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朱门风流 >

第7部分

朱门风流-第7部分

小说: 朱门风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郡,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64'由此看来,这些出卖劳动力的工匠确属拥有人身自由而又没有任何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劳动者,具备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两个必备前提,他们与雇主之间的关系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染房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所谓“朝不保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65',说明他们完全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与机户之间是一种迫不得已但又是自觉自愿的雇佣劳动关系。明朝中后期服装行业的这些异动现象,表明旧的生产结构和生产关系即将走到尽头,再往前跨一步就将迈进资本主义的门槛,古老的封建大帝国至此隐约透射出了一缕新世纪的曙光。
注释:
①按:魏塘镇系嘉善县城所在地
②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商业资本的最高形式下,包买主把材料直接分配给‘手工业者’使其为一定的报酬而生产,手工业者成了在自己家中为资本家工作的雇佣工人,包买主的商业资本在这里就变成了工业资本。”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9,328-329。
参考文献:
'1'叶梦珠。冠服'A'。阅世编:卷8'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明太祖实录:卷30'M'。洪武元年二月壬子。
'3'明太祖实录:卷49'M'。洪武三年二月甲子。
'4'明太祖实录:卷55'M'。洪武三年八月庚申。
'5'舆服志三'A'。明史:卷57'M'。中华书局,1974。
'6'李善长。服舍违式'A'。明律集解附例:卷12'M'。光绪戊申(1903)重刊本。
'7'张瀚。风俗纪'A'。松窗梦语:卷7'M'。中华书局,1985。
'8'朱之瑜。问答四'A'。朱舜水集:卷11'M'。中华书店,1984。
'9'安陆府部·风俗考'A'。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1142)'M'。中华书局,1934。
'10'风俗志'A'。新昌县志:卷4'M'。万历。
'11'风俗第六'A'。茶陵州志:卷上'M'。嘉靖
'12'周玺。垂光集:卷上论治化疏'A'。四库全书本'M'。
'13'李梦阳。拟处置盐法事宜疏'A'。明经世文编:卷138'M'。中华书局,1962。
'14'李维祯。吴雅士家传'A'。大泌山房集:卷71'M'。
'15''16''28''41''48''50''51''55'顾起元。正嘉以前醇厚:卷1'A'、王符潜夫论:卷4'A'、俗侈:卷7'A'、巾履:卷1'A'、民利:卷2'A'、女饰:卷4'A'、服饰:卷9'A'、尼庵:卷2'A'。客座赘语'M'。中华书局,1987。
'17'民风解'A'。博平县志:卷4'M'。万历
'18'风俗'A'。郓城县志:卷7'M'。崇祯
'19'风俗'A'。永丰县志:卷2'M'。嘉靖
'20'人事志·风俗'A'。六合县志:卷2'M'。嘉靖
'21'风俗'A'。通州志:卷2'M'。万历
'22'何乔远。名山藏·货殖记'M'。
'23'范濂。云间据目抄:卷2记风俗'A'。笔记小说大观'M'。
'24'顾炎武。日知录:卷28冠服'A'。内丘县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5'舆地志·风俗'A'。福安县志:卷2'M'。万历
'26'归有光。震川先生集:卷3庄氏二子字说'A'。四部丛刊'M'。
'27''30''31''32''33'沈德符。士大夫华整:卷12'A'。舍人校尉:卷21'A'、服色之僭:卷5'A'、牙牌卷13'A'、教坊官:卷14'A'。万历野获编'M'。中华书局,1959。
'29'谢肇。物部四'A'。五杂俎:卷12'M'。中华书局,1959。
'34'风俗志'A'。广平府志:卷16'M'。嘉靖
'35'谈迁。《枣林杂俎》和集《女饰》'A'。笔记小说大观'M'。
'36'徐怀。板桥杂记:卷上雅游'A'。丛书集成初编'M'。
'37'阅世编:卷81内装'M'。
'38'风俗'A'。历乘:卷14'M'。嘉靖。
'39'服舍'A'。太康县志:卷4'M'。嘉靖。
'40'地理·风俗'A'。建宁县志:卷1'M'。嘉靖。
'42'李乐。见闻杂记:卷2'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3'许敦球。敬所笔记'Z'。
