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智圣东方朔 >

第4部分

智圣东方朔-第4部分

小说: 智圣东方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这才想起今天要召见董仲舒的事儿。广召天下贤良方正之士,这是他登基以来烧的第一把火,效果确实不错,天下各类人才狗才奴才蠢才蜂拥而来,上到八十岁的齐国辕固老人,下到身高尺余的小不点儿的侏儒,把长安的客舍旅馆,挤得处处爆满。正当小皇上高兴的时候,他的母亲首先不安起来,几次将儿子叫去,再三提醒:不可违了祖宗无为而治的法度。他已知道老祖母太皇太后为此大不满意,两只瞎了多年的眼睛居然越睁越大了。还有他的舅舅、太尉田鼢,本来也是不满黄老的什么也不做那套治国之法,拼命怂恿外甥有所作为的,如今听了太后的旨意,一个劲儿地往回缩。可是,路得往前走,下了诏就要有结果,不然满京城的才子们,不能再来一道诏书打发回家啊。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两个人,倒是不管这么多,,死活也要往前走,整天劝皇上重用儒生,册封贤良,快快重用董仲舒。董仲舒 三个字,原来是可以让皇上一听就兴奋的,如今却成了他耳朵中的茧子,怎么抠也抠不掉了 。无奈地将他再召上。封他个高官吧,太皇太后不干;封个小官吧,他的得意门生公孙弘和 众人都看不下去;不封,当然更不行。为此,他昨晚整整想了半夜。加之最近那个要当武帝 的念头时刻萦绕于怀,他更觉得董仲舒等大儒未必那么重要了。所以,今天一上朝,他就忘 了这件事,窦婴一提起,他倒有点奇怪了:怎么这个酸乎乎的大儒最近没有生病呢?董仲舒还是被隆重地召上殿来。他迈着方方正正的步子,三叩九拜地走近圣驾所在,从大殿到武帝跟前,所走的时间足足有别人的好几倍。上次朝见时,他的这种毕恭毕敬的方式让小皇帝十分满意,他曾想过,应让所有的官员们都这样对皇帝顶礼膜拜才对,所以那天龙颜大悦。而今天,武帝看到这个样子,心里着实着急得很,好好的时间都被他给浪费了,如果大家都用儒家的这些礼节,大好的光阴岂不白白扔掉了许多?如果是边关有十万火急的事情,文武大臣们都像他这个样子三叩九拜地来议事,岂不是什么都被耽误了?想着想着,他的心里无奈地乐了一下,居然连对董仲舒说声“平身”的话也忘了。好在所忠及时地扯了一下他的龙袍,他的目光才从未央宫的大门移到面前贴着地的高帽子上。
  “平身吧,董爱卿。有什么高见,朕洗耳恭听。”
  董仲舒本以为皇上会赐座,不过转眼一想,站着说岂不更有利于发挥?于是他将早已准备好的奏章往身后一背,口若悬河似地陈述起来:“陛下!臣以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皆为王民。我汉朝地大物博,人民众多,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各执一词,多为异端邪说。邪说杂家,纷纷攘攘,朝野混乱,人心不定。大臣们无所适从,百姓就更没有头绪,结果必然是朝纲不整,人心不一。秦始皇一统中国,未能持久,就因为只统治了疆土,未管好诸子百家 ;只将百姓编了户籍,却未让他们的心与秦相统一……我朝高祖以仁义得天下,可又有诸侯 之乱,根由还在诸子乱嚷,口径不一,人心不一,民众六神无主。”说到这儿,他停顿了一 下,看看皇上是什么样的脸色。
  武帝本来心不在焉,以为他是老生常谈。可当他突然想到:如能将天下的意志统一为自己的意志,当然是最快意的事!由此不禁怦然心动。他点点头,“接着说,接着说,怎样才可让 天下人的心也像疆土一样,统一起来?”
  董仲舒慢吞吞地吐出几个字:“依臣之见,必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殿下的群臣里马上传来一阵骚动。这里是黄老弟子的天下,当他们听到他们习学了几十年,轻轻松松使用了几十年的无为而治也被当作“邪说杂家”时,不禁有点气愤。站在前面的许昌和庄青翟对视了一眼,庄青翟撇了一下嘴。而他们的身后,早有灌夫等人议论起来。武帝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词也颇有点意外,但他的心思,还在如何让人心统一 的焦点上。想到这里,他的左手抬起,微微一挥,殿下的杂音顿时消失了。武帝的下巴微微 一颔 ,示意董仲舒继续说下去。
  沉着的董仲舒从眼前年轻人的两个微微的动作的反响中,发现了皇上的威严所在,同时也更加确信,自己今天的话是何等重要。看来,孔子之后,式微了数百年的儒家学说,要在我的手中发扬光大了。他顿时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感觉,于是马上振作起来,言辞比刚才大为有力:“所谓儒术,始于孔子,发扬于孟子,以仁义礼乐治天下者也。”
  此时殿下走出一人,白发萧然,道骨清风。武帝一看,原是太史司马谈。这位太史公双手将笏版一举,朗声而言:“陛下,臣随先帝多年,又司史官之职,臣只知道,高祖以兵马统天 下,以诚信取民心;而文景二世以道家为本,无为而治,让民自由生息,方有如今天下大治 ,四海繁盛。儒术乃村学之术,怎可一统天下?”
