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红军精神 >

第8部分

红军精神-第8部分

小说: 红军精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现代企业中,认真精神同样不可或缺。二战后的德国和日本,正是凭借着整个民族的认真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经济的腾飞。在工作中,认真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细节的追求。孟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任何事情都要从小处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海尔总裁张瑞敏曾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世界上,想做大事的人很多,但愿意把小事做细的人很少;企业从来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    
    敬业是什么?敬业就是认真地对待工作,虽然不能达到完美,但必须永远追求完美。工作需要认真精神,甚至是较真精神。优秀的员工,就是把认真精神贯彻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战士——世界上最优秀的员工第5节  善于学习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竞争唯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红军长征途中,为了改变大部分战士都是文盲的状况,张闻天发明了“看后背”的学习方法。当红军成一路纵队前进时,战士们在背上都挂块白布,上面写着汉字。他们边走边认字,许多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丢掉了文盲的帽子。    
    1934年春季,中央苏区红军开展了“红军青年冲锋季”竞赛活动,提出了“四不五要三努力”的口号。“五要”就有一条是“每人要识三百字”。红军战士大都出身于贫苦农民,文化水平很低,很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所以,“红军青年冲锋季”要求每人学会300字。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要达到这个目标非常困难,但大家学习劲头很足,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切合实际的识字方法。大家集思广益,将军队生活的特殊环境,变成了生动的学习课堂。行军途中,战士们把写着字的小木片插在前边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记;休息时,他们以木棍当笔,在地上边写边读。由于条件所限,没有统一的课本,但军队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材。日常接触的用具、连队每个同志的名字、行军经过的地名,还有一天一换的夜间口令,都成了识字的课本。最初的300字,奠定了红军战士乃至许多开国将军的文化基础。类似的例子,在红军中还有很多。客观条件和自身条件,决定了红军如果不学习,就不能很好地作战,就不能生存。    
    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科技的世纪;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知识经济的世纪;还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中国的世纪。我们要说:21世纪将是一个属于学习的世纪。人不是地球所有生命中适应能力最强的,但人却成了地球上生命力最强大的动物。人类统治了这个世界,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学习造就了红军,学习更造就了人类,学习是人类之所以称为“人类”的根本。    
    在今天,全世界在10年里所产生的新知识就是人类历史的所有知识总和;在今天,你的全部知识在5年后就会过时;在今天,要想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要想不被竞争所淘汰,学习是我们唯一的选择。1984年,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派瑞曼就说过:“到下世纪初,美国将有3/4的工作是创造和处理知识。知识工作者将意识到:持续不断地学习不仅是你得到工作的先决条件,而且是一种主要的工作方式。学习不再是在教室里或者上岗前的孤立的活动,人们不必撇开工作专门抽出时间来学习,相反,学习就是工作的核心,学习与效率是同义词。一句话,学习将是劳动的新形式。”    
    IBM公司总部的大楼上写着“学无止境”,公司每年花费10多亿美元进行130万人次的职业教育和培训。IBM对每个员工提供“苦行僧”式的培训——“心力交瘁”课程。在培训过程中,紧张的学习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而附加的课外作业常常要使学员们熬到半夜。学员们还要进行销售学习——这是一项具有很高价值和收益的活动。商业界就是一个自我表现的世界,销售人员必须作好准备去适应这个“世界”。一般情况下,学员们在艰苦的培训过程中,在长时间的激烈竞争中迅速成长。每天长达14~15小时的紧张学习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然而,却很少有人抱怨,几乎每个人都能完成学业。他们知道在这个时代,不学习、不会学习、不终身学习,其结果肯定是被淘汰。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员工素质的竞争,只有具备高素质的人,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企业。而员工的高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竞争的实质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企业竞争唯一的优势是来自比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即使你没有意识到,你一直也是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学习。但这种被动的学习效果肯定不会明显。如果你自己有这方面的意识,激发自己的潜能,不断地主动学习,你就能一直保持强大的竞争力。


