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朝第一弄臣 >

第471部分

明朝第一弄臣-第471部分

小说: 明朝第一弄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全没看见那些连个招呼都不打,便悄悄溜走的同僚一般。'文字版更新最快到'
    王鉴之就走在他身旁,但却丝毫没有阻止的意思,他很清楚,同伴不是在骂人,而是在发泄。他看到了其他人的退缩之意,何鉴的阅历尚在他之上,即便情绪再怎么动,又岂能注意不到这点东西?
    他之所以不骂旁人,不过是理智尚存,不想做那无谓之事,以免犯了众怒罢了,犯众怒这种事轻易不能做,否则就会万劫不复。
    李西涯地位高吧?可就是因为雷火之夜的时候,没有随大流,结果就犯了众怒,结果被人冠以老妪之名,在士林间这叫一顿冷嘲暗讽。实际上,从元年八月开始,内阁的权威就没从前那么重了,固然有皇权势大的原因,同样也因为李东阳威信不足,难以服众。
    正德朝,敢不把犯众怒当一回事的,也只有北京那位天子,和宁那位瘟神了,其他人自忖没有那份能耐,自然是不敢做这种逆天之事得。
    何况,王鉴之扪心自问,若是易地而处的话,他也不敢确定,自己会不会就此退缩,谁能想到,那谢宏的报复手段居然这般凶残呢?
    何鉴发泄的并不仅仅是怒气,其实很大程度上,他也是在发泄心中的恐惧和惶,以及悲恸,谢宏实在太狠了!
    不定刑名就直接杀人全家,别说唐宋,就算元鞑子,也只有在入寇的初期才这么对待士人的,毕竟那些野蛮人是不懂如何治理天下的,要维持统治还得依靠士人,他们自然不会把士人和普通百姓一视同仁。
    此时,王鉴之邀来的那些同僚已经散得差不多了,只剩几个同病相怜的江南同乡走在一起,尽管旁边也有从人相随,可怎么看,怎么觉得有些形单影只,凄凄切切的意思。
    那几个人也一直都在喝骂,矛头也都指着林瀚,反正在兵部衙,双方已经撕破脸了,也不在乎再多得罪一点,何况他们也是需要发泄的。
    “大人!”
    如同后世有人喊美帅哥似的,在南京城,大人这种称呼的普及率实在有点高,因此,这一声喊惊动了一群人。何鉴抬头一看,却见是一个胥吏打扮的人,正气喘嘘嘘的往这边追过来,他认得这人是在刑部任职的。
    “明仲,可是刑部有事?”他止住喝骂,问了句废话,这当口,刑部能有什么事啊,这里又不是北京,知道是废话还问,其实也就是个探询的意思。
    “世光兄稍待,小弟稍候再行解释。”见了那名胥吏,王鉴之的面一下就凝重起来,向何鉴略一致意,便步履匆匆的迎了上去,和那人低声谈起来。
    “何大人,这……”对几个江南官员来说,事情已经坏到不能再坏了,可看到王鉴之的脸越来越凝重,到了后面,那一张脸简直郁的能挤出苦汁来,他们心里还是有些不安,纷纷以目光相互探询,希望能得到一个确定的答复。
    “先等等再说。”何鉴无力的摆了摆手。
    他也觉得心里跳的厉害,比现在还糟糕的事情能有什么,他的确想不出,可他很清楚的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里,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报仇!从这个角度说,坏消息很可能就是报仇的难度又增加了。
    仇人是谢宏,从正德元年的二月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想要这个妖孽的命了,可随着他权势的增加,想杀他的难度也越来越高,最好的机会无过于那年冬天,他率众前往辽东的时候了,只可惜还是功亏一篑,让人不由扼腕叹息。
    不是没人想过用招,自秋时,就已经有诸多刺客名留千古了,只要杀的不是读书人,谁也不会提出质疑的。
    可是,谢宏的深入简出却让人完全找不到机会。
    在京城的时候,这个少年偶尔会去皇家公园,三五天会进一次宫,多半时间都呆在那个如铜墙铁壁一般的军器司里面。三点一线,从来不去其他地方,真不知道这人怎么就耐得住子,天天蹲在一个地方,他不腻吗?
    士人们当然不知道,后世有一种叫做宅男的生物,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会感到寂寞,谢宏就有这种属,何况军器司里面还有人陪着呢?不出对谢宏来说,完全就不构成压力。
    何鉴不知道这个缘由,他只能将其当做谢宏怕死的表现。等谢宏到了辽东之后,更是有如龙归大海,刺杀什么的完全就不可能了,连正主儿都找不到,还刺个屁啊。
    其后的攻打旅顺之举,是江南人做出的最有魄力,也是最后一次倒谢的行动,结果也失败了。如今,家仇国恨已经浑然一体,可报仇的希望却是越来越渺茫了,希望王明仲带来的消息不会太糟糕吧?何鉴的心里尽是霾。
    其实王鉴之和那胥吏谈的时间并不长,可对何鉴等人来说,却象是等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一般,好容易才看到那个胥吏施礼离开,而王鉴之脸铁青的走了回来。
    “明仲……”
    “世光兄,诸位,是坏消息……”似叹似述,王鉴之轻轻的一句话,听在众人耳中,却像是一柄重锤砸在了太阳上,让他们耳中嗡嗡作响,眼前发黑,自己这些人已经惨成这样了,居然还有更坏的消息?
