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的力量-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如何对付。如今来的是王龁,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视战争如儿戏,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可是,赵王一意孤行。仍然让赵括带领二十万大军去接替廉颇。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场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士兵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军覆没了。
赵括是个空谈家,自以为读过兵书,于兵法十分谙熟,但总归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书本在他头脑中构筑的只是虚无飘渺的军事楼阁,在真切的刀光剑影下坍塌得没留下一点痕迹。赵括也因纸上谈兵,而被作为空想家贻笑千古。
报纸上曾经有这样一个竞答题目,如果有一天大英博物馆突然燃起了大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从众多的馆藏珍品中抢救出一件,你会抢救哪一件?在数以万计的读者来信中,一个年轻诗人的答案被认为是最好的,他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这是一个令人叫绝的答案,大英博物馆的馆藏珍品件件都是国宝,举世无双,与其幻想着件件都抢救出来不如抓紧时间抢救一件算一件。
良好的理论基础很重要,但是理论基础如不经过实践的检验,就不可能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有效的力量。无论是空谈者,还是空想者,在他们的头脑中,都自以为有了知识就有了一切,这是愚蠢而浅薄的,掌握理论是为了应用,有了目标要实干才能实现理想。否则,单凭理论异想天开,一定会导致重大的失误。
诸葛亮到了祁山,决定派出一支人马去占领街亭作为据点。当时他身边还有几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可是他都没有用,单单看中参军马谡。
马谡这个人的确是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
第67节:诚实是优秀者的素质
但是诸葛亮却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说也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暗暗高兴,吩咐将士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
魏军切断了山上的水源。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街亭失守。蜀军失去了重要的据点,又丧失了不少人马。诸葛亮为了避免遭受更大损失,决定把人马全部撤退到汉中。
诸葛亮回到汉中,经过详细查问,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由于马谡违反了他的作战部署。马谡也承认了他的过错。诸葛亮按照军法,把马谡定了死罪。
失街亭的错误到底该谁负责,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马谡是个虚有其表的人,没有什么真本领。诸葛亮起用他去守街亭,是因为他平时在与诸葛亮谈论兵法的时候说得条条是道,深得孔明的喜欢。刘备看出了马谡的本质,认为马谡空有其名、言过其实,不能重用,但诸葛亮不以为然,以至于遗恨千古。
空想家只会空想,做不成大事。要摆脱空想家的尴尬,就要尝试着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乍一看,这一建议似乎不合逻辑,不仅有点儿冒傻气,还带着点儿自虐的意味。然而,只有这样才能帮助空想家往实干家转变,那一点儿原本不喜欢的事只是实干的一个开端,实干家要做许多自己不喜欢但必须做的事情。
诚实是优秀者的素质
所谓诚实,就是讲真话、表里如一、真诚不虚假。拥有了诚实,也就拥有了人间最宝贵的友谊。伟大的周恩来总理说过: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就是最老实的人。“因为只有老实的人,才能经得起事实和历史的考验。我们应该牢记前人的嘱托,让诚实成为自己的习惯!
南北朝时,有个名叫”明山宾“的老实人。一天,他将家中仅有的一头牛卖了,后来才知道这头牛曾患有腿病,连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表示歉意,说明情况,还主动退一半的钱给买主。明山宾这种待人诚恳、真挚的行为,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也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诚实是美德,有人认为诚实会吃亏,可是人们并不明白,唯有诚实能感动一切,为自己赢得充实而美好的人生。
从前有一位贤明且受人爱戴的国王,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民安居乐业。国王的年纪逐渐大了,但膝下并无子女,这件事让国王很伤心。于是他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挑选一个孩子收为义子,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国王选子的标准很独特,给孩子们每个人一些花种子,宣布如果谁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丽的花朵,谁就能成为他的义子。
孩子们领回种子后,开始了精心的培育,从早到晚,浇水、施肥、松土,谁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
有个叫般若的男孩,也整天精心地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却连芽都没有冒出来,更别说开花了。
苦恼的般若去请教母亲,母亲建议他把土换一换,但是依然无效,母子俩束手无策。
观花日子到了。无数个穿着漂亮衣裳的孩子们涌上街头,他们各自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用期盼的目光看着缓缓巡视的国王。国王环视着争妍斗奇的花朵与精神漂亮的孩子们,却并没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高兴。
忽然,国王看见了端着空花盆的般若,他无精打采地站在那里,眼角还有泪花,国王把他叫到眼前,问他:“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般若抽咽着,他把自己如何精心摆弄,但花种怎么也不发芽的经过说了一遍,还说,他想这是报应,因为他曾经在别人的花园中偷吃过一个苹果。没想到国王的脸上却露出了最开心的笑容,他把般若抱了起来,高声说:“孩子,我要找的就是你!”
