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叶浅予自传 >

第17部分

叶浅予自传-第17部分

小说: 叶浅予自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算政治账;不算艺术账”;标语口号概念公式横行;形式消灭;艺术死亡。    
    强调“政治第一”是政治的普遍性,但不能忘记艺术的特殊性和个性。四人帮的“政治第一”是不要艺术的形而上学,是极左路线谬论。    
    艺术好坏应算艺术账,内容好坏才算政治账,不能一锅煮。    
    四害横行,不敢谈形式,谈形式就怕戴形式主义帽子。资产阶级艺术是形式主义,谈形式就成了资产阶级,谁还敢谈形式。    
    陈辞滥调,人云亦云,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才叫形式主义。    
    模仿生活,照抄生活的自然主义是形式主义,和现实主义相对立。    
    形式美感的客观性即其独立性。    
    艺术的魅力在于引起主观共鸣,在于引导客体的潜移默化。    
    形式的完美与否,可决定内容的生死命运,因此形式反过来决定内容。    
    片面强调“内容决定形式”,而否定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否定形式决定内容的作用,必然导致政治作用的绝对性,从而贬低形式,否定艺术的魅力与威力。    
    内容决定形式,指形式的从属性;形式决定内容,指内容的从属性。二者应该是相互依存的矛盾统一体。强调一面,否定另一面,便是取消艺术。取消形式,内容无法存在;取消内容,形式便成空壳。    
    指研究形式为形式主义,可否强调内容为内容主义?某个时期,选画的标准只看内容是否正确,不看形式是否完美,这就叫内容主义。有些人为了迎合此等审查标准,一心在内容上下工夫,造成“唯题材论”风气。    
    拨乱反正,思想解放以后,渐渐可以探索形式问题。这些年来,也有走向“唯形式论”的人,走到另一偏面去了。    
    没有形式,内容无所依托,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在这个世界上,也就没有绘画,没有雕塑,没有文学,没有诗歌,没有音乐,没有说唱,没有戏剧,没有电影了。


师道与世道山东讲学(1)

