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

第14部分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14部分

小说: 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佛门的方便。佛门的方便,我们想想,历代祖师那些方法那是佛门的方便。譬如说是你在主持这一个道场,你看我跟煮云法师见面,你这外面有信徒各个地方都请你,自己不要去,派你的学生去;你自己要一去,这就不成方便。自己如如不动,你们或者一年来一次,或者三年来一次,或者十年来一次,到我这里来打个佛七,平素你要找我的时候,我派学生去,去领导你们打佛七,这叫真正的方便门。哪一个人提起你不尊重你!研究教也是如此。所以我对佛学院实在是没什么大兴趣,我总希望这些大法师有这么大的福报,学祖师。譬如说万佛寺以《华严经》为宗,你就学清凉大师,我这个庙里没有别的东西,只有《华严经》。全世界想学《华严经》到我这来,我这里是世界《华严》权威,一门深入,学的是《华严经》,修的是华严法门。譬如说台中慈明寺,我这里是标榜《法华经》,学智者大师成为世界的《法华》权威。标榜一样才会有成就,多了就不行,这就好像打仗用兵一样,力量集中在一点,他能够突破,容易成就。搞个两样三样、四样五样,愈分愈多,力量统统分散了,结果到后来一样也不会,这就可惜了。
  诸位要想将来续佛慧命,要把佛法真正大大的兴旺起来,确实一门深入。你学这一门,这一门的经论给诸位说,必须要背诵,这是不能缺少的。今天中午台中徐醒民居士来看我,谈到背书,他的《四书》从小背的,到现在还是能随手拈来,他没忘掉,小时候背的。他在李老师会下有这样的成就,实在就得力於《四书》的基础。他从前是个基督教徒,很虔诚的基督教徒,跟我是好朋友。我学佛的时候,另外还有个同乡,他们两个在一起很好,两个都基督教徒。两个在我前面说,「我们要小心,我们决定不能上他的当,不能被他动摇,我们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一年他生病住在医院,我就送了一本《印光大师文钞》给他看,他在医院里面一天到晚没事情,也无聊没地方消遣,送了一本书,他说「好!看看你们和尚到底搞的什么名堂。」就看,看了一半的时候他给我写了一封信,很有道理,他要我介绍给他皈依。我笑了笑,不动摇,现在也动摇,不但动摇还皈依了。我就介绍他到忏云法师那里皈依,从此以后就学佛,学佛有这样的成就。所以诸位学东西一定要专,徐居士专攻唯识,你看台中所有一切讲座,过去内典研究班,唯识的课程统统都他讲。你学一样才会有成就,学多了这就分心,就难!
  现在你们诸位学课程这么多,这等於学佛学常识,样样都看,样样都摸索,都接触一下,哪一门喜欢自己心里要有数,将来选定了,一门深入。自己有了基础之后,将来开道场就弘扬这一样东西,学古来的祖师大德有了道场坐道场,不要轻易出山门,这个样子才有很大的成就。我们读《了凡四训》看到云谷禅师,那也是当代了不起的一位大师,云谷禅师平常不接见人。他的信徒也很多,都在市区里头,他每年有十天,这个十天的时间接见信徒,除这个十天之外,他不接见信徒。就这个十天他到城里面去,在大的场合里头跟大家讲讲开示,跟大家结结法缘。除了这个十天之外,他又闭关又藏起来了,到深山里面去。这也是我们可以学习,这个也讲的方便法。千万不能一天到晚到外面去跑,那个确实把一生的时光跑掉,道业也跑掉,学业也跑掉了。道与学只有把心定下来,才能成就,到处跑不会成就。再给诸位说,假如你们要想成就,不能住大庙,大庙什么?观光的人太多了,应酬太多了,信徒也太多了。搞什么?搞小庙。但是小庙千万不要去买公寓房子,现在有很多出家人买一栋房子,两个人在一块住,应酬经忏佛事,这个也就等於回家,也完了。
  所以一定要住山,搭个小茅蓬,三、五个人在一块进修,有几个热心的信徒护持,生活够维持就够了。我们出家人生活过得很简单,愈简单、愈朴素愈好,能够增长我们的道心。古来那些大德、那些丛林道场,给诸位说,都是茅蓬渐渐变大的,绝不是预先有计划,要来设计怎么样来建筑,不是的,最先都是自己一、二个人住茅蓬。他有道、有德,以后人家听说,有人亲近他,人愈来愈多愈来愈多,多了怎么办?多了就盖房子,再多就再盖、再添!这样形成的丛林,形成的大道场。不是预先有计划,是逐渐自自然然成就的,这是希望大家要学习。我们讲到方便,要懂得方便,你看看佛的方便不离开真实,这叫真正的方便;换句话说,无论一切的方便不离开觉悟。觉是佛,不能够迷,迷的方便那是众生,那不是佛法,不是佛经里面所讲的方便法门,更不是《法华经.方便品》里面所说的方便。这是说到退席,我们联想到眼前这些事情,以及我们如何来修学、如何将来弘法利生,我们要学如来的真实方便。底下有几句话,佛在此地说得很好。
  【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
