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

第4部分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第4部分

小说: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另一个方面而言,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也会不断进行调整,极力使自己的观念能和社会保持一致。这样一来,我们发现中国的社会实际上成了一个秩序良好、稳固有序的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绝大多数观点都是一样的,很少有离经叛道的异端。人们不仅寻求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立场一致,就连一些寻常的生活细节,诸如对善良、真诚、好人坏人乃至性取向的评判,几乎都如出一辙。这种状况无疑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具体来说,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多数中国人总是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尽量不使自己的言行和多数人相悖,避免同整个社会相对立;另一方面,多数中国人总是在与社会的比较中获得自己的观念和标准,也就是以社会中其他人的观念和标准去约束、限制和评价一个人。正因为多数中国人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性格,使得原本不想顺应社会的人,其行为也不得不适应于社会,于是社会化性格也在这种过程中形成并深化了。一般来说,对于违反传统、破坏规矩的人,我们视之为大逆不道并努力排斥他;对于自信心不强、患得患失的人,我们视之为自卑;对于自信心太强、刚愎自用的人,我们视之为自负,一概加以贬低。正因为这些态度几乎成了一种准则或规范,人们的行为也逐渐顺应于社会的度的范围了。    
    客观地说,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对于道德规范的遵守和伦理秩序的维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在现在社会,它不可避免地也带来了诸多弊端。例如,“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一类的民族心理就在相当程度上约束了人的上进心和进取力。正是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造就了部分人隐忍、退避、克制、保守、稳重、中庸等一系列性格特点。可以说中国人的很多性格特质都是因其社会化性格而形成的,在随后的章节中,会有更进一步的阐述。    
    如果深究起来,我们还会发现,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庸之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庸之道是要求人们不要走极端。这种“不走极端”的观点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与社会的看法一致;即不超出社会所认可和允许的范围。过分的有决心和没决心;过分的坚持和不坚持;过分的反抗和不反抗;过分的细分和不细分;过分的有耐心和没耐心;过分的容忍和不容忍……等等;都不能为社会所理解和接受;当然也不符合中庸之道的原则;因而总是遭到社会的反对和排斥;人们的行为也就被约束在社会所认可的过分的有决心和过分的没决心之间;过分的细分和过分的不细心之间;过分的容忍和过分的不容忍之间……等等;即凡事不过分;不走到两个极端去。    
    一方面,中庸的思想使人们更加谨慎行事;尽量不过度;尽量在社会认可的度的范围之内;这就使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更加显著;人们更加在乎周围人的看法;更加顺从于其他人的观点而行事;另一方面;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也使中庸的思想得以更好地传播和继承。根据别人的看法;别人所认可的范围来实施自己的行为;尽量不要违逆众人的意见;不过分行事;凡事不过分的信条使得人们加深了对于中庸思想的理解和维护;中庸思想由此才得以更加迅速、广泛、久远地传播。


第二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第7节 从众心态

    由于多数中国人行事往往过分地稳重和保守,从来不愿走极端,因此往往表现为跟风、随大流的行为,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从众心态”。中国人大多爱看热闹、爱赶时髦;在一些是非判断上,往往也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如果有人从海里捞出一箱金子;马上会有一帮人成群结队地跳下去;哪怕马路上有个人蹲下系鞋带;顷刻间也会在周围聚拢一堆人;这都是从众心理的典型表现。    
    在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自己一个人的判断可能会是错误的,但大多数人的判断就不可能有错误。要不然我们为什么还一直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呢?所以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人前进的道路或选择的方向必定是正确无疑,跟着大部队前进是不会有错的;再说人多势众,自然也会更安全一些,所以人们通常会义无反顾地跟着大多数人的步伐前进。    
    再退一万步来说,即使真理确实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真的错了,那又能怎么样呢。中国有“不犯众怒”的传统,而且俗话也说,“法不责众”;即使有错,只要人多,法令又能奈我何?况且如果真的是大家都错了,那么错的也会变成对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从众现象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近年来,国内如风起云涌般出现了诸多热潮,例如出国留学、炒股、开办公司、房地产等等热潮,都有很多不明就里的人盲目卷入其中。这些人中,运气好一点的尚能全身而退,多数却折戟沉沙、血本无归。不过,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在让许多人尝到苦头之后,会使他们更加谨慎小心而不至于盲目冲动;经历过挫折后,他们会更加理性地对待别人的观点和看法。    
    多数中国人之所以喜欢从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缺乏自信,因而在许多问题上并没有主见,总是优柔寡断、首鼠两端。每个人都害怕承担责任,不敢冒风险,因而也就不愿意出头,宁愿凡事都让他人挑头,自己乐得跟在别人后面沾点光。道家始祖老子说,他为人处世有三件法宝,“一曰慈,一曰俭,一曰不敢为天下先”。这样一来,大家都不敢为天下先,自然成为人云亦云的“跟风派”或作壁观望的“骑墙派”了。


