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大意_净空法师共66会-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菩萨我也没有看到,他说他作众生不请之友,我没有请他,他来才对!实际上这些菩萨天天都来,你自己不认识,不是他不来,他哪一天跟你远离了?而是你自己不能够觉察,你不晓得这些大菩萨就在你的身边。换句话说,这是你本身有障碍,佛菩萨确实未曾远离,我们对这个应当有坚固的信心。这条也就是前面所讲的「诸佛护念」,包括这些菩萨,这些大菩萨都是倒驾慈航之人,他们虽然是在菩萨地位,实际上都是古佛再来。他怎么不护念!所以我们今天要修的当中两条,要发心的是最后一条,最后一条实际上就是四弘誓愿里面,「众生无边誓愿度」,就是发的这个心。我们发了这个心,就是念念要为众生做得度的增上缘,我们能力只能够做到这个地方。诸佛菩萨度众生能力也只做到这个地方,给你做得度的增上缘。
你要是把这个机缘错过,这是你的事情,佛菩萨在他来说他功德圆满;他没有说是没有尽到心、没有尽到责任,他该做到的统统做到。众生接受不接受那是他的事情,佛菩萨对众生平等的,你接受我也给你这么做,你不接受他还是这么做。这跟二乘人不一样,二乘人你接受他给你做,你不接受他不做,这是二乘心。所以二乘心不平等,大乘心是平等的。我们暑假要办大专讲座,刚才发通知,我问了一问,大乘心普遍发,来不来是你的事情,我心尽到。这是有十天的机缘,十天当中我们要讲一部《了凡四训》,讲一部《普贤行愿品》,另外还有唯识简介,还有其他的课程。十天当中这么短的时间,你在那里听这些经论,这个机会难得。所以中南部的同修我们应当通知都要发,你不能来是你自己把机会放弃;如果我们不通知,我们的责任没有尽到。万一你有时间来,我们没有通知,这是我们对不起人,过失在我;我通知发到,你不来那是你的事情。所以二乘人是你来我就通知,你不来我不通知你;菩萨你来通知你,你不来还是通知你。所以菩萨心跟二乘心,不一样的地方就在此地,菩萨心念念想到众生,众生可不会念念想到菩萨,众生要是念念都想到菩萨,他也就成了菩萨。后头这两句好:
【以能克绍善护家国。】
你能够说是依这个方法来修,不但你这个家庭是幸福、美满、兴隆,也可以护持国家,护国、护家在於菩萨的如法的修学。底下这是讲到我们现前的环境:
【故后五百岁有能持经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不令恶鬼之所侵恼。】
这个话是佛说的,『后五百岁』,这是指佛灭度之后,五五百年的后五百年。《般若经》里面常讲的,佛灭度后第一个五百年,叫戒律成就,持戒的人多半能证果。第二个五百年叫禅定成就,持戒证果已经就很难,必须再修禅定。第三个五百年叫多闻成就;换句话说,禅定也不太容易修。可是讲经说法很普遍,所以讲是多闻成就,学问上用功夫。第四个五百年,人的根性愈来愈走下坡塔寺成就,闻法得用头脑这些事情不愿意做。著重在什么?著重在修福,建个寺庙、去建个塔这功德很大,拼命的就在这里建筑,修福,修福不修慧。第五个五百年这就斗诤坚固,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斗诤坚固,福慧都不要,不但是慧不修,福也不修,修什么?修斗诤,满脑袋的就是斗诤,嫉妒、瞋恚搞这个东西。这就讲纵然在后五百岁斗诤坚固的时代,如果有人持经,这个持经狭义的说,就是受持《法华经》,受持《法华经》的人。广义的说,就是受持一切大乘经典,凡是受持大乘经典的,如理如法的修行,诸佛菩萨没有不保佑你的。为什么?这个末法时期,尤其是现前斗诤坚固的时代,这些恶鬼、恶魔总是要找麻烦。这些恶鬼、恶魔在什么地方?都是已经混进佛门来,佛门里面四众都有。
这个经上记载得很清楚,魔王波旬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就给佛说,「他发心要破坏佛法。」佛当时告诉他,「我这个法不能破坏,你没有能力破坏。」波旬就说,「在你末法时期的时候,我把我的魔子魔孙统统叫他们出家,混到你佛门里面来,破坏你佛法。」这就是所谓是渗透,他的人进入到里头来做法师、做长者、做居士,四众里面统统都有他,佛听到这个话流眼泪,一句话不说。所以《楞严经》佛讲「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是什么意思?就是魔混进佛门里面来,也在这里讲经说法,也在这里普度众生,而且法缘还非常胜。为什么?他能够投其所好,你说正法人家听了不相信,不喜欢听,不称他的意思;你说顺著他这个心去讲,他听了欢喜、他高兴。所以什么是魔、什么是佛,你自己要有能力去辨别、去拣别,别人不会跟你讲的,知道也不能讲。为什么说知道不能讲?知道要讲魔的力量更大,对佛法的障碍愈深愈重。所以有人问,好,你看到那个人被魔引诱去,看到他堕落,你的心能忍吗?不能忍也要能忍,那个事小不算太大,诸佛菩萨都能忍,我们为什么不能忍?他与魔有缘分;换句话说,他命里头注定的该要受这段挫折。佛菩萨度众生是生生世世的,不一定说这一生成就,不是的,生生世世的。这一生成熟的人这一生成就,这一生没有成熟的人后世成就,不是一生一世的,著个什么急?操个什么心?
