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5-笑着离开惠普-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那次调整对公司来说是一个短期的损失,因为相互换岗,双方都是新手,会降低工作效率,但是从长远来说对公司的发展是有利的。这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具有博大的胸怀,能从长计议。
好的管理者总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能做到顾全大局,能屈能伸,而不是只考虑个人或部门利益。
《笑着离开惠普》 第一部分员工晋升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在国内的很多企业里,之所以会有许多德才平庸的人把持各级领导岗位,是由不合理、不科学的晋升制度决定的。如果企业采用的是“一把手说了算”,那么员工的命运就把持在某个领导人的手里,换句话说,想升职的人只要搞定一个人就高枕无忧了。而这个人决定了很多人的命运——我说你好你就好,别人谁说什么也不管用,如此一来,有些人就只对上级领导一个人负责,即使部下反感,同事不服,也没有关系,照样步步高升。
归根到底,在这种制度里,在整个晋升程序里少了一个环节:在晋升之前,没有征求相关部门人员的意见。在惠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通常在一个人提拔之前,都要做类似360°评估的调查工作。360°评估又称为多渠道评估,是指通过收集与受评者(主要是管理者)有密切工作关系的来自不同层面的人员的反馈意见,来全方位地评估受评者的工作能力、行为准则与合作精神。
大家知道,20世纪70年代初,360°评估制度盛行于以色列军方,之后,这一方法传入企业界,并在现代管理中逐渐生根、发芽。迄今为止,包括惠普在内的大多数“世界500强”(确切地讲是“世界500大”)的企业,都已采用360°评估这个工具。
事实上,360°评估的流行并不限于大公司,据一项对美国企业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在2000年,65%以上的公司采用了这种多渠道评估体系,比1995年的调查结果上升了25%。
360°评估与我国传统的上司评定下属的绩效评估方法截然不同。它的作用有点类似于英美法系庭审中的陪审团。
我们在许多香港电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在案件诉讼中,不是法官一个人做判决,陪审团的地位非常重要,对犯罪事实的认定大多取决于陪审团的意见,往往是由陪审团认定被告人的罪名成不成立,然后由法官量刑。
360°评估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使对某位员工的评价不依赖于某一个人的判断,给那些真正每天与该员工打交道的人提供了一个评判该员工的机会。这些人由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客户组成,内部客户包括:其他相关部门的上级管理者、本部门的下属、其他部门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同事等。外部客户则包括: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机构的人员。一般说来,管理者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考察,才能对要晋升的人有相当的了解,而且基本上有了一个结论:即员工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方面欠缺,但是仅凭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见得公正、公平,所以要用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个人,这样可以减少晋升决策的失误率。
管理者通常会先征求部下的意见:如果我把某个人提拔起来,其他人心理上是否平衡,能不能服他;然后是征求有合作关系的其他部门经理的意见,看他们愿不愿与这个人合作共事,过去跟这个人合作是否愉快,这个人有没有一些别人不喜欢的工作方法、习惯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把一些别人都非常反感的人提拔到管理岗位上。最后一个程序才是征求其他部门上级管理者的意见。
不管怎么说,360°评估仅是辅助的工具,上级管理者要对结果承担责任,如果某个人提拔到管理岗位后与其他人配合不好,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或进度,当事人要承担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链条,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如果重用的人很能干,大家互相之间能配合好,上级领导的工作才会轻松,业绩才会好。