  这个几句话很要紧,『九部法』就是说的本经,所谓九部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十二分教,十二分教诸位学过。《法华经》在十二分教里面它占的有九种,十二分教最完全的、统统具足的是《华严》,《法华经》里面有九种。这是『随顺众生说』,虽然是「随顺众生说」目标是一个,『入大乘为本』,这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不管法门有多少,不管佛怎么个说法,逐渐它一定是归向同一个中心点,这就是佛法。同一个中心点是大觉,佛是大觉,一定是归於大觉,大觉就是佛,大乘就是修学大觉之法。可见得过去四十年中,说的三乘、五乘是方便、是诱导,逐渐的把程度提高,把水准提高。现在众生的根性成熟,程度够了,够了这个时候就直接的说大乘法。这个地方大乘是一乘法,所谓是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这个讲法还是方便法,这就是入实的方便法,前面三乘是诱导入实的方便法,现在讲的彻入,彻入一真法界的方便法。所以虽然都是方便,浅深程度、义趣不相同。所以我们今天开口方便、闭口方便这有问题,你到底是哪一种方便?这是我们要了解,所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我们要留意。如果说不懂得佛法的真正、真实方便,我们随随便便开口方便,闭口方便,那是要堕落的。到此地我们才明了,佛法里面一切方便都是诱入大乘,到自己大乘根性成熟的时候,佛再以最后方便会权入实,融会从前种种的权巧方便入一真法界,这是最后方便。好,下课。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十一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11
  接著我们来看,这个根熟了的众生,程度这就不一样了。佛在此地讲:
  【凡闻一句一偈。皆当成佛。】
  这也是自古以来所谓是「成佛的法华」,这样的话确实是大乘根熟的人才相信,一般人不会相信。说听了一句佛名,「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法华经》里头的,几个人相信?根熟的人相信。不是根熟种性的人听了,虽然佛讲的不敢反驳,不敢反驳还是不相信。所以如果你要相信的话,你去看看那些外道,你也就很欢喜了,基督教看你阿弥陀佛,他已成佛道,他还什么叫外道?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他已经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道理确实在本经里面,佛才给我们说出来。佛的本意是在大化,就是以大乘、一乘了义的佛法来教化众生。绝不是以小乘,或者是以菩萨;换句话说,佛以小乘法、以菩萨法教众生,这些都是不得已。是众生的根性没到这个程度才用这个,所谓说是方便之方便,才用这个方法。底下把这个理由说出来了,他自己讲的。
  【因中发愿。亦欲与众生等同解脱。】
  这个几乎是佛佛道同,哪一尊佛都是这样的,总是初学佛的时候就有这个愿,希望与一切众生同成佛道。「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同是等同,都是这一个意思,「情与无情,同圆种智」,是在《华严经》里面讲的。我们在《法华经》里面,自始至终可以能看出如来的本意。但是:
  【道虽一乘。机难概施。】
  佛法确实是一乘法,无二亦无三,但是众生的机感太复杂,就是程度太不整齐了,没有办法将一乘法普遍的教化众生。这个时候怎么办?那就是:
  【复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这就是说三乘、说五乘的因由,为什么原因?就是这个道理,以种种这是异方便。我们要真正明白这个道理之后,诸位要记住,佛法里面真正学佛的人,就是到大乘佛法,真正学佛的人,大乘以下权教,大乘的权教不说,为什么?因为大乘权教还有分别心,执著还没去掉。到大乘实教菩萨,这是讲明心见性的菩萨,他看一切众生,给诸位说,跟我们不一样,他看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是以平等性来看的。我们现在平等性没有现前,我们用第七识,第七识执著,第六识分别,我们用分别执著来看。人家见了性,就是转识成智的人,人家是用妙观察、平等性来看,所以看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菩萨,都是善知识。你要不信,你就看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善财童子就是用平等性看、用妙观察看,所以一切众生都是善人,学生就是他一个人,没有同参的伴侣。为什么?有一个同参伴侣,心就不恭敬:他是我同学,有什么了不起。我们两个同学,这就不行了;这个人是老师,老师不一样,对他要恭敬。所以善财眼睛里面看一切众生都是老师,学生就他一个,他没有同学。诸位想想他这个恭敬心,真是印祖给我们讲的十分恭敬,恭敬心圆满了,所以他的成就圆满了。