第二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第8节 善于自省和自制

    中国文化的传统,一向是注重人的自我约束和自省的。曾子曾有名言,“吾日三省吾身”,堪称善于自省的楷模,也被古往今来许多君子奉为训诫。这里所说的自省,是指人的行为要从自我的方面加以约束、限制,使之符合社会和谐的需要。曾子每天需要自省的内容有:“人家托付给我的事我帮人家尽力了吗?在朋友间的交往中我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吗?今天本该温习的课业,是不是还没完成呢?”曾子的这种态度,也积极地影响了后世中国人,使他们对待他人较为宽容,自身却时刻注意反躬自省。    
    中国人的性格,一方面是宽厚待人;追求和谐;另一方面则是严于律己,求自制和自省。中国人的自制性格表现在很多方面:忍耐、稳重、谨慎、保守、含蓄……等等。能够做到这些方面的,在中国传统的儒家观念看来,堪称是社会中理想的人格楷模——君子。对君子来说,他的行为方式应该遵从下列这些准则:    
    (1) 君子的言行举止应中规中矩,尤其要注意“慎独”(也就是指当自身独处、没有外人监督自己言行的时候,更应该时刻小心谨慎、不要恣意妄为);    
    (2) 君子要自重,规避任何可能使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的机会;从不放纵自己的私欲;    
    (3) 君子要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而不受外物的役使;    
    (4) 君子要修谦让之德,举动稳重谨慎;    
    (5) 君子严以律己,每日审察自己言行的失误;    
    (6) 君子有过则改,又从不放弃行善的机会;    
    (7) 君子尊重传授道理的老师,并友爱协助施行仁德的朋友;    
    (8) 君子寡言慎行,但勇于任事;    
    (9) 君子全力追求理想的人格,不因贫穷困苦而灰心堕志。    
    从上面这些准则可以看出,君子的修为是以自制和自省为核心内容的,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慎独”。把这条标准用在管理行为上,就是我们通常所强调的“领导在与不在一个样”。这就要求领导者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员工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二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第9节 温和敦厚

