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枭雄-第5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人第二次打量对方,心态都有了变化,李玄霸是第一次遇到有人能顶住自己的力量,使他终于有了一种对手的感觉,他就像看到宝贝一样,顿时心花怒放。
而罗士信也听师傅张须陀说过。他的武艺可排进天下前五,他只是在对力量的精妙体悟上略逊师兄杨元庆一筹。
但随着实战经验增加,他也渐渐赶上去,只是师兄的箭术让他望尘莫及,因此他甘拜师兄下风。
而这个李玄霸力量之强悍竟使他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难怪此人敢口出狂言。果然是非同小可。
此时,段志玄已率两千骑兵赶到,站在李玄霸百步外,密密麻麻挤满了镇口大街。
而罗士信单枪匹马,面对数千敌军毫不畏惧,他心中涌起一种狂傲之气,大铁枪一指李玄霸,“你是想倚多取胜吗?”
李玄霸回头,见唐军一个个跃跃欲试,不由大怒,“谁让你们来的,给我滚回去!”
段志玄苦笑一声,这个赵魔王不是他惹得起,他连忙制止住几名想冲上前的士兵,“不得多事。”
李玄霸又盯着罗士信,大喊一声,“来吧!陪本王大战三百合。”
罗士信冷笑一声,策马疾奔,大铁枪一抖,一枪向李玄霸刺去,枪头分出七朵,这一枪还是和刚才那一枪完全一样。
但不同的是,李玄霸两柄大锤内侧的倒刺已被崩断,若李玄霸还是夹的招数,很可能就会夹不住,从而被罗士信一枪刺穿胸膛。
但李玄霸显然没有上当,他大喊一声‘开!’,右锤砸向枪头,不料罗士信使出了张须陀刀法十三式中‘斩江’一式,虽然招式不同,但力量的微妙处却一样。
罗士信的铁枪头变成软泥一般,黏住了大锤,没有被震开,他手腕一转,铁枪像蛇一样顺着铁锤向上一挑,‘噗!’一声,铁枪刺中了李玄霸的右臂,顿时血涌如注。
后面观战的唐军士兵一片惊呼,天下无敌的赵王竟然被罗士信刺伤了,简直闻所未闻。
但受伤的李玄霸并没有弃锤而逃,胳膊上的血反而激起了他狂野之性,双马交错时,他大吼一声,抡起铁锤连环向罗士信头顶砸去,力量比平时增加一倍,刮起一股刺耳的冷风。
‘呜!’一声风啸,沉重的铁锤已到头顶,罗士信无法再躲,他也大喊一声,双手托天,举铁枪向外架去。
只听‘当!当!’两声沉闷的巨响,两锤实实在在地砸在他的枪杆上,罗士信两膀酸麻,内脏翻腾,胸口闷到极点,尽管枪杆已被砸弯,但他却支撑住了千斤两锤。
两马错过,罗士信以枪为棍,反手一棍,正抽在李玄霸后背上,‘啪!’一声脆响,李玄霸的后心镜被打碎,甲叶横飞,李玄霸身子一歪,险些被抽下马。
李玄霸骨头几乎被抽断,浑身难受异常,他几次吃过这种大亏,顿时野性发作,像野兽般狂吼一声,催马冲来,大锤再次猛烈地迎头砸下.
罗士信铁枪已弯,双臂酸麻,无法使出精妙的枪法,只得再次硬接这一锤,又是一声刺耳的巨响.....罗士信虽然支持住了。但他的战马却无法承受这种连续巨震。
跟随他多年的战马在管城下被射死,这一匹只是他的临时坐骑,虽然也是良马,但远远比不上原来战马强健。胯下战马前蹄一软,竟在关键时刻跪了下来。
这时李玄霸的第二锤如狂风般砸来,罗士信身子已倾斜,躲无可躲,眼看这一锤要砸在他的脑袋上,所有人都惊得闭上了眼睛.....
罗士信已无可避免将被砸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支冷箭从侧面射来,箭力强劲,直取李玄霸的脖颈。
李玄霸这一锤可以把罗士信砸死,但他的脖子也必定会被一箭射穿,李玄霸无奈,只得收回砸向罗士信的第二锤,锤一挥,‘当!’的一声将冷箭磕飞。
在这机会来临的一瞬间。罗士信抓住机会,扔掉铁枪,甩蹬跳下马。跌跌撞撞向前奔跑几步,忽然,他喉头一甜,一口血喷出,就在这时,一匹矫健的红马从斜刺里冲来。
战马从罗士信身旁奔过,“上马!”马上红衣女子娇喝一声,罗士信听出了这个声音,他心中大喜,一跃飞身上马。抱住她的后腰,战马疾驰,向小镇的尽头奔去。
李玄霸并没有阻拦,也没有追赶,眼睁睁看着红衣女子把罗士信救走,直到罗士信逃出两百余步。他才大喊:“此战不算,下次和你再比!”
这时,一名偏将领着数百骑兵疾奔而至,偏将大喊:“殿下,罗士信是隋军重要将领,切不可放过,末将去抓住他.....”