  换句话说,这都要提高我们自己的警觉心,我们今天的恭敬心不圆满,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圆满。祖师说得很好,一分诚敬一分成就,两分诚敬两分成就,十分诚敬十分成就。我们今天看到一个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父,我们不会把他看作佛菩萨一样,所以我们的成就不圆满。善财童子眼睛里看的一样的,那都是佛、都是菩萨、都是善知识。我们得问,到底善财看得对,还是我们看得对?给诸位说,我们看错了,善财看得对。为什么善财看得对?这个经里面讲『道虽一乘,机难概施,复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这个话不说清楚了吗?那一类根性的人,佛菩萨就要示现什么?譬如他那些喜欢基督教,佛菩萨就要示现牧师的身分教化他们;那些喜欢天主的,佛菩萨就示现神父去教化他们。都是一乘法,慢慢的来,慢慢的教,他喜欢什么就用什么方法,这就所谓是「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明眼人恭敬,只有执著的人才分彼分此!所以我对於外教的这些神父、牧师,他们很愿意跟我接近,为什么?因为我不毁谤他、不骂他,我赞叹他,不毁谤他,我都是称赞他。道只有一,他就是把那些众生接引到天堂里,你要晓得,天主常常请释迦牟尼佛、请诸菩萨到天宫里头讲经,那行,他们信天主的,天主的儿女到那里去,天主都请佛菩萨讲经,他当然也得跟著学佛了,拐个弯他就学佛了,没错,哪有错处?所以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他跟我们对立,是他迷惑颠倒;我们如果对他也对立了,那我们就错了!
  这点道理,在我初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就教训过我。我那个时候刚刚学佛还没有多久,那个时候基督教欺负佛教,佛教常常讲经的时候,基督徒去捣乱、去破坏,甚至於还有打架,有破坏道场,不得已找这些警察来维护,那时候确实很张狂了一阵子。而我们佛门有个护法大将煮云法师,写了《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他的讲演小册子是风行一时,大概出了有几十万册。那个时候我也得到一本书,一看到佛教里有人才,这是能够对他们很有力量的一个批评。有一天我这个小册子装在口袋里,到章嘉大师那里去,他就问我看什么?我拿给他一看,摇头,他老人家摇头。这个对的,人家欺负我们,我们应当反击人家。章嘉大师很不以为然,他也没多话说,这是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不一样。他举了个比喻说,他说「基督教像个三岁小孩一样,他的小拳头打你两下,你这个大人还用得著跟他打一架吗?」我听了这个话真是味道,这个话里头有很深的学问。凡是能够相打、相骂的,诸位要记住程度是一样的;一个高、一个低,决定打不起来的。换句话说,我们跟他一反驳,我们也变成三岁小孩了,只有小孩跟小孩才会打架。所以你看章嘉大师他不罗嗦,轻描淡写两句话,就把这个事情给我们说得清清楚楚。他尽管骂他的,尽管捣乱他的,他捣乱多了,社会人看到哪个有理、哪个没有理,大家的眼睛很亮,哪个道高,哪个道低,大家有批评。
  你这个一回答,人家一看,基督教跟佛教一样的,确实我们的亏吃大了。所以老师实在是高明,真高明。你要不回他,他打你、破坏你几次,到以后你的声望在地位上提高,他下降,他怎么样拉他也拉不上来。为什么?社会大家舆论他,这个制裁力量太大,所以说这个东西,用不著我们自己去操心去。我们中国古人所谓说,「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能够容忍这就大,这两句话是《老子》的。他来破坏我们,我们马上反驳,没有容忍之心,那就是一样大。所以这要晓得,佛法里头方便之门,我们要晓得忍辱。如果我们要能够容忍,譬如说前年高雄美丽岛的事件,我们政府表现的态度就是容忍,他这些人没有办法,为什么?整个社会舆论制裁。所以这个容忍了不起!你打人的时候永远是你自己吃亏,人家要是回打你占便宜,为什么?两个对打占便宜。如果你打人,人家不回手,你就倒了大楣,吃了大亏。一般人说某人错了,那个人了不起,被打的人了不起,有风度、有肚量、有修养,到处赞叹。
  所以我想想,如果那个时候我们有这个见解,都像章嘉大师这样的见解,我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