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之宋武大帝 >

第192部分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92部分

小说: 重生之宋武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卒遭了殃,变成了渗着血水的肉泥。
    要是从空中望去的话,漫山遍野都是皑皑白雪,而白雪上点缀着不计其数地红花。  这红花不是别地,正是鲜血的颜色,正是蒙古人地鲜血给白雪以点缀,让白雪格外美丽。
    XXXXXXXXXXXXXXXXXXXX
    “哦哦哦,我们赢了,我们打胜了!”丁壮们在山脚下欢呼起来,挥着手里的木棒弯刀,高兴得又蹦又跳,好象在过年似的。
    这些丁壮是第一次参加战斗,他们付出的代价少得可怜,少得可以忽略不计,却取得了消灭蒙古三千军队的战果,实在是不容易,要他们不高兴都不行。
    蒙古军队带来的东西不少,吃的用的都有,现在全部成了李隽的战利品,李隽粗略估算了一下,肉干之类的食物有三万斤左右,对于急需粮食的李隽来说,这是最好的礼物,但是,仍然不够一万人食用。
    李隽绝对是个利益最大化者,稍一思索,马上就有了主意,把丁壮召集在一起,一百人一队,一共十一队,要他们马上去打秋风。  当然,不是打老百姓的秋风,是打蒙古人的秋风。
    每一队派一名侍卫当队长,因为侍卫军事素质好,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强,而这些丁壮只打了一场非常便宜的仗,称不上战斗经验,这负责人自然是非侍卫不可了。
    另外,李隽把缴获来的两千多匹战马也分成十二队,每队两百多匹,配备给每队,要他们带上去打秋风。  李隽的意思非常明白,配马匹给他们不是要他们骑,而是帮他们驼运东西,隐藏在这后面的意思就更明白了,就是说尽可能多打秋风,能弄到多少好处就弄多少。  越多越好。  反正李隽的胃口大,不嫌多。
    侍卫跟随李隽日久,明白李隽地意思,接受命令后高高兴兴地去了。  他们知道,李隽如此做法,无异于要他们放开手脚去做,他们哪会不高兴得要死。
    安排好打秋风一事。  李隽马上派人打扫战场,把散落的武器。  粮食收捡回去。  至于蒙古军卒的尸体,就只有喂野狗一途了,不是李隽心狠不给他们收尸,而是根本就没有时间,李隽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他非常清楚,这一战虽然胜了。  大批的蒙古军队肯定会跟踪而至,更加惨烈的战斗还在后面,他要先行准备,不能把人力、时间浪费在这种没有太多意义的事情上。
    XXXXXXXXXXXXXXXXX
    事实再一次证明李隽地判断无比正确,他派出去打蒙古人秋风的丁壮七八天之后就回来了。  他们之所以回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收获,而是大有收获,收获之多。  多得让人难以想象。  蒙古战马都是良马,然而李隽再次见到这些战马时非常惊讶,因为这些战马疲累不堪,驮运地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把战马都给累得不行了,都快倒下了。
    李隽看见一幕让他觉得很有趣的现象。  那些战马驮运的东西一御下来,无不是欢蹦乱跳,高兴得象孩子,不住嘶鸣。  不用想都知道,他们是因为终于摆脱了干苦力而高兴。
    牛远辉见着李隽的第一句话就是:“大人,要是马匹多的话,我们绝对不回来。  ”他们是收获的东西太多了,多得带不动了,不得不返程。
    收获之所以如此丰厚,原因非常简单。  那就是蒙古人根本就想不到李隽在打了胜仗之后敢把丁壮化整为零去打秋风。  出其不意之下要想收获不丰厚都不行。
    据参加这次行动的丁壮们后来回忆说:“鞑子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我们趁黑摸过去。  把他们杀了,把他们地东西装在马上驮着就走,一点也不费事。  ”
    这次行动的负责人是侍卫,他们都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兵,知道他们人少,不能在大白天行动,等到晚上采取行动,蒙古人根本就没有防备,要不倒霉都不行。
    再者,他们只找弱小目标下手,对于驻有大量蒙古军队,他们无法啃得下的目标绝对不下手。  因而,他们根本就没有什么损失。
    除了蒙古人以外,还有一种人也是他们下手的目标,就是和蒙古人靠得太近的大户人家也是他们的猎物。  蒙古人占领中原四十多年了,和蒙古人靠得近的大户不在少数,要找几个目标还不是小菜一碟。
    对于这次行动,李隽非常满意。  最让李隽满意地是他们带回来的主要是粮食,侍卫们当然知道李隽最想要的就是粮食,自然是不会让李隽失望。  李隽粗略估计了一下,每匹战马至少驮运了两百多斤粮食,两千多匹战马至少就有四五十万斤粮食。
    这些丁壮真的是太可爱了,他们不仅要战马驮运东西,自己也当起了脚力,每人都背的有粮食回来,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肩挑背扛惯了,这一背至少有一百斤,这就不下十万斤粮食。
    光是这次行动,弄到地粮食至少有五十万斤,加上打猎所得,先前的节省,李隽掌握的粮食足以支持一个多两个月,李隽大大地松口气。
    这次行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意义有多重要,只要看看忽必烈的评论就知道了。  忽必烈许久以后认识到这次行动的意义时是如此说的:“他是个极不稳定的因素,无论到哪里都会闹起事儿来。  镇压几个南逃的叛民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这样的奏章我看都不用看,然而给他一卷入却一石激起千层浪,他居然把这些农夫聚在一起不说,还打造成了一以能征善战地优秀军队,让我们在中原大战时吃足了苦头。
    “说句实在话,要把用惯了农具地农夫打造成一支优秀的军队难度非常之大,更不用说还是在他那样困难地条件下,没有吃没有武器,就更难了。
    “但是,他有一双神奇的大手,他只要神奇地一推,这支农民队伍就变成了精锐部队,非常让人难以置信。  ”
    最后,他感叹之极“既生我忽必烈,何生赵祺?喻亮不并世,不会有三国故事,我与他不同世而生,我必然会功盖三王五帝,成就一番大业!天呼,天呼!”
