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 >

第311部分

015易鼎 作者:荆柯守(起点vip2012-06-20完结)-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紧急,这青衣人,立刻快步进入房间,照着信笺上的内容,抄写了五份。
  隔壁房间的笼子里,取出五只信鸽,五份情报用着同样方法,绑在信鸽腿上,把信鸽放飞。
  就算采取分段传接,但要是只用一只信鸽送信,信鸽在路上出了意外,就耽误大事,所以凡是送这情报时,往往都会同时用上三只以上信鸽一同送信,确保不会出问题。
  “大人,可出了大事?”这时,一个年轻人从外面进来,正好看到此人放飞信鸽,见脸色凝重,这年轻人不禁问着。
  “刚刚得到消息,胡人开始进攻幽州。目前攻下渔阳,并在渔山进行了屠城。”青袍男子一脸凝重的说:“现在又在进攻北武城。”
  “有这事?要是幽州被胡人攻下,中原岂不是任由胡人长驱直入了?”
  “正是如此。”叹了口气,青袍男子说:“希望王上能及早作出防范。”


第二百四十五章 决意(上)
  金陵
  十三司,在楚国官员中,算是一个如雷贯耳,又不能轻提的名字。
  谁都知道,十三司掌管着各地的情报,楚国境内的大小事情,凡是楚王关心和感兴趣的事,都会有着十三司百户和番子的身影出现。
  他们或是官员,或是商人,或是地主,在中原各地,都有着他们的身影,但是具体的机构,就很少有人知道。
  十三司的总衙门,却大部分官员都知道。
  十三司的衙门性质,这座衙门相对偏僻,就建在内城里,内城区域,有众多横贯的亭台楼阁,遍布珍稀花草树木,合抱粗古木绿冠成荫比比都是。
  因此十三司的小殿并不起眼,这里单辟出一处院落,有五跨七进,布置的很素雅,随时等候王上召见。
  要不是门口的一块金匾,谁也看不出,这里是楚国十三司的总衙门。
  此处少有外人能到,虽不曾特意阻人前来,但因十三司这个名号的影响,愿意来十三司的官员是十分少见。
  十三司的衙门门口,站着两排番子,个个都是二十岁,有着情报工作特有的阴冷,手按长刀,扫看四周。
  十三司高层办公,在衙门后面。
  这一天,衙门里的人刚刚开始处理事务,负责接收情报的百户,就接到一份飞鸽传书,看了里面的内容,这位百户丝毫不敢耽搁,连忙把这份传来的消息,交到了在这里坐镇的千户蒋孝方手中。
  蒋孝方今年不过二十有七,自幼父母双亡,被王家收为奴仆,后跟在王弘毅身后做了侍从,立过军功,其人又有本事,自然是步步高升。
  曾有一妻,现已亡故,娶了一个新妇,膝下有一子一女,身家清白,而蒋孝方此人性格谨慎、内敛,又处事得当,被王弘毅提拔到千户一职后,更是忠心耿耿。
  展开看过内容,千户蒋孝方再也坐不住了,起身出了房间。
  “我要立刻进宫一趟。还有,你们两个随我一同出去。”蒋孝方说着,让人给自己找来官服,穿好,同时指了两个番子跟自己一同出去。
  很快就准备妥当,蒋孝方对着两人说着:“走吧!”
  “诺!”
  皇宫,御书房
  一处偏殿隔开,就是王弘毅的书房,此时,外面正是天气闷热的时候,大殿内虽空旷,也免不了暑气弥漫,不过在角落处摆放着的大盆里,放着冰块,散发着阵阵的冷气,让殿内的温度降下不少。
  书房内,同样有着两盆冰镇着,里面并不显得闷热。
  布置颇为雅致,墙上挂着字画,左右还有着书架,上面摆放着许多珍本书籍。
  一张宽大的案几摆放在里面,此时案几上摆着好几摞奏折。
  这些,都是需要王弘毅来批阅。
  只着轻薄衣衫在案几前坐着的王弘毅,额头时有汗水冒出来,每当这时,就会有内侍走过来,递上湿毛巾。
  在额上擦了两把,又擦了擦脸颊,只觉得毛孔都开了一样凉爽,王弘毅将毛巾又递回给内侍,头也不抬的问:“现在什么时辰了?”
