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0-赶考-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3年8月2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建国以后,我们党在扫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保持党和国家机关清正廉洁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2000年12月26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防止发生腐败行为,我们党作出了很大的努力。总的说来,那时广大党员、干部是清廉和比较清廉的。”以至于“不少同志很留恋建国初期以至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留恋那个时候同志之间的关系和艰苦朴素的作风。”
也许,有人会说,那时的中央文件或高层领导的讲话中,经常出现“贪污腐化十分严重”“发生不少贪污、违法乱纪的事件”等语句,怎么能说那时的腐败频度低呢?对此应当这样理解,当时的这种提法只是相对于革命根据地时期而言,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性质的要求而言的。党中央、毛泽东一直从警惕我党受资产阶级侵蚀的战略高度出发,十分重视党内出现腐败现象的问题,在腐败现象没有蔓延开来之际,就对腐败行为予以迎头痛击,并注意净化产生腐败蔓延的土壤。
《赶考》 不懈追求——“摸石头过河”第十节 榜样——共和国的脊梁(1)
党中央、毛泽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强国的征程中,一直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做到立党为公、勤政为民。特别注意树立先进典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先进分子是群众中的一员,对群众有着直接、现实、形象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党的崇高目标的实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宣传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回忆录、诗词、小说、电影、戏剧,其目的就是要在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中树立祖国和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20世纪60年代,在基层党的领导干部队伍中,涌现出的勤政廉政、一心一意为人民着想的典型代表是焦裕禄;在普通共产党员里涌现出的公而忘私、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典型代表是雷锋;在工人阶级中树立了王进喜、农民党员干部中树立了史来贺等战天斗地的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是共产党员的榜样,是共和国的脊梁。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县北崮山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因家境贫寒,他只上过四年多的小学。1941年年仅19岁的焦裕禄被日军以抗日嫌疑分子的罪名押送抚顺煤矿当苦工,1945年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武装,194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区长、团县委书记。1953年,国家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焦裕禄被调往洛阳矿山机械厂工作。翌年秋天,组织上又派他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习。1956年底,焦裕禄满载学习成果,回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先后担任车间主任和调度科长,1962年6月,根据中共中央大办粮食、大办农业的号召,党组织决定焦裕禄重返农业战线,任河南省中共尉氏县委第二书记。同年11月;在河南兰考县遭到空前特大自然灾害的关键时刻;中共开封地委又派他任中共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职务。
1962年的兰考,春天的风沙打毁了20万亩麦子,夏秋的暴雨和漫过堤岸的黄河水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被碱死。这一年,兰考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内涝、风沙、盐碱煎熬着兰考人民的生命。站在县城北关的大堤上,四下看去,方圆十几里以内见不到一棵树,北风吼叫着,黄沙弥漫。风沙中,三五成群的老百姓,拖儿带女,外出讨饭,像黄沙一样被风吹开、抛散,不知流落何方……
