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徊健R蛭惹乇硎尽按χ茫ǖ剑钡挠锓ㄒ庖澹话阌谩睼+O+(于)+PW〕句式,宾语在动词的后面。而汉代的“处置(到)”则用“以”字把宾语提前,是一种新兴的语法功能。而“把”字句的某些功用,就是把宾语提前。
乙型处置式和受事主语句有密切的关系,去掉“把”字或“将”字,余下的就是受事主语句。梅氏认为,把“将”字装回受事主语句,所产生的就是处置式。这是处置式形成法的来源。甲型的“处置(给)”“处置(到)”通过受事主语句装回“将”产生后,再影响其他类型的受事主语句,从而产生了其他类型的处置式。
丙型处置式是由带两个相同宾语的连谓结构中省略后一个宾语而成的。梅氏同意王力、祝敏彻的分析。但他又认为,丙型处置式在所有的处置式中不是主流,只是旁支,它不是现代处置式的主要来源。理由是:①丙型处置式在上古、中古(南北朝至隋代)都没有前例,明清以后就没有流传下来。②最重要的是丙型处置式去掉“把”字或“将”字以后不成句。而现代处置式的主要形成方法是在完整的受事主语句前加“把”字。
蒋绍愚对梅氏的乙型处置式来源的分析,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现代汉语大量“把”字句不能还原为〔SVO〕句式,但不能据此推论,南北朝和隋唐的大量“把”字句不能还原为〔SVO〕句式。现代汉语“把”字句动词后面紧跟着一些成分,不容许宾语插在中间,故不能还原为〔SVO〕句式。隋唐时期的“把”字句大多不带“保留宾语”和“偏指宾语”,故当时不存在这种“把”字句不能还原为〔SVO〕句式的问题。带补语的“把”字句,如果把宾语放回到动词后面,就成了“动+宾+补”的形式,这在现代汉语不行,但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却是可以的。乙型处置式的形成有可能是用“将”或“把”字将〔SVO〕句式中的宾语提前的结果。
蒋绍愚还认为,乙型处置式是由丙型处置式发展而来的。除了继承先秦和汉代就已产生的甲型处置式以外,唐代新产生的处置式开始是以单纯动词结尾的,后来的处置式才在动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了别的成分。也就是说,唐代新产生的处置式中,丙型处置式产生在前,乙型处置式是丙型处置式发展的结果。
吴福祥《敦煌变文语法研究》也不同意梅氏对乙型处置式形成的解释。详参原文。
“把”字句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将各个时期的“把”字句作了全盘的考察和分析后,才能作出较接近实际的结论。诸家的讨论,将“把”字句的类型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是有意义的。
(五)近代汉语的被动式的研究
1被字句
王力(1957,1958)认为,被字句大约萌芽于战国,表被动的“被”是“被”的“蒙受”、“遭受”义发展来的。“被”字后带关系语,在汉代出现,南北朝时增多,并逐渐代替了“为……所”式。
“被+动”是被字句的萌芽,但还不是真正的表被动的被字句。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兼属名词和动词,所谓“体用同词”,所以在“被攻”“被辱”“被围”等语句中,“被”后面的词的词性是不清楚的,故“被”究竟是动词还是被动的标志也是不清楚的。纵使“攻”“辱”“围”是动词,“被”也仍然可能是动词而不一定是被动的标志。因为古汉语中动词是可以做宾语的。
只有当“被”后带有关系语(动作的施事)时,真正的被字句才算产生。这个时代在汉末魏晋。
初期的“被”字句比较简单,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复杂的形式。许绍早、向熹、吕景先、袁宾对此有过研究,结论如下:
(1)有些“被”字句的谓语是一个固定词组,所以不能还原为主动句。
(2)带宾语的被动句。宾语是主语的一部分或为主语所领有,宾语就是主语(名词或代词)。
(3)非被动关系的被动句。
(4)“被”表示原因。
(5)“被”字句与“把”字句结合。
(6)被动句的谓语前面带“不”。
这些是近代汉语中“被”字句在发展过程中的复杂情况,同时说明了汉语的“被”字句与印欧语的被动语态不完全相同。
2其他被动式
(1)用“教”表示被动的被动句。用“教”表示被动始于唐代。“教”是个使役动词,为什么能用来表示被动?太田辰夫(1958)解释说:“使役也用于被动,是因为有意义上难以区分的场合。原来使役和被动的区分不在于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基于主观判断。或许所谓‘被他打’就是做了‘使他打’那样的事情。如果是这样的话,当然也能把它说成‘使他打’。”他认为“教”表示被动通常是在三种情况下:a。兼语动词的宾语是不具有意志的东西;b。表达造成了某种结果的感觉;c。和禁止相配合。
蒋绍愚认为,使役动词“教”“叫”“让”等用来表被动,是因为“教”作为使役动词,词汇意义很薄弱,其语法意义是表示甲使得乙发出某一动作。对于这一动作来说,“乙”就是施事者。“被”字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施事者。但在汉语中动词的主动和被动没有形态的区别,当具备两个条件时,“教”的语法意义就和“被”相同:a。“教”前面的名词不出现,或者根本说不清是什么使得乙发出某一动作。b。“教”后面的动词或动词词组可以表示被动,即必须是及物的,并且表示某一情况已经实现。至于“教”的宾语是不具有意志的东西,这未必是“教”由表示使役转为表示被动的必要条件。
