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441部分

明朝第一弄臣-第441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个人很快事败,没准儿早就被人当党干掉了。
    正德和谢宏哥俩都是不读圣贤书的,也不知道这些典故,可杨慎是谁?这位神童自幼就开始读经典了,对这些典故也是存过疑虑的,当时有授业老师给他授业解,并没有深究,可此时他观念已经有了变化,哪里还会和从前一般想法?
    思索良久,杨慎在题目旁边写下了两个字,他用的当然不是炭笔,而是笔,这二字蕴含了他的浓烈的情绪,因此也是浓墨重彩,力透纸背。
    严肃的问题不止这一个,可以说,所有的简答题,都是类似的风格。不单是杨慎神情凝重,李兆先手中的笔也慢了下来,皱眉思索时,眉宇间浓郁的凝重之,全然不在杨慎之下,显然这位首辅公子也不完全是个玩世不恭的浪子。
    “海外有广大的疆域,不尽的财富,若要攫取之,何策为上?”
    “世间有人富有却不通应用之法,有人贫穷却善于经营,如何才能使其各得其所,不致浪费?”
    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乍一想很简单,可深思起来却是奥妙-无穷·杨慎结合天津见闻,一一加以对照类比,更是觉得其中的学问博大精深,别说一两个小时·就算穷尽一生,也未必能找出最正确的答案。
    把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串连在一起,其实就是士大夫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治国安邦之道,只不过士大夫们却很少研究罢了。以道德为名,来压榨或者奴役百姓就已经足够了,又何必研究这么深奥的问题呢?用那些时间搞点风花雪月不是更好吗?
    观念的转变就是这么突然,这么彻底·连杨慎自己都很惊讶,也许从踏上天津地界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会跟从前的自己,跟从前的信仰一刀两段,然后南辕北撤了吧?
    简答题比前面的问题难度高得多,很多问题杨慎也同样无法确定答案,可他的精神却越来越亢奋,情绪也越来越激昂。
    来书院真是来对了·谢总督虽然行事有些偏激,不过,他对治国之道的理解·却堪称博大精深,就算他的能耐仅限于提出这些问题,也足以令人称道了。
    没有答案不要紧,只要自己,只要在场的和没在场的考生和学员,只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里,会源源不断加入这个书院的同道,只要有人本着为国为民之心,不断的探寻下去,总会有云开月明的一天的·杨慎对此深信不疑。
    有了这样的认识,再重头审视一遍考卷,杨慎也是豁然开朗,很明显,这考卷前半部分的题目,都是皇上出的·后半部分则是谢宏出的,所以,风格才会迥然而异。
    皇上在前面出的那些题目到底有没有深意,杨慎还想不透彻,不过,他可以肯定,对于取士和研究治国大道,谢大人的态度是相当严谨和认真的,不然,他不会连自己订下的新政都质疑。
    “众多周知,问题极难根除,即便太祖以酷刑威慑之,也是治标不治本,洪武年间,种种灰收入就以常例等名目堂而皇之的风行朝野,其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如今天津等地施行新政,吏员人等,皆热情饱满,忘我奉公,然则……”
    这是简答题的最后一道,也是题目最长的一道题,涉及面也是极广,连刚运行不就天津新政都拿出来做了例子。
    “俗语云: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单靠一腔热忱,初时虽可以保持守,但天长日久之下,人心难免懈怠,热情消退之后,固疾势必重生,应试者既然有志于政,请问此症何解?”
    在杨慎的心目中,天津吏员的形象极为高大,那些人的清正廉洁,只有古籍中记载的盛世下的官吏才可堪比拟,若非他知道出题和施政的是同一人,这样的问题算是自我否定,他甚至有拍案而起,高声怒斥的冲动。
    可沉下心来一想,这顾虑也是有道理的,历朝历代,但凡开国时节,一般都会有一番盛世景象,未必比得上天津,可却足以让人代代相传,津津乐道。
    汉高祖刘邦入主关中的时候,也曾用约法三章来收拢民心,进而以此为根基,一统天下。可其后的律法却日趋严酷,官僚们再次站到了民众的对立面,贪腐甚至都算不得罪过了,以至于激起变无数,最终在黄巾之的烽烟中,结束了大汉帝国四百年的统治。
    其他开国君主跟刘邦也没多大区别,他们最初也是报着天下大同的目的去征战的,就算考虑更多的是自家的富贵,可即便只是做个样子,他们也必须要表现得如此,否则就没办法聚拢民心,将其转化成扫平天下的实力。
    可是,哪怕最初的目的再高尚,只要过得几十年,官僚就会迅速堕落,贪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罪过罢了,兼并土地,欺压良善,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站到民众的对立面,甚至会比当初被他们打倒的敌人更卑劣,更堕落。
    这,似乎是个死结。
    儒家学术对此的解决方案就是加强对百姓的教化,努力提高官员的自身修养,据他们说,只要能做到这样,社会就和谐了。
    可是,几千年来,这出闹剧却在不断轮回重演,永不停歇,对此,百姓未必有足够的认知,可还是有不少有识之士将其看在眼里的,只是苦无对策罢了。
    无论是谁,只要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的面前就会出现一个强大无比的对手,哪怕身居高位;哪怕手握重兵;甚至高踞龙椅之上,一样会在这个对手面前一败涂地。
    因为他要面对的,是整个官僚阶层,这些人就象一群恶狗,谁要是敢动他们嘴里的肉,他们就一定会用尖牙利爪反击。
    杨慎思来想去,却全然想不到办法,本来他以为天津的吏治就已经足够高明了,只要保持下去就可以了。可当他发觉,再清正的官僚都有可能堕落的时候,他茫了,这种事真有办法可以解决吗?