所以在今天,最重要的自己不落魔道,这个要紧!自己要有慧眼要能够辨别,他人一概暂时放在一边。根熟的众生,就是你给他暗示,你给他提醒,他会觉悟,他马上就回头,这是根熟的众生。你给他提示、给他暗示他不觉悟,他还要跟著魔走,他的机缘没成熟,没成熟的随他去。我们也不毁谤他,也不必去责备他,各人修各人的道,各人走各人的路,大家见了面欢欢喜喜。如果你要是责备他变成什么?变成冤家对头,这个事情就更难办!所以我们要记住,菩萨度众生第一个条件,就是叫一切众生生欢喜心,他是魔、他是鬼、他是冤家对头,也要叫他生欢喜心。他不喜欢我们,我们躲著他,看他来了,我们躲在一边,他心里欢喜,这是佛菩萨。所以我们读了这句,我们要真正能够信得过,就晓得诸佛菩萨常常在护念我们自己。具体表现是『除其衰患』,佛门里面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但是要如理如法的修学确实有求必应,我们的「衰患」当然可以离开。这是佛菩萨冥冥之中在保佑我们、在加持我们,一切魔外不会侵入,不会扰乱,这就是佛菩萨的护持。
【若人行住持经。我乘六牙白象。而自现身。供养安慰。】
这是普贤菩萨,普贤这是等觉菩萨,『若人行住持经』。前面是讲「有能持经者」,你注意看这个句子不同的地方,这边说的「行住持经」,行住怎么个说法?行是指我们的行动,我们起心动念、一切的作为就叫行;住,住是止住,就是我们身口意三业,没有造作的时候叫住。身口意三业在活动的时候叫行,这个不活动的时候叫住。这个意思就是很明显的告诉我们,把佛经里面的理论、方法,完全跟我们实际上生活融成一个,这种持经的人,这是叫行,修行。前面的若能持经,譬如读诵这是持经,你每天把《法华经》念一遍,我们常常劝人你能够念到三千部,这是前面若能持经者。如果将《法华经》这些理论方法,统统都融会在心中,跟自己实际上生活打成一片,就是这个境界,与文殊、普贤就感应道交。所以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而自现身,供养安慰』,普贤菩萨就现身,菩萨来供养你、来慰勉你。
【若人思惟此经。我亦乘象王。现其人前。若人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还令通利。皆克绍护持之义。】
这都是讲『护持』的意思。这是讲经很熟,偶尔的时候忘掉了,忘掉一句、两句,这个时候菩萨加持你,使你又能够恢复了记忆。『通』是通达,『利』是利益,又能叫你对於经文义理通达,而没有障碍,这些话都是说明,佛菩萨护持末法时期持经的行者。由此可知,我们生在末法并不可怕,生在斗诤坚固的时代,不必自怨自艾,不必。实际上来说,这个时代是大好时代,为什么?成就快。为什么成就快?挫折太多,愈是挫折多不成就,那就是堕落。如果要成就,比一般的时代那要快得多,这是一定道理;换句话,就是你禁得起考验。我们讲过去正法时期、像法时期,他们那种考验没有我们经过的这么多,我们今天所经过的考验,比他们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我们都能够成就,那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们今天成就,过去的那些菩萨们对我们那都五体投地,佩服得不得了。换句话,就是他们要换到我们这个时代,未必会成就;我们在他那个时代,我们早成就!所以末法时期斗诤坚固的时代,对我们真正修行人来讲实在是好,是好事不是坏事,我们禁得起考验,我们忍受得了这些灾难,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挫折愈多成就愈大,诸佛菩萨的护持也愈显著。
【普贤者何。即人人思惟运用之念也。】
这是说明表法的义趣,『普贤』是谁?『思惟运用之念』。所以前面普眼菩萨见不到普贤,佛教他想念礼敬就见到了。我们与普贤菩萨要求得感应道交,就是「思惟运用之念」。底下接著说:
【如普眼三度欲见。入於三昧。竟不能见。】
为什么?
