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

第6部分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第6部分

小说: 中国人的管理行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多数中国人矛盾调和性格的存在;在一旦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也就是其矛盾性格的又一个方面。集体主义精神就会被窝里斗所代替;诚实会被虚伪所代替;利他主义会被自私所代替;顺从会被叛逆所代替;实用主义会被理想主义所代替;道德会被不道德所代替;富于同情心会被无恻隐之心所代替……等等。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行为第13节 人情的利害

    人生于世,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际关系极其重要。要想在中国人的社会中生存、立足,必须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而这同样也是每一个要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管理者的必修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要素中,最要紧的必须抓住两点,那就是中国人的“关系”和“人情”。只有关系通透、人情纯熟,才能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会使管理行为畅达无碍、一顺百顺。    
    《红楼梦》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就是说,如何跟中国人打交道,如何在群体中处理人际关系,的确是一门大学问。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定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也有一些不那么表面化的“潜规则”。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即使你冲撞、冒犯了人家,恐怕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万一人家跟你计较起来,连回旋辩驳的余地都很难有。所以处理与中国人的关系,一定要慎重。中国人的这些行为,尤其对一些不明就里的外国人来说,也许会觉得十分难以理喻。    
    人情的利害    
    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极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常自认为或被认为是重人情的民族。每一个受过中国文化熏陶;或在中国生活过的成年人;无不深知“人情”这个东西的厉害。人情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并且在具体的情形下;也知道他应该怎样对待或处理人情。中国人的许多社会关系都是靠着隐性的“人情”来调节和处理的。人情,可以看做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当然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副作用。    
    “人情”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但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相处之道。当我们说此人“不通人情”;实际上是说,“此人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一无所知”;这是对一个人很严重的批评。相反;我们说此人“人情练达”或“通情达理”;则是指此人善于待人接物;善于把握人与人相处之道;这便是一种赞美。但是;当我们听人说:“此人很世故”,则会联想到奸猾、有城府;甚至意含此人在利用或操纵人情之意了。总之;中国人是极重人情的;但中国人讲人情;通常是与“理”相提并论的。所谓“合情合理”在这可以解释为;真正的人情应不离开理;离开理便不合乎人情了。    
    在一般性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建立交换行为是要通过“人情”的。在经济性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没有太大作用甚至被冻结;但在社会性的交换中,人情则极为重要;甚至占了中心的位置。在这类社会交换中;人情可以说是媒介;也可以说社会性交换是靠人情来维持的。我们常听人说“卖个人情”、“送个人情”或“讨个人情”、“求个人情”;这都表示人情的交换特征。不仅如此;我们更听人讲“我欠他一个人情”;“他欠我一个人情”,这就明确指出人情在交换上有盈亏的情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认为社会性的交换和经济性的交换都有一份平衡表。在经济交换行为中;这是一份钱财的平衡表;亏与盈有记得很清楚的。而在社会交换中;这便是一份人情的平衡表。人情的平衡表;计算起来不是那么一清二楚;不是那么容易算清。但这并非说不能作出一个人人情的盈亏的结算;比如社会上时常可听到“人情债”的说法;这就是说在人情上有了亏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了一个“负债者”。    
    在中国的社会交换关系中;人们都不愿意成为人情的负债者,俗云“人情紧过债”;“赖账不如赖人情;赖了人情难做人”。这就是说;欠别人“人情”比欠别人钱财在心理上的负担还要重。何以如此呢?因为钱债易于计算、易于清偿;人情债则难计算、难清偿;此正所谓“钱债好还;人情债难还”。    
    所以;“不可欠人人情”几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会格言或教训。教育人们轻易不要接受别人的恩惠;就是在说不可欠别人人情。因为欠了人情;则在社会关系上失去平衡;失去自己在人际来往上的独立性。俗语所谓“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短”;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人情债如此难于承担;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一个看法是不接受人之情;但是;这在某些时候是行不通的;别人请宴;就是人情;拒绝邀请;也就是有亏人情了。同时;即使拒绝别人之情;虽然可以“不欠人情”;但是与他人的来往却终止了;这就不免有被社会孤立的后果。因此;为了不负欠别人的人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回报别人以更多的人情;如俗语所云:“吃人一口;报人一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样就在人情的平衡表上不但赤字消失;而且使别人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亦即由人情上的“债务人”转为“债权人”了。    
    “人情”这种可以用来馈赠他人的社会资源;不仅包含金钱、财物、服务……等具体成分;同时还包含抽象的情感成分;所以对于“人情”很难估计其客观价值。“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一个人一旦欠了别人人情;对方万一遇到困难;开口向你求助;你便有义务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力设法回报。由于“人情”的价值难以计算;即使他回报了对方;他的“人情债”也没了结。所以许多人会感到“钱债好还;人情债难还”;而设法躲避人情的纠缠。不仅如此;哪怕是一些有权有势的人;他们由于认识的人很多;自身的关系网络十分复杂;更是畏惧人情的瓜葛会损及自身的利益。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行为第14节 面子问题