  董仲舒见来了对手,自然亢奋起来。“陛下,高祖的诚与信,正是仁义二字的体现啊!”群臣中闪出灌夫的声音:“高祖让天下一统,用的是兵法!”说完他向窦婴看了一眼。谁都 知道,他和窦婴一道,是跟随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而他率领孤军,在乱军阵营中杀 个三进三出,如今仍是可以在朝中高声嚷嚷的资本。
  公孙弘看到连灌夫这种粗人都出来与师傅相争,真有点着急。他禁不住插上一句:“高祖讨 伐无道,实是仁义之师。”
  灌夫当然不会示弱:“高祖用兵,虚虚实实,兵不厌诈。这诈──也仁义吗?”公孙弘一下子说不出话来。还是董仲舒老道,他长叹一声:“呜呼哀哉!怎能说我高祖一统 天下,是用‘诈’来取胜呢?”
  灌夫听到这话,心里直急。这不等于说我灌夫在辱骂高祖,属大不敬之罪吗?他红着脸皮,嚷嚷道:“放你的……!”
  终于,他的“屁”还是未能肆无忌惮地“放”出来。灌夫急得面如猪肝,心如火烧。看了皇上一眼,皇上面色不好。再看一眼窦婴,窦婴却装作没有听见。
  这时许昌按捺不住了,他知道,如此争论下去,吃亏的当是不擅言辞的灌夫。他上前一步,语调高亢地说:“陛下!臣以为董仲舒打着上天的幌子,口说仁义,实想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毁灭斯文。”
  汉武帝看到老祖母身边人说话了,心中又是另一种不痛快。董仲舒的话能让他听到另外一种声音,一种和太皇太后不完全一样的声音,一种能让朝中掀起波澜的声音,就这一点,就让他高兴。于是他说:“我汉朝得天下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如能让人心和疆土一样, 成为一统,朕觉得有些道理。”
  许昌也不示弱:“可黄帝老子学说,以自然为本,没有虚情假义;而儒者口言仁义,心怀诈 术,想天下一统于虚伪。陛下,此万万行不得,也行不通啊!”
  汉武帝:“嗯?”
  人群中闪出一人,褐衣皂靴,与众不同。“陛下,臣以为天道有常,世道无定,民情易变。 治理天下,有一定之规,却无一定之法。兵来将挡,水来土屯,乱则治之,治则养之。儒者 坐而论道,既不知兵,也不知法,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富民无术,富国无方,怎可一统人 心?”此话非同凡响,武帝不禁一怔:“你是何人?”
  “微臣新进贤良,吏部候补员外郎汲黯。”
  “你就是汲黯。好,朕读过你的奏章。好,不需候补了,吏部给个正式的官职!”一直没有插嘴机会的所忠,此时大叫宣旨:“皇上有旨:汲黯吏部领取正职!”汲黯略一鞠躬:“臣谢圣上。”居然不作深谢。不仅董仲舒看了颇觉不平,连武帝本人也有 点意外。
  这当然被公孙弘看在眼里。黄老之术,无礼于君,这正是儒学的契机。他觉得火候正佳,于是再度上前,诚恳陈词:“陛下,我师董仲舒所言所行,实为世人楷模。儒者虽然乱世无功 ,可治世不可缺少哇!乱世不拘礼法,而大治之世,人臣无礼,朝纲不举。朝纲不举,人心 不宁,社稷不定。社稷不定,我朝何以正大一统,陛下何以成为千古一帝啊!”武帝不由得一震。这礼数和朝纲,朝纲和社稷,乃至正大一统,千古一帝,一下子复杂了起来,同时也和自己的心思切近起来。
  沉默。
  打破沉默的是太史公。他声调平和地说:“陛下,公孙弘所说千古一帝,正大一统,出语过 于轻狂。如此而论,将我高祖放于何位呢?”
  “是啊,这话说得太大、太过……”群臣嘈嘈杂杂,议论纷纷,但又不敢出来多言。因为谁都知道,牵扯到皇上和祖宗之间孰圣孰高,可不能随意插话的,于是在殿下交头接耳,一片哄哄。
  武帝此时真不知如何是好,他觉得公孙弘的话,颇合心意,可司马谈的提醒,虽不中听,也不能反驳。倒是殿下乱议论的人最为可气。于是将案子一拍:“别乱嚷了!朕以为董爱卿言之有理,汲黯说得也不错。有高见的出来直说,没见解的闭嘴 !”马上,死一般地寂静。
  突然一声剑响,凄婉而动听,众人目光四处张望。剑声再起,音调高昂,君臣随声而望,只见一瘦高男子,风尘仆仆,英姿勃勃地出现在大殿门前。三叩其剑,声音激昂而有变调,仿佛是在奏出音乐。
  众人正在纳闷之际,只见皇上的狗监杨得意从此人身后闪出。急急忙忙向殿上跑来。“回报陛下,奴才将平原郡东方才子请到,已在殿外恭候多时!”
