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

第175部分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第175部分

小说: 千古之谜--世界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铝;都有一定的配制比例。这与现代科学对埃及古玻璃的鉴定结果是相一致的。
埃及玻璃碗由于它的耐高温性能;比中国玻璃碗更能适应骤冷骤热的要求;因而在当时具有更多的实用价值。广州玻璃制作业通过吸收先进的埃及工艺;便能按照埃及玻璃的配方;制造出本国生产的单色或多色透明玻璃碗。
这一创举;使中国南方的玻璃制造业大步向前推进;远远超过了北方黄河流域的传统玻璃制造业。不过这种工艺上的突破和创新;受到了地理上和行业上的严重局限。埃及水晶玻璃制作技术传入广州以后;因销路不广而很快失传了。直到18世纪乾隆年间才再次由欧洲天主教士传入宫廷。
由此看来;在古埃及玻璃及其制作工艺何时传入中国问题上要达成比较一致的结论;还有待于考古发掘的新发现及科学研究的进一步努力。
(慧中)
阿拉伯世界何时从中国传入瓷器?
瓷器;是中国的一大发明;也是中国历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最高的荣誉。英文里面〃China〃一词;有个特别的含义;那就是〃瓷器〃。由于中国造瓷最早;影响极大;外国人就称中国为〃China〃。
由此可见;中国瓷器影响之深。
中国瓷器传入阿拉伯世界;也如同造纸术、养蚕那样通过〃丝绸之路〃;即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经叙利亚;以达地中海各国如腓尼基;及巴勒斯坦等商埠。除了这条陆路之外;还有海路;唐代四大港(交、广、泉、扬等州);北宋三司(广、杭、明等州);南宋四大港(广、杭、明、泉);元代八大港(广州、泉州、漳州、温州、庆元、杭州、澉浦、上海)都是瓷器出口的大港。外销瓷离中国后;船经波斯湾、巴士拉、巴格达至埃及;或巴博、席拉夫、萨马拉至埃及。这是一条〃充满艰难困苦的陶瓷贸易之路;〃是一座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那么;这条路何时开通?桥梁何时架起的呢?这是一个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饶有兴趣的题目。
一曰始于公元7世纪。《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第3期刊载一文〃伊朗乃沙布尔出土的唐越窑碗〃认为;从考古发现的可靠材料来推断;唐代前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商业贸易扩大;作为新兴商品的瓷器大量行销印度、伊朗、伊拉克及埃及等地;阿拉伯南海岸和非洲东海岸索马里、肯尼亚、莫桑比克等遗迹中都发现有我国残瓷器。
二曰始于公元8世纪。日本学者三上次男著的《陶瓷之路》一书认为;从1912年英国人发掘9世纪最为昌盛的埃及开罗南部福斯塔特(Fostat;13世纪末逐渐荒废)遗迹;获得了若干唐三彩陶片和邢、越窑残器;还有刻划莲花、凤凰等纹样的残片中可确定这些瓷器年代最早的是8世纪的唐代;所出土的中国陶瓷数量与其它遗址比较;还是占绝对的多数。这不仅是研究中国陶瓷、而且是探讨中世纪埃及和中国贸易极为重要的材料。
《中国的瓷器》一书也认为;在8到16世纪这800多年中;埃及不断输入各种名窑陶瓷;而当中国陶瓷的新品种以优美的姿态出现时;不论在什么时代;马上就能仿制出来;如唐三彩、白釉瓷器、越窑青瓷等不一而足;当时中国的瓷器因其时髦款式而盛行于埃及。
三曰始于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商人苏雷曼(Sulayman)就是经过海路来中国经商的。851年(唐大中五年);他写的一部游记讲:〃中国人用陶造用品;透明如玻璃;里面加了酒;从外面可以看到。〃瓷器既然被阿拉伯人欣赏称赞;运到阿拉伯去的一定有相当数量;且在人民大众中间享有显赫的声誉。
在对伊拉克北部的沙麻拉城这座九世纪中叶阿拨斯王朝的临时首都遗址的发掘中;曾发现了许多阿拉伯的瓷器;都是模仿中国瓷器制造的;同时还发现许多从中国运去的瓷器。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拨图塔在其游记中写道:〃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城(泉州)与广府(广州)。用当地山上泥土燔烧成炭。先在泥中加上一种当地特产的矿石;燔烧三日后取出;再泼之以水;使之发酵。优质瓷器;须发酵一月;但不宜再久。中国瓷器销经印度和其它各地;甚至运到我国摩洛哥。〃
四曰始于晚唐五代。马文宽、孟凡人著的《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一文认为;从考古资料看;在非洲约有17个国家和地区;200余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散布的地域广阔;数量惊人;瓷器种类丰富;延续时间很长。非洲发现的中国古瓷;包括了绝大部分唐朝主要窑口所生产的瓷种;对这些不同古瓷品种、窑口和年代的分析;可形成一个粗略的中国古瓷从晚唐到清代中叶的年代发展序列。晚唐五代瓷器的外销情况;在西亚文献中也有反映。如西亚学者贝哈基在1059年(宋嘉佑四年)谈到〃巴格达的哈里发柯伦。阿。拉西德统治时期(786—806年;即唐贞元二年至元和一年);东波斯霍拉桑地
区的统治者阿里。伊本。伊萨曾献给这位哈里发20件中国御用瓷器及2000件一般瓷器。巴格达驿长伊本。考尔达贝在846—881年间写了《郡国道里志》一书。书中提到中国几个名港;着重指出〃中国出口货物中有精美的瓷器。〃
总之;从晚唐五代时期制瓷业的发展;外销瓷的烧制、海外贸易与海外交通的发展;国外瓷器大量出土以及国外文献资料等方面断定;在晚唐五代时期;瓷器作为外贸商品;已经大量地输往阿拉伯世界。
从现存的考古材料和文献资料来看;阿拉伯世界从中国传入瓷器不会早于公元7世纪;但是;这个时期规模小;限于少数国家和地区;至公元八九世纪;瓷器大量地输入阿拉伯世界;形成规模效益;此说能否成立;亦是一个未知数。要彻底解开这一历史哑谜;看来还得有待于考古工作者和史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潘顺利)
神奇的古印第安天文学知识来自何处?