话音未落,怒火中烧的李玄霸冲上前一锤砸下,将偏将人头砸得稀烂,当场惨死,他对士兵们怒喝道:“谁敢去追,本王一锤砸死!”
士兵们吓得纷纷后退,李玄霸命人拾起罗士信的大铁枪和马上皮袋,催马返回了虎牢关,但没走两步,他忽然弯下腰,也一口血吐了出来……
红衣女子自然是窦线娘,她在长安逛了一圈,本打算去江南游历,不料却意外地在荥阳县看见了罗士信,使她芳心大乱,最终她无法欺骗自己的感情,便放弃了江南之行,一路跟随着他。
罗士信几天前在汜水镇看到的红影,也是她,这几天她一直就在附近游荡,不知该怎么和他见面,柔肠百转,却没想到在最关键时救了罗士信一命。
此时,她感觉罗士信已经晕了过去,软软靠在她背上,她心中有些慌了,反手按住罗士信,催马走上一条林中小道,走了几里路,来到一座山神庙前,这里就是她的临时歇脚处。
罗士信又吐了一口血,已经晕厥过去,窦线娘吃力地拖他下马,将他背进山神庙,在厢房内躺下,厢房内被她收拾得很干净,窦线娘凝视着这张英武而又刚强的脸庞,她低低叹了口气,“冤家啊!”
她扶起罗士信,将他的头靠在自己臂弯上,取过水壶慢慢喂他,从他嘴唇上的一串串燎泡,便可看出他脱水十分严重.
喝了几口水,罗士信慢慢苏醒了,他睁开眼睛,四目相对,窦线娘的娘蓦地红了。
她慌乱地把头扭开,不敢和他对视,罗士信微微一笑,“多谢窦姑娘救命之恩!”
“你谢我做什么,我是窦建德的侄女,是你的敌人,你不是说下次看见我,绝不饶我吗?”窦线娘气鼓鼓道。
罗士信伸手握住了她的手,歉然道:“对不起,上次是我不对,我不该伤你,向你道歉。”
窦线娘是刀子嘴豆腐心,她早就原谅了罗士信,见他居然向自己道歉,心中又是羞涩,又是甜蜜,她连忙将他平躺好,笑道:“道歉的话以后再说,你伤到哪里了,我有药,我给你治伤!”
第二十二章 萧后来临
朝阳初升,万道霞光照射在浩荡的黄河水面上,给河水抹上一层淡淡的金色,清凉的河风拂过河面,浪花拍打着大船。
这是一支由数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船上挂着一面黑色大旗,旗帜上绣了一个斗大的白色‘魏’字,这是魏国李密的船只,满载着各种财物,从陈留驶向河阳。
第一艘大船船头,一名十六七岁的少年正负手而立,微风吹乱了他飘逸的黑发,他深邃的目光里充满了无尽的哀伤。
“殿下,河面上风大,回舱去吧!”一名老宦官关切地对少年道。
“我没事,你去看看皇祖母,她起来没有。”少年吩咐道。
宦官去了,少年远远望着黄河两岸的山势,他低低叹了。气,河内郡到了。
少年正是皇长孙杨谈,按照隋魏之间达成的协议,李密须将皇长孙杨侯和萧后交还隋朝,由于李密已建立魏朝,杨侯和萧后便失去了政治意义,李密最终同意将二者交还,以换取和隋朝的结盟。
这也是形势使然,唐朝和魏国刚刚达成同盟,唐军便背信弃义,出兵颖川郡,占领原本属于魏国的土地。
这让李密极为恼火,将温大雅赶出陈留,同时,他也最终决定和隋朝达成协议,就在这个背景之下,萧后和杨谈终于获得了自由。
杨谈想起了几年前他和皇祖父乘船经过河内郡的情形,皇祖父谈笑着向他指点江山,这些都原本是大隋的江山,可最后,大隋却成为昨日烟云,这让杨谈心中十分伤感,也为自己的无能而自责万分。
他即将见到杨元庆,却不知杨元庆能给他带来什么,杨元庆真的会恢复隋朝,捍卫大隋最后一面旗帜吗?杨侯心中十分紧张却又有那么一丝期待。
这时,老宦官又来了,低声道:“殿下,太后请你过去。”
杨谈点点头一早起来,他是要去给皇祖母请安,他离开船头,跟随宦官快步来到了船舱前,老宦官禀报道:“太后,长孙来了。”
“进来吧!”船舱里传来萧后柔和的声音。
杨谈走进船舱,船舱里光线明亮,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清香虽然装饰简单但一尘不染。
萧后早已起床了梳洗完毕,穿了一身淡黄色的丝织绸衫,脸上脂粉淡雅,乌黑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斜插一根碧玉,绿簪,她已是五十岁的女人,但保养得非常好,看起来依然如三十许。
旁边坐着萧后的女儿南阳公主杨沁芳杨沁芳也就是宇文士及的妻子,宇文士及在混乱中逃走后,杨沁芳和儿子宇文禅师被李密俘虏这次她们母子二人和母亲萧后一起被放回隋朝。
“孙儿给皇祖母请安!”杨谈在祖母面前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
他又向杨沁芳行一礼,“向长皇姑问安!”
