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帝-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剥削程度而言欧洲仅教会的什一税就要收取10%。同时农民还需要向领主缴纳赋税。起来自然远明朝要多。至于说日本。德川政府的逢二抽一不谈。德川之前的战国时期大名们的收税额度通常也0%…60%之间。于是可以的出另一个结论:明朝的自耕农(不计农。因为的主收取的的租整体水平在0%…60之间)能够自由支配的物资要远远超出同期的欧洲和日本同行。
……既然如此。那些纳税人凭什么拖欠钱粮?!
不过。若是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却也不妥。
因为。拖欠的赋税历年积累而来。若是强迫欠税者立即补齐所有的拖欠钱粮。补不齐就没收家产弄不好会引发剧烈的社会动荡。因为拖欠的钱粮都历年积累而来。采取高压手段。大户或许能够在不伤筋动骨的前提下偿还拖欠赋税但小户却有可因此而倾家产。按朱棣之前的想法。小民小户在的活不下去就移民。但永乐元年灾不少。光灾以及安置灾民就耗费不少。如今|库不算充裕。一动不如一静。这种时|采取强硬措施又似乎不妥。
到底该怎么办呢?
心中的结没能解开。朱棣便漫无目的的在常州街头逛来逛去。
不知不觉。朱棣突然发现侍卫们围成一道无形的墙把自己堵住了。
抬眼望去。原来。前面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聚集了一大群人。大约担心皇上的安全吧。张辅便暗中指挥侍卫挡在了前面。
见皇上目视自己。辅连忙答道:“打听过了。今天是常州知县开衙处置拖欠赋税的事情/。县衙太小。所以顺应民意在县衙门口空的上审案。百姓们都赶过来看热闹。”
朱棣一晒。
古代就是这样。大约是因为日常娱乐太少的缘故。百姓们竟然连观看打板子砍头这种事情也兴致勃勃。
本待转身离开。但朱棣又突然想起昨天刚认识的那个陈小锋今天可能也会挨板子。于是心中一动。指着侍卫们说道:“让他们挤出一条路来。我要到最前面去看。”
张辅顿时面露难色。
若是其他情况。别是挤出一条路来。便是让张辅在千军万马中杀出一条血路来他也不会眨一下眼。但问题如果让皇上在人群之中。万一发生什么突发事件有个差错他便是有九条命
砍啊!
张辅正期期艾艾的不知怎么回复。却见杨荣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对朱棣说道:“老板我在旁边的酒楼订了一个雅间。二。在那间房可以清清楚楚看见县衙门前发生的事情……”
朱棣用狐疑的目光|着杨荣。压低声音问道:“这种时候。能够看到知县审案的雅间还会空着?暴露朕的身份估计你不敢……你该不会是亮了自己的身份吧?”
“皇上请放心。微臣哪会做那种糊涂事呢?”杨荣也压低了声音嬉皮笑|的答道:“那雅确实已经有客人订了。不过。钱能使鬼推磨。我可是足足花了两贯钱才让原先的客人让出位置的……两贯钱啊。微臣整整喝六天西北风才攒回来!”
见杨荣露出一副心无比的守财奴模样。朱棣不禁失笑。
杨荣的本俸虽说只有十贯不过官拿双俸。加上云骑尉岁禄八十五贯。合起来每个月是二十七贯。放到后世差不多相当于八千到一万虽说对于官员而言这种月薪也不算很高。但杨荣毕竟只有六品嘛。况且。杨荣是天子近臣还时不时能够到皇上赏赐。因此无论如何也称不上贫困。此时杨荣装出这副模样。无非是逗朱棣一笑罢了。
当发现常州知县准备审理拖欠案件时。朱棣的注意力就已经转移了因此不象之前那么闷。现在被杨荣一逗乐。更是顿觉心爽气畅。种种窒闷郁抑忧沮丧心绪一扫馨尽。
朱棣便转身朝酒楼去。
伙计眼尖。见到杨荣后立即高唱一声:“楼上雅座请!”
侍卫众多。自然不能都跟着朱棣身边。纪纲领着一些人在酒楼外守着马三保则带着一人留在一楼大。装成散客的样子各自点菜。张辅和杨荣跟着朱棣进雅间。
点完菜。合计六贯三百文铜钱相当于七品官员的月俸。其丰盛程度自然可想而知。茶博士上茶后不久。流水般上菜来。这座雅间的位置确实是好。县衙门口那一大块的方看的是一清二楚。
待朱棣发话后。张和杨荣也坐上了桌子一边吃一边朝楼下着。
衙门口聚集的人越越多无如蚁的人有老有少有妇有幼。有的吵叫有的哭闹有的说笑嗡嗡蝇蝇的议论声搅成一片这些围观的人一边说话。一边对紧闭的衙门指指点点。
饭吃到一半。底下突然传来兴奋鼓噪欢呼声。“太爷升衙罗。噢嗬……”
朱棣探头望去。果然衙门已经大开。衙役们手执黑红水火棍都一字站在衙外。正在推着向前涌动的人群。呼喝着虚打。不多时。一个头戴乌纱帽身着青袍团领衫腰间束着素银带的七品官员跨出了县衙门槛。
这名知县中等个子瘦。但他的眼神凌厉。只是随随便便的站在那里向下扫视。滚腾翻闹的人声便由近及远便安静下来。
“父老乡亲们。”林知县扬声说道:“大家喜欢看拖欠赋税的案子。我林某人顺从民意。在这里立的断案!”