15世纪末以前;美洲的历史是独立发展的。远在西欧殖民主义者侵入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就已创造出了十分灿烂的文明——堪与世界优秀文化媲美的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尤为突出的是他们惊人的天文成就。
印第安人对天文的知识可追溯到遥远的过去。美国《科学文摘》曾刊登了文森特。马姆斯牧罗姆的一篇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个事实:大约在3351年前的某一天;伊萨帕的一位祭司发现;在没有任何一种竖在地上的东西的情况下;地面上竟出现了投影。于是;这位细心的祭司记下了发生这一奇怪现象的日子;并且继续留心观察并计算天数。260天以后;这种现象再次发生。从此;最初的历法产生了;在这种历法中;每年分为13个月;每月20天;全年260天。
这就是所谓的宗教历法。至今在危地马拉的一些偏僻山区;土著居民仍然使用这种独特的历法。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的玛雅人;继承了伊萨帕人发明的历法;结合自己长期对太阳和星辰的观测;发明了他们的历法。他们有四种不同的历法:第一种是玛雅历法(即宗教历法);第二种为太阳历;每年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天(〃无名月〃)作为〃忌日〃;共365天;这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常用历法;第三种是每一金星年为584天的金星历;第四种是每年为385天零8小时的太阳历。玛雅人在没有沙漏和滴漏等原始计时工具;更没有现代天文望远镜和其他先进的光学仪器的情况下;借助于特殊的方法;即已较准确地预测出了日食和月食的时间;掌握了月亮、金星运行周期。他们计算出每一金星年为584天的结论;同现代科学家们计算的583。92天相比较;每地球年误差仅72分钟。
尤为令人惊叹不已的是;玛雅人把造型艺术与天文学知识浑然一体;巧妙地结合在一座座金字塔上。例如: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地区的七层壁龛金字塔;其有365个方形壁龛;每龛代表一天。在尤卡坦半岛北部的库库尔坎金字塔;四面各有91级台阶;加上通往最高处圣堂的一级正好是365级;与全年天数相符。在石阶两旁朝北的两个边墙下端刻成巨型蛇头;每年春分和秋分;在夕阳的照射下;出现〃蛇影奇观〃。据墨西哥天文和考古工作者说;库库尔坎金字塔坐南朝北而偏西17度;春分和秋分是一年中仅有的昼夜均分的两天;太阳向正西方向落下;便形成了奇妙的蛇影。玛雅人把蛇影的出现
看作是羽蛇神降临大地;春分出现时;带来雨水;开始耕地播种;而当秋分时;则雨季结束。就这样;玛雅人不仅把他们丰富的天文知识结合到建筑艺术中;而且还巧妙地将它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并为农业生产服务。
稍晚时候崛起的阿斯特克文化又继承玛雅人丰富的天文遗产。如为纪念他们传说中的〃第五个太阳〃而建的;以〃众神之城〃而闻名的牧奥蒂华坎城;考古学家们对该城最高的建筑太阳金字塔进行考察后认为该金字塔象征着〃通往新世界的天路之航标。〃
居住在南美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土著居民基多人;在很远古的年代;就经过观察;认定基多城北的卡史贝一带是太阳每年两次跨越南北半球的〃太阳之路〃;并且设立了标记。后来;经过法国和厄瓜多尔两国的科学家的测定;证明赤道的方位就在〃太阳之路〃的附近。
自誉为太阳子孙的印加人给许多星体和星座起了名字;并从观察天体中总结出自然界的规律。印加人有太阳年和太阴年的概念。他们的太阳年每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每年另加5天;而他们的太阴年则为每年354天。
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有一座以石造建筑而闻名的〃太阳门〃。
整个建筑是用一块重达百吨的巨石雕成的;高2。5米;宽达4。5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上有一些精美的、神秘的人形浮雕;有传说中安第斯世界造物主比拉科查像;以及其他各种图案花纹和符号等。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道光总是准确地从太阳门中央射入。但这座太阳门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如当时的人们用什么方法雕刻这样巨大的石料;在没有轮制运输工具的条件下;它是怎样经过坎坷的山路运到广场并被竖立起来的;至今还得不到满意的解答。此外;门楣上的图案又代表着什么呢?有人认为那些符号可能是一种当时的历法;但它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历法呢?