  “王上,已是巳时三刻了。”内侍微微弯腰,轻声回道。
  “午膳就在这里用吧,让灶上做两样清淡的即可。天气闷热,这膳食无须过多。”一边批阅着奏折,王弘毅一边吩咐说着。
  “小臣明白了,小臣这就去和他们说。”内侍听到之后,忙说着。
  “恩。”王弘毅此时正是忙碌,恩了一声,头也不抬的继续批阅着桌上的奏折。
  不敢再打扰楚王,这个内侍小心翼翼的退了出去。
  他是在这里服侍着的人,自不会自己跑去传令,出了殿门,看到一个大丫正在伺候着。
  宫女分粗使、小丫、大丫。
  再上去就是从九品“长记”,话说从九品长记,就有事担任,所以伺候的是大丫,这大丫很是俏丽,在门外站立。
  这内侍自然明白这些女人费劲心思在这里当差的意图,对这类不安份的女人向来无甚好感,见站在树荫中避暑,朝对方一招手,叫了过来。
  “既你在这里无事,去传个令。”这内侍将楚王的命令重复了一遍,又叮嘱:“你去和他们说一声,要快些,莫要误了时辰。”
  “……诺。”这大丫连忙跑开了,看着她跑远了的身影,内侍摇摇头,转身过来。
  正要进去,就看见有人正急匆匆朝而来。
  来的这人,他认识,正是经常来到这里的十三司的千户蒋孝方。
  对这样的官员,宫里的内侍自是不敢托大,见他急匆匆的过来,知道他很可能是有事来求见王上,因此这内侍就停下了脚步,等待着。
  不一会,蒋孝方就来到了他的跟前。
  蒋孝方认识这个内侍,一到内侍的跟前,就一拱手,客气的说:“原来是常公公,不知王上可在里面?”
  常公公官居八品,是有品级的太监,不可怠慢。
  “王上正在里面,蒋大人可是有要事要见王上?今日王上可是繁忙的很呐。”
  “还请常公公替蒋某禀报一声,蒋某确有要事要见王上。”
  见此,内侍点点头,说:“既是这样,请蒋大人在这里稍候片刻。”
  蒋孝方拱手说着:“有劳了。”
  内侍不再多说,进了殿。
  “有人求见?”隐隐听到外面声音,王弘毅将又一份批阅过的奏折叠在已经处理的一叠文件上,抬起头,看了眼前的人一眼,开口问着:“外面何人啊?”
  “王上,十三司的千户蒋孝方求见!”内侍恭敬的回的说着。
  “蒋孝方?”手里的动作一顿,十三司的人可从不会为小事而来,王弘毅不加思索的说着:“让他进来!”
  “诺。”内侍出去了,不一会,蒋孝方从外面走了进来。
  来到王弘毅的案几前,跪倒在地,口中山呼:“臣蒋孝方,拜见王上!”
  “蒋卿,免礼平身。”
  “谢王上。”再次谢恩后,蒋孝方站了起来。
  “蒋卿此地前来,可是有事要向孤禀报?”王弘毅把手里的笔放置于一旁,看着面前的人说着。
  “王上,臣刚刚接到飞鸽传书,幽州大乱,胡人七万骑入侵幽州,先破渔山,屠城四万口,又攻占渔阳郡。”
  “现攻打北武城,北武节度使卢高守城,胡人驱使渔阳郡投降的百姓十万攻城,被射杀大半,城下满是尸山血海!”
  “这是十三司在幽州的人传回的信笺,请王上亲阅。”说着,将信笺取出高高举起。
  内侍忙走过来,将信笺接到手中,转交到王弘毅的手中。
  王弘毅早在听到蒋孝方回禀时,就是一惊,此时看到上面内容,脸色一沉。
  真是信笺所述,胡人已经大举入侵了。
  不过才入侵,就行驱赶百姓攻城,以及屠城,果是前世的手段。
  这手段虽令人诟病,却的确能达到震慑敌人作用,并且影响深远,导致附近汉人城市,震恐其手段,纷纷降之。
  当然一贯屠城,必会遭致拼死抵抗。
  其次人口是一种财产,杀光了百姓,就不会再有奴隶可供驱使,以后重建和统治占领区也会很困难。
  对掠夺性战争来说,这很合理,但对统治来说,这很不合理。
  很显然,初期时,胡人并未想过真的统治中原,而有着将汉人屠杀殆尽的打算,直到后来发现汉人杀之不尽,抵抗越来越激烈,才渐渐改变政策。
  但是歪打正着,到了后期,又有着凶名威慑,又有着以汉人治汉的分化政策,导致迅速平定,这就成了龙气了,成了正果了。
  地球上类似例子很多。
  秦国、项羽都有类似情况。
  当然特别明显的是清朝,初期屠杀汉人,把东北汉人杀个干净,有几百万人,到了后期就卷着赫赫凶名,又来行安抚之事,结果汉人纷纷投降,以十万八旗,就统治上亿汉人,并且维持三百年天下。
  至于文化受到破坏,恶名永载史册,还不是有着修改史书的四库全书计划嘛!
  不过,眼下王弘毅最吃惊,却非此事,而是胡人入侵的时间发生了变化。
  在上一世时,胡人入侵的时间,原本是在两年后,现在却是提前了。
  而在这时,北地诸侯还没有成气候,是不是能和历史上一样,进行几年抵抗呢?
