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第15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席过后,被人安置在一处院落,与父亲一起歇息时,程怀志从父亲口中,得知内情。
“吾儿,你要知晓,唯有这样,方能保住程家基业。英雄不一定非以成败来论,识实务者是英雄。”
“蜀侯是东益州之主,平定西益州是一两年内就可实现,或者所需时日更短,益州一统,蜀侯就有了逐鹿天下之本,到时争一争无上之位也无不可。我等与蜀侯为敌,只是自取灭亡。”程有功见程怀志面色灰败,在一旁说着。
见程怀志沉默,似是将这番话听进去,程有功轻轻叹一口气。
想到明日一早,要与东益军一同回去,将越山郡献出去,程有功的心情自是复杂。
不过……转过头,看向帐内爱子,只要程家老幼尚在,一时丢了基业又有什么关系?
血脉传承下去,程家便不会断根。
一夜无话,次日天方亮,东益军便启程,赶赴越山郡。
因有程家父子协助,越山郡的接收事宜进行的甚为顺利,六千军队都接受着改编。
王弘毅正式封程有功越山郡太守,正五品,对程家产业,予与保护。
虽说丢了越山郡一郡管辖之权,程家免去了灭族之祸,并且还以官身继续生涯,到底是祸是福,实是不好评说。
这次兵不血刃便取下越山郡消息一传出,立刻引来西益州一片哗然。
“实是想不到,程有功竟然献印投降他既开了此先河,吾等不照此行事,岂不是自寻死路?”建山郡太守府内,自得到此消息,气氛紧张,后宅书房,一个底气十足的声音时不时传出来,显是恨极。
越成郡城内的护卫军,同样严阵以待,太守府邸却哭声一片。
自消息传来,越成太守的几房妻妾哭劝自家夫君投降,越成太守知道她们是各自娘家派来做说客,更知以自己如今实力,与东益军对上,只是寻死,而他宁死不降,与自家有着亲族联系的越成郡几大家族,都难逃劫难,所以大族出身的几房妻妾,苦求他归降,在这内忧外患之下,实是难熬。
而同一时间,庆河、广宁的太守,都遇到这样那样难题,不过他们的兵力更小,遇到的困难更多,却没有多少犹豫,立刻派人献郡。
王弘毅也不含糊,同样任命为五品知府,令他们安抚人心,度过这段时间。
最终,越成郡不得不顺应天意,派人前来投降。
王弘毅一一派人整顿军队,进行改编,并且基本上都任命原来官吏治政,以维护稳定,不过同时,发出命令,任命丁虎臣为平蛮将军,改编降军二都,总计七千人,进行着益州下一步的计划。
井山部受命改编成旗,萨曲为第一任旗主,配合着平蛮将军丁虎臣行事。
四月底,整个西益州,都落到了王弘毅的掌握之中,东西两益,自此一统,这消息传递出去,顿时轰传天下。
明眼人都能看出,一统东西益州,龙剑再也无法抵抗,天下十三古州,就有一州之地,要完全落在一人手中。
第一百二十七章 放粮(上)
时值五月初,正是不冷不热,气候最是宜人之时。
往年这时候,东益州各府郡,无论是大家族里的年轻男女,还是平民百姓里的少男少女,都会择一风和日丽时候外出踏青。这几乎已成了益州的传统之一。
正是风和日丽的时候,英俊少年、美丽小姐行在湖边水畔,偶然一见,众里寻他千百度,猛一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虽说民心尚古,这才子佳人的故事,却最为年轻男女喜欢。
衣袂翩翩,乱花迷眼,正是此理。
马车、牛车,在街上往来不断。各类庙会,更是层出不穷。不少平日里出不得门的大家闺秀,更是趁着逛庙会的时候透一透气,赏玩一番外面景色,同时也成为别人眼中风景。
与东益州毗邻的西益州,却因战乱不断,各族之间摩擦从未中止过诸多缘由,致使百姓流离失所。
越是在这春夏交替时节,灾荒便愈多。
越山郡情形尚好一些,前节度使程有功为人谨慎,继任以来,以守业为主,越山郡内土地贫乏、山地居多,所产粮食只勉强够境内百姓温饱,反倒让周边几郡看不上眼。
今年的五月,却因几郡同时归顺蜀侯王弘毅,境内情况与往昔大为不同。
五月三日,永昌郡,王家镇。
“……各位乡亲父老,都停下来,停下来听我说当今世上,灾患不断,蜀侯仁义,知西益州百姓疾苦不堪,特拨下粮米,分发给各位。”
“从今日起,由乡老带领,按民册发粮,没有个册的登记就可,三日内,王家镇的粮米在镇东头的广场上按户籍发放,过时不侯,各位乡亲父老速速前往速速前往啊!”