'44'王士性,广志绎:卷2两部'M'。中华书局,1981。
'45'松窗梦语:卷4百工纪'M'。
'46'柴萼。梵天庐丛录'A'。杨荫深。事物掌故丛谈'M'。上海书店,1986。
'47'黄。稽逸二·朱宾龙'A'。锡金识小录:卷7'M'。环溪草堂校本。
'49'人物·风俗'A'。隆庆志:卷7'M'。嘉靖
'52'李乐。续见闻杂志:卷10'M'。
'53'风俗'A'。乌程县志:卷4'M'。崇祯
'54'疆域志·风俗'A'。洪雅县志:卷1'M'。嘉靖
'56'王云。明代民间服饰论述'C'。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交流论文。
'57'徐光启。木棉'A'。农政全书:卷35'M'。引:丘浚。大学衍义补'M'。上海古籍出版社,
'58'物产'A'。浙江通志:卷102'M'。雍正。引:嘉善县志'M'。万历
'59'钟化民。赈豫纪略·救荒图说'A'。丛书集成初编'M'。
'60'食货'A'。铅书:卷1'M'。万历。
'61'王宏钧。反映明代北京社会生活的《皇都积胜图》。历史教学,1962,(7);王宏钧,刘如仲。明代后期南京城市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明人绘《南都繁会图卷》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79,(1)。
'62'于慎行。相鉴'A'。谷山笔麈:卷4'M'。中华书局,1984。
'63'徐霞客游记:(卷10下附编)'M'。张大复。秋圃晨机图记'M',李维祯。秋圃晨机图引'M',何乔远。《晨机》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4'苏州府部·风俗考'A'。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M'。
'65'明神宗实录:卷361'M'。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末。
总21卷第8期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1No。82000年8月
明朝的武官面面观(转)
明朝的武官是明朝皇帝的三驾马车不可缺少的要件,保护皇帝,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能不依靠他们,历朝都是如此,明朝还有不同。
一、品级、爵位偏高。明朝武官中央到地方、基层的军事机构依次是:五军都督府(中央)、都指挥使司(省级)、卫(府级)、千户所(州)、白户所(县)。都督府的官员高级官员是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指挥使司长官是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卫的长官是指挥(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正五品)、百户(正六品)。相比之下,和他们共事的文官:兵部尚书正二品;省布政使从二品,按察使正三品;知府正四品;知州从五品;知县正七品。相比之下,武官级别偏高。
明朝大臣爵位有公、侯、伯。得到封爵很难,但是武官相对容易,文官可就难了。开国功臣六国公只有李善长一人文官,二十八列侯无一文官,一百多个伯爵只有刘基、汪广洋是文官。整个明朝历史上得过爵位的武官不好统计,得到爵位的文官却十个都不到。可见武官级别普遍比文官高。明朝前期武官待遇太好了,以至于宣德年间有一位叫张信的文官本来已经做到侍郎了,还要通过堂弟英国公张辅走后门,调任一个卫的指挥。
二、明朝武官是世袭的。公侯伯多数可以世袭,指挥以下武官都可以世袭。只有都指挥使、都督需要军功升任。都督、都司退休或死后,儿子继任指挥使。这样一来,开国功臣死后,几乎所有武官都是世袭出身。朱元璋为什么规定武官世袭制度呢?有一次他和功臣们喝酒,他说:“你们保着我打下了大明江山,对我忠心耿耿,我还希望我的子孙继续由你们的子孙来保卫,这样,我们不就世世代代共享太平了吗?”(《明太祖实录》第一册)朱元璋的想法很好,却给后世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明朝武官不仅可以世袭,而且可以恩荫,恩荫上任的武官,继续世袭。这样一来,明朝武官的数量越来越多。明太祖时期,全国武官一万多人,明武宗时期就增加到十万多人(《继世纪闻》)。以后的数字没查到,只能更多。起初,军官的儿子要继承父亲的职位要参加严格的考试,骑马、射箭不能含糊。可是后来,明成祖为了酬谢他的功臣,规定他的功臣子孙可以直接世袭,不需要考试。这样一来,其他军官子孙虽然要参加考试,却把考试要求放松了。既然军官子孙当军官这么容易,谁还愿意苦练杀敌本领?于是明朝武官的战斗力一代不如一代。宣德后期开始,他们多数除了克扣士兵的粮饷之外,百无一能。嘉靖年间70多个倭寇在南京城下杀死上千明军;蒙古俺答汗打到北京郊区,明朝正规军不敢出战,结果蒙古人抢足了财物和女人,满载而归。明朝不是没有出色的将领,比如戚继光、满贵,可是这样的人一万个里面都挑不出一个。腐败的制度,造成了腐败的军队,这可实在是朱元璋始料不及的。其实,有腐败的政府,就会有腐败的军队。
