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 >

第184部分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第184部分

小说: 山窝里的科技强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不是吗,同蓦,中国古代轻工贬理的历史教训还不够深刻吗?你还想第三次鸦片战争再一次打到我们国家地土地上吗?给你个问题,轮船的明轮为什么不如螺旋浆式效率更高?”子牧毫不客气的立即反击回去。
    “少拿这些东西来蒙人,学过后也就发现就那么回事,根本没有什么难的,这些就是段氏之流拿来蒙人和鼓吹数理为尊的说辞。”同蓦同样反击着子牧。
    “啊……现在你是学会了讲究点科学了,在新学里学了四年,你是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在我看来,你这是吃饱了就骂厨子,念完经就打和尚。”子牧讥讽着同蓦忘恩负义的行为。
    “你……”文人好面子,被子牧这么一讥讽同蓦这脸上可挂不住了,张口就要反驳回去。
    “子牧。我知道你和同蓦在这四年新学中产生了不同地分歧。不过就为师看来。新学这样做虽然有着他急功近利地速成弥补。也有着未来地深远可怕不足。你看看。原西南在新学培育出来地理工类人才遍地都是。但是二十年后。我们国家就没有了传承传统文化地继承人!你再仔细看看。现在各种学科地学术论文还有新发明、新创举是越来越多。可是在文学思想上。原西南这些学校中走出一个文学奇才和大家吗?没有。他们更多地精力和心思都已经放到了研究新产品。研究新事物上去了。在物质上他们是充裕而又饱满地。但是在精神上他们是空虚地。”老师适时地制止住了两位学生即将展开地口水战。语重心长地向两位学生说到。不过话语中有些偏向同蓦。
    “老师。您说地这个我明白。现在文人越来越少。这对我们文化地传承地确是一个非常不好地举措。但是老师您也跟我说过。我们虽然看到了李白杜甫这些文学大家那千古流芳地作品。但也看到了他们从学童时期花费了二十多载对他人作品地模仿和学习。他们用了二、三十年地时光才得以如此成就。可是现在不能和古时候相比。就是连四十年前老师所学到地知识都不能和现在相比。”
    “为什么我要责骂同蓦。因为在新学里。我们不能象古人那样全天地攻读古文。因为我们要学地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天文、地理、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人体生理。这些基础知识就占据了我们大量地学习时间。”
    “在新学里。那里地老师告诉我们现在即将进入到知识大爆炸地年代。很多新知识、新思想、新东西将日新月异地出现。不说别地。不学物理我们如何得知彩虹是怎么样在大气中生成地。不学化学我们又如何知道当年在我家村中装神弄鬼跳大神地巫婆们是如何骗尽钱财。这些大量地基础知识冲击占据了学生们学习传统文化地时间。这是一个无奈而又必须地一个过程。我不敢想象。今后如果一个文学大家不懂为什么电池能让灯泡发光。为什么飞机能在天上飞……您说这样地文学大家写出来地东西能让世人信服吗?”
    子牧地话语让他地老师和同蓦哑口无言。子牧最后所说地地确让在坐地所有乘客纷纷点头。老者四十年前初当学童时。那时候社会还处在清朝统治地年代。虽然国外地数理知识开始进入到当时地塾堂当中去。可那也仅仅只是一些初级地基础知识。而现在四十年后。各种基础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面对那些能量转换、物质不灭定律、奇妙而又不可见地电和电波。传统地人之初性本善这些古文地确很难引起学生们地兴趣。
    学生们更喜欢在显微镜下看着生物组织细胞地蠕动。更喜欢组装出一台台地航模在天空中翱翔。在地面上奔驰。在水浪里穿梭。可以说学生们地兴趣更多地被集中到了寻找一个个探索为什么地原由中去。而学校里地老师也适度地引导着学生们对于大自然、对科学未知事物地探索和追寻。最为具有代表性地是一位十四岁地初中生。他喜好地理。在一次将被他仅有四岁地妹妹撕破地世界地图进行还原拼复时
    现几块大陆的地形拼凑在一起时一个非常意外的地理象,对此他向地理专版的学术刊物《论证》地理版投出了自己的发现报告,这一大陆漂移假说立即引起了巨大地轰动。
