节物茫然过岭人。数夕蟾蜍园缺异,一枝乌鹊雨风频。小冠哪见山河影,大患仍留老病身。差喜今朝同说饼,卷帘清雾接香尘”(《辛丑中秋作》),之后不久就召开的高级知识分子座谈会更是给陈寅恪的生命带来了丰足的享受和精神的愉悦。可是,八年时间里,中国社会的政策跳跃了太多太多,当年受人礼遇的知识分子而今成了人人得而批之的臭老九,天上地下,霄壤有别,相去何其远也!
四年以前,奇女子冼玉清因为癌症不治在大约相同的时候开始向友朋们道别。四年以后,换成了她生前的好友陈寅恪。中秋以后整十天,农历八月二十六日(阳历10月7日)清晨五时半,新的一天就要向我们走来的一刻,一代大师陈寅恪逝世于刚刚搬进去不久的西南区五十号寓所。对于这位曾经通过自己的学术为现代中国增添了无限春色的史学巨匠,运动岁月里的中国历史就像哆嗦灰尘似的将他轻轻抖落,生前没有一丝挽留的意思,死后也没有几个人为他感到哀酸和惋惜。
呜呼,伤哉!
四十余天以后的农历十月十二日(阳历11月21日)晚八时半,多症并发的才女唐筼也随夫而去。与他们同道的还有原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去世。世界范围来看,同在这一年逝世的至少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创立者特奥多尔?阿多尔诺(1903年生),以及在当代颇有名气的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卡尔?雅斯贝斯(1883年生)两位先生。
前文在不少地方都提到,但陈寅恪说到底是位爱国知识分子。“他对于抗美援朝的胜利,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是大胆而且得策的进军。对于毛主席的词,他大加赞扬,认为很有气魄,且都按词律填写。”“陈先生是一位高度爱国的知识分子。他正直,黑白分明,实事求是。他很关心国家大事,是非得失,十分清楚。他希望祖国能早日繁荣富强起来的愿望是很强烈的。”①
自从陈寅恪下世的1969年算起,人们关于他的争论一直就没有止息过,至于今日也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了。其间关于他学术、生平、师友乃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晚年生存状态的探讨,众说纷纭。
陈寅恪一生历清、民国及新中国,基本上与现代中国文化的萌芽与成长同步,时代的鼎革承转中,他凭借着自己卓异的天资和勤奋的努力累积建构了博大敦厚的学术殿堂,为同时代人以及后来的我们所景仰。1949年前后陈寅恪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先是目盲,后又膑足,然而由于得到各方面的照顾,更由于得到了助手的鼎力襄助,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学术研究,这一期间完成的系列论文,以及《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文字,本身就可以看作是陈寅恪以及他所在的新社会奉献给中国文化历史的一个小小奇迹。这话没有半分的夸张,更没有一丝的谀词,事实便是如此。
然而当整个中华民族的不幸以一种狂热的形式来到华夏故土的时候,作为优秀史家的陈寅恪不几年便含恨离世。说起来这确实也是一幕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由此激起的学人间的深沉同情常常让后来者在解读陈寅恪的晚年岁月时出现从终点看开初的流弊,以至于此类情况下晚年的陈寅恪生活得悲凄凄、惨兮兮,对此我们不甚同意,参以新旧资料尝试着作出了自己的叙述。诠释学的理论以及后现代的思考提醒我们,谁也不好说就真地找到了陈寅恪生命最深处的秘密,所以我们这里的文字仍不过是一个角度的审视,然也否也,尚需读者诸君的披览和察鉴。
本书第一、二、六章由刘斌执笔,第三、四章分别由顾娟、李逢玲执笔,第五章和第七章为尹燕与刘斌、顾娟与刘斌合作撰写,全书由一苇统稿。
本书写作期间得到了毕晓乐、张秀丽、顾雨花、于丽丽、王雪、王德凤、刘娜、张华等好友的热心帮助,更得到了家人的谅解和支持,在此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不少既有研究成果,由于成书仓促,部分未及标出,不敢掠美,并至谢忱。
编者
2006年仲秋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