    他很希望知道答案,入书院读书的念头也更加热切了,抬起头来,向北眺望,只管隔着戏院的墙壁,什么都看不到,可杨慎却若有所思,他坚信,那里会有答案的。
    做完简答题也不能放松,因为下面还有,要不然咋能说这题目多呢?不过,杨慎却是松了一口气,他开始的时候扫了一眼,依稀记得最后一道题也是选择题,而且还是不定项的选择题,他现在也有应试心得了,供选的答案越少,题目就越简单。
    不过,当他仔细看的时候,却差点没惊呼出声,怎么到了结尾,风格又变回去了?不,不是变回去了,这种风格比皇上的天马行空还要诡异。
    皇上的那些问题虽然古怪,可仔细想,却也有迹可循,杨慎甚至模模糊糊有了些猜想,只是必须得看过西游记之后,才能有定论。
    可现在这些,却完全就是牛唇不对马嘴啊!
    “你走到城池的尽头有一个出口,你继续向前走走出了城池。在城池外面,你看见一座大花园,你看见地面上有一个箱子。这个箱子是多大尺寸的?请在小、中、大三项中选择。”
    尼玛,这是绕口令吗?杨慎忍不住在心里骂了粗口。
    “这个箱子是什么材料做的?请在纸、木头、金属中选择。”
    ……诸如此类。
    这根本就不可能有准确答案啊,杨慎再次看向李兆先,他这位世兄正在抓头皮,这还是他第一次在考试中出这种表情呢,显然也是遇到麻烦了,八成还是自己一样的麻烦。
    不过,李兆先不愧是李大侠,他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然后开始作答了,看他那行云流水的动作,显然……他是随而动了。
    好吧,见贤思齐,杨慎也懂了,既然如此,我也随心作答好了。纟
    ''
    '  '
第612章 正德的恶趣味
    “用修,怎么样?我说的没错吧,考试是不是很有趣?哈哈。''//”考试结束后,李兆先第一时间就凑了上来,没心没肺的笑得很开心。
    “还好。”
    杨慎愁眉不展,谓然长叹:“只是小弟心里却有些没底,本来考前我最担心的是算学,可结果,反倒是文史部分让人踌躇,真是……唉。”
    算学其实很简单,天津那些毕业生并没有骗人,只要懂得加减乘除,再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就算是过关了。杨慎在数学上并没有朱厚烷那种得天独厚的天赋,不过,以他的智商,这点东西只是小菜一碟罢了。
    所以,最担心的顺利过关,把握十足的却是障碍重重,他这一声长叹也是发自肺腑,全无矫揉之情。
    “杨大哥,你不用那么担心,其他人也跟你差不多哦,我刚才偷看过好几个人的卷纸,前面那几个最简单的问题,他们也都空着喔。”
    小世子答题的时候很专注,解决了问题之后,立刻露出了本性,象个牛皮糖似的位置上扭来扭去,杨慎原以为他是耐不住寂寞,谁想居然是在偷窥!而且,那些考官也真是奇葩,这么明显的作弊,居然就没个人来管?
    “……我和其他人怎能一样,若是不展示足够的才华的话,这相府公子的身份……嘿,只怕反是拖累啊。”沉默了片刻,杨慎又是一声叹息。
    “用修,你想的太多了,其实啊……”尽管已经出了皇家公园。可李兆先还是没摘下那顶皮帽子。他晃晃脑袋,瞅了瞅周围的动静,然后一扯杨慎,鬼鬼祟祟的低声说道:“能不能入学,其实跟考试成绩如何基本上就不搭边……”
    “什么?”杨慎惊诧莫名,哪有这种道理,要真是没关系,又何苦搞出这副阵仗?
