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而文臣无生加三公者,惟赠乃得之。嘉靖二年加杨廷和太傅,辞不受。其后文臣得加三公惟张居正,万历九年加太傅,十年加太师。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太子宾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赞相礼仪,规诲过失。皆东宫大臣,无定员,无专授。洪武元年,太祖有事亲征,虑太子监国,别设宫僚或生嫌隙,乃以朝臣兼宫职:李善长兼太子少师,徐达兼太子少傅,常遇春兼太子少保,治书侍御史文原吉、范显祖兼太子宾客。三年,礼部尚书陶凯请选人专任东宫官,罢兼领,庶于辅导有所责成。帝谕以江充之事可为明鉴,立法兼领,非无谓也。由是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惟永乐间,成祖幸北京,以姚广孝专为太子少师,留辅太子。自是以后,终明世皆为虚衔,于太子辅导之职无与也。
中极殿大学士,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并正五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曰制,曰册文,曰谕,曰书,曰符,曰令,曰檄,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曰表,曰讲章,曰书状,曰文册,曰揭帖,曰制对,曰露布,曰译,皆审署申覆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凡车驾郊祀、巡幸则扈从。御经筵,则知经筵或同知经筵事。东宫出阁讲读,则领其事,叙其官,而授之职业。冠婚,则充宾赞及纳征等使。修实录、史志诸书,则充总裁官。春秋上丁释奠先师,则摄行祭事。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进士题名,则大学士一人撰文,立石于太学。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颁诏则捧授礼部。会敕则稽其由状以请。宗室请名、请封,诸臣请谥,并拟上。以其授餐大内,常侍天子殿阁之下,避宰相之名,又名内阁。
先是,太祖承前制,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正一品。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命百官礼仪俱尚左,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以统领众职。置属官,左、右司,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都事、检校,正七品照磨、管勾,从七品参议府参议,正三品参军、断事官,从三品断事、经历,正七品知事,正八品都镇抚司都镇抚,正五品考功所,考功郎,正七品。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吴元年革参议府。洪武元年革考功所。二年革照磨、检校所、断事官。七年设直省舍人十人,寻改中书舍人。
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九月,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置四辅官,告太庙,以王本、杜佑、袭斅为春官,杜斅、赵民望、吴源为夏官,兼太子宾客。秋、冬官缺,以本等摄之。一月内分司上中下三旬。位列公、侯、都督之次。寻亦罢。十五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礼部尚书邵质为华盖,检讨吴伯宗为武英,翰林学士宋讷为文渊,典籍吴沉为东阁。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为之,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二十八年敕谕群臣:“国家罢丞相,设府、部、院、寺以分理庶务,立法至为详善。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论以极刑。”当是时,以翰林、春坊详看诸司奏启,兼司平驳。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已。建文中,改大学士为学士。悉罢诸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又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成祖即位,特简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不得相关白。
仁宗以杨士奇、杨荣东宫旧臣,升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仁宗始置,阁职渐崇。其后士奇、荣等皆迁尚书职,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景泰中,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而阁权益重。世宗时,三殿成,改华盖为中极,谨身为建极,阁衔因之。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吏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洪武三十一年增设文选司主事一人。正统十一年增设考功司主事一人。
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侍郎为之贰。
司务。掌催督、稽缓、勾销、簿书。明初。设主事、司务各四人。为首领官。有主事印。洪武二十九年改主事为司官。裁司务二人。各部并同。
文选。掌官吏班秩迁升、改调之事。以赞尚书。凡文官之品九。品有正从。为级一十八。不及九品曰未入流。凡选。每岁有大选。有急选。有远方选。有岁贡就教选。间有拣选。有举人乞恩选。选人或登资簿。厘其流品。平其铨注。而序迁之。凡升必考满。若员缺当补。不待考满。曰推升。类推上一人。单推上二人。三品以上。九卿及佥都御史、祭酒。廷推上二人或三人。内阁。吏、兵二部尚书。廷推上二人。凡王官不外调。王姻不内除。大臣之族不得任科道。僚属同族则以下避上。外官才地不相宜。则酌其繁简互换之。有传升、乞升者。并得执奏。以署职、试职、实授奠年资。以开设、裁并、兼摄适繁简。以荐举、起废、征召振幽滞。以带俸、添注寄恩冗。以降调、除名驭罪过。以官程督吏治。以宁假悉人情。
验封。掌封爵、袭廕、褒赠、吏算之事。以赞尚书。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与。或世或不世。皆给诰券。衍圣公及戚里恩泽封。不给券。凡券。左右各一。左藏内府。右给功臣之家。袭封则征其诰券。稽其功过。核其宗支。以第其世流降除之等。土官则勘其应袭与否。移文选司注拟。宣慰、宣抚、安抚、长官诸司领士兵者。则隶兵部。凡廕叙。明初。自一品至七品。皆得廕一子以世其禄。洪武十六年。定职官子孙廕叙。正一品子。正五品用。从一品子。从五品用。正二品子。正六品用。从二品子。从六品用。正三品子。正七品用。从三品子。从七品用。正四品子。正八品用。从四品子。从八品用。正五品子。正九品用。从五品子。从九品用。正六品子。于未入流上等职内叙用。从六品子。于未入流中等职内叙用。正从七品子。于未入流下等职内叙用。后乃渐为限制。京官三品以上。考满著绩。始廕一子曰官生。其出自特恩者曰恩生。凡封赠。公、侯、伯之追封。皆递进一等。三品以上政绩显异及死谏、死节、阵亡者。皆得赠官。其见任则初授散阶。京官满一考。及外官满一考而以最闻者。皆给本身诰敕。七品以上皆得推恩其先。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一品。三代四轴。二品、三品。二代三轴。四品、五品、六品、七品。一代二轴。