    1983年3月份,山东省艺术馆约我去开画展。展品装一木箱,由艺术馆派徐川青来取去,但一星期不见回信,心里有点急,打电报去问。一天清晨正要出去走路锻炼,徐川青截住了我,说画已由他送到济南,画展定3月30日开幕,请我期前赶到。3月28日我由侄子叶柏风陪同去济南,艺术馆秦胜洲来接,寓南郊宾馆。宾馆在马鞍山下,1958年建成,看来是大跃进    
    年代产物。    
    单应桂,中央美院国画系60年代毕业,是秦胜洲的夫人,在山东艺术学院任课。她对我说,艺术学院和曲阜师院请我讲课。我认为这是传播我的艺术观点的好机会,同意了。    
    29日应桂来接我去美术馆看展览会场,《富春山居新图》长卷单占一壁,可从头一览到尾。其他作品小画分两层,比1962年北京美术馆壁面更宽。下午应桂介绍济南画界情况,说那里邪气相当厉害,某人专走上层路线,想挤进省美协领导层,但选举时落选,某领导于是出面力保并强制分享副主席席位。应桂又提到派性斗争,说那些人巧施文人相轻的故技。    
    30日上午9时半《叶浅予画展》在济南美术馆开幕,省文化局长致开幕辞,我站在他身旁,他讲完后介绍我与群众见面,还要我致答辞,这不是硬要我像演员一样亮相,背几句堂皇而又谦虚的台词吗?我身不由己,只得照办。答辞完毕,进入会场,顺理成章地由画家本人向贵宾们作解说员。我特别指出在“文革”中被诬为黑画的几幅作品,如所谓“三仙姑”、“空降特务”、“牛鬼蛇神包围毛主席”,众人听了哈哈大笑。    
    下午准备4月1日将在艺术学院讲课的提纲。我有两种想法:一是按1980年广州美院讲的《学习与创作中国画的主要问题》,一是另拟新提纲,讲《中国画的教学设想》。据了解,山东美术界中国画家最多,着重讲中国画问题也许是符合实际的。4日将有一次济南美术界的座谈,由我主讲,准备着重谈创作问题,设想如下:    
    (一)艺术作品的民族性、地方性、时代性。    
    (二)深入生活的新内容新形式以及深与广的关系。    
    (三)艺术作品的服务对象与出路问题,商品画、应酬画、任务画。    
    (四)艺术家的道德气质、人品修养与画品的关系。    
    4月1日在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讲课,集中谈中国画教学新设想,批评了长期以来以人物为主的方针,提出人物、山水、花鸟三者并重的方针。如果不改变人物为主的思想,三者并重的方针就无法实现。讲话还涉及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技术同时要教艺术    
    (二)工笔与写意的关系    
    (三)造型与笔墨的关系    
    (四)人物画的基本功    
    (五)油画与雕塑向民族民间传统学习    
    (六)不同画种的特长与局限    
    4月2日上午由单应桂、吕学勤陪同游千佛山。事先听到说千佛山古代岩雕佛像经文化大革命破坏,疮痍满目,后由本省雕塑家王昭喜修补,已复旧观,可是我担心怕修得不伦不类。当天是怀着疑虑的心情去探访这一古迹的。初看之下,觉得天衣无缝,再看造型风格和六朝造像相一致,感到很满意,就和单、吕二位谈起现在修复古文物中如何塑像的问题,感到这位王昭喜的路子走得对。她们说王老现正住在灵岩寺修复宋代彩塑,决定5日去灵岩拜访这位有民族文化修养的雕塑家。    
    灵岩寺地处泰山后坡诸峰之间,在津浦铁路线东侧,最近的车站叫万德站。我和单应桂搭的是一辆面包车,车行二小时,行程八十公里。寺周围有名胜多处,我的目标是千佛殿的四十座罗汉像,据说是宋代塑工的作品,王昭喜自1982年起在此为罗汉塑像修补。殿前有一梁启超1922年(民国十一年)所题石碑,誉之为“海内第一名塑”。据我目赏过的三处宋塑相比较,太原晋祠水母殿中的女官神态性格应属第一,苏州保圣寺的罗汉应属第二,灵岩罗汉应属第三。但灵岩罗汉的衣褶运动虚实、贴身变化等艺术手法,当居首位。可惜王昭喜这几日在济南开政协会,我未见到本人;罗汉群像都已封锁,只能从几扇玻璃门窗窥见并领略塑工的妙技。感到遗憾的是,导游讲解员还保留了一些阶级斗争的观点,说什么和尚也有贫富之分,有的穿得整齐华丽,有的穿得邋遢,而且说其中有个罗汉叫做“济颠”。宋代罗汉是否已有济颠其人,我颇多怀疑。又说罗汉是从别殿移来,不知何所据而云然。所谓宋塑,恐怕惟一根据是梁启超那通石碑。苏州保圣寺的罗汉,最早由某些文人艺术家误指为唐代大塑家杨惠之的作品,经江小鹣、滑田友等修复后,确定为宋人之作。这也不过从塑工风格和服装式样推断而定。今天所见罗汉,从其衣饰和手法看,可以定为宋代作品。佛教艺术到明代已走下坡路,北京西郊法海寺的明代壁画,还体现了一点宋艺余韵,本塑对衣褶处理得精到生动,是典型的宋塑写实作风。    
    4月6日单应桂请来王昭喜,了解到他修补千佛山的经过和修补四十罗汉的计划。他说他发现罗汉的木架支柱上有“宋治平三年六月胶州临邑盖忠立”朱笔题名,他以为是木工的笔迹。我介绍了康定喇嘛寺塑工立架、和泥、施彩,都是一手所为。此题名应该是原塑工的题名。我顺便介绍苏州保圣寺专建水泥新殿保护塑像的措施,希望此四十尊宋塑能得到妥善和长远的保护,目前如仍留在千佛殿,恐非良策。王老正在济南参加市政协会议,我希望他向政协提个保护新方案。    
    4月4日上午应美术馆之约,为济南市美术界讲话,内容是30日准备的有关创作问题。讲了两小时共五个问题,谈到艺术抽象与抽象艺术的界限,以赵无极为例,我们请他来北京开画展,并非要提倡抽象艺术,而是表示我们能容忍不同流派的艺术,做好团结海外中国画家的工作。我们艺术家要胸襟开阔,这是最大的政治。    
    4月7日晨8时5分搭济徐快车去曲阜,在车上准备了明天在曲阜师院的讲稿。两个题目:    
    一是审美教育,一是造型基础。10点40分车抵兖州,师院派面包车来接,费时20分到曲阜,同行者有单应桂、龚之方、叶柏风和《大众日报》记者李绩庭。


师道与世道山东讲学(2)