蒋氏的意见很有道理,“使”“令”等词没有发展为表“被动”的“标志”,就在于“使”“令”的词汇意义很强,而“教”“叫”等词的词汇意义较弱,故语法意义得到凸现,从而发展为表示“被动”的标志。
(2)用“吃”表示被动的被动句。江蓝生(1989)认为,“吃”在唐五代引申为“蒙受”“遭受”义,由此虚化,变成了表示被动的助词。“吃”虚化为被动关系的助词跟动词“被”的虚化过程大致相似,是由“遭受”义而虚化为表示被动的。
张惠英(1989)认为《水浒传》《金瓶梅》《清平山堂话本》表被动可用“乞”,“乞”有“给予”义,“乞”表被动是“给予”义发展来的。而“吃”则为“乞”的借字。
我们同意江蓝生的意见。
(3)用“给”表示被动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是从清代开始的。至于“给”的来源,学界有几种意见。
潘允中(1982)认为“吃”是居乙切,“给”是居立切,两字的读音是很相近的。因此,很可能近代汉语的“吃”后来转化为现代汉语的“给”。江蓝生(1989)指出,音居乙切的是“语难”即“口吃”的“吃”,与“”义无关。“”音苦击切,与“给”音相差甚远。
张惠英(1989)认为,表被动的“给”是后起的。“给”代替了《敦煌变文集》以来的“乞”。“乞”既可表给予,也可表被动。“给”正是承接了这一用法。
“给”是否是“乞”发展的结果,还难以肯定。但“给”为什么既可表“给予”又可表被动,倒是个有趣的问题。现代汉语南方方言动词“给予”和表被动的标志是同一种,太田辰夫(1957)认为,吴语中表示给予和被动的“拨”,来源于古代汉语的“畀”,“畀”分化出“俾”,表示使役,也可表示被动。由“给予”到表被动,是经过“使役”这个中间环节的。桥本万太郎(1987)认为,从理论上讲,“给予”这个意思很容易引申为“给对方让有机会做什么”、“容让”等义。似乎也认为由“给予”到表被动语义上的联系是通过使役的。但桥本认为汉语南方方言中表被动的“给”不是通过这种语义上的联系而发展来的,而是受亚洲大陆非汉语中“给予——被动”兼用式的影响。
“给”的来源还需要再探讨。
近代汉语的研究在二十世纪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1。断代和专书的研究不够。断代研究有时有困难,原因是有些作品是跨朝代的,有些作品没有明确的年代。尽管有困难,这项工作还是要做。
2。将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方言结合起来研究做得还不够。尽管有不少学者注意到了这一点,但真正既熟悉近代汉语文献,又熟悉现代汉语各方言的特点的人不多,所以这种研究很难深入,也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3。将近代汉语与汉藏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有关语言相结合进行研究,还相当薄弱。虽有人注意和提倡,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致力于此者不多,取得的成就就更少了。
4。将近代汉语与上古、中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相结合来进行研究,还有待加强。不少学者的研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仍有一些研究者只盯住近代汉语这一段,对它的来源和发展注意不够。
二十一世纪的近代汉语研究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在这四方面有所突破。
参考文献
鲍明炜1990《唐代诗文韵部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曹广顺1995《近代汉语助词》语文出版社
丁锋1995《琉汉对音和明代官话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段观宋1994《文言小说词语通释》广西人民出版社
冯春田1991《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耿振生1992《明清等韵学通论》语文出版社
高田时雄1988《敦煌资料的中国语史研究》(日)创文社
顾学颉王学奇1983《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郭在贻1986《训诂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江蓝生1990《敦煌变文集校议》岳麓书社
1988《魏晋南北朝小说词汇释》语文出版社
蒋冀骋1991《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
1997《近代汉语音韵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蒋冀骋吴福祥1997《近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