    面对新学擅于调动起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旧学那填鸭式地教育自然被学生们所摒弃,而这样的新学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就是文学历史类这样的学科很难调动起学生们的求知欲,更多地学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更具有丰富地实践性和趣味性的理工学科,这选择文史类的学生自然也是越来越少。
    “算了,我老了,这些新奇古怪的知识对于我来说已经不再具有当年的新奇好奇心了,但是作为一个文人,我必须要承担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责任。”老者叹了口气,既有着无奈也有着不甘地坦言说着。
    而坐在旁边的包孝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默默地听着这些人的辩论和话语,在心中本已混乱地思绪中再添加上了更多一份迷惑和不解。
    ……………………
    假日后不久,一篇名为《假日游记》游记文章在假期结束后不久被贴在了西南高等技术学院的论坛墙上,这个论坛墙继承了当年韦德顺和他现在地老婆当年那种辩论、讨论的作用,成为了各各地方、学校、工厂各种单位交流的一种平台,大家可以在上面寻找着自己想看的内容,也可以写出自己的内容与人分享和探讨。
    这篇文章字数很多,有两万多字写了很多页,上面记录下了笔者在假日里出游时的所见所闻,如果说这是一篇普通的游记文章倒也在众多的文章中并不是那么的吸引人。
    只是当你越读越发现,这篇游记里面所含带的东西让这些象牙塔里的天子骄子们看到了很多他们平时不能看到和知道的东西。
    这工业开发所带来的副作用使得民众生活的环境受到了污染,而贫富差距和生活差距也让人触目惊心,再有官员们的生活腐化导致国家资金化成*人体排泄物,还有医疗行业中不为人知的潜规则,还有教育改革后对于新老文化相互之间所产生的矛盾……这一切都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惊。
    很快的,这篇文章便被人相互抄录传阅流传开来,在这个时代,手抄品是很多作品流传的主要方式方法,因为虽然段国学执掌的政府对于言论这一块管制的并不严格,但是要想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字油墨的印刷品还是很难的,最关键的就是费用问题,没有出版商愿意赔钱。
    随着这篇文章流传范围和影响范围的扩大,一些正统刊物也注意到了这篇文章,虽然这篇文章从文采还有写法都还欠缺着火候,但是里面的内容和影射到的层面却是有着足够的深度和真实度。两周后,已经由月刊改成周刊的国内第一学术刊物《论证》社会专版刊登了这篇文章。
    《论证》发展到现在已经衍生出了很多专业性的专版,有专门的机械版、化学版、物理版、数学版、地理版、法律版、农业版、海洋版、航空版、军事版等等各种专版,每一种专版都是独立发行的刊物,而且随着科学分类的更加精细,象原本含带在物理版中的电子学科也独立出来成为了更多的新专版。不过让人感到放心的是不管分类出哪个专版,《论证》所倡导的大胆假说小心求证还有只求真理不带偏见的骨风没有改变,这里也是众多科技精英们相互交流探讨的一个最好的平台。
    因此很多搞机械的当然会订阅机械版的,伺候农业的当然会订阅农业版的,只是不管这些人是学哪一行的,在订阅自己专业的专版刊物同时,在经济能力允许下都会订阅一份社会专版阅读。因为其它专版自己一来看不太懂二来用处不大三来浪费钱,可这社会专版的却是一个万花筒,这里面涵盖着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事情,自己可以每周从厚实的刊物中得到太多的社会见闻和各方面的动态,这可是一本涵盖着太多东西的宝典啊……
    这一周的《论证》社会专版在首篇重点位置便刊登了这篇《假日游记》的文章让很多人眼前一亮,这看过手抄版的人是感觉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而没看过的人在看过这篇文章后同样进入到了一个大讨论当中去。
    这讨论的东西是什么?
