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丧家犬"的 呐喊 >

第2部分

"丧家犬"的 呐喊-第2部分

小说: "丧家犬"的 呐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即使是坚定的“丧家犬”也曾经有一两次以为,“啊,这就是踏绘啊”,一脚踩了上去。然而事实上,这块被“丧家犬”当成是踏绘的东西却只是薄冰而已。这些“丧家犬”们扑哧、扑哧掉入水中的时候,才明白:“噢,原来在我们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有些人可以踩上踏绘,有些人永远无法踩上踏绘啊……”    
    于是乎“丧家犬”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丧家犬”的形象。她们反复地问自己,“我怎么就变成这样了呢”,并且逐渐明白了原因所在,与此同时又因为“我已经无法改变了啊”而闷闷不乐。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丧家犬”都属于这种类型。社会上既存在着能够自我觉醒的“丧家犬”,也存在着一些对自己的“丧家犬”形象毫无意识、尚未觉醒的“丧家犬”。她们已经三十好几了,却仍然没有结婚。不仅没有男朋友,对男人也没有吸引力。父母们为女儿的事情着急担心,而她们自己却泰然自若,“我过得可愉快了!”当然,她们都拥有大把的闲暇时间,可以天天参加各种练习班,长笛吹得越来越动听,还刺绣出精美的作品。    
    或许可以说,自我觉醒的“丧家犬”和尚未觉醒的“丧家犬”之间存在的差别,就是她们具有不同的感受性。“自我觉醒的‘丧家犬’”每天都不断进行自我反省,与之相比,“尚未觉醒的‘丧家犬’”却极为开朗,“咦,你在烦恼什么呢?我只是感到不知不觉中就到了这个年纪。不过,结婚啊,生孩子啊,没有做到这些事情也是没有办法的呀!”    
    在更加年轻的时候,自我觉醒的“丧家犬”瞧不起尚未觉醒的“丧家犬”,“这些‘丧家犬’们对自己身处的状况毫不知情,将来可怎么办啊?唉,以后最可怜的就是她们这样的人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否有所觉悟,“丧家犬”就是“丧家犬”。如果确实如此,我想那些惊讶地大喊:“什么,我们是‘丧家犬’?”仍然呆板地继续坚持着自己“丧家犬”行为的人们或许更加快乐吧。    
    诸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就已经成为“自我觉醒的‘丧家犬’”,因此今后也不能再成为尚未觉醒的“丧家犬”了,同时今后想要转向“优胜犬”的道路也将变得很困难。大家只好无可奈何地成为“已经觉醒了的‘丧家犬’”,并背负着这一事实继续今后的人生。    
    有的人也许会自我安慰:“神赋予每个人的都是他能够承受的苦恼。”啊,这句话和“与其因为什么都没做而后悔,不如做了之后再后悔!”一样,很容易成为支撑“丧家犬”们心理的座右铭。然而这些语言对于不用给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化借口也一样可以生存下去的人们而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 出现“丧家犬”的原因第3节 “丧家犬”与35岁

