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

第4部分

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第4部分

小说: 雷锋1940-1962 作者:师永刚 刘琼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久,雷锋又受到高玉宝写作《半夜鸡叫》的启发,也想写一部自己的家史。他甚至进行了初步构思,计划分十章,约写十万多字,并断断续续地写出了两章。熊春枯是少数看过这些初稿的人,但他印象中这些书稿后来被遗失了。《雷锋全集》里收录的《一个孤儿》的自传体小说,或许就是保存下来的其中的一些片段。
  雷锋去世后,从他留下的文字的文笔风格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是一个有潜质的文艺爱好者。小学时,雷锋就已经是文艺骨干,能说会唱,喜欢看书,以后还在县报上发表了文章。具有高等小学学历的雷锋,在那个年代也是属于稀罕的“小知识分子”了。这些也是他后来可以有《雷锋日记》遗世的原因吧。
  雷锋的文采到底如何,不妨看看他在团山湖时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茵茵》:
  茵茵
  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劳勇敢的18000多名钢铁战士,不怕千辛万苦地和冰雪战斗,人山人海,挑土筑堤。那挑战的喊声,加油的口号声,打夯的号子声,还有小学生们来慰问时的鼓声,混合一起,响彻云霄。人们为了根治沩水,修筑长堤,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得流下热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茵茵担任了治沩青年突击队的队长。那场暴雨之后,新堤突然决口了。茵茵领导青年突
  击队去完成堵口的任务。决口处有七八尺宽,水深过丈,流速很急,水上还漂着冰块,堵口任务十分艰巨。茵茵她们跳进冰冷的水里,打桩、投石、搭桥、挑土……水被堵在堤外,她们的衣服却都湿透了。回到工棚里,茵茵烧了一堆火,让大家围着取暖、烤衣服。茵茵忙前忙后的,没有顾得上烤火,只把衣服脱下来,搭在竹竿上想让风吹干。可是,第二天早起,她的衣服不仅没吹干,天冷反而结了冰,穿在身上还掉冰碴呢!茵茵不顾这些,穿上它又领着大家到堵口工地去战斗,终于完成了党交给青年突击队的任务。
  茵茵今年只有19岁,既聪明又勇敢,什么困难都不怕,什么活都能干。
  堵口任务完成后,又一连下了三天雨,堤内堤外全是水,不能在湖内取土筑堤了。工地指挥部党委采取了措施:调来了十部抽水机,日夜不停地抽出湖内的积水。就在这时候,一个看管抽水机的同志病了,不能坚持工作了。怎么办呢?领导上想到了茵茵,她是个初中毕业生,还学过内燃机,对机械原理和构造是熟悉的。于是,领导上决定调她去管理一段抽水机。茵茵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茵茵高高兴兴来到抽水机站,一连工作几天都很顺利。一天夜晚,她看到工地上的电灯、煤气灯,以及用竹子做的火把,把新修的长堤照得通亮,民工们好像在夜花园里工作一样。灯光亮,民工干活就安全了,进度也快了。茵茵高兴得随着抽水机声唱起歌来。她歌唱劳动的愉快,歌唱幸福的生活,歌唱美好的将来。茵茵唱着唱着,抽水机突然出了毛病,一条胶管不喷水了。她冷静地想到:抽水机没停转,一定是水管出了毛病:如果把机器停下来,就会影响整个工地的工作。她决定下水修理,立即脱掉棉衣,奋不顾身地跳进冰冷的水中,把堵在水管里的石块掏出来,坚持干了半个多钟头,水管终于又喷水了。
  上了岸,茵茵冻得直打哆嗦。她穿上棉衣坐在机器旁,实在是疲倦了,瞌睡了。迷迷糊糊的。她手一动,不料被转动的皮带夹住了!她猛一惊醒,手夹在皮带里抽不出来。疼得她变了脸色,高呼:“救命!救命!”
  恰好这时有两个民工经过,听到呼救声,急忙跑进抽水机站,只见一位女同志倒在机器旁,一只手给皮带夹断了;皮带还在转动,茵茵的血染红了机器。两位民工不懂机械,不知拉断电闸,却手忙脚乱地用扁担打抽水机,想打停它救人。
  茵茵挣扎着,痛苦地说:“你们不要打机器,那是上万元钱买来的呀!”
  两个民工问:“那可怎么办?”
  茵茵坚强地说:“拉我!”
  两个民工咬着牙,终于把茵茵还连着部分血肉的手臂拉了出来。这时,茵茵已经痛得失去了知觉。
  同志们赶来,把她送进了县医院。经医生十多天的细心治疗,她的断手伤势慢慢好了一些。指挥部党委书记亲自去看她好几次,安慰她、鼓励她。同志们也都非常关心她、体贴她,给她送去鸡蛋、水果……
