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红军精神 >

第9部分

红军精神-第9部分

小说: 红军精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觉精神,来自于团队成员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当团队的成员为自己所做的事业而骄傲,当每个人都为自己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而自豪,则自觉地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工作,就是团队所有成员的必然选择。    
    自律    
    纪律是一种外在的约束,能否被遵守,关键还是要看团队成员的自律意识。自律,就是对自我的约束,自觉遵守团队的纪律和规范。这种约束没有外力的作用,完全发自内心。红军的自律意识,首先从领导者开始,即使是“不吃辣椒”这样的小事,领导者们也能自觉遵守。上行下效,红军中就形成了普遍的自律意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红军中很少有人违犯军纪、触犯军法了。    
    在企业中,自律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企业的纪律约束需要人员的监督,但这种监督不可能兼顾到每一个人,也不可能兼顾到每时每刻。更多的时候需要员工自律,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翻开每一家企业的《员工手册》,我们都会发现“自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企业管理中,自律与他律是一对矛盾。当员工缺乏自律意识时,企业势必要加强他律,而过多的他律会对员工的积极性造成伤害,让员工觉得自己是在被奴役、被压迫。当员工试图逃避这种纪律的约束时,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员工越逃避,企业就越会加强纪律的约束和惩罚,而这种加强会进一步打击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一个企业团队的成功,需要有严明的纪律,但更需要大家的自律。高度自律的员工感觉不到企业纪律会对自己形成约束,因为自律越多,他律就越少。这种自律保障下的自由感,会让员工觉得自己就是企业的主人,并且觉得自己有一个自由的环境去实现自己的想法。在高度自律的企业中,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战士——世界上最优秀的员工第8节  创造性

    有条件,就坚决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遇见困难怎么办?这就像打仗一样,不能退下来。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是20世纪60年代铁人王进喜在开发大庆油田的过程中喊出的口号。这个口号震撼了大庆油田,也传遍了祖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进行祖国建设的精神源泉。    
    这种打破常规、不畏艰难的大庆精神,其实真正来源于红军,正像王进喜所说的,“就像打仗一样”,这是红军的优秀传统。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发源地,它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个第一。它是第一支工农武装的诞生地,第一次在军队中实行了民主集中制,第一次提出了游击战术,第一次制定了红军的纪律,第一次颁布《土地法》,建立过第一支红军医院、红军军官学校、红军兵工厂、红军造币厂、红军被服厂……    
    客观地说,红军并没有革命的物质条件,他们甚至连肚子都填不饱。但他们坚持“有条件,就坚决上;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的原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还在少年时期,毛泽东就相信:“我们急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旧世界的毁灭,必将导致新世界的建立。新世界难道不比旧世界更好些吗?”敢于破坏旧有的规则和现实,创造性地建设新事物,这是每一次以胜利告终的革命都具有的特点。西柏坡时期,毛泽东说:“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没有那种打破墨守成规的创新精神,没有那种不唯书本的创造性,红军是不可能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的。江泽民曾经说:“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必须树立强烈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探索新知,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创造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创造性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波音客机在全世界形成垄断局面。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没有条件打破这种垄断。一国没有条件,但他们四国联合起来创造条件也要上,经过25年不盈利的艰苦奋斗,终于形成今天可以与波音较量、竞争的“空中客车”等客机系列。这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很好案例。    
    商场如战场,军人似乎是天生的商人。如今,把军事管理思想用到企业管理上来,已经成为企业界的热门话题。军队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效率的组织,而军人出身的企业家们更是对军队的那一套管理方法情有独钟。绝对的服从意识、坚决的执行精神、严密的组织关系、永不屈服的意志品质,这些军队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也正是所有企业希望自己的员工具有的。但企业终归不是军队,员工毕竟不是战士。军队是以直线指挥为主的,而现代企业则是一种网络型组织,更注重横向的协调、沟通;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而企业员工则需创造性地工作;军人间个体差异相对较小,而企业各级、各类员工个体差异较大;军人目标的一致性较强,而一个企业员工虽然有一个总的共同目标,但各人有自己的分目标。    
    在企业中,核心员工一定是那些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员工,这些工作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微软最为宝贵的就是那些从事程序开发的员工,而不是销售人员,也不是管理人员。企业以创造性为生存之本,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创造性工作的条件。    
    21世纪是一个变革的世纪。所有的原则,所有的格局,都可能在一瞬间改变。今天还存在的,明天就可能消失;今天还是正确的真理,明天就可能改变。像红军一样,创造精神也应该是所有中国企业和员工都必须具有的精神。


战士——世界上最优秀的员工第9节  人人都可以成材

    “只要拼搏了,人人都可以成材。”这是红军的信条,也是所有现代企业和员工信奉的商业准则。    
    1933年第五次反“围剿”前,共青团组建了“少共国际师”,全称叫做第一军团少年共产国际师。这支红军部队由近万名青年组成,全师战士的平均年龄在18岁左右,有些战士年仅十四五岁。先后担任该师师长的陈光、吴高群、彭绍辉、曹里怀及第一任政委冯文彬都不过二十几岁,较长时间担任该师政委的肖华上任时年仅19岁。    
    在红军中,年轻人的比例是非常高的,年轻人担任重要职务的比例更是世界各国军队所不敢想像的。红军不讲资历,不讲身份,只看表现,只看能力。在红军中,谁都可以当领导,谁都可以成材。这也是众多年轻人担任领导职务的原因。    
    中国有一句老话: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然而,我们可以说,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都是中国最杰出的人才。即使参军前还是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在红军的大环境中,照样可以成为优秀的战士、杰出的领导者。所有红军战士都相信:只要拼搏了,人人都可以成材。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是属于你们的。”毛泽东一直都对年轻人寄予很高的希望,并且相信人才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红军不仅坚持“以人为本”的用人原则,也给予每个人充分的表现机会。人们常把井冈山和长征比作革命的摇篮。几个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理想云聚旗下,汇集大批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的放牛娃、烧窑工,打趣的比喻是几个书生统领一群泥腿子拿着大刀梭镖闹革命。但这个摇篮最终摇出了许多将军、元帅、军事家、政治家,中国的命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就是由这群人掌握的。    
    “只要拼搏了,人人都可以成材。”这是红军的信条,也是所有现代企业和员工信奉的商业准则。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成功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为重要的资本。世界上最大手机生产商诺基亚的广告上说:“科技以人为本,诺基亚。”管理一个企业,就像管理一支军队,就像管理一个国家,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善于发现人才、利用人才、培养人才,更要懂得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人为本。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盛不衰。    
    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企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员工的必然要求。    
    员工首先要明白的是:你是员工,但员工不是你。企业的“以人为本”,是以全体员工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或是以“核心层和骨干层”为企业的根本,并没有说要以你这个具体的员工为根本。企业的“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企业要满足员工的一切要求,企业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要做,员工并不是企业的唯一,而只是一部分。    
    即使是“以人为本”,企业的管理者和老板的心里也有一个潜在的标准。符合标准的员工就是老板心目中希望找到的员工,或老板赏识的员工,这些员工才是企业的根本。你要明白,在公司中你是员工,但可能不是标准员工,也可能不是优秀员工。所以你可能不是公司的“本”,更不要以为公司是“以你为本”。每一个人都要全力以赴去工作,并努力成为标准员工、优秀员工,不要抱怨“以人为本”是虚伪的,因为对于标准员工、优秀员工来说它是对的。    
    是不是优秀员工?能不能成为企业的根本力量?能不能成为人才?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永远记住那句话:“只要拼搏了,人人都可以成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