在纳斯卡地区;有一片长达60公里、宽约2公里的石碛平原;墨色石块砌成宽窄不一的线条纵横其间。这些线条有的是三角形、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有的像螺纹、方格等各种形状;同时尚有100多个动植物图案穿插其间;且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这就是被世人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纳斯卡地画。它们的用途是什么;至今仍是一个谜。有人推算其可能和天文观测有关;是至今世界上最大的历法图。1941年第一个研究纳斯卡画的保罗。科索克博士说;他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学书籍〃。许多科学家认为;地画是古代印第安人描绘的一幅巨型天文历法图;地画中的动物图像可能是各种不同星群形状的复制图;而那些长短不一、形状各异的线条则代表星辰运行的轨迹。
总之;古代印第安人的天文学充满着无穷的奥秘。虽然有些人将他们的天文学成就与外星人的启示联系在一起;但他们神奇的天文学成就如何取得;至今仍是一个难解之谜。
(李建平)
葡萄牙古飞船飞行是否真实?
1709年6月24日;维也纳的一家日报刊登了如下一条新闻:一只硕大的〃笨鸟〃被数以千计的小鸟围攻;盘旋在市中心上空。后来小岛纷纷着陆;露出〃笨鸟〃的真面目;原来是一架船状的机器;上有船帆;下有摆动的翅膀;船上的人想着陆中心广场;却不能。风把他吹向塔楼;而且帆挂在塔尖上。
过了两个小时;直到那位空中旅行者从塔尖顶上摘下风帆;〃笨鸟〃才
落到广场上。这艘飞船让卫兵保护起来;免得好奇者围观时把它踏坏;飞行家被领到旅馆里休息;并在那里把政府委托的信件交给葡萄牙公使及其他要员。
这位飞行家说;他乘坐自己新发明的空中机器6月22日从里斯本起飞;当飞船经过月亮时;那里的生命见到他惊恐万分。他说月亮上的居民和人差不多;只是没有脚;有一层硬壳裹着身子;像乌龟似的;还说;如果葡萄牙国王施令;他可以率领类似装置的飞船40—50艘;每艘乘4—5名战士;轻而易举占领月球帝国。
为了不让人怀疑;确信这一事件的事实性;报纸还附印这艘葡萄牙飞船:躯壳呈船状;船首装有鸟头;后舵上插着葡萄牙国旗;翅膀和后舵着力刻画出巨大的羽毛样。
报纸的消息收效甚大;维也纳居民奔走相告;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突如其来的场面;顿时这期报纸供不应求;人人争相购买。当时;人们对此都深信不疑。
180多年后的今日;人们开始怀疑此事是一个科幻故事。《历史大观园》1989年第12期中刊登了东北师大吴爱林的文章;对此提出了异议。文章认为;1709年6月22—24日自里斯本向维也纳的飞船飞行是编造的;第一个飞向天空的人是在这74年之后。
那时的葡萄牙失去了大量的殖民地;是一个贫穷、经济落后的国家。1707年后;葡萄牙国王若望五世开始振兴昔日强大的军队;繁荣经济;重新将政权牢牢掌握在皇室手里。此时;有一个名叫巴托罗缪。罗伦索。德。古日芒的人;从巴西来到奥地利;他受到葡萄牙国王的接见;并向国王宣称自己发明了一昼夜可行600英里的飞船;可使葡萄牙恢复昔日的强盛。不过;他没有提及任何占领月球之说。
古日芒提到了飞船的多种用途:在飞船上可以指挥军队;解救被围困的要塞城堡;迅速、无阻地取得情报;空投军用供给及食品;可以从被围地救出各种要员;而且敌方对此无能为力;商人亦可往被围地送期票与资产;亦可从中取出它们;并预见到从飞船里往堡垒、军舰扔炸弹这一军事用途。无疑;这比第一次使用飞机轰炸的时间早200年。
葡萄牙人因这项发明而自豪;当时国王如获至宝;自然;秘密也不向外泄露;至今人们无从得知;维也纳报纸公布的插图是否就是古日芒飞船的图纸。
1934年;意大利发现了另一份古日芒草图。它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见的最老的一份飞船图纸;凭旁边的附注判断;它是据葡萄牙的正本临摹下来的副本。图纸的标题是:《本年度葡萄牙国的发明;日行600哩的运载飞船;用于商贸》。标题可能是个伪装;因为古日芒设计的目的根本不是用于商贸运输;而是军用。
古日芒飞船图纸的两种记载可能该作如下理解:〃故事泄露假情报〃。
其中掩盖了发明飞船的真正目的——军用。连维也纳报纸也仅一笔带过要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