“为什么是这样?”大家不解地问国王。
国王说:“我发下的花种全部都是煮过的,根本就不可能发芽开花。”
捧着鲜花的孩子们都低下了头,他们全都另播下了种子。
人生,其实就像一只花盆,知识是土壤,希望是种子,汗水是耕耘。但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对于你手中的这个花盆来说,诚实是它的内质。它很脆弱,一次欺诈,便会使它产生裂痕;它也很坚强,在一次次风雨历练中坚持真我本色,以日益博大的胸怀,保护我们的“种子”一点点成长。同时,诚实也是我们希望的根脉,是我们未来赖以安身之命、吸取滋养的根。千万不能让它变得“消瘦”甚至于“萎缩”,要知道根系有多大,树冠才有多大。
如果不诚实就会自食恶果。西周的时候,周天子与诸侯相约,要是戎人来犯就点燃烽火、击鼓报警,诸侯来救。周幽王的爱妃不爱笑,唯独看到烽火燃起,诸侯的军队慌慌张张地从四面赶来时才大笑不止。周幽王为博得褒姒高兴,数次无故燃起烽火,诸侯的军队多次赶到而不见戎人,认为受了骗。后来戎人真的来了,已无人来救。幽王被杀于骊山之下,为天下人所耻笑。
诚不自欺,是内心和外部行为合一的道德修养境界,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每个人的内心总会有冲突,一方面他知道要为善去恶,而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的私欲所蔽。诚实是真、善、美的统一,诚实的人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目,不歪曲,不篡改,同时也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光明磊落,言语真切,处事实在。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才能达到这一美好境界。
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立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具有诚实的品德。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糊弄国家与社会,骗取荣誉与报酬的人,是要遭人唾骂的。
第68节:术业有专攻
借力而行……三言两语的人生忠告
做人要踏踏实实的,做事要一步一步的,唯此方可言成功之道。
纸上谈兵无异于空中筑楼,虽漂亮但不实用。
诚实的力量在于持久地忠于自己的良心。
术业有专攻
《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专心、专一、专注
专,zhuān①集中在一件事上的:~心|~门;②独自掌握和占有:~制|~权|~利。
【专心】zhuānxīn集中注意力:~一意|学习必须~。
【专一】zhuānyī专心一意;不分心;心思~|爱情~。
【专注】zhuānzhù专心注意:心神~。
专心和耐心是成功的保障
现代生活中,由于工作任务紧、压力大,很多上班族都喜欢在办公室抽屉内备一些小零食,疲倦时吃颗话梅,冲杯咖啡,讲个笑话,既提神解乏,又能小小地放松一会儿,缓解压力。现代社会讲求“人性化办公”,在不妨碍工作的前提下,偶尔吃点零食、闲聊几句、简短地接打个私人电话,相信上司和同事也都能够理解,不会过分苛责。
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把办公室当成家里一样,自由散漫、无所顾忌,不但影响一个人的职业形象和工作效率,也会干扰其他同事。只有大家都专心工作,讲求效率,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轻松生活,而轻松生活反过来又能促进工作,这样职场人士的生活轨道才能朝着良性化的方向伸展,一步步接近成功。
工作上除了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以外,还需要耐心和细心。人没有耐心就像树木没有发达的根系,纵使怎么努力的成长,也不能获得持久的给养和动力。工作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捞取糊口的资本,而是为了自己的提升和成功,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跟你的工作态度分不开,与专心和耐心分不开,在专心的基础上,有了耐心就掌握了通往成功大门的钥匙。
不怕慢就怕站,工作中多一些专心和耐心,最终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就。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精卫填海的故事。精卫鸟从很远的地方衔来石块,虽然每次只能衔一块,但几十年如一日,精卫鸟从未停止过,这样专注和持久的耐力深深地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就是强调如果付出了专注和耐心,并坚持不懈,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成为事业上的阻挠。
要做成一件事情,要在工作和学习上取得成就,三心二意、心猿意马是最大的绊脚石。人与人相比,聪明的程度并不相差很多,但如果专心的程度不同,取得的成绩就大不一样。凡是做事专心的人,往往成绩卓著;而时时分心的人,终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居里夫人之所以在科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因为她是一个终身做事专心致志的人,她的成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容易成功;如果一心二用,往往是一事无成。
弈秋是古代有名的棋手,有两个人慕名而来,同时拜他为师。弈秋一心想把自己的棋艺传授给他们,讲课特别认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听他讲课。另一个学生表面上也在认真地听课,而实际上思想很不集中。他看到大雁从窗外飞过,就联想到要吃天鹅肉。
弈秋讲完课,就叫两人对弈。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对弈起来。开局不久,就见分晓:一个从容不迫地能攻能守,一个手忙脚乱地应付。弈秋一看,两人的棋艺相差悬殊。他对棋艺差的学生说:“你们两个人一起听我讲课,他能专心致志,而你呢,心不在焉。”
人要专心就能做成好多事。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件事情,那就一定会作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因为如果一个人专心致志的工作或学习,就说明已经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明白现在自己究竟要做什么事,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当一个人专心致志时,就表明了排除干扰的决心,仿佛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周围的喧闹声、说话声就会听而不闻。此外,文武之道,张弛有度,工作的时候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休息的时候痛快地放松,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有助于成功。
工作的时候要做到心无旁骛,心思不专一工作不可能做好。其实,专一不光是工作的态度,也是生活的态度。工作中需要高度的专注,生活中也需要有专心致志的态度。如果工作中缺乏专心和专注的态度,就会导致纰漏百出,也会给上司或上级留下马虎、不谨慎、不负责的印象,进而影响你的薪水和升迁,得不偿失。不专心就会导致精神涣散,做事情有遗漏,在和别人的竞争中给对手以可乘之机,造成自己的失败。
做事不专心,就像宋朝的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