  茵茵十分感激党和同志们对她的关怀和照顾。她忍着伤痛,在病床上给大家写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同志们,每当你们来看望我、安慰我时,给了我多么大的力量啊!我感谢同志们的关怀,感谢党给予我的温暖和鼓励。为工作受了一点伤,这算不了什么,你们不要为我分心。筑堤围湖是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为它负点伤是光荣的。现在我还没有牺牲,就是牺牲了也是光荣的。我还有一只手,我还能工作哩!还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一点力量。现在我在病床上坚持学习,我要努力做个又红又专的共产主义战士。等伤好了以后,再和你们见面,再和你们共同劳动。
  一个月后,茵茵治好了伤,回到了新建的农场工作。领导上为了照顾她,让她回家休息两个月,可是,茵茵不肯休息,少了一只手不能干别的,她要求给农场饲养两头大黄牛。
  她每天早起晚睡,精心饲养两头牛。一天傍晚,她牵着牛出去吃草回来,走到半路上,那头大黄牛突然停住脚步,随你怎么拉,它也不肯走。茵茵急了,眼看天要落雨,过路的人有的都脱下衣服盖在怕打湿的东西上。茵茵想:这条牛不也怕雨淋着吗?于是她脱下自己的上衣披在黄牛背上。天黑了,一阵大雨落了下来。这时,农场的小王跑来接茵茵。小王看见茵茵浑身给雨水打得透湿,黄牛背上却披着茵茵新做的蓝花衣裳,小王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立即脱下自己的上衣给茵茵穿上了。茵茵微笑着,牵着两头大黄牛在雨中慢慢地走着。小王在后面赶着那头不肯迈大步的牛。
  回到场里,那头在路上不肯走的牛原来病了,倒在牛栏里。茵茵非常着急,急得她晚饭都忘了吃,跑到畜牧站叫来了兽医。兽医诊断后留下一些草药,说是不要紧。那天晚上,茵茵就守在病牛身边,抚摸它,侍候它,喂药给它吃。两天以后,大黄牛好了,茵茵也高兴得跳起来,虽然她熬红了眼睛。
  茵茵除了喂好两头牛,在春耕大忙季节,还同大家一起——只用一只手扯草、拾粪、插秧、种玉米……她真能干呀!
  她还用科学方法种了一块试验田呢!她有很大的决心和信心,争取粮食丰收。农场的人都非常喜欢茵茵,大家说:今年秋收后,我们要送茵茵上北京。
  《茵茵》是雷锋所写的一篇形式最完整的小说。雷锋还写过几段零散的“小说短章”,只有《茵茵》有头有尾,是创作而不是自述型的写作,这是一篇按照当时流行的塑造先进人物的思路写出来的作品,没有什么文学性可言。
  有趣的倒是这篇歌颂女主人公“茵茵”的小说里,是否隐含了与团山湖时期的雷锋有过一段情感经历的王佩玲的影子呢?——这只有当事人才知道了。
  另一首写于团山湖的《南来的燕子啊》,是雷锋的一首新体诗歌。雷锋借用与一只燕子的虚拟交流,生动地写出了他所劳动的团山湖发生的积极、可喜的变化。在当时,这种歌颂型的抒情手法极为流行。
  南来的燕子啊
  (1958年8月1日)
  南来的燕子啊!
  新来的候鸟,
  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
  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南来的燕子啊!
  让我告诉你吧:
  团山湖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是由于党的巨大力量,
  才围垦成一个新的农场;
  是他们——农场工人们,
  用勤劳的双手,
  给团山湖换上了新装。
  南来的燕子啊!
  也许母燕曾向你说过旧时的形象;
  往日的团山湖——
  湖草丛生,满目荒凉,
  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饱私囊,
  围垦团山湖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的团山湖啊——
  良田万顷,满垄金黄,
  微风吹过一片稻香。
  新修的长堤像铁壁铜墙,
  洪水已再不能称凶逞狂。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南来的燕子啊!
  你可不用惊呆。
  不是晴天里响起了春雷,
  而是拖拉机在隆隆地开;
  不是沟渠里的水能倒流,
  而是抽水机在把积水排。
  为什么草坪上格外喧腾?
  那是饲养员在牧马放牛!
  南来的燕子啊!
  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
  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