    一次,我和学生时代的女性好友小A久别重逢,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她现在是专心于培育子女的家庭主妇。我们俩兴致勃勃地谈论了一会儿同学们的近况。例如,同样是家庭主妇的小B最近正忙于考试、小C已经生了第三个孩子等等。    
    “不过啊,”小A改变了话题,“我觉得小D真是很了不起啊!”“哦,为什么呢?”我问道。小A回答道:“我呀、小B呀、小C呀,我们都已经结婚生子,对吧?而小D呢,虽然还是独身一人,却一点儿都不嫉妒我们,仍然是我们的好朋友,对我们的孩子也很好呢……”    
    “哦……”当时我所能说的就只有这个字了。我想这就是所谓的哑口无言吧。随后我突然灵光一现,恍然大悟,“哦,现在,在小A她们眼中的我和小D都是‘可怜的,应该怜悯的’人啊。我们是‘丧家犬’,仅仅因为不嫉妒小A她们的生活,就可以被称赞为‘了不起’……”随后我又明白了小A在我面前称赞小D“了不起”的真实意图。小A完全清楚小D和我处于同样的立场。而特意在我面前称赞小D“了不起”,也就是想要告诉我:“你非常嫉妒我们吧?而小D虽然和你一样同为‘丧家犬’,却一点都不嫉妒别人的幸福哦。你的心胸应该再宽广些!”    
    我仔细检讨了一下自己过去的言行。难道之前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我曾有过一些言行举止,让我这些身为家庭主妇的朋友们感到我在嫉妒吗?我和她们确实没有什么共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几乎没有多少可以交谈的话题。自然而然我只好呆立在一边,沉默地倾听家庭主妇们的聊天,难道这种情况被她们认为我是在嫉妒吗?……啊,人生真是太艰难了!    
    随后,让我感到思绪万千的是小A的迟钝。她称赞“小D一点儿都不嫉妒我们,真了不起啊”,这也正意味着她想告诉我们:“你们真可怜啊,快点结婚吧,就可以像我们一样幸福了。”可是她却丝毫也没有觉察出自己的本意,我在惊愕之余,更觉得深受感动。真的,绝没有对她产生任何不快。    
    小A从心底同情小D,认为她虽然很可怜却丝毫不嫉妒别人,因此很“了不起”。同时她也坦率地向我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而她的这种直率在我这样的人看来近乎暴力。如果是已经35岁却还在社会上工作的女性,她们绝不会说出这样的话。35岁是可以区别一个人成熟与否的重要年龄。为了不在社会上经历一些徒劳的艰辛,这个年龄的女性已经获得了很好的训练,能够迅速看穿对方的立场和为人,并采取正确的态度来和对方接触。这样的女性即使非常看不起对方,也绝不会在外表透露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我深深地感到,“还是像小A这样的人才最幸福啊……”啊,当然这也是真心话。    
    每天照顾孩子的生活就是要时刻应对各种儿童本能的生活。每天都要应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言语背后的真实意图、外交手腕等等因素。一旦眼前出现了让自己同情的人,就会直率地说:“真是太可怜了!”这就是她们生活中唯一的真实。这么心情舒畅的生活不可能不幸福。    
    我绝对没有任何恶意,小A她们现在的确处于“最迟钝”的时期。她们每天从事的是养育孩子这样一种既崇高又本质的工作,而我完全可以想象到,在这种每天犹如战争一般的生活中,她们根本不在乎诸如“有意义的工作”、“细微的感情裂缝”、“真正的我是怎样的?”等等人生中犹如装饰品一样的问题。    
    与她们相比,我们这些“丧家犬”们正处于“最敏感”的时期。既没有结婚也没有生养子女,这意味着我们一直过的是一种只考虑自我的生活。无论工作多么辛苦,但从事这个工作最终目的完全是为了自己。    
    任何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都只会考虑自己利益吧。但是当这样的生活突然闯入了第三十个年头时,人们就必然会开始对自我进行反省。因为这时她们开始意识到:“以前不该只考虑自己的事情啊。”如今的自己只有那些对生活毫无作用的神经变得越来越敏锐了。    
    最迟钝的小A她们和最敏感的我们。我深切地感受到,在这样的小A和自己之间,出现了一堵玻璃墙,这堵墙非常坚固,即使是发射火箭炮也打不出一条裂缝。虽然我们都同样说的是日语,当然能够理解对方话语中的含义,但是对相互之间的言谈却难以从心底产生共鸣和分享。    
    这是一种非常寂寞的感觉。我们这些朋友在学生时代,甚至彼此间连初次做爱的时间、对象都了如指掌。但是成年步入社会之后,却分别在各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了十几年。我的朋友中有一半以上的女性都已经成为家庭主妇,彼此之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竖立了一堵玻璃墙。这种孤独感就是我这一生都已经不可能再和身处墙的另一侧的朋友异口同声地说:“是啊,是啊”、“我知道,我知道!”    
    然而这玻璃墙不仅仅只有一堵。在不久之前还和自己浑然一体,从未想象过会与之分离的“青春”。在青春和自己之间,不知不觉中也出现了一堵玻璃墙。    
    或许别人很早就能够自我觉醒,然而我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年轻了”。在惯性法则的作用下,即使过了30岁,我也还继续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    
    然而到了35岁左右时,我逐渐有了“啊,也许有所不同了”的感觉。这时的我几乎没有与二十多岁的人聊天的机会。而且也不想和她们聊天。即使偶尔聚在一起,也不知道该和她们谈些什么。我甚至在和别人聊天时经常会说“年轻人可能不了解吧”、“年轻人经常去的店铺”等等,把自己和年轻人区别开来。而即使采用了这种说话方式,我也不会突然觉悟“说什么呢!我自己不也还很年轻吗?”    
    另外,也有一些确切的数字向我证明自己已经不年轻了。在电视和广告界中,一般按年龄对听众和消费者进行分类。年轻的女性被称为F1(female),人们普遍认为,无论是电视剧,还是商铺、新商品,只要受到F1这一年龄段的女人的喜爱,就一定会大为畅销。而F1主要指的就是年龄在20岁到34岁之间的女性。过去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属于F1的年龄范畴之外。然而事实上,现在我已经成为了F2(即35岁到49岁)年龄段的女性,那些以年轻女性为目标的人根本不会再把我们当作目标了。在青春和自己之间高高耸立着一堵前面提到过的玻璃墙。    
    我相信数字是绝不会说谎的。即使看上去再怎么年轻,对年轻人的风俗再怎么了解,年龄这一数字却向我宣告:“你已经不再年轻了!”    
    现在许多女性杂志上经常刊登各种文章,鼓励女性们“不必在意年龄!”或许有的人会觉得我这种“到了35岁,就不再是年轻女性了”的思想比较陈腐。但是我绝不赞成“不必在意年龄”这样的说法。伴随着每个人的成长年龄也会增长,而自己却假装什么也没看到,对自己的年龄“毫不在意”,这样很好吗?也许是想逃脱“越年轻的女人越值钱”这种观念的束缚吧。我们在祈祷自己永远不要衰老的同时,也远远眺望着已逝去的青春。    
    在我与过去的同学之间、与逝去的青春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堵玻璃的墙壁。如果更仔细地观察,就能发现在自己与异性之间、在兄弟姐妹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的墙壁。    
    我想35岁就是逐渐意识到这道墙的存在的年龄。同时在这个年龄,自己终于意识到了过去坚信自己和同学、恋人、家人、青春等等都是浑然一体的想法是多么异常。    
    虽然意识到了这一切,生活中的我依然对这些玻璃墙视而不见。因而,我也常常一不留神就忘了玻璃墙的存在,猛地碰撞上去,导致自己从年头到岁尾,总是撞得满头包。