  群臣不禁又议论起来:“东方才子?好大口气!谁听说过?”
  武帝终于找到个缓和气氛的事儿。他略有不快地问:“为何不早早报知?”杨得意似乎有点委屈:“刚才大臣们争执、议论,没有奴才机会。”
  武帝知道怪他实在没有道理,就右手一挥,一个“下去吧!”打发了事。他把目光投向心仪已久的“东方才子”。和刚才那些要么死板地让人发呆,要么酸酸地让人 犯懒,要么蛮横地让人生气的大臣们相比,这位瘦削精干的东方朔,就像一棵嫩松插于蒲柳 之间,面前顿时多了一道风景。若不是朝堂之上,他真想走上前去,和这个风尘仆仆的人拥 抱一下,甚至是摸一下他的那把宝剑。刚才那剑声,确实让人心醉。
  “东方爱卿,朕对你心仪已久啊!光你那两车书简,朕就读了两个多月!”东方朔在遥远处屈膝下拜:“草民东方朔,不懂朝规,带剑上朝,求皇上恕罪。”武帝挥挥手:“朕恩准了!你这文人模样,带起剑来,甚是潇洒!众人不知你姓甚名谁,不 妨自报家门,说明来历。”
  东方朔:“草民复姓东方,名朔,字曼倩。”
  公孙弘眼见刚才就要到手的胜利被来人打扰了,心中颇为不快。他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心里想,真是个乡巴佬。但他口中却说:“复姓东方?哪个王侯之后?没听说过。”东方朔大大方方:“草民不是王侯之后。草民幼失双亲,长兄老嫂抚养成人。随父随兄姓齐 也可,跟随老嫂姓鲁也成。可齐鲁之国自古为东方大邦,故取复姓东方,兼含齐鲁,有何不 可?”太史公听了,不禁一乐,从心眼里喜欢上了这年轻人。“这个姓取得好!那你为何叫‘朔’ 呢?”“草民生于正月初一,正是朔日。而平原郡又为齐鲁之最北端,岂非‘东方之朔’?”太史公连连点头:“好,好,好名字!有意思!”
  公孙弘冷笑一声,心想:这回可让我找到了破绽。太史公话未落音,他便说道:“好一个东 方朔,东方才子。公孙弘不是才子,可有一事不明:那平原郡,自古便是赵国领地,怎么和 齐鲁混到了一起呢?”
  这一发问,确实让众人吃了一惊。是啊!平原自古便是赵国封地,战国时的平原君便是有名的四大君子之一。这位东方才子,这一回可就难堪啦!
  不料东方朔哈哈大笑。他走上前来,拉了拉公孙弘的博士帽的飘带,然后说:“公孙博士, 你是赵国的的臣子,还是我大汉的臣子?”
  公孙弘当然不能说不是大汉臣子啦,于是仓皇应答:“这还用问?我是当今圣上的臣子。”
  “既然你是当今大汉的臣子,为什么还说一百年前赵国臣子的话呢?听说你也是齐国人,当年姜太公被封在齐,平原就是他的领地之一。战国时期,平原偶然为赵所得,而赵国在大河之西,平原在大河之东,赵国名义上拥有平原,实则未能控制。秦十九年,赵国便被秦将王翦所灭;秦二十六年,始皇重新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平原便归济北郡所辖,而济北郡治所在历下,不正是齐国要地么?且我大汉高祖兴兵灭秦,先立韩信为齐王,以统黄河以东之地 。平原在黄河之东,早是齐国所辖之城,至今未尝有所变更。公孙博士,你生在大汉,身为 汉臣,不按大汉地域论事,非要搬出一百年前赵国的平原君来,难道你是平原君门下的鸡鸣 狗盗之徒、想恢复赵国的遗老遗少么?”
  这一番话,将平原君与赵和齐国的关系,说得明明白白,不仅公孙弘无言以对,就连专写史书的太史公司马谈,也不禁连连颔首。武帝更是大为兴奋,频频把目光转向公孙弘,看他挑起了这场论争后,如何收场。
  公孙弘露出了滑泥鳅的本事,他面上一红,马上改口说:“东方才子,我不过是考考你而已 ,说话何必太急呢?那我要请教一下:你用曼倩为字,有何名堂?”这个家伙,你说他是“ 鸡鸣狗盗之徒”,他却用“请教”一词,把自己装扮成个谦谦君子。
  东方朔这才看他一眼,知道他是个心地阴暗之徒,于是转向众人,从容地说:“曼 者,舞姿美妙也,说的是草民擅长舞剑;倩者,心慧口灵也,言的是草民多学善辩。”公孙弘干笑两声:“哈哈!当世大儒在此,你竟敢自称多学善辩?”
  东方朔移动一下身子,在他面前晃晃悠悠地说道:“草民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年十 五学击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