  如果不能,自己改变了历史,就使北地难以凝聚力量抵抗胡人,这必会导致胡人更快的速度来占领北方。
  自己还是要加快行动步伐,到了现在,能预知的资源,以及很少了。
  “蒋卿,这份情报很及时。令人继续密切注意幽州情况,一旦有变,即刻向孤禀报。还有,并州的消息,接到后,要马上向孤禀报。”
  “诺!”蒋孝方连忙应着。
  王弘毅脸色凝重,说着:“你先下去,把情报交给秘文阁。”
  这场棋局怎么样下,还有多少资源可利用,还真必须慎重考虑,未雨绸缪才行。
  预知,粮食,物资,情报,水师,都要用上。
  这是一场倾国之战,决定以后几百年甚至更长历史的气运洪流。


第二百四十五章 决意(下)
  九月,秘文阁接到十三司的情报,稍后内阁又收到同样的奏章。
  现在八品官陈清,整理了文书,立刻让人去报告给张攸之。
  这人去了一刻时间,就折转回来,说张攸之已奉旨进了御书房,并且传旨:“王上叫你也进来。”
  “是!”陈清躬身答应,就去御书房,张攸之和虞良博都在。
  “给王上请安!”秘文阁的人,几乎天天见到王弘毅,就免了大礼,陈清躬身行礼,又向着两人说着:“张相,虞大人!”
  张攸之现在是秘文阁大学士,正三品,却已经入阁,按照现在新的默契,入阁就算“相”了。
  虞良博只是有着父亲在内阁,只得避嫌,担任礼部侍郎。
  陈清思量自己官低,只说了一句:“秘文阁整理的情报在此!”
  把折子递了上去,就想退下,王弘毅摆了摆手,说着:“卿姑且留下。”
  王弘毅说罢,接了折子展开,一页页细看。
  三个官员注目,只见王弘毅紧皱眉头,脸色阴沉,闭目沉思,片刻,推开折子,踱步而行,喃喃说着:“北方一下子大变啊,你们有何看法?”
  “王上,北方这样大变,只怕我们原本修养几年的计划就落空了。”张攸之是这里除了王弘毅外最高的人,立刻说着。
  虞良博看着折子,思索的说着:“张相说的是,现在胡人入侵幽并二州,一旦破了,就可长驱而入,对中原产生巨大威胁,必须加快战争。”
  王弘毅听了,脸上毫无表情,走了几步,又问陈清:“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陈清只是八品,官小,本不应开口,但是王上发问,不得不回,嗫嚅了一下说着:“两位大人说的是,臣觉得,或可加强对幽州的援助。”
  “哦?”王弘毅本是随口问问,这时听了,却眼睛一亮,说着:“你说说看。”
  “是,军国大事,臣不敢妄谈,只是这幽州战火四处,我方有六万水师,无敌于天下,可沿海路去幽州,接取流民充实蜀交。”
  蜀中人口只有一百五十万,离五百万差上三倍,大量人口充实才可短时间内恢复元气,至于交州,也就是西交省(广西)和东交省(广东),现在都是人口稀少,虽然现在已经有着大量种植的胶藤,有着胶手套和胶靴,可以大量捕杀钉螺,但是人口增长有着客观规律。
  汉族始终无法消化交州,就是瘟疫和血吸虫,现在都可以解决了,那就是大量开发交州的时候了。
  王弘毅眼睛一亮,站起来指示说着:“军政方面要大议,但这话却是对着。”
  “令十三司,与幽州的势力联系,三大舰队轮流装载货物去幽州,加强幽州的抵抗力量,运输流民回南方。”
  “交州要改善却不难,无非是烧地,扑杀钉螺,令发下胶手套和胶靴,由流民来进行扑杀总动员,以工代酬。”
  说到这里,王弘毅想起一个问题。
  原本历史上,北方崛起二个大势力,就是晋王和梁王。
  当然这称号很是让人无语,话说晋和梁在哪里啊?
  但有些人就没有这知识,往往张冠李戴。
  不过就算张冠李戴,但晋王和梁王,的确是身怀龙气的人,而晋王似乎就是北武节度使卢高,现在在第一线抵抗胡人。
  只是现在提前几年,卢高势力还不大,没有称王。
  但此人历史上坚决抵抗胡人,前后坚持五年时间,最后殉国而死,可称英雄。
  而梁王傅允信,却抵抗二年后投降。
  这两人恰是幽州和并州的豪杰。
  现在情况就清楚了,胡人二路大军,都在这里,幽州卢高虽没有称王,但预测还会继续抵抗胡人。
  傅允信也没有称王,当然他面对的也只有三万军,但是不可靠。
  显然这里就面临了一个历史选择的关口,王弘毅心潮翻涌,心跳加速,说着:“陈清,你言之有理,你就专门负责调协这件事——张卿,你挂个名总揽。”
  张攸之知道陈清官小,压不住,当下应了。
  陈清知道机会来了,连忙磕头说着:“是!”
  张攸之沉思一会,说:“王上,现在这情况,中线我们必须夺取洛阳,自东线,我们必须全部夺取中原腹地,战线必须推到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