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名汉子凶残异常,高翼不想与他们打交道,但满腹的疑团又令他难以割舍。确定不了身处何地,他无法选择目的地,所以,他只好驾着船,徘徊在江心。
那七名汉子奔近了那个骄蛮的女子,简单的问候过后,七人齐刷刷的匍匐在地,向江心的高翼致以大礼,似乎在感谢高翼救了那名女子。
大礼过后,七人又齐崭崭跳了起来,挥舞着手里的武器,冲江心的高翼大喊大叫。高翼明白,这些人是觉得自己在拯救过程中,对那名女子有所冒犯,故而这些人大为不满,他们是在向高翼高呼邀斗。
喧嚣中,那名女子语声清脆,听口气似乎是在训斥那几个男人。果然,那七名汉子立刻收起了武器,跪倒在河滩上,再度冲高翼匍匐。随之那名女子一手扶住额头,一手掌心紧贴胸口,冲高翼娉婷的弯下腰去,深深鞠躬。
高翼不动,岸上的人也匍匐不动,那女子俯身向江心鞠躬,一直保持着那个古怪的姿势,嘴里还喊着高翼听不懂的话。
这场景似乎像一幅古代图画,大河、海水、茅屋、一群跪伏的汉子、一个娇俏的女子正行着古怪的礼节;河中央,一艘小帆船载浮载沉,船上站着一头雾水的高翼。
隐隐间,高翼发现对方的礼节颇为古朴,保持这姿势一定很别扭——高翼悄悄模仿了一下,只觉得浑身的肌肉都要使劲才能保持这姿势,还不一定有那女孩所体现的优雅味道。看着那娇小的女子额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仍在勉力保持着那古怪的姿势,高翼有一丝不忍。这怜悯心让高翼忘了危险,他轻轻一打舵轮,在离那几个匍匐汉子稍远处将小船靠了岸。
那几个匍匐汉子一跃而起,向小船出奔了过来。高翼的手已摸上了舵边放置的消防斧,目光虽平静,嘴角的肌肉却绷了起来,隐隐还可以听到他牙齿咬紧的微响。
那女子似乎发觉了紧张气氛,她厉声斥责,七名壮汉又重匍匐下去,额头紧贴地面,似乎有点像日本战国时代的礼节。那女子复孤身上前,向高翼连说带比划,唧唧呱呱不停。
两种不同的语言想达成沟通目的,那简直是鸡同鸭讲。那女子与高翼交流许久,仍不着边际。但高翼坚持不下船,脚边摆满了船上的武器:一柄消防斧、一根柄钩矛、一把鲨鱼枪;只歪着头,近距离打量着眼前这队暴力分子。
说的不是日本话,装束也不像是日本人,这些人的衣服料子很奇怪,似乎与麻袋片相同的质料——真是诡异!
忽然间,那女子似乎想起了什么,她跳到那几名汉子身边,抢过一支长枪,持枪在沙滩上舞了起来。高翼按住鲨鱼枪紧张的盯着那女子的动作。舞毕,那女子跳了开来,用枪指着河滩,不停的指指点点。
河滩上出现三个字,是繁体的中文字,上面写着:“宇文昭”。
高翼心中一动——终于,终于找见了一种沟通方法。
他顾不得那么多,拎起钩矛跳下船去,也用钩矛在沙滩上书写着,问出他最想知道的问题:“这是什么地方?”
宇文昭冲着沙滩上这几个字发呆,高翼心中一动,勉力回忆着繁体字的书写方法,最终想起了简繁体变化不大的几个字,他立刻再度挥矛,在沙滩上又写下四个大字:“此为何地?”
宇文昭欢呼雀跃,立刻在沙滩上写下了回答:“辽东带方郡。”
辽东带方郡?高翼傻眼了:这是一个什么称呼法?带方,这似乎是汉晋时代,对辽东半岛的称呼,这倒是符合营口地区的地理位置,可是,地理位置对了,时间不对。
借着这种断断续续的交流,高翼搞清楚了眼前的状况:这里确实还属华夏,也确实是营口所在,但时空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的时代是东晋十六国时期。
这不是演戏!高翼悲哀又无奈的体会到这点,地上流淌的血泊与数十人的生命已血淋淋的告诉他,这一切是那么的真实。
穿越时空?走入历史的另一个支流?