县委大院里,机关干部连病带饿死了十几个人,公社、大队坚持在家工作的脱产干部死的病的更多……而开封地区10个县的救灾款项,仅兰考就占去了近40《Times New Roman》;兰考县银行曾经一度只剩下10块钱。整个干部队伍人心惶惶,情绪低落,士气涣散,悲观失望。正是在这个天苦地愁、粮尽弹绝的关键时刻,焦裕禄临危受命,慨然前往。他说:“感谢党组织把我派往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焦裕禄1962年11月底到达兰考,他率领兰考35万人民战天斗地的悲壮话剧也由此拉开了帷幕。到兰考的第二天,焦裕禄就顶着风沙,骑自行车下乡了。他迫不及待地要看看兰考大地,看看这里的乡亲们。
走村串户,和队干部厮伴着边说边走边看。正是这样身临其境,才看到了灾区的严重局面。
兰考的穷,不是一般的穷,红薯片掺糠都算稀罕,坐月子生孩子的媳妇照样稀汤寡水,偎在屋门槛上的孩子,大脑袋、细腿、瘦肋巴骨,挺个水撑园的大肚子……特别是田地里,干活的人拽犁拉耙,少气无力,麦子到这时候还没种齐呢……
此情此景使焦裕禄百感交焦。兰考!从前共产党没有因为你穷就不解放你;如今,共产党同样不会因为你穷就不管你、忘记你。他默默在心里一遍遍地用毛主席的话鼓励自己,“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焦裕禄深入基层,为尽快使兰考战胜灾难,拜农民为师。他一双布鞋,一辆旧自行车,挽着裤腿,跑遍全县130个大队,内心充满了改天换地的激情。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焦裕禄常说。他在兰考工作的全部时间只有一年零三个月。15个月,即使每天干24小时,又能干多少呢?然而焦裕禄之所以可歌可泣,不仅在于他的无私忘我的精神,更在于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搏,完成了改变兰考面貌的全部战略准备。
第一着棋:抓思想。兰考当时是重灾区,焦裕禄首先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鼓舞起兰考干部群众的抗灾战灾的勇气。初到兰考,在一次三级干部会议上,他说:“兰考是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有很大困难,灾区干部的工作更是比好区大得多。但是灾区能够锻炼群众,考验干部,在这种时候,我们要特别爱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大家挺直腰杆,克服困难,战胜灾荒。兰考这地方,我看是大有作为的!”他自信而乐观,和同志们一起下乡时,路上他会笑着给大伙唱他自编的顺口溜:“沿着河,背着馍,渴不着,饿不着……”
第二着棋:战“三害”。兰考的“三害”——内涝、风沙、盐碱,遗患匪浅。焦裕禄撵风追沙,直追到沙落地;盐碱地里,他亲自用舌头尝,辨别盐碱的种类和土的含碱量。他相信脚板子底下出经验,经过120多个日日夜夜,跋涉5000余里,掌握了全县86个大小风口,还有沙丘、沙龙1600百个,经过丈量,一一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大小河流,淤塞的干渠,阻水的路基,哪里需要挖河、开沟、架拱、扒口,焦裕禄心里明白、踏实、透亮了——他为兰考彻底战胜灾害,画出了一张准确、详细、全面、科学的作战地图。
第三着棋:树标兵。焦裕禄善于用榜样的力量教育人。兰考的表模会,至今使人历历在目。群情鼎沸,人山人海,主席台两边的对联分外醒目,上联是:为有牺牲多壮志。下联是:誓叫兰考换新天。焦裕禄把治“三害”的标兵们请到主席台上,亲自为他们披红戴花,鼓掌喝彩。用焦裕禄的话说,这叫“插红旗、树标兵”,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遍。焦裕禄曾在兰考树了5个先进村的典型,为在全县推广他们的经验,焦裕禄不遗余力地为他们鸣锣开道。
第四着棋:用科技。用焦裕禄的说法叫“封沙育林”,又戏说叫“贴膏药扎针”。兰考是个沙城,到处是凸隆起伏的沙丘,风回风聚,随风移动,似一颗颗毒瘤,咬噬着兰考的骨骼肌体。焦裕禄想,这会跑的沙丘,必须锁住它!可是,如何锁住黄沙呢?
有人读到一则科技消息,国外有用沥青固沙丘的。这法子当时在兰考肯定不适用。
老天不负有心人。焦裕禄下乡看见老百姓用淤泥糊住自家的坟头,他一见便触动了思路。埋死人的沙丘用泥封,埋活人的沙丘不是照样可以用泥封吗?这法子还真管用,于是大力推广,果然手到病除,兰考的一个个沙丘被乖乖地降服了。
为了给风沙上双保险,他又号召在风过的沙丘上栽泡桐树。兰考是青沙地,冲淤平原,土质松软,适合泡桐的生长。就这样,泡桐,成了焦裕禄殚精竭虑的见证和象征。如今,兰考全县有52万亩农桐间作田、70万株泡桐树,还有29万亩农田林网,既为兰考人增加了收益,又为兰考编织成上百条防风林带。
总之,焦裕禄在兰考正如一个高明的棋手,他连布绝招,痛施杀手,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走在点子上、踩到了要害处,不但干出了效率,还干出了效益。
《赶考》 不懈追求——“摸石头过河”第十节 榜样——共和国的脊梁(2)
按今天的说法,焦裕禄的执政能力是让人心服口服的。干部群众都说:焦书记不光有热情、有干劲,他还有一种透慑人心的才气!人说:“男人的本质是征服”。这话讲得颇有道理。当领导,做公仆,不是“笤帚疙瘩顶个帽”——是人就行。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事,不善决策,执行力差,上级的政策再好,能变成下面的行动吗?能收获成功吗?