    有人说这是捏造凭空臆想构写出来的,而立马会有人跳出来指着游记中详实的地理位置和事情经过证实着真实性;有人说这些官员吃喝不是一种腐化不用太过于在意计较,可这一说法立即消失在将这些钱用于投入育及改善民众生活当中的讨伐声中,这游记上明写着呢,即使在最先投入新政府怀抱受益的广西,仍旧有着还在满山寻找吃食果腹的贫苦民众。有人辩解药价虚高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药品特别是新药的药效摆在这呢,你总不能说这些药没有作用吧,这新药的确就是要这么费周折才能生产出来,用不起?你换中医啊!!草头方子能省不少的钱……
    这讨论的声势随着后几期的辩论区对于其中文化传承的这一块的争论更是成为了风暴的暴风眼,各种讨论更是围绕着新老文化的交织所引发出来的各种矛盾争论不休的话题刊登出来更是引爆了全民大讨论的势头,由于邮件时间的差异,很多产于辩论的信件仍旧在寄往编辑部的路上时新的期刊就已经刊出,可是随着讨论的深入,这社会版的纸页越发的被这篇文章所引带出来的问题辩论占据,各种辩论让社会版的《论证》成为了最为抢手的刊物。
    而作为引发全民大讨论这篇文章的作者包孝然,他也正在密切的关注着自己所引发出来的这把烈火,同样的,这篇文章也被所有人所关注着。(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二百四十一章 暴风骤雨
    这该来的总会来的。”
    段国学没有太多的情绪波动,就象这场即将引发全国大动荡的风暴是一阵轻风细雨那样平常。而在他的对面,是中国政坛上具足轻重的各方人物,也有着拥兵百万的军界重臣。这些人手握着各方行政军令大权,可以说都是些位高权重的各方大佬,但是今天在这里,这些人屏息静气,生怕自己的一不小心搅动起更大的风暴和漩涡浪潮。
    “一个游记文章能引发出这么多东西,现在这篇文章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从政治、经济、社会、道德、文化、生产、农业还有更多范围的大讨论,到今天为止全国至少有四千万人投入到了这场大辩论当中去,每天《论证》杂志所接收到的信件多达三万封,而且随着这股风潮向基层的扩散,现在已经使得很多村子也开始进行这样的辩论。影响人数之多为世界所罕见,可见这篇文章的份量有多沉重。不过我想问一下大家,你们说这是一个巧合呢?还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
    段国学轻轻的在屋子中跺着步子,轻轻的话语和皮鞋在地毯上轻轻的踩动声却让屋内的其它人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
    “阴谋是不太可能的!”黄培录首先发言。
    “继续说。”
    “我们调查了这篇文章的撰稿人,这个人是西南第六集团军的一名士兵,名叫包孝然。刚刚因为负伤导致右手掌失去拇指食指和中指三根手指致残从前线返回,由于他考上了西南高级技术学院,因此到现在退役手续还没有正式办理结束。第二这个人是一名优秀地民业党党员,在报考高级技术学院时因为考试当天身体发烧导致发挥不佳没有考上,但是他毅然参加了军队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在军队中积极上进训练出色表现良好加入了民业党,入党介绍人是他们的副排长。从军队的战友评价还有高中时期的同学评价当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个彻底的第二代教育青年,家庭背景也非常地良好,只是他的弟弟就象他在文章中所提及的那样刚刚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青年学生正向无奸不商的商人转变。第三就是包孝然刚刚从前线赶回到学校便参加了军训,没有与什么可人员接触,同时他此次出行的目的还有路线都是可以经得起推敲考证的,我们也从他的战友那得知的确在两年前包孝然就有着去参观游玩地念头,因此我们可以摒除这篇文章是包藏祸心的恶意用心。”
    黄培录向大家出示了商统局对此事的部分调查结论,这篇调查结论立马否定了刚才有人提出来的阴谋论。
    “哦?这商统局的乔大老板都已经确定了这阴谋论的不成立,那么另外一个巧合性大家能否给我一些你们自己的看法呢?”段国学继续着自己向众人的询问和施压。
    “我看……这不是巧合。”李德林喃喃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
    “请继续。”
    “我在刚并入总指挥地麾下后曾经也有过夺权取而代之地心。只是随着对总指挥地了解和不了解。我既有着好奇后地彻悟。也有着新疑惑地惧怕……”
    “不用担心。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地心思。很高兴也很开心最后你能消除这种心思全身心地投入我们地队伍当中来。”段国学微笑地表情让李德林安心不少。
    “总指挥总是能预知着什么。有些时候我刚刚明白总指挥某种做法地用意后我就会发现这种用意早在很久以前总指挥就在制手。就象下棋一样。以前看似毫不经意漫不经心地一个棋子在关键地时刻却能起到中流柱中盘绞杀大龙地巨大作用。这使我在经历过几次这样地心惊肉跳后消除了背叛取代之心。因为我无法知道总指挥是否还有着下一张我不知道地王牌。因为总指挥似乎有着永远也用不完地王牌。”
    看着段国学鼓励而又诚挚地眼睛。李德林从刚才吐露实话之后地恐惧中逐渐稳定下来。声音和语速也是逐渐恢复到往日那个国家并列第二号人物地应有语调及气度上来。
    “有着永远也用不完地王牌。我喜欢这个形容。请继续。”
    “这次的大讨论事件,总指挥丝毫没有一丝的慌张,似乎他早已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而我这段时间也在深思,为什么总指挥不担心这些能让整个国家陷入一片混乱的态势局面当中去呢?参照着以前总指挥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