    “就在两日前,那贼遍邀江南世家,在宁举行了一次会议……”王鉴之声音低沉,简略的将那胥吏打探回来的消息说了一遍,“在厚利的,和屠刀的威胁下,如今的江南已经不是从前的江南了……”
    “他们怎能……”何鉴急怒攻心,只觉喉头一甜,差点就喷出一口血来,强自压抑这才勉强咽了回去,可脸却已经变得青紫一片,好像刚被人搧了百十个耳光一样。
    做官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可能有很多中,能力,才华,官位,名声……这些都很重要,可却不是最重要的,要让何鉴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党羽!
    有了足够的党羽,甚至不需出仕,也一样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满朝上下都会响彻赞誉的呼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晋时的名相谢安了。
    安石不出,奈苍生何!多么响亮的口号啊,这是因为他的才华么?不,要不是在王谢两家权倾朝野,党羽遍布的东晋王朝,又岂会成就谢安的鼎鼎大名?
    而一直以来,谢迁、王鏊以及士党中坚诸人,之所以一直能坚定不移的和谢宏,以及他背后的皇帝正德对抗,靠的就是遍布江南的大小世家。这些人出仕也好,未出仕或者致仕了也罢,汇聚起来,就是极为巨大的力量。
    就算攻打旅顺失败了,他们一样还有后手,大不了就将这个天下打得稀巴烂,总之不会让那君臣二人得意了就是。可谢宏这拦喉一刀,却是将他们的根基斩尽,江南,不但不再是他们的依靠,而且还反过来成了对方的助力。
    一系列的后手都使不出了,又要拿什么报仇?不得不哭啊!
    何鉴之所以没有吐血晕倒,是因为有了前几天惊闻噩耗的经历,经过那种事之后,他的神经坚韧了许多,当然不会再被轻易击倒。
    要不怎么说,灾难会让人成长呢?想成长,多多历练就是王道。
    “为今奈何,为今奈何啊!”再出声时,何鉴的声音已是枯涩暗哑,好像刚从沙漠走出来一样,还带着点哭腔。
    “为今之计,也只能按原计划进行,动用最后的手段了。”如同一阵风从王鉴之的牙缝里吹了出来,几个江南官员都打了个寒颤。
    “可是,没了江南的支援,纵然勉强为之,又焉能成事?”何鉴没什么信心,要是有后悔的话,他之前一定会竭力主张尽早、尽量全面的发动所有的手段。有了江南的支持,那项计划未必不可行,就算北上不利,他也有信心划江而治,可现在么……
    王鉴之一摆手,森然道:“无妨,谢宏行此大逆之事,天下的仁人志士定然都是愤怒之极,就算畏于强暴,不敢正面与其相抗,同样也不会襄助于他。待南昌那边义兵一起,势必天下影从,只须沿江而下,江南之地定然传檄而定,届时形势自然逆转。就算仍有不谐,有我等在,至少取下南京是没有问题的。”
    “可那贼正在宁,而且又摆出了偌大的阵仗,显然是要将天津那一套搬过来,这……”何鉴很不想承认自己怕了谢宏,可实际上,他就是怕了,尽管他也知道谢宏身边没带兵马,可一想到对方在那里,他就不由自主的发憷。
    “不要紧,世光兄,小弟不日就将前往南昌,你就留在南京静候便是。事发之后,我便已经传信京城给王阁老,看时日也应该差不多到了,你只管等着王阁老的吩咐就好,放心吧,自古邪不胜正,天理循环,很快就会有曙光出现了。”
    “当真?”何鉴往京城跑的少,知道的相对也少,不过他知道王鉴之的消息很灵通,听了这话,也很是意动。
    “当真!”王鉴之用力点头,给了对方一个肯定的答复。
    ''
    '  '
第654章 片言定八闽
    第654章片言定八闽
    44,完成,鞠躬谢幕,下章再见~
    ————
    宁港。'文字版更新最快到'
    “你说,你是代表福州林家来的?”谢宏打量了一下面前的这个自称林响的中年人,有些狐疑的问道。
    收服江南世家之后,去年在余姚谢府举行的那场会议也就揭开了最后一层面纱,对谢宏来说再没有秘密可言。所以,尽管在此之前,并没有对福建下过功夫,可他还是很清楚福州林家的地位。
    实际上,林瀚,以及福州林家是相当了不得的。林氏三世五尚书,林瀚谥“文安”,这样的尊荣,有明一朝,也只有林家一家而已。
    谢宏历史知识很普通,也不是福州人,并不知道林家还有这样的风光,不过林家在福建士人中的地位,他却是很清楚的,说是一呼百诺也不为过,比谢迁在江南士人中的地位还要高些。