    中国人总喜欢一团和气,有时候为了顾全大局,哪怕逆来顺受也在所不惜。和平虽是美德;但若过分地求和;便趋向于文弱。中国人看重现实生活;善于享受人生乐趣;因此能够心平气和。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数中国人阅世极深;所以知道和平是处世良法。我们的传统思想就多鼓吹和平、厌恶武力侵伐;中国人对于异族历来采取和平的手段;甚至对于仇敌也采取和好的政策。在中国历来的外交政策和外交实践中,不乏“以德报怨”的先例。在中国古代,针对异域那些时常侵扰边境、觊觎中华的外族,就常常采取和亲安抚的政策,与之修好,力图免开战端。因此中国历史上,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开疆拓土的君主,实在是凤毛麟角;更多的则是“昭君出塞”、“文成和亲”这样的千古美谈。    
    而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中国人为了和和气气地对待别人;说话总是很委婉。有些中国人讨厌直截了当;喜欢婉转陈述;使人们往往把握不住他们的真意。许多中国人很少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很多事情不好直接拒绝就婉言谢绝;不好直接接受就婉转表述;即使是受到了别人的称赞,也总要或多或少地客气一番。如果就某一问题与人家意见相左,也很少针锋相对地当场就分个是非曲直,而是多在适当的时候以婉转的方式提出,免得伤了和气。此外,有些中国人总是担心哪怕一点点的小冲突;因而说话尽量客气;举止尽量文雅;行为尽量保持礼节。    
    中国人“求和”的性格作用在自己身上;就是知足乐观。中华民族具有知足常乐的态度;有些中国人较富于享乐的能力;对于当前生活求安而不求进,所以哪怕在忙里也想偷闲;苦中亦要作乐。这种安分知足思想;其实是由于古来各家思想已经深入民心所致。儒家学说既主张礼让不争,更提倡安分守命;教人安贫乐道;处之泰然。对于物质欲望;各家学派的共同原则都偏重于消极的节制;以求得内心的宁静;如儒家提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道家鼓吹清静无为;墨家提倡强本节用;这种克制物质欲望的主张;似乎都如出一辙。    
    当然,中国人的求和性格与其社会化性格也是分不开的;中国人的社会化性格使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规范在社会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由于个人的行为倾向于社会取向;他就不可避免地要关注社会的、整体的利益要求。社会的整体利益要求和谐和统一;和谐成了每个人的共同愿望;也成了社会的共同要求和规范。由此一来,对和谐的追求自然也就形成了中国人的求和性格。它表现为,为全局着想,人们不应当过于在乎自己一己之利;即使牺牲个人利益也应服从于整体利益的要求;这才是中国人的求和性格的实质。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求和性格也加深了他们的社会化性格;求和的结果和目标是社会得以和谐稳定;这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及个人的长远利益的;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伦理秩序;使人们的利益焦点不仅放在个人身上;而且还放在社会整体上;人们关心这个社会;重视自己身边的其他人;其结果是人们的社会化性格不断得以强化;最终形成典型的中国人的性格气质特点。


第二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第10节 内敛保守的性格倾向

    保守是大多数中国人性格的又一大特色。其实,无论是顺从、勤劳,或节俭,本质上均属于保守的性格。因为他们不是要为自己或社会开创一个新的世界,而是在旧世界里替传统尽责。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鼓励创新、开拓的事迹非常少,而宣扬保守、退缩以及安分守己、顺从天命的言论则非常多。中国的封建王朝里,所谓的“改革”和“变法”还真不少,有的甚至还轰轰烈烈,但多以失败而告终。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变法中,只有“商鞅变法”还算成功,但商鞅本人却未得善终。此后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均告夭折。究其原因,恐怕还是因为中国人骨子里的保守思想在作怪。他们总是固执地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甚至是“天不变,道亦不变”,使得具有数千年封建传统的旧中国暮气沉沉,万马齐喑。    
    所幸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康庄大道,人们正在以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但在社会生活中,多数中国人骨子里面的保守倾向,仍然十分严重。仔细探究起来,中国人保守性格的形成,固然是由于顺时听天、轻视人力,不愿意徒劳无益的思想使然;但大部分原因还在于习故安常,以当前一切为满足。所谓“知足常乐”,既然眼前的生活还过得去,那干嘛还要翻来覆去地折腾呢?一味指责中国人爱抱残守缺、食古不化怕也未见得公允,但是说实在话,多数中国人自古以来,还是比较安于现状、挺缺乏危机意识的。除非日子过不下去了;他们才会想到要变一变;正所谓“穷则思变”;以达到“变则通、通则久”的地步。然而;儒家伦理又告诫我们一句话;叫“君子固穷”。既然君子都要能安守穷困;那还变什么呢?    
    中国历来的经济生活,只讲自给自足、维持现状。中国社会风尚注重保守,普遍都以“先王”、“古法”、“祖传”为最可贵,并不问它对于当前环境是否合适。因为社会趋于保守,所以人们常用“安静”、“持重”、“老成”一类的话来赞誉人,而用“好事”、“轻进”一类的话来鄙薄人。事实上,多数中国人的生活根本是求安不求进,中国人的古训向来是“明哲保身”;既不好活动;也不愿冒险,遇事迟疑不决,没有奋斗和开拓精神。    
    保守的性格也影响了中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拿情感方面来说,中国人在表达感情时比较含蓄,保持分寸、保护感情,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在心灵深处设置厚厚的帷幕或面纱,表现得城府极深。在人际关系方面,由于感情世界的面纱较厚,要求按一定的程式或规范行事。因而中国人表现感情不能像西方人那么炽烈,动不动就拥抱、接吻,而是用打躬作揖这种形式来含蓄地表达感情。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众多中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