杨广的小儿子赵王杨杲也已和父亲一起死在江都,一年多来,萧后一直和这个孙儿相依为命,祖孙二人感情极深,萧后对女儿杨沁芳以及身后的两名侍女吩咐道:“哀家要和长孙单独说两句话,你们先退下吧!”
杨沁芳和两名侍女退了下去,船舱里只剩下他们祖孙二人,萧后叹了口气,这才缓缓对杨侯道:“谈儿,今天就要到河阳了,有些话祖母要和你谈一谈。”
“孙儿愿听祖母教诲!”
萧后慈爱地笑了笑,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比你两个弟弟都聪明,但你却比两个弟弟固执,这也是祖母最担心的地方,祖母怕你看不清形势,做出傻事来,谈儿,祖母要告诉你,大隋其实已经灭亡了,此隋非彼隋,你明白吗?”
杨谈低头不语,萧后深深看了他一眼,眼中的忧虑更加深了,叹息道:“祖母知道你一心想继承皇祖父遗志,恢复大隋江山,但祖母要告诉你,这已经不现实了,杨元庆为人不错,能看在你们父亲的面前,把你们兄弟三人救回,他已是仁至义尽了,否则借王世充之手杀侗儿,借李密之手杀你,简直易如反掌,你明白吗?”
杨谈默默地点了点头,这一点他明白,这也是他矛盾之处,他确实是知道杨元庆是因为答应过父亲,照顾他们兄弟三人,可是大隋的江山就这么烟消云散,使他又无法接受这个事实。
萧后又苦口婆心劝他,“现在杨元庆还是以隋为国号,至少你曾祖父是文帝,你祖父的武帝,还是大隋的开国者,大隋的社稷还在,不同的是皇帝变了,庆幸他也姓杨,如果触怒他,到时恐怕连大隋国号都保不住,你祖父在九泉之下也不会原谅你,如果你能顺从他的安排,至少你们兄弟三人都能平平静静地过一生,祖母的后半生也能在荣华富贵中度过,你祖父的子孙后代也能继续繁衍下去。”
杨谈叹了口气,“祖母放心吧!孙儿心里明白,不会做愚蠢之事。”
就在这时,舱外传来船工大喊:“靠岸喽!”
萧后和杨侯走出船舱,只见大船正缓缓向岸边靠拢,远处河面上大船密布,桅杆如林,足有数千艘大船,这是河阳县到了。
……
河岸边站满了数千士兵,守卫森严,在驳岸旁,杨元庆带领十几名文职军官已经等待了半个时辰,旁边站着刚刚从太原赶来的记室参军张亮。
张亮见文职军官们都比较远,便低声对杨元庆道:“殿下应该借李密之手除掉皇长孙,留着他会是后患。”
杨元庆负乎淡淡一笑,“我既然已答应过他们父亲,保他们兄弟三人一生平安,自当遵守承诺,何必多虑?”
张亮出身贫寒,又曾上过瓦岗,性格比较偏向于阴暗,他又劝道:“幼孙杨侑生性淡泊,沉溺于书籍文学,将来可为学儒诗人,次孙杨侗出家为僧,愿清静修为,不惹凡尘,可以无忧,惟独长孙杨谈被立为皇太孙,心怀祖志,就怕他不识时务,一心复国,会给殿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杨元庆看了纯一眼,不以为然地笑了笑,“麻烦什么时候没有呢?假如杨谈有本事替我纠集起一批复国志士,我还求之不得!”
杨元庆这句话使张亮顿时醒悟,殿下的深谋远虑,是他远远不及。
这时,一名士兵大喊:“陈留船队已到!”
杨元庆向河面望去,只见远处河面上一支船队正正缓缓驶来,足有数百艘之多,为首的一艘大船慢慢靠近河岸。
大船靠岸了,船板搭上河岸,十几名宦官宫女护卫着萧后和杨侯下了船,杨元庆快步走上前,在萧后面前跪下,“臣杨元庆救驾来迟,致使太后受层,臣罪该万死!”
萧后望着这个她曾经厌恶和痛恨过的年轻男子,她余生的荣华富贵就将寄托在他的身上,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令她心中无限感慨,也有点忐忑不安,杨元庆会不会记当年之仇。
萧后连忙虚托一下,“楚王殿下请起!”
接着又安抚他道:“楚王不必歉疚,你能把哀家从乱臣贼子中拯救出来,已经令哀家感激不尽,你只有救驾之功,而绝无罪责。”
“谢太后之恩!”
杨元庆起身,又向杨谈拱手笑道:“欢迎长孙回大隋。”
杨谈心情复杂,但礼不可废,他是晚辈,应当是他先行礼,他连忙深施一礼,“侄儿杨侯参见皇叔!”
萧后见杨谈没有使性子,心中大为安慰,她又给女儿杨沁芳使个眼色,让她也上前见礼,杨沁芳会意,上前盈盈施一礼,“参见楚王殿下!”
杨元庆呵呵一笑,躬身回礼道:“原来长公主也到了,真是令人欣慰,这下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