【以普眼入空三昧。】
前面跟诸位讲过:
【故不得见。何以知其入空三昧耶。】
底下举《圆觉经》的例子来说:
【圆觉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清净岂非空耶。以空故不能见。】
这个三行诸位要好好的把它记住,这是《圆觉经》的经文。这段的意思是说明即染之净,这是真的清净,即有之空叫做真空,才能入不二法门,才能够见普贤菩萨。前面普眼菩萨入的三昧,是『空三昧』,不是即有之空的三昧,是「空三昧」,所以他见不到普贤菩萨。为什么?空与有、染与净是二不是一,所以他没办法见。这个诸位要体悟到《华严经》,这个道理就很容易明白,《华严经》里面普贤菩萨代表的是一真法界,一是什么?染净是一,空有是一,生佛是一,不二法门。六祖所说的「佛法是不二法,二就不是佛法」,所以你是相对的里面,你见不到普贤;离开了相对普贤就现前,这是必须要细心体会的。《圆觉经》这段的意思相当之深,简单的说,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就统统说尽,即染之净,染净不二,这叫做真正的清净。
妙法莲华 经大意 (第六十四集) 1981/7 台湾圆觉寺 档名:08…02…64
请掀开经本,讲义的十九面,就是最后的倒数第四行。我们将这个文念几句:
【如来令兴想念。顷乃见之。较前空定。迥然异矣。故下文云。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
从这个地方开始。在前面我们曾经讨论过,就是经里面所讲的染净的问题,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大乘法门里面的净是「即染之净」,所说的空是「即有之空」,实在说这种讲法都是方便法。究竟什么叫做真实法?真实法是染净、空有俱不可得,这才是真实法。我们讲个即染之净,在你的心里面还有个染,还有个净,还有个即染之净,这清净心里头,就装了不少拉拉杂杂的东西。可见得佛说法叫方便说!真说,经上常常有两句话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是真说;六祖大师所谓「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真说。我们有个即染之净这就是尘埃,有个即有之空也是尘埃。佛是用种种方便,希望我们从这个方便入真实,入不二法门,这个时候你就见到普贤菩萨;没入不二法门,是见不到普贤菩萨的。我们在这品经里面见到这个事实,入不二法门这才见普贤菩萨。所以此地讲『如来令兴想念』,「兴」是兴起,兴起想念是什么?是即念当中证得无念,念与无念俱不可得,这个时候见到普贤菩萨!所以说是你有念见不到普贤,你无念也见不到普贤,为什么?有念、无念是二,二见不到普贤。因为普贤表的是一真法界,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他表的是理一心不乱。所以你就是念到事一心不乱,你也见不到普贤;一定要到理一心不乱,这才能见到普贤菩萨。所以诸位是见到了普贤自己就晓得,已经证得理一心不乱,已经证得一真法界。
这桩事情,大概我们最关心的,就是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证得,我想这是大家最关心的事情。诸位要知道,这个证得就是成佛,虽然没有成究竟佛,成了分证佛。分证佛是真佛不是假佛,就是我们大乘里面讲的圆教初住以上的,确实破无明证了法身,是道道地地的佛,从这个往上再去修,就修究竟圆满的佛。古人用月光做比喻,分证佛就好像初三的月牙放了光。初一你看不到月亮,初二也看不到,初三看到个月牙,月牙放光。初三的月牙跟十五的满月,那个光你说一样不一样?确实是一样,真的月光,不是假的是真的,只是一个圆满,一个不圆满。所以圆教初住就像初三的月牙一样,它是真正的从法性里面,透露出来的智慧光明,就是般若智光,一点都不假,所以那是真佛。我们讲圆教初住就是这个地位。我们念佛讲念到理一心不乱,初证理一心就是这个境界,所以理一心证到了圆满那就是究竟佛。你要想证得,就是有念、无念都要离开,实际上有念、无念都不离开。你们想想看,离开了有念就是无念,离开无念就是有念,究竟怎么个离法,这个事情确实不容易。难在哪个地方?你没有分别执著就离,有念、无念就不二。
所以唯识里面讲的转识成智,如果我们还是用第六识、第七识,你总是落在有念、无念之这边,你没有办法超越,所以真正修行人要明了这个事实。我们要学著转识成智,转识成智实际上说只是转第六、第七,只在六七上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