镇内大街上,几个年轻士兵正手持着铜锣,一边敲打着吸引百姓聚拢过来,一边大声喊着话。
身形瘦消的百姓慢慢聚拢过来,有的没听清,向身旁的人问:“他们在说些啥?啥?发放粮食?”
“发放粮食?此事竟是真的?”
百姓们乍听此消息时,先是不信,待士兵再三保证之后,都是大喜。纷纷赶回家,取盛米之物。
几个身着普通百姓服饰却气质不俗的人站在街旁,观看着这一幕,却不像其他人那般奔跑回家。
“三日之内,粮米能否全部发放下去?”一个戴着斗篷的男子,望着眼前面色枯黄的众百姓,问身旁的人:“能不能趁此清点民册?”
“请主公放心,西益州几郡的救济工作,都派人下去监督了,发放粮米找的是当地的官吏来办,而几郡的粥棚,是由官府和大户一起来做,三日之内,各地将会同时进行救济,永昌、越山两郡,每一镇为一站,由镇长负责按名册核对户籍发放粮米,定不会出什么纰漏。”斗篷男子身旁一人恭敬回的说着:“趁此,必会对各郡实际人口进行一次大整理。
这才是统治的用意,既得了仁慈,又清点了户籍。
斗篷男子闻言“恩”了一声,这时候已有百姓向广场方向行去,斗篷男子也转身向着镇东头广场方向走去。
“跟上。”除跟在他身边的几人外,人群中更有十几个身着各色服饰的青年,小心翼翼跟上去。
这些人外表看起来很是普通,举手投足,却很是轻盈,双足落地,更是无声无息。高手在此地出现,定能辨别出来,眼前这十几人,不是普通人。
他们出现的地方,是永昌郡王家镇这处遭遇战乱并不算严重的地方,虽因战祸波及致使地里颗粒无收,村镇内百姓逃荒者并不算多,大多百姓还是留下来,在这里勉强有着些许生机。往来商贾也是偶尔有之。有生面孔出现,并不会被人注意。
从官府贴出公告并派人出来敲锣通知始,不到半个时辰,得到消息的百姓,便已一传十,十传百,使得整座小镇都沸腾起来。
民舍内时而奔出一两个手持器皿、布袋的百姓,人群都奔向镇东头的空地广场。
王家镇的镇东头广场,只是一片空旷之地,面积倒是极大,却是寸草不生。当百姓们赶至此地时,负责发放粮米的官吏已在一桌案后坐下。
一旁维持秩序的,是临时从大户借调过来的护院,以及这一片区域的税丁。当聚集百姓已黑压压一片看不到边时,官吏站起身,宣布放米开始。
此镇百姓,只要户籍上有名,每一户可得半石粮,半石粮再混以野菜,熬成稀粥来食,便是一个月也是能过。
因上一季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家中便是有些存粮,也是熬不到下一季收成,而有了这些发放的米粮,便不成问题了。
“主公,看来,永昌郡的米粮发放很是得力,户籍清点秩序了然,您既是已见过,便不用再忧心了吧?”
之前那群人,站在人群后面的高地望着眼前一幕,其中一人暗吁一口气,对着身旁的人说。
在他身旁站立的斗篷男闻言,却沉默了好一会,方说着:“永昌、越山两郡,灾情、兵祸虽说严重,却比其他几郡情况好得多。不知其他几郡现下情况如何?”
与此同时,庆河郡,郡城内,人流攒动。
“真是想不到,庆河郡城的难民,竟有这么多,比永昌、越山两郡还要严重。”
张攸之坐在马车内,掀开布帘一角向外看去,只见外面等待施米的百姓,大多衣衫褴褛、面黄饥瘦,他们在士兵的监督下,尚算有序的排着队。
将布帘放下,张攸之叹:“若非来到这里亲眼一观,实是想不到,偌大一座郡城,竟有如此多难民,真不知前任郡守是如何治理此地的……”
这时,有马蹄声,由远及近。
随后,外面响起了一片问安之声:“见过陈队正。”
张攸之不用再看,已知来者是谁。
“陈队正,可查清这些难民从何而来了?”张攸之在马车内问。
“大人,属下已然查明,这些难民,非是郡城内居民,大多是从附近村镇逃难至此的,因庆河郡连年灾荒匪患,郡内许多地方都成了荒村,田地也是荒芜起来,唯有这郡城内尚算安定,又时有大户出来施粥救济,于是难民便有不少拖儿带女赶过来,聚集于此。”
闻此,张攸之不由回想起适才见闻,叹:“幸好主公想的周全,在永昌、越山两郡按户籍来发放粮米,而在其余几郡每日设立粥棚救济。若是庆河郡也按户籍救济,便会出现麻烦了。”
这时,外面护卫请示:“大人,这边的灾民已是越聚越多,是否先离开此处?”