    忽必烈这话是什么时间说的呢?是他死之前说的,可以说是他的临终遗言。
    正如忽必烈的说,李隽真的是一个不稳定因素,正是在他的推动之下,中原百姓反对蒙古统治的斗争篷勃发展,给宋军北伐以有力的支援。
    “有了粮食,不用愁吃了;有了武器,可以把他们好好武装起来。  把他们打造成一支精锐的军队,好好在中原闹闹。  动静越大,对我们越是有利!”深谋远虑的李隽开始运筹下一步棋了。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章 忽必烈的反应
    第三卷 汴京篇 第八章 忽必烈的反应
    忽必烈坐在宝座上,看着扬明道长大袖飘飘而入,眼中闪烁着神光,一动不动地盯着扬明道长,要是扬明道长是磁石的话,忽必烈就是给他吸引的磁铁。
    忽必烈雄材大略之人,按理不会如此盯着一个使臣,但是扬明道长的身份有些特别,一袭道袍在身,高大的身材很有虎气,完全没有出家人那种飘飘若仙的出尘之姿,倒象是久在官场打滚的士绅。
    南宋居然派出一个道士来当使臣,这种事情恐怕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即使传说中的太公玄乎其玄,也没有以道士身份去当过使臣,这事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由不得忽必烈不好奇。
    不仅忽必烈好奇,就是他那些文武大臣也是好奇,以打量宝贝的眼神看着扬明道长,要不是至尊当前,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肯定是早就议论纷纷了。  虽然他们没有说出来,他们的心里不知道奇怪了多少回。
    扬明道长单手打个问询,向忽必烈施礼,道:“贫道扬明见过陛下。  ”
    忽必烈脸一沉,眼中闪着神光,威严地道:“见了朕,为何礼数有亏?”他是想要扬明给他行跪拜大礼,倒不是忽必烈在乎这点礼数,而是他想借此机会折辱一下扬明道长,故意如此说话。
    “陛下此言差也。  ”扬明不卑不亢地道:“扬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既入道门当以道门之礼相见。  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不亦以道礼相见乎?”他也不含糊,心如明镜似的,知道忽必烈是想以此为托辞,行折辱他之实,才不会上忽必烈地圈套。
    忽必烈雄材略,很得群臣爱戴,扬明如此当着群臣的面直斥其非。  立时引起了群臣的不满,立即喝斥起。  而扬明道长一副波澜不起的模样,好象群臣那些嘈杂之音不存在似的,真的是充耳不闻了。
    忽必烈挥手阻止群臣的喝斥,反驳道:“道长既入空门,当守道门清规,拜老子,读道经。  餐朝露,潜心清修,与日月同辉。  道长为何剑履红尘,来管这些俗事,甘心为南朝破败之邦奔走?”
    扬道长叹一声,什么话也没说。  按理说,作为一朝地使者,面见敌国的皇帝。  即使有天大地困难的也不会在敌国之君、敌国之臣、敌国之民面前露出点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打肿脸充胖子”,死硬到底,以免给敌国瞧不起。
    这一声叹息立时引起了群臣的关注,无不是惊奇地看着扬明道长,而扬明道长虽然有叹息之声。  有叹息之行,却无叹息之色,脸色平静逾恒。
    忽必烈就是忽必烈,他微一动心思就知道扬明道长必有后着,叹息只不过是个铺垫,看着扬明道长不说话,静等扬明道长自己说出来。
    大凡说客,他的一举一动都有深意,张仪苏秦之辈是说客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一言一行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真正地说客。  忽必烈多读汉书。  久习汉文化,哪会不知道其中的诀窍。  才会如此处理。
    对于忽必烈如此应对,扬明道长在心里大为赞赏,心想忽必烈不愧是一代明君之才,曾让乃师清风子为之倾心的帝王。  清风子之所以不为忽必烈为所用,只是因为华夷之别,并不是忽必烈才气不足,相反,清风子对忽必烈的才情很是钦佩。
    扬明这人很是机灵,清风子点名要他出使,并非无因,他又是一声叹息,仰天道:“可惜,可惜!”不再是有叹息之声,无叹息之色,脸上一副悲天悯人之态,让人一见之下就会耸然动容。
    忽必烈何等样人,哪有不明白他的心思,知道扬明道长识破他的用意,要是自己再不说话,说不定他接下来的就不是叹息声,而是嬉笑之声,朝堂之上要是给敌国使者嬉笑怒骂,就太失体统了,有损蒙古威严,微微一笑,道:“道长何事叹息?”