除了360°评估,我们还会创造机会让多名候选人之间展开善意地竞争,即人们常说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给每一个希望升迁的人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管理岗位的工作,为了让大家自己说服自己,我在惠普的时候,曾经做过这样一件事:
让几位有愿望升迁的侯选人进行比赛,让他们每个人在那一年都要讲一门课;讲什么题目,什么时间讲,由他们自己设定,决定后告诉我,然后我就通知大家。
这样每个季度搞一次培训,让这些有希望晋升的老员工讲课,然后让听课的员工给这些人打分,讲得好的人自然得分高,讲得不好的人自然得分低。
如果某个人志在必得,就会精心准备,如果讲得很成功,就可能得高分;而那些准备不足的人,自然就得低分。这样他们就会在心里为自己打分,也能客观地做横向比较,知道自己在哪方面不如人家,是理论功底差,还是表达能力差,或者对行业、对市场的理解不够深刻等等。
这样得分高的人如果得到晋升,其他人在心理上就很容易接受。因为通过比赛大家会自己排队,谁排在自己的前面,谁排在自己的后面,大家心里都很明白。
晋升什么样的员工,就决定了企业能吸引、留住什么样的人才,而“一把手说了算”的制度很容易导致腐败和任人唯亲。
《笑着离开惠普》 第二部分对领导者来说
“管人”比“管事”更重要在惠普,关于领导者的定位有一个很基本的原则,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练而不是老板。老板可以发号施令,而教练却不同,因为衡量一个教练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而是看他带的团队水平如何。
比如联赛中的足球教练,球队的整体素质、赢球的场次和最终的排名就代表了教练的水平高低。因此,作为管理者,首先要完成从自己做事到指导别人做事的转变。一件事情,管理者自己做的话,可能1小时就能做完;教别人做的话,却要花3个小时,但是作为管理者,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花时间去教别人;因为只有教会了别人,管理者才是称职的教练。
同时,教练必须容忍部下做某些事情时比上司差,很多地方肯定不如上司,如果部下在各方面都比上司能干,那他就不应该是部下,而应该是上司。有了这种心态,管理者就会有足够的耐心来领导、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了。
总的来说,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包括管人与管事两大类,初级管理者以管事为主,管人为辅;级别越高,管人的比重就越大;到了中国区的高管层,绝大多数时间都应该是管人,只有少数时间在做事。
记得在我刚成为管理者之后不久参加的新经理培训课上,培训老师(公司的高管人员)问过我们这样一个问题:
想一想你自己在过去一周里,有多少时间是在做事,有多少时间在管人?所谓做事就是自己干活,而管人就是跟员工谈话,指导员工做事,或给员工做示范,或者给他做评估等等,总之是跟管人有关的工作。
于是我把上周五天当中具体的工作和所花的时间列了出来,并把各项工作对号入座,粗略算了算,我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十几的时间在管人,百分之八十多的时间在做事,在自己干活。
当时老师就说了,希望你们参加了这个培训以后,有意识地调整你们的工作时间安排,作为一个合格的基层经理,你至少要做到30%的时间在管人,70%的时间在做事。
以前我没有接触过这个概念,所以在工作中没有意识,不知道怎么做算对,怎么做算错,但是当听了老师的指点后,我就有意识地在管理中增加管人的比重,比如每个星期都会一对一地找员工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各种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上的困惑,辅导他们用正确的心态去工作。
按照老师提出来的标准,中层管理者应当一半时间用于管人,一半时间用于做事;而高层管理者应当有80%的时间在管人,20%的时间在做事。你如果摆脱不了管事,或喜欢自己做事,觉得那样做有成就感的话,就永远也升不上去,因为你不适合做管人的管理者。此外,为了团队的利益和公平,管理者有时候必须勇于做“坏人”,对表现不好的人不能姑息,该批评时就得批评,该开除时就得开除,否则不好好工作的人没有受到应有的批评和处罚,或者没有被开除,那好好干的人会觉得不公平,结果是一个坏的员工就把其他人的积极性打消了,甚至带坏了,公司的风气就被毁了。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必须学会做“坏人”。
在十多年的管理工作中,我曾先后开除过2个人,降级使用过一个人,通知过十几个人被解雇。对我们这些在跨国公司成长起来的本地经理人来说,在这方面明显地不如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经理人。我自己也一样,每次做业绩评估的时候,这个问题都是我的弱点。
管理者是教练而不是老板,衡量一个教练的水平高低不是看他自己多么能干,而是看他带的团队水平如何。
《笑着离开惠普》 第二部分管理者的角色
造钟而不是报时惠普认为,管理者的角色是“造钟”而不是“报时”。什么意思呢?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问你现在几点了,大多数人都会看看表告诉我一个时间,这就叫报时。那什么叫造钟呢?如果有人问你几点了,你可以告诉他,要想知道几点了,有几个办法:
第一,去买一块手表或者买一个挂钟自己看;
第二,自制一个沙漏;
第三,根据天空中太阳的位置推测时间等等。
从而启发问话人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造钟”。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来问我们问题,都这样回答人家,只是讲这样一个道理而已。记得20年前刚加入惠普的时候,有一次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难题,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就去找当时的市场部经理。我把事情陈述了一下,就问他,您看怎么办?这在其他企业里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我的上司并没直接回答我。他看了我一会儿,就反问我:“你说该怎么办?”我一下子就懵了,心想:“我跑来问你,正是自己想不出来怎么办,你怎么给我顶回来了?”于是我说,自己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才来征求领导的意见。他让我回去好好想一想,等想出什么建议或方法了再来找他。
我回去以后,一开始心里挺不舒服——这里的人怎么这样呢?我找他帮忙,他一句话不说就把我打发回来了。对他来说,这件事情肯定是很简单的事情,告诉我一声不就完了吗?无奈之下,我只好自己挖空心思地想办法,结果还真想出来一个方案。第二天我又去找他,把我想出来的方案给他讲了一下。他静静地听我说完,盯着我问道:“就这一个办法?”得到我肯定的答复后,他又说:回去再好好想想,看能不能多想几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经他这么一逼,我只好再回去仔细琢磨,还真的发现有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当我拿着三个方案再度找他时,这一次他非常认真地接待了我,听我讲完每一个解决方案的思路后,他帮我分析了不同方案的优点和缺点。分析完了以后,他对我说:“我只是帮助你分析方案的利弊,具体用哪个方案还是由你自己决策,我不替你下结论。这就是为什么你第一次、第二次来找我,我没有马上告诉你答案的原因,因为公司请你来,不是要我告诉你该怎么办,而是要你告诉我该怎么办。”这次对话给了我强烈的心理冲击。就人的本性来说,每个人都喜欢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展示自己,遇到自己的强项都有露一手的冲动,即使是很谦虚、很内向的人也不例外。
正是由于人的这种本性,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者一般都喜欢显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展现这种能力的过程来换取成就感。因为我们过去衡量一个管理者的水平高低,是看这个人能不能办事,遇到难题能不能想出好办法去解决。在这种标准下提升为管理者的人,都是个人能力很强的人,他们在指导下属时也习惯于亲自上阵。这样做解决问题的速度最快,管理者在第一时间告诉员工答案,员工回去一试,果然见效,立竿见影。
但是当员工再次出现问题时,他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只好又跑来求助上司,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遇到难题找领导。管理者解决一个部下的问题很容易,如果有十个部下怎么办?如果每个部下都有问题的话,上司就成了救火队员。
况且,在很多国内企业里,还存在越级管理的问题。很多情况下,所有的员工都是公司第一把手的部下(在跨国公司不是这样的,通常一个管理者所管理的人数不能超过15个人,而且不可越级管理),如果有100个带着问题来的下属,可想而知,老总的时间肯定不够用,甚至一天到晚不睡觉也应付不了,因为所有的事都等着他给答案。
这种情况在开始时老总可能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坚持不了多久就会感到焦头烂额,叫苦不迭了,而且老总会觉得部下都是无能之辈,根本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这与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当孩子长大了却什么也不会做的时候,不要责怪他们,是家长没有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什么事情都替他们包办了。在跨国公司里面,衡量一个管理者有没有本事,不是看他自己能不能解决问题,而是看他能不能教会部下解决问题,让部下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原则性的问题。
公司请任何一个员工来,绝不是为了让他天天坐在那儿等着上司布置工作,也不是上级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否则的话,企业培养出来的是一批只有躯体没有脑袋、没有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