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烽火录-第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自北而来,”高翼向那些畏畏缩缩,不敢与他对视的百姓说:“近日,驻扎在幽州的石冲已率大军南下,然后在平棘被石大将军拦击,全军覆灭。目前燕国的军马已进入了幽州,此地不久将践踏于燕国的铁蹄之下。
各位乡亲父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三条路。一条是拿了府库的财物向北走,走到幽州境内做燕国的顺民;一条是带上部分粮草躲入山中,等燕国占领此地,再回到城中,继续活下去;此外,你们也可以带走府库内的钱财向南走,深入赵国境内,重新买一块地,生存下去。还等什么,乡亲们,动手吧!“
“王,”那县令哀号一声跪了下来:“此地府库被劫,赵国大军哪肯罢休,不论他们选择哪条路线,都逃不过大军的追杀。便是他们躲过大军,无论是入燕还是入赵,难道胡人就不抢了吗?就连在下……”
那县令扭捏片刻,哼哼唧唧地补充说:“在下坐视府库被劫,朝廷追究起来,左右也是个死。王,羯胡气运已尽,但有人振臂一呼,必会四方相应。王若有心,不如留此起事,发檄四方以驱逐羯胡。王若无心,则请你无论到哪里,一定带上我……”
第一卷 杀戮时代 第071章 将门虎子
“气运已尽”,这话听得很耳熟。
以前,大明灭亡时,许多儒生——包括著名的“清流”派别东林党人,便纷纷嚷嚷着这句话,争先恐后地投降满清做下等民族。
再后来,日本侵华时,北京城内那些博学大儒也纷纷嚷嚷着这句话投奔鬼子,而后才有了南京大屠杀。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事少吗?
这位县令口中说石赵“气数已尽”,要求高翼揭竿而起,焉知他当初不是嚷嚷着这话抛弃了祖宗投奔羯人?高翼若真听了他的话,焉知今后敌军压境,他不会嚷嚷着这句话,向敌军献城?
“气数”这东西无法论公斤,也无法用尺子论长度、用量杯论体积、焦耳,牛顿等等一切度量衡对它都没用,所以“气数”这东西只存在儒士打算投降时。他们说谁“气数尽了”,就如同说北京没有“非典”一般,毫无疑义地、确信无疑地、慷慨激昂地、大义凌然地、不顾事实地说出这个词。
不过,说出这个词后,他们一般都会争先恐后地叛变投敌。然后,他们不忘反过来屠杀自己的同胞。嘉定十日,扬州三屠……,这些令人发指的罪行都出自同胞之手,但儒士们对此却歌功颂德。
不歌颂都不行——是“汉奸”,是毁灭中国“传统”文化,是反对民族大融合,是……
高翼平生最不相信这些玄虚的东西,他一摇头,说:“我还要南下。听说晋人20大军已渡淮河,石遵遣乞活军的李农前往淮河抵御,在下打算前往淮河,观看两军作战。此行兵凶战危,所以不能带上……对了,你叫什么?”
“在下弘农杨震第五子杨奉后裔,名清,字彦超,现在恭为信都县令。”
弘农杨震第五子杨奉后裔?高翼一听这话儿,立刻改容相向。“我看你那儿子虽年幼,但体魄雄壮,遇事不慌,很有大将之风,他叫什么名字?”
“劣子名结,”听任夸奖自己的孩子有出息,杨清乐得眉眼都在笑:“此子尚幼,顽劣不堪,让王见笑了!”
“伟大的孩子都出自伟大的母亲,”高翼亲热地拉着杨清的手,继续恭维着:“这孩子如此年幼,便已这么老成,一定出自母亲的教导——啊,你有一个好妻子。”
“伟大”,这个字也能用在自己老婆与孩子身上?
杨清晕了,他不知该谦逊几句好,还是该含笑点头接受恭维。
该怎么办?杨清脸上荡漾着自豪的微笑,痴痴呆呆任高翼牵着他的手。
“这孩子,我一见便甚爱之。正好我身边尚缺一个伶俐的侍从……这样吧,我带他走。再给你十名侍从保护你的家人,你引着这些百姓向海边走。
幽州政权变更,必会导致大规模难民潮。此刻,燕国正忙于接收幽州,顾不上管束小股难民,你一路西行,到海河口,我有大船接你们……嗯,路上若有变故,我准许拟采用一切手段,甚至投降燕国也行,今后,我一定会让你儿子接你回来。“
高翼此前本打算在淮河口,或者长江口登岸北行。但因为他离开三山太久,心中牵挂燕国的南攻,便决定率船北上,进入渤海湾与三山船队碰面。
安排完后续工作后,他在海河口(今天津港)登岸,就近观察了燕国的军队。而后他又乘船在光州(今山东掖县)登陆,考察位居渤海湾另一侧的山东民情。然后他渡过黄河再度北上,准备前往邺城。在清河附近,他被石闵石冲之战吸引,来到了平棘。
为了保证后路,高翼在黄河之北的海河口及山海关、秦皇岛附近都布下了接应船。此外,黄河以南的光州(今山东掖县)、不其(今山东青岛)附近,他也留下了接应。高翼让杨清前往海河口,正是打算利用接应点的力量,把这些汉民接回三山。
杨清犹豫了。高翼要带走他的儿子,目前情况下,他的能力无法阻止。但高翼让他举家搬迁,还要带上这些百姓,目的地一点不透露,令他实在难以下决心。
“王,那个……不知道王打算把这些百姓前往何方?”他问。
“辽东汉国,听说过吗,我就是汉国国王!”