三、明朝武官社会地位在王朝中期每况愈下。正统三年(1439),明朝派兵部尚书王骥为监军,监督任礼、赵安、蒋贵三个总兵攻击蒙古大汗阿台。临行前,朝廷给了王骥军队全权指挥,可以处斩二品武官的大权。王骥一到军中就把谎报军情的都指挥使安敬斩首了;然后分派了作战任务。本来都指挥使和尚书级别相同,却可以被他斩首;蒋贵等总兵官职为都督,级别为正一品,却要服从尚书的指挥;这已经说明文官担任的兵部尚书权力、地位已经超过了都督及其充任的总兵。正统五年(1441)兵部尚书王骥充任“总督军务”,指挥麓川战役,从此总督军务作为武官的差遣,变成了文官的专任军事差遣;而作为伯爵的总兵蒋贵对总督王骥惟命是从,说明:总兵就是身为爵爷,也要服从总督调遣。正统七年,右佥都御史(正四品)王翱提督辽东军务,总兵都督佥事曹义以下都要听从指挥;这就意味着文官一旦有提督军务官衔,职权就在总兵之上。正统十三年,明朝授权江西、浙江巡抚指挥本省军队,抵御造反的叶宗留、邓茂七,这是巡抚作为一个省的最高军事统帅的先例。“土木之变”以后,兵部尚书于谦把巡抚统军制度推广到全国,这就意味着巡抚正式成为一省或一镇军事最高统帅。天顺六年到天顺八年间,明朝在松潘设立第一个兵备道,本身官职为按察副使(从三品)、或按察佥事(正四品),可以节制两员参将这样的高级将领。正德年间,兵备道职权超过总兵。万历年间,都督戚继光、李成梁拜见大学士张居正(从一品),名片上写着:“门下沐恩小的某”;有一位姓牛的副总兵拜见张居正自称“走狗扒儿”。至于宦官,更是他们的祖宗。明朝武官地位下降一是由于皇帝为了加强军队控制,派宦官监军,派文官统军;二是由于明仁宗和弟弟朱高煦争夺继承权时候,武官集团站到了失败者朱高煦一边;三是由于武官数量庞大而且腐败,叫人瞧不起。(腐败程度超过宦官。数量太多,贬值了)
武官地位低,为什么大家还愿意当呢?因为要当文官普遍需要寒窗苦读,还要苦干好多年,能不能升到正五品的郎中还是个未知数;当武官只要有个好爹就够了。和平年代虽然局部战争不断,但是排自己去前线的可能不多。当武官虽然没什么远大前程,但那毕竟是个官啊;对于不学无术的家伙来说,军队真是一个红色的保险箱。
职官一
明官制,沿汉、唐之旧而损益之。自洪武十三年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其纠劾则责之都察院,章奏则达之通政司,平反则参之大理寺,是亦汉九卿之遗意也。分大都督府为五,而征调隶于兵部。外设都、布、按三司,分隶兵刑钱谷,其考核则听于府部。是时吏、户、兵三部之权为重。迨仁、宣朝,大学士以太子经师恩,累加至三孤,望益尊。而宣宗内柄无大小,悉下大学士杨士奇等参可否。虽吏部蹇义、户部夏原吉时召见,得预各部事,然希阔不敌士奇等亲。自是内阁权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长与执持是非,辄以败。至世宗中叶,夏言、严嵩迭用事,遂赫然为真宰相,压制六卿矣。然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伴食者承意指之不暇,间有贤辅,卒蒿目而不能救。初,领五都督府者,皆元勋宿将,军制肃然。永乐间,设内监监其事,犹不敢纵。沿习数代,勋戚纨袴司军纪,日以惰毁。既而内监添置益多,边塞皆有巡视,四方大征伐皆有监军,而疆事遂致大坏,明祚不可支矣。迹其兴亡治乱之由,岂不在用人之得失哉!至于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详列后简。览者可考而知也。
宗人府三公三孤太子三师三少内阁吏部户部附总督仓场礼部
兵部附协理京营戎政刑部工部附提督易州山厂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其玉牒,书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袭、生卒、婚嫁、谥葬之事。凡宗室陈请,为闻于上,达材能,录罪过。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二十二年改为宗人府,并以亲王领之。秦王樉为令,晋王㭎、燕王棣为左、右宗正,周王隶、楚王桢为左、右宗人。其后以勋戚大臣摄府事,不备官,而所领亦尽移之礼部。其属,经历司,经历一人,正五品典出纳文移。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洪武三年,授李善长太师,徐达太傅。先是,常遇春已赠太保。三孤无兼领者。建文、永乐间罢公、孤官,仁宗复设。永乐二十二年八月,复置三公、三少。宣德三年,敕太师、英国公张辅,少师、吏部尚书蹇义,少傅、兵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少保兼太子少傅、户部尚书夏原吉,各辍所领,侍左右,咨访政事。公孤之官,几于专授。逮义、原吉卒,士奇还领阁务。自此以后,公、孤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7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