“恩,这次过来,除巡看粥棚外,还有其他两件事要巡看……先在城中巡视一周,随后赶赴永和县城。”
“诺。”马车随即重新动起来。
庆河郡永和县,是之前遭遇匪患、灾荒最严重地区,几乎已到路上满是伏尸的地步。
张攸之此次在几郡巡视,除巡看救济之事外,还有遏制瘟疫发生以及整顿街貌任务。
“大人,过了前面石碑,便是永和县地界了。”马车行了一段路后,车外的人提醒的说着。
张攸之已有些疲倦之意,叹一口气,在马车内吩咐:“让车行得慢些。”
“是,大人。”行驶的马车,随即速度渐缓。
而从车帘向外望去,路两旁仍是荒芜一片,但已看不到死人尸体。
行出一段路后,便见路边野地里,有一群人正在空地上焚烧着什么。
“他们这是在做什么?可是在焚烧死尸?”张攸之蹙眉道。
跟在一旁的一个骑兵忙回:“正是,大人。不过,他们焚烧的都是些无主死尸,统一葬在一片坟场,也算是让那些人有个容身之处。”
“原来如此。”张攸之看了一会,命令马车继续行进。
整个永和县,百废待兴,经过一番修整,县城看起来已比之前强上许多。
本来堆积在街头巷尾的垃圾,也有专人清理干净。
若是其他掌权者,便是命人清扫街道,也不过是为了整洁好看而已。王弘毅却是更为了遏制瘟疫横行。
“再过些时日,天气便将热起来,若是再晚些时候处理这些垃圾、死尸,瘟疫只怕也会再起。还是主公英明,早早便想到此事。”巡看过永和县情形后,张攸之对王弘毅的钦佩,增加不是一点半点。
永和县去年便有瘟疫蔓延,死人甚多,今年也到了瘟疫蔓延之期,若是不及早遏制萌芽,只怕又会使得庆和郡再起灾患。王弘毅提出的整顿之法,很是细致,条条款款,俱表得明白。
看到眼前整洁景象,张攸之不得不佩服自家主公,竟能想出如此有效之法。
当日,张攸之坐着马车返回庆河郡城,在城中太守府邸歇息。
刚食过晚饭,正要休息,一随行护卫在门外道:“大人,永昌郡城那边来人了。”
“永昌郡城?可是主公派的人?”闻此,张攸之不得不起身,略整下衣冠:“请他进来。”
片刻后,一个传令兵步入房间,单膝跪倒:“张大人,奉侯爷命令,命您明日一早,便返回永昌郡城,侯爷在临时蜀侯府邸等着您。”
第一百二十七章 放粮(下)
永昌郡。临时蜀侯府邸
已拥有东西益州的男子,此时正坐于桌案之后。在他面前,摆放着西益州几郡的户籍实测账目。
“还真是个烂摊子啊,西益州竟有半数以上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其中更是大多为肥沃良田……”随后扔开一本卷册,王弘毅以手扶额,觉得任务艰巨。
再过几月,怕是连冬小麦也是来不及播种了。
东西益州,最大的悲剧,就是几十年前史龙节作乱,卷席蜀中,朝廷派大军围剿,杀得数百里内,十室九空。
蜀地百里萧条,人烟断绝,菁华之地,几同废土,只有在府城附近,才见到一些人烟和尚存的村落。
现在整个东益州,也只有七十万人,西益州统计出来,三十万人,当然这些人口都指汉人,并且有着户籍,算是在册的基本的国家赋税人口。
实际人口当然不止如此,并不包括户主家中未成年子女以及大量附属的关系的奴婢佃客之流。
并且佃客多为主家所隐匿虚报。
不过就算如此,也可以看出当年大乱的悲惨。
龙剑人口不多,加上汉中,估计也不过三十万人,这就出现了地多人少的情况,也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蜀中物产丰富,锦、单丝罗、麻、蔗糖、酒、纸都丰富。
并且蜀中大量产铜,天府之国并不是假说。
不过蜀中一旦恢复和平,立刻就能产出大量物资,别的不说,粮食自给绰绰有余,并且还能运输。
乱世之中最有用不是金银财物,不是土地房屋,而是粮食。
王弘毅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在要自己努力恢复生产,就可积累出王霸天下的本钱,当然,还是要人口。
“来人!”他抬起头,冲着外面叫了一声。
“主上,有何吩咐?”听到声音,从外面步入一人,面向着他,恭敬说着。
“吩咐灶上,多熬些提神的参汤,先端上来一盏,其余的备着一会用。”揉了揉太阳穴,王弘毅自觉这几日是休想睡的过早了。
入主西益州时日不多,太多事情需要他去处理,若是休息,怕是要等开垦补耕之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