    因为福建的人口基数少,读书人相对也少些,在朝堂上的势力自然也不会太大。不过,势力不强,却能站稳一席之地,不得不说,这也是有赖于福建士人的团结,这种团结更胜江南。
    无关其他,只是人越多,心思也越复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明知道林家和福建士子的作为,却没动手杀人,并不是谢宏心软了,他也是有些考量在里面的。
    其一是时间,出发前,他已经得到了草原上的切实情报。这情报是锦衣卫冒险深入草原得来的,鞑靼和瓦剌确实在内讧,是真刀真枪的在打仗,为了得到这个情报,有十几个番子将命丢在了草原。要不是这样,以谢宏的谨慎,也不会就这么信了。
    可不知为何,他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心里若隐若现的总有些不吉利的预感,可仔细去想的时候,又完全找不到头绪。这种感觉真是糟透了,要不是江南这边实在太重要,时机也太好,他很可能会先回京城,以策万全。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他也没有余暇去福建,尽管走海路的话,福建离宁并不算远,福州更是靠着海。
    而且,他针对江南的行动本也不是为了单纯杀人而杀人,杀这些人最大的目的是为了打断对方的计划。
    谢宏不是真的神机妙算,在谋略方面也不算很擅长,他猜不到江南人在旅顺失败之后,还有些什么后手。可是,他可以很肯定的说,对方一定不会就此罢休,而且手段还会继续升级。
    冒充海盗攻打皇港,这已经和造反没什么差别了,再升级,八成就是兴兵清君侧了吧?谢宏可没兴趣来一场内战,生灵涂炭不说,死的还都是大明人,更有可能给关外的鞑虏造成可趁之机,输赢都没什么可高兴的。
    所以,谢宏才在第一时间进行了反击,趁着对方还无从得知旅顺的战果,没有戒备,下一步计划也没展开的时候,直接展开斩首行动,将对方的计划扼杀于萌芽状态。
    当然,他的斩首行动并不是很彻底,在京城和南京,甚至地方上,还有不少漏网之鱼,可没了江南的钱粮支持,就算他们真的铤而走险,也掀不起多大风。
    除此之外,就是敲山震虎的意思了。
    后世似乎有这么一种概念,那就是明朝的读书人不怕死。
    这话对,也不对,明朝的当官的敢骂皇帝,而且不是一两个人骂,是大家一起骂;也不是偶尔骂两句就算,而是天天骂,时时骂,骂的光明正大,骂的众所皆知,骂到皇帝不敢从后宫出来,这才算完。
    据士人们说,皇帝是天下至尊,敢骂皇帝,这还不算有气节?
    太祖时代,为了肃贪,定下了极其严酷的律法。可是,就连剥皮充草都吓不住明朝的官员们,他们孜孜不倦的努力着,最终凭着锲而不舍的神,将贪污进行到了最后,谁敢说他们贪生怕死?
    不过说他们怕死也没错,明末鞑虏入关的时候,京城和南京的那些朝官磕头磕的这叫一个痛快,这叫一个彻底,反倒是地方上多少还有些抵抗,说他们不怕死,谁信啊?
    再结合后世的见闻,谢宏总结出了一个规律,那就是只要按规矩来,明朝的士人就不怕死;若是遇上不讲规矩,也不讲道理的主儿,士人们就麻爪了。
    不讲道理耍野蛮,这也是鞑虏唯一的特长,他们可以凭借这个降服那些士人,谢宏向来谦虚好学,这样的先进经验,他当然直接照搬了。
    要是按正常的手段杀人,哪怕是刘大夏那样的结局,看在士人们眼里,依然有悲壮的味道;如屠滽和洪钟那样死的的不明不白,也同样能起士人们的义愤。因为他们是在斗争中失败,被人抓到了痛脚,虽然手段有些出格,但大体还算是在规则之内。
    他们的家人会有人照顾,后世还有可能犯案平反,所以士人们不怕死,不怕步了这些人的后尘。这和后世的官员,喜欢把家属送出国是一个道理的,就算自己挂了,可家族还能延续,甚至还能比之前更好,他们冒点风险,也是心甘情愿的。
    所以,谢宏在江南大开杀戒,效果也是极好。不光是江南的诸多世家,宁会议之后,从南京赶过来的使者也是络绎不绝,有的官员甚至是亲身赶过来的,为的,就是表达足够的诚意。
    不过,谢宏还是没想到,林家居然这么快就服了软,他还以为对方会跟谢迁一样坚呢。
    “回侯爷,家父认为,侯爷奉皇上旨意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