“拖欠赋税的粮长及典史里正。都来了么?”
一旁的衙赶紧说:“回明府大人。都在签押房侍候着呢!”
“带上来!”
不多时。一群人便带了上来。林知县并不自己决定。而是向身旁的吏员咨询意见。
在一旁的吏员的指点下。先是验明了正身。然后林知县便例行公事的询问欠税人现在是否能够补足税。答案惊人的一致:不能。
这时。其中一个吏员又建议知县下令杖责那些欠税者。
围观群众全都屏息吸气。全神贯的盯着衙役们实施肉刑。整个场子里除了偶尔几声小孩的哭闹之外。便只剩下“噼里啪啦”的板子声和挨打者鬼哭狼嚎的喊叫声。
见林知县没能识破粮长们拖税欠税的手段。朱棣冷哼一声。
“某事宜行。却被吏员阻止;某事宜止。却听从吏员建议实施。如此无能……”
杨荣盯着朱棣。眼满是古怪的神情。
朱棣察觉有异。往杨荣望去。见杨荣不自然的将视线挪开了。心中不免有种不祥的感觉。
从朱瞻基开始。明的皇帝就并掌握低品官员任命权了。这是客条件造成的:七以下以及不入流的官员就不说了。仅仅知县就有一千多个。开国皇帝除外。后世的皇帝都是生长于深宫内院之中。认识的人有限。若是由皇帝直接|命知县。那多半只能闭着眼睛瞎点了。所以。低品官员一般都是吏部提供名单。内阁讨论确认。然后交由皇帝盖章即可。
明太祖和明成祖由精力充沛。因此还偶尔直接任命低品官员。但数量也不多仅知县的职位就有一千多。皇帝就算认识那么多人。也不可能对他们都非常了解。
朱棣仔细回忆着。脑海里突然出现了一个人名。
第八章 能员
第一百三十五章时间法则2
知县……常州…林海!
这时。林海的资料浮现在朱棣的脑海里。
林海。字原古一般都是双字。单字极为罕见。朱棣见少识寡。只知道屈原也是单。林海是大地主的庶子。因师从法家而不屑于死读四书五经因此能考上功名好在家族在当地颇有势力。一番运作之下。好歹成了一名吏员。在地县衙任时。内事务处理快捷。深的知县的赏。称赞他干练通敏。廉介无私。明太祖为保证封建官吏的选与任用。推行三途并用之策。明成祖遵行不悖。永乐元年时。林海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允给赴京考职。
明初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进士监生当官。荐举当官。吏员当官。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举当官和吏员当官的路基本被堵死。只剩下进士监生当官一种途径。
荐举当官的缺点是比较容易形成**。但朱棣规定了“首告无罪”制度。因此通过贿赂而获“荐举”难度大增。为了保证荐举制度有效。还可以规定被荐举者无能或犯法则荐举者连坐。当然。连坐的规定不能太苛刻汉武帝诏令郡国贡举贤才。由于选令过于苛刻。竟造成各郡未荐一人。可见。察举法规严或过宽都不|。所以朱棣准备这样规定:被荐举而为官者。未曾升官前失职。则荐举者连坐;若被荐举者升官后失职。则考察提拔者连坐。这条规定容导致被荐举者仕途艰难。但朱棣对此并不是很在乎。既要保留荐举这条路。又要尽量减少**还要保证被荐举者仕途顺|……世间哪有那么多十全十美的事?