“啊!”杨清的惊叫中充满喜悦。可算扒上了一棵大树呀。
“听过听过。有邺城的商贾说:那是个匠人之国,百姓居有屋,耕有田,且农夫竟然无税,官府还常常散发肉食。我等同僚常斥之为荒诞离奇,王,这一切是真的吗?”
杨清很满意。
吃不到嘴的葡萄总是酸的,得不到手的东西,儒士们总是谩骂。他们骂得越凶,说明那东西越好,以前杨清也是谩骂中的一员,他一边谩骂:“农桑之务,农食所资,一夫不耕则天下饥”,“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指宇文昭),亡国在即”,一边却对三山传说中的富饶心驰神往。
尤其是三山虽然国小,但却能纠结高句丽、新罗、百济诸国,令燕国慕容恪无可奈何。居于危地而自安,这种本事让处于风雨飘摇的石赵的汉官杨清,深表钦佩。现在有机会成为他的一员,杨清当然不会放过这机会。
“王,请放心,下臣定能领着百姓,安抵海河口。”杨清拍着胸膛说。这时候,以往咒骂过的三山显得格外可爱。
“你有这个能力。”高翼欣慰地鼓励杨清:“把你的孩子叫来,我这就上路,这里交给你了。”
杨清当然有这个能力。
别人不知,高翼却知道:弘农杨震第五子杨奉后裔发展而来的杨氏家族,才使正版的杨家将。在后世,电视上“杨家将”正热播时,有好事者说出了“杨家将”的真正来历。
真正的杨家将,其始祖正是杨结,就是这位杨清的儿子。他曾担任燕国慕容氏的中山相,杨结的儿子杨珍仕于北魏拓跋氏,任上谷太守。杨珍子杨真,历任河内、清河太守。杨真子杨懿,任太平人守。杨懿子杨播、杨椿、杨颖、杨顺、杨津,孙杨侃、杨昱、杨遁、杨逸、杨谧、杨愔等祖孙儿代,分别在胡人朝中担任要职。
杨氏家族在杨结之后,通过反复投靠胡人新政权,用300年的时间,在纷乱的北方,逐渐成了家族式的军功集团,成为胡人屠杀汉人的一把利器,胡人将他们的家族军称之为“杨家将”,这是“杨家将”首次出现在史籍上。
到了隋唐时代,杨家将已成为北方胡人政权的“12上柱国”之一。杨氏家族更建立了隋朝政权,而后,“12上柱国”的李氏家族建立了唐朝。而那时,杨家将的代表人物就是杨素。
杨结及其后人组成的军功集团被称作“杨家将”,有史籍可查。而宋代那个“杨家将”的称呼,只存在于小说之中,属于盗版一类的东东。
明白了杨清的身份,当然会理解高翼为什么确信杨清能带着数万百姓,走过这赤地千里的冀州平原。
能教导出杨结这样的儿子,其后代甚至建立了一个朝代,对于这样的小事,杨清怎不能胜任?