八品以下流内官。本身一轴。一品轴以玉。二品轴以犀。三品、四品轴以鋈金。五品以下轴以角。曾祖、祖、父皆如其子孙官。公、侯、伯视一品。外内命妇视夫若子之品。生曰封。死曰赠。若先有罪谴则停给。文之散阶四十有二。以历考为差。正一品。初授特进荣禄大夫。升授特进光禄大夫。从一品。初授荣禄大夫。升授光禄大夫。正二品。初授资善大夫。升授资政大夫。加授资德大夫。从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正三品。初授嘉议大夫。升授通议大夫。加授正议大夫。从三品。初授亚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升授中宪大夫。加授中议大夫。从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议大夫。加授朝请大夫。正五品。初授奉议大夫。升授奉政大夫。从五品。初授奉训大夫。升授奉直大夫。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从六品。初授承务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干出身授宣德郎。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干授宣议郎。从七品。初授从仕郎。升授征仕郎。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职郎。从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职佐郎。正九品。初授将仕郎。升授登仕郎。从九品。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妇之号九。公曰某国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一品曰夫人。后称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因其子孙封者。加太字。夫在则否。凡封赠之次。七品至六品一次。五品一次。初制有四品一次。后省。三品、二品、一品各一次。三母不并封。两封从优品。父职高于子。则进一阶。父应停给及子为人后者。皆得移封。嫡在不封生母。生母未封不先封其妻。妻之封。止于一嫡一继。其封赠后而以墨败者。则追夺。
稽勋。掌勋级、名籍、丧养之事。以赞尚书。凡文勋十。正一品。左、右柱国。从一品。柱国。正二品。正治上卿。从二品。正治卿。正三品。资治尹。从三品。资治少尹。正四品。赞治尹。从四品。赞治少尹。正五品。修正庶尹。从五品。协正庶尹。自五品以上。历再考。乃授勋。凡百官迁除、降调皆开写年甲、乡贯、出身。每岁十二月贴黄。春秋清黄。皆赴内府。有故。揭而去之。凡父母年七十。无兄弟。得归养。凡三年丧。解职守制。纠敗涠嵘ァ⒛渖ァ⒍躺フ摺N┣仗旒喙俦忌ト赂慈巍
考功。掌官吏考课、黜陟之事。以赞尚书。凡内外官给由。三年初考。六年再考。并引请。九年通考。奏请综其称职、平常、不称职而陟黜之。陟无过二等。降无过三等。其甚者黜之、罪之。京官六年一察。察以巳、亥年。五品下考察其不职者。降罚有差;四品上自陈。去留取旨。外官三年一朝。朝以辰、戌、丑、未年。前期移抚、按官。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汇送覆核以定黜陟。仓场库官一年考。巡检三年考。教官九年考。府州县官之考。以地之繁简为差。吏之考。三、六年满。移验封司拨用。九年满。又试授官。惟王官及钦天、御用等监官不考。凡内外官弹章。稽其功过。拟去留以请上裁。荐举、保留。则核其政绩旌异焉。
明初,设四部于中书省,分掌钱谷礼仪、刑名、营造之务。洪武元年始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尚书正三品,侍郎正四品,郎中正五品,员外郎正六品,主事正七品。仍隶中书省。六年,部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吏部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部设郎中、员外郎各一人,主事各二人。十三年,罢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惟户部侍郎二人。每部分四属部,吏部属部加司封。每属部设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寻增侍郎一人。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为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司并五部属,皆称清吏司。建文中,改六部尚书为正一品,设左、右侍中,正二品位侍郎上,除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初,悉复旧制。
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置北京行部尚书二人,侍郎四人,其属置六曹清吏司。吏、户、礼、兵、工五曹,郎中、员外郎、主事各一人。刑曹,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四人,照磨、检校各一人,司狱一人。寻户曹亦增设主事三人。后又分置六部,各称行在某部。十八年定都北京,罢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属移之北,不称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洪熙元年,复置各部官属于南京,去“南京”字,而以在北京者加“行在”字,仍置行部。宣德三年复罢行部。正统六年,于北京去“行在”字,于南京仍加“南京”字,遂为定制。景泰中,吏部尝设二尚书。天顺初,复罢其一。
按吏部尚书,表率百僚,进退庶官,铨衡重地,其礼数殊异,无与并者。永乐初,选翰林官入直内阁。其后大学士杨士奇等加至三孤,兼尚书衔,然品叙列尚书蹇义、夏原吉下。景泰中,左都御史王文升吏部尚书,兼学士,入内阁,其班位犹以原衔为序次。自弘治六年二月,内宴,大学士丘濬遂以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居太子太保、吏部尚书王恕之上。其后由侍郎、詹事入阁者,班皆列六部上矣。
户部。尚书一人,正二品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其属,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河南、山西、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十三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宣德以后增设山西司郎中三人,陕西、贵州、云南三司郎中各二人,山东司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从五品。宣德七年增设四川、云南二司员外郎各一人,后仍革。主事二人,正六品宣德以后增设云南司主事七人,浙江、江西、湖广、陕西、福建、河南、山西七司主事各二人,山东、四川、贵州三司主事各一人。照磨所,照磨一人,正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所辖,宝钞提举司,提举一人,正八品,副提举一人。正九品典史一人,后副提举、典史俱革。钞纸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革副使。印钞局,大使、副使各一人,后俱革。宝钞广惠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二人,从九品,嘉靖中革。广积库,大使一人,正九品,副使一人,从九品,典史一人,嘉靖中,副使、典史俱革。赃罚库,大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