然而,人的身体毕竟不是铁打的,在兰考带领群众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在1964年3月,终于支撑不住病体,他的肝病恶化,专家会诊属肝癌后期!
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不幸病逝。他对兰考人民留下这样的遗愿:“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5月22日,兰考县大礼堂隆重召开追悼大会。
黄河捶岸号啕,长风低鸣无语。
谁都知道,焦裕禄是在兰考干死、累死的。
谁都心痛,焦裕禄才42岁,太年轻,太可惜了!
万人追悼大会,撼天动地,一片哭声。
20世纪60年代第五个春天,无论从形势或气候已经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了。天灾人祸、风云变幻的“三年”如果可以喻为寒凝大地的季节,那么,党中央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决策与发愤图强,万众一心的人民如同火种干柴,党和人民踏着崩裂的冰雪披荆斩棘、卧薪尝胆,终于使得年轻的共和国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蓬勃生机。
1965年确实是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年。
人民渴望富庶;更怀念苦难岁月的领头人。
这年春天,河南省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兰考县几十名贫农代表和干部,专程来到郑州西郊的烈士陵园,找到了曾与他们栉风沐雨战天斗地的县委书记的坟茔。人们忍不住扑在焦裕禄的坟上大哭,一旁的人怎么也拉不起。烈士陵园的老同志至今仍记得那悲天恸地的一片哭声。
1965年冬,新华社记者周原来兰考,了解灾区改变面貌的情况,县里同志介绍情况时多次提到已故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周原凭着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断定这将是一个沉重而宝贵的线索,便火速向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汇报,穆青毫不迟疑地率人直奔兰考。
在兰考县委简陋的会议室里,穆青听着同志们的介绍,被焦裕禄的事迹强烈震撼了。当有人讲到贫下中农哭坟时的细节,穆青手中的笔停了,泪水止不住地流淌,他决定写焦裕禄,树立和宣传党的好干部的光辉形象。
夜深了,北风从玻璃窗的破洞袭入,窗台阶上凝结了一层白霜,会议还在继续。说的人在哭,记的人在哭,笔记本上的字迹模糊了……第二天,穆青擦干了眼泪,和冯健、周原沿着焦裕禄的足迹,一连采访四天,五易其稿,完成了中国新闻史上光彩熠熠的长篇通讯。回到北京,穆青向时任新华社社长的吴冷西汇报,吴认为焦裕禄这个典型太感人了,只是通讯本身有两点问题拿不准,需要向当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中央日常工作的彭真汇报后才能确定可否发表。
1966年2月初,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送审稿摆在了彭真的案头,日理万机的彭真细细翻阅着每一页送审稿,他的眼睛也湿润了。于是请来穆青,亲自听取汇报,穆青汇报了新华社所担心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受灾后的兰考,老百姓大批逃荒、要饭,要写就要暴露黑暗面,不写就显不出焦裕禄的精神,灾荒情况的反映不能删掉。另一个是现在强调阶级斗争,但在这篇文章里没有写阶级斗争。逃荒要饭能算阶级斗争吗?不能算,只是一些群众觉得困难,暂时外出求生。
彭真一边静静地倾听着穆青的诉说,一边仍不停地一页一页翻阅送审稿。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中永远激荡着“实事求是”四个字,他最终轻轻将送审稿合上,拿起笔,批示同意把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并指示要像宣传雷锋、王杰那样不惜时间、不惜版面突出报道。他对秘书说:“从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到焦裕禄、雷锋,中国共产党涌现出多少先锋战士啊!我坚信,我们的党员是先进的、是英雄辈出、战无不胜的!”
由于彭真的“拍板”,1966年2月7日,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问世。《人民日报》发表了《向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学习》的社论,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等题了词。一个波澜壮阔的学习焦裕禄的运动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早春的国土上全面展开了。但就在这之后短短两个月,全力推出时代先锋的彭真,却首先被“文革”的暴风雨击倒。令这位老革命家欣慰的是焦裕禄精神已伴随党的旗帜,历经时代风雨,永远高扬。
焦裕禄是一座宝藏。穆青、冯健、周原的大通讯,只披露了焦裕禄短暂生命的最后一站——在兰考的15个月,尚激动了千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