相比之下朱棣更反对吏员升官路被堵死。
应当说。科举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选拔制度。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甚至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地第五大发明。但如果将科举考试神化则又犯了绝对化的错误。
在朱棣看来最佳的办法是以科…制度为主荐举制度”以及“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作为有力补充。
吏员当官的正式说法应该是“吏员考满迁转制度”。是指吏员三年一考核。“一考满迁转”“二考满办事”和“三考满出身”。也就是说。如果吏期任满九年。每次考核都能考满。那么这名吏员就获的了做官的资格。这种制度在明初执行还不错。可惜在明代中后期。由于科举制地日臻完善吏员考满迁转制度”便逐渐名存实亡了。
吏“不入流”。由官自己“辟召”。身份其实是民。也就是说官僚都是“国家干”吏却只好算作“以工代干”。他们是官府中的“服役人员”。其身份与衙役(更夫捕快狱卒之类并无区别。只不过更夫捕快。|卒或服劳役。或服兵役。吏则提供知识性服务而已。因此吏地位极低(常被呼为“狗吏”。遇也极低(往领不到薪水。此外还有一条规定。就是吏不能当御史。也不能考进士。
由于明朝吏员不的参加科举考试。而中后期又极难的以通过磨勘考满而出仕这不仅埋了大量人才。造成吏员的腐化堕落对于断绝了升官希望的吏员来说。既然被剥夺了精神追求的权力。那也就唯有进行物质追求了。
别看理论上在处理国家事务和地方行政时是官领导吏。但由于吏比官更精通“业务”因吏总是很容易糊弄官。要知道。除非皇帝有明确的上谕。否则在处|“业务”时往往需要查案例。过去处理这类事情的成案以便例办理。由于事情千差万别。是一个成案可以解决有的必须七弯八。援引很多案才能解决一个问题。这些案例堆如山。汗牛充栋。如非熟手。无异于大海捞针。官员们很少有人能够熟悉钻研“业务”。因此在行使职责时不的不听命于书吏。
此外。帝国的政策和法令往往都是些“原则性意见”。是用漂亮的文言文写成地。因此是含糊其辞和语焉不详的。具体尺度全靠执行者掌握。官员们既然不懂行则升迁的快慢。处分地轻重。赋税地多少。工程的增减。自然也就都由吏们说了算。或者被吏牵着鼻子走。所以。明末的顾炎武。便说当时的情况是“百官者虚名。而柄国者吏也”。清末的郭焘。也说有清一代“与吏共天下”。
坚持“吏员考满迁制度”会带来两个明显的好处。一是可以让吏员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目标。稍稍减轻一下吏员腐化堕落的程度。另一个好处则是曾经做过吏员的官不那么容易被手下的吏糊弄。所谓“阎好见。小鬼难缠”。真实地情况不是吏怕官。而是官怕吏。
吏员不能成事。却败事。所以。往往反倒是官员需要贿赂吏员。例如。兵部按军功任命官职。如不给经办的吏员一些好处。他就会设法刁难。你非常正直。吏员会把
|功政绩的文件涂改几个关键字。然后给主管长官上报件有涂改。按制度应当核对。核对为名把你的升迁挂起升迁这种事时间拖的过长。弄不好就会有什么变故而失去这次升迁的机会。所以。官员往往只能按惯向经办的吏员行贿。待贿赂手。该吏员便又对主管长官说:虽有涂改。经核实误。
又比如说管理册籍并协助里长攒造黄册稽核钱粮的书吏。他们把田赋征册收藏起来世代传。将之视为枕中密宝。不肯示人。即便示人。也因其从中舞文弄墨。让别人无从识别。州县政府催征田赋时非依靠书不可。他们盘踞征收机关虽驱之不去。因贴近民间。能随时跟踪人户田地转移买卖的情况。因此民户可以欺官府。却不可以瞒里书。
永乐年间有个叫钟的吏员后来升任苏州知府。他深知吏治中地积弊到任苏州初理政事时。先是假装木。不懂诸务。群吏们怎么说他便怎么做。群吏异常高兴。认为太糊涂可欺。三天之后。扮猪吃老虎的林海露出狰狞面目。他召来群责问:“前某事理应施行。你们却阻止我;某事理应制止。你们却让我施行。你们这几个人长期谋私舞弊。死有余辜。”立即捶杀数人。将贪虐庸懦地僚属全部斥退。从此一府大震人人奉。人称况钟为“况青天”。
可见。从吏员中提官员对于治理吏员**非常有效。
由于朱棣知道况钟样的典故因此对于“吏员考满迁转制度”特别上心。在察看吏员简历时。发现林海推荐人的评语是:师从法家。明察秋毫。性苛”。别的推荐人都是说好话。但海的评语中却有“性苛”地评价。这便引发了朱棣极大的兴趣。相而言朱棣倒是更欣赏性子苛刻的官胜过老好人式的官员。因为这个缘故。朱棣便罕地特意御点林海为常州知县明这个林海是自己亲自选定的。此时却反过来批评他“无能”……
想到闹出这么一个大乌龙朱棣老脸一红敏感地瞟了一眼杨荣。见杨荣正一脸木然地吃着菜。似乎刚什么也没听见。什么也没想终于放下了心。
犹豫了一会儿。朱棣为了掩饰刚才的错误忍不住说道:“……林知县故意表现的如此无能。肯定是为了引蛇出洞。”
杨荣紧闭着嘴不敢搭腔。刚才皇上已经闹了一次乌龙。若这次又判断错了。到时候老羞成怒起来。怒火谁又承受起
张辅虽然不知内情却也不敢胡乱拍马屁。平时拍下马屁。过也就算了。哪怕皇上对某件事判断错误之后皇上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