高翼颓然的发现,自己那么无助,竟然一觉醒来成了原来世界的弃儿。刚醒来时,他以为自己还是那么幸运,竟在不知不觉间脱离了险境,但没想到,自己反而进入了一个灾难的深渊,进入到这个历史上最混乱、最血腥的杀戮时代。
这是中华民族最混乱的时期,甚至史学家公认这段时间的历史无信史。城头上不停的变换着大王旗,北方大地上最多的情况下曾有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并存。这就是中华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乱华时间。
高翼对这段含糊的历史了解不多,他只是隐隐约约的记得这个空间有个叫冉闵的人。据说他是汉民族最大的功臣,当时,民族之间的仇杀越演越烈,汉民族几乎被胡人屠杀殆尽。在北方大地上,他们竟成了少数民族,而且是最卑贱的少数民族。与此同时,胡人们厉兵秣马准备南下,准备对汉民族进行种族灭绝似的屠杀。
恰在此时,冉闵为了反击胡族联军的《杀汉檄》,针锋相对的发布了《杀胡令》。此令一下达,苦难深重的汉民族爆发了殊死反抗,进入中原的胡人纷纷逃回故地。而后,冉闵虽然在胡族联军与晋朝的同胞大军联手打击下被剿灭,但汉民族勃发的血性,却赢得了胡族的尊重,自此以后,汉人卑贱的命运得以改善,胡人对汉民的压迫也逐渐减轻,直至后来北魏孝文帝推行改革,这才加快了民族融和的步伐。
冉闵是个悲剧英雄,这不仅体现在他与胡族进行抗争的时候,背后却遭到了同胞的暗算。而且由于他的《杀胡令》违反了儒家思想一贯对蛮夷“和柔”的策略,儒士们书写的历史刻意弱化了此前的《杀汉檄》,专门强调《杀胡令》的残暴与不仁,他们把这种对历史的篡改用半是褒扬,半是自谦的语气称之为:春秋笔法。
倒是海外一些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较为公正的说:一千多年前是冉闵的拼死反击让汉民族免于灭亡的命运。后来的那些批评家能够用汉语和汉字来指责冉闵的残暴,也全亏了冉闵当初的“残暴”。
宇文昭是属于东部鲜卑的宇文部。传说鲜卑族的祖先是黄帝最小的儿子。过去的风俗,小儿子是不受宠爱的,于是被分封到了遥远而苦寒的北土——一片叫作紫蒙之野的地方,它所建立的部落称为东胡。西汉末年,匈奴远遁,鲜卑部族开始回迁,部分散落的匈奴人加入到鲜卑部族中,壮大了鲜卑部。
当时,东部鲜卑有段部、慕容部、宇文部等。其中段部被羯人的后赵击溃,融入中原并逐渐南迁。据说宋朝时期的大理段氏就是该部后裔。
此前,宇文部被世仇慕容部击败,皇子全部被杀,三名公主一死两俘,而后,最小的公主宇文昭在侍卫的帮助下,侥幸从慕容大军中逃出。
当时,慕容鲜卑兵势正盛,辽东大地上,慕容骑兵四处纵横,宇文昭逃出俘虏队后,四处躲藏,但总免不了被出卖的命运。就这样他们度过了两年时光。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宇文昭想起,宇文部此前与高句丽世代通婚,高句丽又远避乐浪郡(今朝鲜半岛),为慕容鲜卑势力不及。故而她又躲躲藏藏,希望去高句丽避难。
营口现在被叫做“历林口”,原属宇文部的领地,但早被慕容部完全摧毁,宇文昭不知道这里的情况,她费尽千辛万苦逃到此处,打算寻找到一些原部众,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前去高句丽。不巧,半路上被一队慕容骑兵发现,在卫士的拼死抵抗下,才一路逃到河边。
宇文昭秉性刚烈,见到高翼船现在河上,便出声求他帮助,在屡召不至的情况下,她宁愿投水也不愿被慕容鲜卑俘虏。在船上被救醒时,宇文昭斥责高翼对自己的冒犯,没想到高翼一脚踢她下水却正对宇文昭的胃口。
草原女子欣赏性格刚强的男人,尤其在她处境艰难的时候,更需要一个硬汉来帮助自己。于是她便强行压制了手下人的愤怒,向高翼致以鲜卑人对勇士的最崇高敬礼,感谢高翼的救命之恩。
“君欲何往?”——四处流亡的宇文昭最后问出了这个问题。而此时,高翼心头也正思考着这个问题。
第一卷 杀戮时代 第004章 君何人也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高翼反复念叨着这几句诗句,欲哭无泪。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进入中原的五胡大多属于华夏民族的分支,唯有羯胡除外。这群人高鼻隆目,属于典型的白种人。与其他的胡人一样,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的文字,只好采用汉字书写、记录。当时,五胡的上层贵族虽竭力鄙视汉人,把汉人当作最低贱的奴隶,但骨子里面他们对华夏文明还是不胜向往。也因此,他们的子弟常常把精通汉语和汉字,当作身份的象征。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宇文昭才寻找到与高翼沟通的方法。从她书写的文字来看,其父母对她的教育很成功。相比之下,高翼表现得却很拙劣。