  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
  团山湖与乌山对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这景象是诗情也是画意,
  活跃在这诗画般怀抱里的工人,
  更是些生龙活虎般的健将。
  有的是双手拿惯了锄头,
  有的是才放下笔杆才放下枪。
  他们豪迈地这样说:
  这是一所新的国营农场,
  也是一所露天工厂,
  还是一个培养红透专深人才的学堂。
  ……
  南来的燕子啊!
  你不用再寻旧时代的屋梁,
  无论你飞到哪里,
  再也找不着你从前住过的地方。
  去年这里是荒凉的地方,
  今年变成了高大的厂房,
  欢迎你到新的农场宿舍来拜访。
  但得请你告诉我,
  你可知道你所飞过的地方,
  ……
  新建了多少这样的农场?
  1958年5月,在美国的煽动下,台湾局势紧张起来,接下来几个月,两岸之间不断有大事发生:炮击金门、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国政府发布《告台湾同胞书》……所有的中国人都关注着台湾。此时正在团山湖农场的雷锋,也呼应祖国热点时事,挥笔写了一首名为《台湾》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宝岛台湾回归的良好愿望:
  我不是个音乐家,我不会歌唱,
  我也不是个作家,我更不会朗诵,
  可是我的心正在燃烧,正在激荡!
  它已长上了翅膀,到处地飞翔,
  越过那起伏的高山峻岭,
  飞过那碧波万里的海洋,
  飞向那遥远的地方——
  台湾,
  自古来就是我国的领土,
  是我们最可爱的家乡,
  那里有着无限的珍宝,
  埋藏在那宽大的胸膛。
  一片黑黝黝的森林呀,
  可以盖上那千万座高大的楼房;
  遍地耸立着粗壮的甘蔗,
  制造出许多雪白的方糖;
  那鲜嫩的乌龙茶叶,
  驰名于国际市场;
  那盛产菠萝和香蕉的园林啊!
  吐露着扑鼻的清香;
  那一年两熟的蓬莱米啊!
  做起饭来焦黄喷香;
  煤呀、铁呀更是不可计量……
   台湾人民世世代代、子子孙孙,
  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乡。
  ……
  这首诗没有公开发表过。
  自1958年春天来到团山湖之后,雷锋一共创作了9首长长短短的诗歌,有描述团山湖收获季节的《南来的燕子啊》,有歌颂领袖、讲述家史和政治学习的《歌颂领袖毛泽东》、《党救了我》、《啄木鸟》、《我的感想》、《以革命的名义》等,还有赞美劳动场景的《人定胜天》、《排渍忙》等。从雷锋的创作可以看出,雷锋一直保持着敏感,虽然他在湖南一隅的农村,却始终不曾落伍过。
  雷锋又是学骑马,又是开拖拉机,又是写散文诗歌,还与农场女工发生一段感情……这段生活是那么的浪漫激情,可是,这段时间又是那么的短暂——雷锋在团山湖一共只待了8个月的时间。
  在雷锋离开团山湖报名去鞍钢的1个多月后,因为要组建人民公社,农场被撤销,如今,人们也就只能从少数几篇留存的雷锋文章中去想像这个农场当时的情景了。
  1958年8月,中国开始了狂热的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运动。这个时候,雷锋刚从团山湖农场转到新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不久,他最终改变了自己的道路:选择报名应征鞍山钢铁厂的招工,去支持国家工业建设。为了表达自己的建设热情,他还专门改了一个新名字。11月,火车滚滚几千里,终于把雷锋带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最前沿。本在农村下乡的雷锋没有投入到“人民公社”运动中,却来到了真正炼钢铁的地方。
  1958年秋天,望城县跟全国各地一样,也响应国家号召,掀起了一股人民公社化运动高潮,雷锋工作的国营团山湖农场被撤消,并入由乌山、友仁、白马三个乡联合成立的五星人民公社,雷锋也随调到五星人民公社当一名通讯员。


雷锋在武汉和北京的两个瞬间


  1958年11月中旬,从湖南长沙出发,经武汉、北京,最后到达辽宁鞍山,连续几天的火车之行,是雷锋生命中最漫长的一次旅程,喜爱照相的他为这次旅程留下了两张珍贵的照片。
  雷锋是和望城的一批年轻人千里迢迢前往新单位“鞍钢”报到的。可以想象,对于所有加入这次旅程的年轻人来说,那是一次意气风发的旅行,因为在当时,东北是全中国最先进
  的地区,他们要去的目的地“鞍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