蒋礼鸿1988《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怀任斋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蒋绍愚1994《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范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申1992《金瓶梅方言俗语汇释》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李维琦1993《佛经释词》岳麓书社
李新魁1983《中原音韵音系研究》中州书画社
刘坚1985《近代汉语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刘坚蒋绍愚主编1990~1995《近代汉语资料汇编》(共三卷)商务印书馆
刘坚等1992《近代汉语虚词研究》语文出版社
柳士镇1992《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南京大学出版社
鲁国尧1994《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
陆志韦1988《陆志韦近代汉语音韵论集》商务印书馆
罗常培1961《唐五代西北方音》科学出版社
罗常培蔡美彪1959《八思巴字与元代汉语》科学出版社
吕叔湘1985《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
1984《汉语语法论文集》商务印书馆
宁继福1985《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潘允中1982《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
孙锡信1992《汉语历史语法要略》复旦大学出版社
邵荣芬1981《中原雅音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
太田辰夫1958《中国语历史文法》蒋绍愚、徐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988《汉语史通考》(日)白帝社江蓝生、白维国译重庆出版社1991
王还1957《把字句和被字句》新知识出版社
王力1956《汉语音韵学》中华书局
1958《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1982《龙虫并雕斋文集》中华书局
1985《汉语语音史》中华书局
1989《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王钅英1986《诗词曲语辞例释》中华书局
1990《唐宋笔记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吴福祥1996《敦煌变文语法研究》岳麓书社
香坂顺一1987《水浒词汇研究》文津出版社
项楚1991《王梵志诗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向熹1993《简明汉语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徐仁甫1981《广释词》四川人民出版社
许政扬1984《许政扬文存》中华书局
薛凤生1981《中原音韵音位系统》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杨耐思1981《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袁宾1992《近代汉语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张相1953《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
赵荫棠1936《中原音韵研究》商务印书馆
志村良治1984《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日)三冬社
周法高1963《中国语文论丛》台北正中书局
周祖谟1966《问学集》中华书局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竺家宁1986《〈古今韵会举要〉的语音系统》台湾学生书局
1994《近代音论集》台湾学生书局
贝罗贝1989《早期把字句的几个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曹广顺1986《〈祖堂集〉中的‘底’(‘地’)、‘却’(了)、‘著’》《中国语文》第3期
1987《语气词“了”源流浅说》《语文研究》第2期
陈初生1983《早期处置式略论》《中国语文》第3期
陈治文1964《近代汉语“这”的来源》《中国语文》第6期
1988《元代有指物名词加“每”的说法》《中国语文》第1期
FrankFSHsueh1989TheMeaningofBaandBeiconstructioninMandarinChinese;FunctionalismandChineseGrammar.
高名凯1948《唐代禅家语录所见的语法成分》《燕京学报》第3期
郭锡良1980《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语言学论丛》第6期
戈弋1958《把字句的起源》《中国语文》第2期
胡明扬1963《〈老乞大谚解〉和〈朴通事谚解〉中所见的汉语·朝鲜语对音》《中国语文》第3期
1992《近代汉语的上下限和分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