高翼的公司过去曾与台商打过交道,为此他曾学习过一段时间繁体字,但很多繁体字他只能认,不会写。强要他写出来,常常不是这里少了一笔,就是那里少了一划。这种情况落在宇文昭眼里,显然是受教育程度不完善的表现。她嘴上不说,眼角却带上了盈盈笑意。每当她在河滩上写完字,她瞥向高翼的那一眼总是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不过,她的骄傲没有持续多久,等高翼吟诵的刚才那首诗,宇文昭虽不解其意,但却知道这是一首汉诗,诗意古朴,顿时令她对高翼刮目相看。
“君何人也?”宇文昭憋不住话,立刻挥枪在河滩上写下了这个疑问。
君是魏晋时期的一种称呼,它是上对下或者尊对卑的称谓,与之相对的词是卿。宇文昭这句话不是在问高翼姓什么叫什么,而是再问他是属于什么种族的人。
“什么种族?”高翼摸摸自己的脸,张口想说自己是汉人,却又立刻闭上了嘴。
汉朝已灭,这时,正确的说法应该称自己是“晋人”,但高翼极端看不起那个软弱的东晋王朝,根本不愿意承认他是“晋人”。
严格的说自己确实不是晋人,严格的说自己甚至不能确定是否是纯种的汉人。经过五胡乱华的残酷屠杀,北方的汉民已面临种族灭绝的境遇,而后的民族大融合,让所有的北方汉民血液里都多多少少有一部分胡人的血统。
五胡乱华之后,又是五代十国,幸存的汉民族再次进入苦难深渊;而后是元朝,仅四川一地,数千万四川人被杀得只剩下40万妇孺;而后是清朝,我们希望他“再活五百年”的那位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以及文字狱的主使者……
每一次异族入主中原都伴随着一次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21世纪,纯正血统的汉人也许比大熊猫还稀有。
高翼茫然的眼睛四处打量,只见在宇文昭身后,那七名汉子仍匍匐在地,其中有两三人伤势严重,身上流淌出的血染红了身下的泥土,由于失血过多,那几人身躯已摇摇晃晃。
高翼虽看不惯他们的凶残,但也不愿漠视生命的消逝。他一指宇文昭身后,示意她注意自己的手下已坚持不下去了,应该立刻包扎伤口才行。
宇文昭扭头一看,明白了高翼的意思,她平淡地地冲那几人摆摆手,示意他们照顾伤员,自己仍回过身来,不依不饶的用枪尖戳着沙滩上的那个疑问,坚持要求答案。
正是这种平淡令高翼愤恨,这些人好歹也曾拼死拼活为这个小女子战斗,现在,这女人却如此漠视他们的伤痕与生命,仅连多余的一眼也不曾赐予。
不过,那几位失血过多的汉子似乎没有高翼那么多的想法,宇文昭命令一下,他们顿时露出感恩戴德的神情,那种发自内心的感谢看在高翼眼里,既令他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那几个伤重的汉子恭敬地磕了个头,随后便无声无息的软倒在地。其余三四个汉子连忙搀扶,而其中最壮硕的大汉则抢先一步,提刀侍立在宇文昭身后,虎视眈眈的望向高翼。
大汉?
这也算大汉?
高翼难以置信的瞥了一眼那一脸横肉,体型横向发展超过纵向的壮汉,再瞅了瞅忙于救助同伴的鲜卑侍卫,立刻明白宇文昭问个不停的原因。
这几名鲜卑大汉都很雄壮,一举一动都透露着久经沙场的味道,他们能够保护宇文昭杀出重围,必定属于宇文鲜卑部族中最优秀的战士。然而,现在他们当中最强壮的人站在高翼面前,虽然摆出一幅极其凶恶的架势,却没给高翼带来应有的压迫感。
因为他们太矮!他们当中最高大者站在宇文昭身后,面对身高一米八出头的高翼也足足矮了半头,这令高翼对他们有了一种俯视的感觉。
此前,为了参加帆船比赛,高翼曾进行了数年的体能训练,因为要应付海上长达一个月的孤独航行,他身上不敢保留一丝赘肉,就身体灵活性与雄健来说,恐怕眼前这些鲜卑人没有什么优势。
猛然间,高翼想起了最近(真的是最近吗?)他看到的一篇报道,报道说,据统计,北京的高中学生比二十前的高中生平均身高高了七厘米多,平均身高达到了一米七三左右。报道还分析说,这是营养充足的结果。二十年前的高中生出生于物质贫乏的年代,多数营养不良,而现在的高中生则是在营养充裕的年代长大,仅仅这一点差别就让他们的身高多出了七厘米的差别。报道同时举了几个考古学例子,说:在中国汉代,我们老祖宗的平均身高在一米六左右,即使到了解放初年,中国人的平均身高也不过一米六出头。
北方胡人是身体高大的,但这种高大也是相对的。他们可以高出晋人半头,甚至一头,但较之于现代人,还是有明显差距。
以高翼现在的身高,在宇文鲜卑人眼里就成了一位恐怖的巨人,加上他不同于当前时代的穿着打扮、便完全成了另一种民族的标志。故而,穷途末路的宇文昭才不顾自己手下的死伤,坚持问清自己的来历,以便确定敌友。
“怪不得这些鲜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