    下午约了几位美术专业教师了解教学情况。他们认为目前师院、师专艺术系培养的教师有供过于求的趋势,原因之一是下面中小学不重视美术课,有的不设美术课,致使分配下去的教师改教其他课程。    
    这次讲课内容,由师院教师王天一整理为文稿,在一个师范教育期刊上发表。它就“美术教育与美术创作”、“高师美术专业与美术学院”两方面的关系与区别,指明师院美术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蔡元培所提倡的“美育”。美育不是孤立的。在美育里,会自然地贯彻德育、智育和体育。我认为最高的道德教育包含着美的教育,美育本身又是智育的一部分;至于体育,更是供人感受到人体运动的美。师院美术教师应理解这一点,作为师院美术教师,传播审美教育是自己的神圣职责。    
    4月9日参观曲阜的孔庙。这地方我曾于1935年来过,最深的印象是大成殿雕龙石柱,其次是孔府的宅第。今日游程先看孔府,因有县委和文管会的人陪同,连孔德成的寝室和后花园都进去了。这里像一座小型的故宫,第一进大厅,陈列着仪仗车轿之类衍圣公官衙用物;第二进是视事大堂;过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进,最后是孔家末代子孙孔德成的寝室。这位孔德成已随蒋政权去台湾,现在不知是第几代子孙了。孔德成的寝室,地板沙发,已经现代化,床铺还是老式。后花园有现代书画展览厅,都是北京画家的字画,看来是文管会给布置的。    
    从孔府侧门进到孔庙,主要看东庑的历史碑刻。这里陈列着著名汉碑“乙瑛”和“礼器”,除了唐宋诸碑,还留下一通赵孟的大字碑。转到大成殿,察看雕龙石柱久之,导游者说,此殿系清代雍正年间火灾之后重修的。殿前为“杏坛”,应为孔老夫子讲学的地方,当然也是后人为纪念孔圣人而建的一座独立建筑物。师院老师云,师院历史系教授有时带学生到杏坛来讲课,我的头脑里立刻升起一幅“现代孔子授徒”的画题。闻中央决定重修奎星阁,东院已经堆积了从东北运来的特粗特大木材,只待动工。又闻拟树立一孔子新塑像,任务交给山东艺术学院雕塑系。据说省内诸大人物对此特感兴趣,提出不同方案,大致分两派,一派主张复旧,一派主张创新;重旧者认为按雍正年间原型重塑,创新者主张把孔子塑得像个大学者。两派相持不下,使接受任务者不敢轻易动工。    
    4月13日游著名的趵突泉。这地方我1935年也来过,池中泉眼多处,趵得很高。这次一看,大失所望,泉眼已涸,池底朝天,散发臭气,只得掩鼻远避。园中李清照纪念堂,小巧紧凑,淡雅有致,是一处民族风格的现代好设计。出趵突泉,在大明湖兜了一圈。这里只要有汽车,买了车票可以直接开进公园内畅游,因而进公园如逛马路,喇叭声不断冲进双耳,有碍游兴。回宾馆午睡醒来,写了一首打油诗:    
    垂柳衰老泉眼涸,趵突池畔掩鼻过。    
    柳泉名城何处是?喇叭声震大明湖。    
    某晚离休老干部、名士高某在蓬莱春小宴,青岛啤酒、扇贝、对虾、黄河鲤等山东名菜得以一一品尝,口福不浅。席间谈起重塑孔子像问题,高主张恢复明代王冕原型,并说中央某委员也同意。我说明代重建孔庙以前,一定也有个塑像,也应是原型,可惜已无从依据。不过,我所见清代原塑,是个庸俗的帝王像,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大学者,我以为应该让雕塑家发挥想像,不能只循旧规而无所创造。听我一说,主人表示沉默,不便反驳。我进一步说,如果得不出结论,不如暂时不塑,留个空白,以保安全。主人乃说,日本人早就希望看到孔子有个塑像,我们不能再拖了。看来,这类有关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事,一要外国人来逼,二要头头们拍板,真是积习难改啊。    
    应烟台画院陈兰英之约,于4月14日搭京烟列车赴烟台。次日参观烟台市博物馆,馆址系原福建会馆天后宫,清代旧建筑,所有石雕部分皆由福建海舶运来。一对龙柱镂空深雕,游龙作潜水状,其手法和我1930年在浙江宁波天后宫所见近似,乃福建石工作品。其灵活游动之状,和曲阜大成殿龙柱雕工颇异其趣。孔庙记载云,明代重修大成殿,由徽州聘来石工雕凿龙柱,徽闽均属楚地,雕龙应是楚文化的一部分,为什么风格差别又如此?这是个艺术源流的疑问。仔细一想,明清以来,宫廷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很大,明式家具单纯朴素,而清式家具繁琐累赘,徽州的雕工已受北方中原文化影响,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楚文化遗留影响较深,因而闽雕灵活,徽雕凝重。我在山东博物馆看到大汶口楚文化陈列,对楚文化的灵活生动个性发生很大兴趣,因而认为烟台博物馆的龙柱是楚文化的正传,曲阜则是其变种也。    
    陈兰英反映,国内画家来烟台开画展的近年多了起来,多数是山东籍人,其中有韩美林、张立辰、杨先让、王明明,外籍人张步、姚有多、周韶华也想来。张立辰来过三次,最近一次带了刘汉来,这里对刘汉的怪异风格不能接受。又说本地区画家多数是业余的,对中国人物画感兴趣,有的画得很不错,希望我谈谈创作上的问题。    
    4月18日上午8时对烟台地区美术工作者一百余人作了有关创作问题讲话。提纲如下:    
    (一)生活与艺术    
    (二)内容与形式    
    (三)共性与个性    
    (四)艺术实践诸问题:    
    1。民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