    “具体的原因。我也不清楚,不过,这一点是肯定的,书院跟科举正相反,是入易出难,入门这一关是最容易过的。”李兆先收起了玩世不恭的表情,认真的说道。
    “原来如此……”杨慎缓缓点头。
    他这会儿也想起来了,天津那些人也说过差不多的话。他原本以为那是在开创时期的非常之策,可若李兆先的话是真的,也许。这是一个长期策略也未可知,毕竟开创学院的那人的行事作风,本来就不拘常理。
    ……
    “皇上出的题目,还真是……”连续翻开好几张卷纸。看到开头都是空白,张彩苦笑着摇了摇头:“呵呵,答者寥寥啊,虽说不影响分数,可看着还是不怎么爽利。”
    “尚质兄着相了。”唐伯虎摆摆手,笑道:“皇上出这题目。其实也是别有深意的,侯爷看过之后,回信中也是赞不绝口,实非玩闹之举。”
    “哦?”对着题目又端详了两遍,然后闭目思忖了一番,再抬头时,张彩脸上已经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了。“确是有点意思,愿闻其详。”
    “也好,我就给大家说说好了,看看你们猜到了几成。”两人的对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唐伯虎见状也是呵呵一笑,索性放下了手中的纸笔,准备详加解释一番。
    实际上,书院现在依然是草创之中,比起学生的素质,其实更匮乏的还是师资力量,尤其以大学部分为甚。
    内容很简单,只要能识文断字,有些口才,就足可以上任了,毕竟教材都是现成的,只要照本宣科即可。
    专科学校也是用以深造的,这一点倒是跟大学相同,不过,这里深造的内容却和后者不同。以致用的,而专科学校学的主要是实际操作,对理论知识并不太在意,其实就和后世的技校一样的。
    所以,在专科学院任教的多半都是资深的匠人,有口才最好,没有的话,用实际操作来示范也是一样。而且,专科学校培养学员的周期也短,毕竟来这里学习的都是有些基础,懂点手艺的人,学习阶段就可以去军器司帮忙了。
    截止目前,专科学校提供的人才也是最多的,有的人远赴辽东,有的人留在京城,去天津的也为数不少。
    而大学则是周期最长,需求最高,缺口也最大的一个环节了。除了去天津的那些政法学员之外,目前各个学员还没有毕业的,尤其是理工类的学院,就连负责教学的李冰河,现在也不敢说自己达到了毕业的标准。
    事情紧急的时候,文科类的学员可以提前毕业,一边历练一边学习,可自然科学却马虎不得,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而且,各个学科也得相互支援,这样才能齐头并进。
    相对而言,文科学院这边会轻松些,比起几乎从无到有创建出来的理科学院,文科学院这边的重点主要是转变观念,而且,唐伯虎、张彩这些大才子也一直在其中客串,压力也相对小一些。
    “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皇上出的这几道问题,就是这么个套路。”唐伯虎悠然自得的笑道:“那这第一题来说,西游记体现了什么精神?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侯爷说这个故事的时候,着重强调的却是自由和反抗。”
    “原来如此……”能在书院当教授的,多半都是能灵活变通的,观念早就转变过来了,都是一点即透。
    “根据考生的答案,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此人的政治倾向性了。若是说些陈腔滥调的,那自然是政治方面需要加强的,在正式学习之前,须得先好好改变观念才对;若是中规中矩的,那按书院的正常套路来……”
    “若是正中红心的,就着力培养?”有人问道。
    “非也,非也,”唐伯虎摇头晃脑的说道:“若是能一次就答中。说明这人是个放荡不羁的。并不适合从政,至少不能做那些严谨的工作,比如律法方面。”
    众教授都是颔首微笑,一副有悟于心的模样。
    “那要是做白不答的呢?”又有人问道。
    “那只能说明那人的身份是个传统的读书人,咱们书院的学员可没那么心无旁骛,再说了,西游记在小学教材中也是时有出现的。”唐伯虎微微一笑,道:“所以。这些人和第一种情况相同,只管归类过去便是。”
    “那另外两个问题……”
    ……
    乾清宫,也有人正在进行差不多的对话,当然,差不多的只有话题本身。
    “看三国若是喜欢某个人,那肯定就是对那个人有认同感,喜欢关羽的必然是个路痴,喜欢张飞的则是个酒鬼,喜欢刘备八成喜欢编草鞋……”
    “等等,陛下。有认同感这点微臣是赞成的,可关羽是路痴,贾诩喜欢当寄生虫……就算是不太严谨的演义中,似乎也没有提及吧?”
    “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