    “为陛下之行而叹息。  ”扬明道长缓缓而答。
    忽必烈大笑,道:“道长天下说客,故做危言。  朕自登极以来,励精图治,务在养民,以结束纷攘乱世为务,务在开创盛世,还天下宁静。  ”
    忽必烈是有为之君,他的志向不小,正如他所言,他地目的就是灭掉南宋,统一中国。  在当时,蒙宋战争不断,兵连祸结,百姓为战争所苦,要是能够结束乱世的话,百姓的负担就会减轻。  然而,让忽必烈想不到的是,蒙古对中国的统治堪称浩劫,对中国文明地破坏极其严重。  除了版图空前广阔以外,在经济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比起后来的全国少数民族政权,清朝就差远了。
    “天下之不宁,正为陛下所图,陛下有一日之图,则天下一日不宁。  ”扬明道长直言现实,道:“陛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蒙古铁蹄征战不休,中原不宁,南方战事不断,皆因陛下而起。  陛下若退兵塞外,则天下自宁,百姓衣食无忧,陛下之仁德史书垂青,天下共誉,千古以后,陛下为仁君,美名不失。  ”
    美妙的言词后面隐藏着阴险的目的,这就是外交!
    这是典型的说客言词,他的意思是要忽必烈退兵塞外,却给他说得天花乱坠。  忽必烈要是真照他的话去做了的话,得到的绝对不会是历史美名,而是骂名和笑话,后世必然把他当作昏君,无能之辈,仅仅因为一说客之言就退兵。
    扬明道长当然知道忽必烈绝对不会因为自己一通言词就退兵,但这是舌战,有些废话,无用之言也可以派上用场,可以让自己在舌战中占得上风。  他真地是深晓游说之道。
    忽必烈雄材大略,举贤任能,他地臣子并非无能之辈,哪有不明白扬明道长话里玄机的道理,向忽必烈跪下奏道:“启奏皇上,扬明妖道妖言惑君,意在败坏我大元朝江山。  请皇上处他以极刑。  ”
    败坏江山,敌国之间互相败坏。  扬明道长做为南宋地使臣,他的目的就是来败坏蒙古人的江山,难道还会帮助蒙古不成?一语道破真谛,可圈可点之词!
    “众卿平身!”忽必烈不温不火地道:“道长此言堪称妙论,妙论。  ”边说边抚掌,一副很是赞赏之态。
    这摆明了是一个美丽的言词包裹地陷阱,应该直斥其非才是。  没想到忽必烈居然抚掌称妙,着实有点让人难以理解,群臣吃惊地看着忽必烈,很是难以相信。
    扬明道长却知道忽必烈这话只不过是个过渡,后面的话才是正题,马上就要到来,凝神静听忽必烈地话语。
    果不其然,忽必烈接下来的话是说:“道长此意甚好。  的确是息天下刀兵的良策。  当今天下所苦者唯大元朝与南朝战端。  若南朝向我朝称臣纳表,则天下刀兵自息,士卒归家,男耕女织,天下富足,则赵祺先生之德天下共称。  仁过三王,德过五帝。  朕有仁慈之心,封赵先生为王,赵先生富贵不失,千秋万载子孙昌顺,不亦美哉!。  ”
    这是典型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扬明提出息刀兵之策,忽必烈大加发挥,反守为攻,要南宋称臣纳表。  这事根本就不可能。  只要稍有头脑之人都想得到。  但是如此一说,忽必烈就不失主动权。  在这场舌战中占了上风。
    扬明道长也不是好惹的,哪会让忽必烈得意,笑言道:“陛下可知鹿化虎的故事?”
    象扬明这种能言善变地人讲个故事比喝碗南瓜汤还要简单,可以说张嘴即来,忽必烈虽然聪明绝顶,又哪里知道他要说什么故事,不动声色地道:“朕愿闻其详。  ”
    扬明道长开始讲寓言故事,道:“贫道在山中潜修,一天,贫道看见一只鹿为猎犬追逐。  猎犬凶猛,奔走如飞,鹿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