第二部分 出现“丧家犬”的原因第4节 “丧家犬”与年龄

    我对进入30岁后、35岁前的生活与35岁后的生活相比出现的巨大差异感到无比惊讶。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我的这种惊讶,那就是:“尽管已经三十多岁了,然而35岁前的生活还是非常甜蜜的!”    
    人们常常认为女性如果到了30岁还没有结婚,应该变得非常着急。但事实上,那些到了三十多岁却还没有结婚的女性并没有这种焦急的想法。从25岁开始她们的身后就一直贴着“已经不年轻了的未婚女性”的商标,至今仍然没有脱落。而且如今的时代,三十多岁没结婚的女性也不再被别人视为怪物了。这些女人嘴里念叨着“都三十多了还没结婚,这可真不妙啊!”但同时脸上又浮现出一丝笑容:“不过,还有的是时间呢。”    
    仔细想想,我也有这样的心理。进入30岁后,在35岁前,尽管也有了“丧家犬”的感觉,却总是觉得时间绰绰有余,“咳,现在不必把事情想得那么严重,35岁后总会有办法的吧。即使过几年再结婚生子,也能够在40岁之前完成一切的”。然后为了给自己的行为找到正当化的理由,还发出一番豪言壮语:“再说了,生孩子什么的又痛又麻烦!孩子什么的,我也不是特别想要!”但是到了35岁后,再看看自己,是不是感到就好像火烧眉毛了呢。“我到底在做些什么呀”的烦恼,也比35岁前更加严重了。    
    我想起自己在35岁以前,曾经接受过一位35岁以上的“丧家犬”前辈的教诲。“你们也就是在35岁前可以无所顾忌地说‘我才不要孩子呢’,等到了35岁之后,你就会有不同的想法了。”    
    或许正是由于“可以生孩子的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才让我们有了火烧眉毛这样的感觉吧!35岁前,总认为即使现在没有把“孩子”这张牌拿到手里,但总可以推迟一阵再选择(这或许就是过于缺乏危机感吧)。但是,到了35岁后会突然发现,啊,太可怕了,生孩子的截至日期已经迫在眉睫了。不仅如此,女性杂志上经常会刊登一些报道,里面有专家的提示,“女性35岁后,由于卵子的质量已大不如前,荷尔蒙也失去了平衡,因此很难怀上孩子。所以如果决定生孩子,最好还是在35岁之前”。看到这些报道,很多人不禁大惊失色:“说不定现在已经太晚了,可能我已经没有机会生孩子了!”不过,彻底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却真的已经太迟了。    
    很多“丧家犬”在此时会突然感到很烦恼:“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就是要养育下一代吗?工作之类的事情,不是可以在闭经后再去做吗?而且生孩子确实有时间限制的啊。呀,可是现在说不定已经大大超过了截至日期,可能再也不会怀孕了。说这些也没有什么用,我现在根本没有找到可以和自己生孩子的对象。从零开始,寻找合适的对象、确认对方的爱意、谈恋爱、结婚、生子这一系列的行动,在35到40岁这短短的几年内能做到吗?实在不行就利用精子银行吧!或者无论生谁的孩子也无所谓,向身边的男性把事情解释清楚,然后像例行公事一样做爱,受孕!可是如果谈到生孩子,我还是想与自己热爱的人一起期待着,然后共同孕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