秋七月,大胜而归的石闵返回邺城。
石闵出征前,石遵为了得到他的全力支持,曾许诺将胜利后立石闵为太子,但石闵回军后,另一件大事让石遵彻底改变了主意。
此前,石遵杀掉幼帝石世自立为帝之举刺激了石赵镇守关中的石苞的野心,石苞计划偷袭邺城。但关中豪杰认为石苞智小谋大,必然失败。为谋自保,他们向晋投诚。于是晋梁州刺史司马勋于九月兵进骆谷,在长安二百里外的悬钩扎营,并遣部将刘焕攻长安,杀赵京兆太守,又攻克贺城。关中豪杰趁机起兵,石苞只得放弃偷袭邺城的计划,派兵抵御司马勋的进攻。
石遵得到消息,趁机派遣王朗率骑兵两万进驻关中。石苞以为石遵不知道他的计划,坦然进入“援兵”的营中,被王朗擒获。
此后,司马勋由于兵少,加上桓温屯兵安陆,意存观望,无兵接应的司马勋只得撤退回梁州。如此一来,晋朝北伐的成果尽失。
石苞被送入邺城后,石遵觉得天下已定,反抗者全被他镇压——实际上,关东群豪仍在割据,青州大乱,幽州被占,石赵的政令已出不了邺城。但狂妄的石遵认为,天下已定,是时候收拾功高震主的石闵了。
于是,他不再提立石闵为太子的话题,反而借赏功之际,压制石闵的部卒,扶持自己的支持者。石遵赏罚不公导致石闵的部从更加愤恨,于是,石赵国都内开始酝酿另一次政变。
与此同时,驻扎在淮河的褚裒终于才思枯竭,他决定不做诗了,要打仗。于是他带部将王龛、李迈兵进彭城,准备接应那些响应他北伐的汉民。
六月底,代陂,褚裒主力大军遭遇石遵的大司马李农带领的两万骑兵。
李农,这是当时在北方赫赫有名的汉将,他率领的也是一支汉军,被称为“乞活军”。
乞活军的前身是流民团体,搁现在,可以将之称为“丐军”,或者“农民义军”。当年黄河大旱,河南河内的百姓流离失所,便聚集起来到冀州乞讨,后来晋朝安置他们在青冀平原耕田。它的组织架构以及乞讨方式,沿革成了后来的所谓“丐帮”。
东晋南迁后,乞活军曾与胡人政权苦苦战斗,而石闵的父亲就是乞活军地两一个领袖。但后来,乞活军投奔了胡人,从此,这个“丐帮”的原形,正宗的“农民义军”便成为镇压汉民反抗最凶恶的军队。
“这是一场汉人屠杀汉人的战斗,与胡人没有半点关系。”距代陂不远处,高翼举着望远镜观察着两军相战,嘴里喃喃自语。
“无论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背叛民族的绝对理由。”高翼边观察边咒骂:“乞活军,无论那些史学家怎样为它的投敌开脱,也掩饰不了它刀上沾满的同胞血肉,而且,这一切出自它自觉自愿。瞧瞧,它屠杀起自己的同胞,是多么的热血沸腾,多么顽强。”
如果说李农降胡有苦衷的话,那么秦桧也是有苦衷的,汪精卫也是有苦衷的……如此上朔,历代汉奸投降都是有苦衷的。
有了苦衷便可以如此热烈地杀戮自己的同胞嘛?
陂,在这里念“塘”,是“塘”字的古体字。《说文解字》里曾解释:“卂陂塘字,古皆作唐。”至唐代时,因避国号“唐”开始加土旁,此后“塘”字便专指池塘:“陂”字发音变为“bei”,指大大小小一连串不平整的水洼地。
而诗经中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之句,那个“陂”字,当时还在念“塘”。因此晋代的代陂,正确的读法应该念“代塘”。它在彭城之北,恰好是后世的微山湖最南段、现在的晋代微山大沼泽区域。
这是一场遭遇战,所有的战斗都是围绕着一连串水塘发生。因为地势限制,晋朝的大军无法展开,而李农的乞活军倚仗骑兵的快捷,穿插于各个水洼地之间,形成局部优势,带着旺盛的攻击欲,摧毁着晋朝步兵那微弱的抵抗。而高翼一行则躲在水塘不远处一片疏林中,观察整个战场的情形。
高翼自信都南下后,在茌平附近渡过黄河,游览了著名的巨野泽,也就是后来的梁山水泊后,掉头前往微山湖地区,准备看看古代微山湖风光。可惜到了那里才发现,当时还没有微山湖存在。
高翼站在厚实的泥土地上,仰望着不远处的微山发了半天愣,这才隐约记得,好像是黄河夺淮入海后,才淹没微山形成微山湖的。而黄河的下一次决口应该在唐代(此处高翼记忆有误,微山湖就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黄河决口)。
汉代对黄河治理之后,令黄河有个900余年的平静期,这在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因为胡人南下,以种草代替汉民对黄河流域的过度开发,才让黄河有了这样的平静期。这一实例让国家后来推出“退耕还林”的政策,以养护黄河。
没见到古代微山湖,高翼怅怅地叹了口气,念叨了几句“沧海桑田”之类的话,便继续南下到了彭城附近,正撞上了这场决定北伐命运的大战。
不远处,晋军校尉李迈刚刚战死,晋军大将王龛正在竭力集结军队,稳固防线。然而,正当此时,晋军中军的“褚”字大旗开始缓缓后移,它带着强大的加速度,移动得越来越快,眨眼之间,“褚”字大旗消失在战场上。
高翼看得目瞪口呆。
褚国丈竟然逃了?他不做诗了,也不挥斥方遒了,也不书生意气了。
夕阳无限好,褚裒跑路了。
该用什么诗词格律来形容这位当世大名士?该用什么诗词格律来形容这场战斗?
“混蛋混蛋混蛋,”高翼一连串地咒骂:“五万大军仅阵亡了千余人,主帅就要跑路,战争,能是一场诗歌唱酬吗?”
历史不会记住这个教训,自褚裒之后,尚有无数的书生前赴后继的指挥千军万马,把战争当做诗歌大会来挥斥方遒。
历史不会管高翼这个旁观者,但李农会。高翼看的正满腹郁闷,宇文虎高声提醒:“王,有队骑兵正朝这里奔来。侍卫,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