战士——世界上最优秀的员工第6节  合作精神

    拳头伤人之所以要比手指或者巴掌伤人疼得多,是因为当拳头攥紧时,整只手上的全部力量都凝聚在拳心,它更强大!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把七八只黄蜂同时关进一个密封的小木箱里,几天以后将箱子打开,发现木箱的四壁,分别多出了七八个小洞,每个洞里各有一只死去的黄蜂。而这些小洞,最浅的也超过了木板厚度的一半。也就是说,只要这些黄蜂在危急关头能够团结合作,每一只都在同一个位置轮流钻上一段,那么完全可以轻易钻破木箱,化险为夷,走出绝境。可遗憾的是,它们一个个只顾各自逃命,最后全部命丧黄泉。    
    一年两次的南北迁徙,对大雁来说都是非常漫长遥远的路程。任何一只大雁都不可能单独完成长达十几天的旅程,它们靠的就是团队的紧密合作。大雁在飞行的时候总喜欢排成“一”字或“人”字,在这种团队结构中,每一只大雁扇动翅膀都会为紧随其后的同伴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每一只大雁都能比单飞的情况增加70%的飞行效率,从而减少体力消耗,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到达目的地,完成长途旅行。    
    拳头伤人之所以要比手指伤人或者巴掌伤人疼得多,因为当拳头攥紧时,整只手上的全部力量都凝聚在拳心,它更强大!一只脚站立很容易跌倒,所以我们有两只脚;一种药物的治病效果有限,所以我们几种药物并用。如果一支军队能够攻城掠地、百战不殆,它最大的特征肯定是团结。显然,红军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雁,而不是黄蜂;是一只力量强大的拳头,而不是力量分散的五指。    
    毛泽东曾经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正是红军最大的特点,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都大量吸收当地的农民参军。每个省份、每个地方的人,都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所以在红军内部,搞好团结是至关重要的。    
    红军的领导者在“讲团结”这个方面,绝对是以身作则,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传奇般的回忆。红军中有一对著名的生死朋友,这就是26岁的六军团司令员肖克和36岁的二军团司令员贺龙了。贺龙和肖克在1927年南昌起义时就认识。在长征前,他们分别和蹇氏姐妹二人(姐姐蹇先任、妹妹蹇先佛)结婚。贺龙性格外向开朗,是个出色的演说家。肖克为人则比较内向,善于计划,行动坚决,勤奋而认真。    
    像这样的生死搭档,在红军中不止一对。朱德和毛泽东,一直以“朱毛”并称。在长征之前,许多人甚至以为他们就是一个人。在以后漫长的革命岁月中,毛泽东一直扮演着战略家的角色,而朱德则是出色的实干家,把毛泽东的战略一个个变成现实。    
    周恩来,是一位具有大局观、牺牲精神、合作精神的卓越领导者。可以说没有他当年的自我纠错,就不会有毛泽东重新掌握红军指挥权,更不会有长征的胜利。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种合作精神在平凡的战士之间是如何体现的。过草地的时候,红军已经基本没有粮食了,个个都快饿昏了,不少战士吃错了毒草死掉。吃到最后已经没有干粮了,要找野菜来吃,但走在前方的部队非常自觉,不会就地挖野菜吃,而是跑到2里以外的地方去找,因为如果前方的部队把野菜吃光了,走在后面的部队就只能挨饿。前方的部队甚至把能解决几百人吃饭问题的牛,留给后面的部队。    
    不用举例太多,红军长征胜利本身,就是“合作精神”的最好说明。21世纪,更是一个团队至上的时代。所有事业和成就都将是团队精神的一种反映。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已经不大可能取得很大成就了。个人并不能编织出生活的网络,个人只不过是其中的一根线。我们为这个网络所做的任何事情,实际上也都是为了我们自己。    
    团队的目标,就是要创造出比团队成员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总和更多的价值,这也是团队存在的意义。团队,就是要让一加一等于三、等于四甚至更多,这就需要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具有合作精神。那么,何谓“合作精神”?我们认为,合作精神就是所有团队成员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并甘愿为了团队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员工是一个企业或公司团队最为宝贵的财富。团队为员工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团队为员工提供了员工实现理想的机会。但作为团队的一员,员工一定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员工只是团队的一员,即使再受重视,再有才华,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团队的性质决定了每个员工只是团队的一部分,而不是整体。员工的所有工作都应该是以实现团队的目标为中心的。


战士——世界上最优秀的员工第7节  自动·自觉·自律

    自动,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精神,就是没有人要求和强迫,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态度决定命运。在这个世界上,你最多可能影响别人对你的态度,但绝对决定不了别人对你的最终作为。你真正可以决定、可以改变的,也只有你自己。美国作家弗格森曾经说:“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说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每个人都想在工作中获得成功。决定成功的因素有很多,但选择自己的态度是最核心的因素。不同的态度,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心态可以影响我们的认知方法。积极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自卑和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可以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个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比工作本身更重要。如果一个员工总是抱怨工作太多,如果他总把自己的工作看成是奴隶在奴隶主的皮鞭督促下的劳动,如果他对工作没有热情,那么工作任务的完成将无比艰难。    
    态度的积极或消极,决定了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可能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许多人抱怨工作的繁重让他们精神疲惫不堪,而另外一些人却总是自愿选择加班,即使是深夜离开,第二天也能精神抖擞地照常工作。    
    工作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你如何对待工作,工作就如何对待你。你乐观地对待工作,工作就会让你快乐;你忠诚地对待工作,工作就会对你忠诚;你为工作付出,工作会回报你更多。    
    在对待工作和事业的态度上,红军告诉了我们正确的选择:自动、自觉、自律。    
    自动    
    工作并不仅仅是谋生的工具,也不是不得不做的苦役。工作是人的事业,是人的使命;工作更意味着责任和尊严。世界上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工作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快乐,也是幸福之所在。”毫不夸张地说,工作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全在于你所做的工作和事业。    
    自动,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精神,就是没有人要求和强迫,却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旦认识到了工作的意义,自动精神就会成为你必然的选择。当年红军在安排战斗或者生产任务时,每支队伍都不是消极地等待命令,而是抢任务。抢到重要任务的队伍兴高采烈,抢到一般任务的队伍觉得是自己的领导抢任务时不够积极,而没有抢到任务的队伍简直是抱怨连天。    
    这种抢任务、找活干的精神,就是自动精神的具体表现。红军战士并不是把战斗仅仅看成是战斗,任务也不仅仅是任务,他们心中都有着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认为自己所做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事业。    
    自觉    
    自觉,就是自愿,自己认识到应该如此,心甘情愿地去做。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到1949年夺取政权,红军以及后来的八路军、解放军从来不发薪水。战士们吃穿极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冬季还穿着单薄的夏季服装,不少人长年累月穿着草鞋,物资供应非常困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红军却能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长盛不衰,用政治话语说,这就叫“觉悟高”。红军每到一个地方,战士们都自觉刷标语,向人们宣传红军的使命和政策。这种宣传工作对红军赢得当地人的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    
    红军的实践证明,当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有一种自觉精神之后,工作就会变得非常容易。高层领导即使想不到或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下面的普通战士会想到;上面领导认为困难大、难办成的事,下面人员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办成,并解决得比领导想像的更好。    
    自觉精神,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当团队的成员为自己所做的事业而骄傲,当每个人都为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而自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