    “面子”是许多中国人的观念中又一个重要的概念。中国人不仅是一个重人情的民族;也是一个爱面子的民族;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敏感;使面子成为他们保护自我的甲胄。在他们的自我系统中;他们是“被人看的”;而较少“自己看自己”。在“被人看”的感觉中;他们对于真实的自我往往有一种好像“知道又不清楚”的模糊感。有时候他们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有某种需要。但是;他们的行为却无法很一致的表现出来。由于受到“面子”的影响;他们必须赋予他们的行为某种装饰;此般的装饰是为了在外观上让别人看了有更高的评价;甚至最后的行为是否真正地符合自己的需要;那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很多中国人把自己生活的目标定为“让别人看得起”。    
    多数中国人爱面子怕丢脸;在人际交往中;很注重给别人以面子;这样也是给自己以面子;因为给别人面子同样也是自己有面子的表现。中国人大多很重视面子;也总是去评价别人有没有面子。多数中国人总是希望自己比别人更有面子;在这种对于面子的追逐中;他们都努力使自己更有面子;其结果是大家都越来越重视面子;面子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那么;面子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面子其实就是一种社会声望、社会名誉。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在满足了生理、安全、情感三个层次的需要之后,有一个“受到尊重”的需要。可以说,人的基本需要中就有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获取良好社会名望等内容;这种对于社会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国人看来;就是讲面子的表现。因此,中国人爱面子就是表明中国人很看重自己的社会需求。    
    与“面子”概念相联系的还有一个“脸”的概念;在英文里;脸和面子都是face一个词;在粤语里;也没有脸的概念而只有“面”的概念。脸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脸面”。但有意将脸与面子分开时;两者之间也有差别;“脸”指的是一种道德价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为一个高尚的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应该是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观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这种价值观是很严重的事。“面子”则是基于个人的努力而求得的声望;虽然它是非常有用的;而且是人们都努力追求的;但它不是必需的;缺少它并不会造成别人严重地指责。因此;没脸比没面子更可怕;没脸是指一个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严;而没面子则是指一个人失去比别人强大的声望。例如我们有时候骂人说,“你真不要脸!”这就是相当严厉的谴责了,跟骂人“无耻”的程度类似;被骂者决不仅仅只是丢了个面子,它几乎意味着人身的侮辱。但实际上;人们并不可以严格区分脸和面子的差别;只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脸面。    
    在中国的社会交往中;人们依据各自的地位、权势;划分成等级结构;这种等级结构与他的脸面是密切相关的;脸面的丢失;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等级也会下降。相反;脸面的增加;他在人们心目中的等级也会上升。于是人们总是在提升自己的社会声望以向更高的等级迈进。    
    在中国人社会关系的典型例子中;每个人都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活动来表达他对周围等级结构的了解。如果一个人的面子被他人尊重;那么交往就会很顺利地进行;一旦某人的不良行为被公开出来;人们就会不再给他面子。于是;他便会感到丢脸、害羞和窘迫。因此人们总是想方设法顾全自己的面子;同时会为顾及他人的面子做些努力。根据维护面子的目的;可以将中国社会中的和面子有关的行为分为六类:    
    第一类行为是抬高自己的面子。知道了在社会中哪些品质是讨人喜欢的;就可以为了抬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故意炫耀自己的这些品质。人们非常注意交往的环境和自己的仪表;并为了给他人留下好的印象而特别注意自己的行为。例如;一个“要面子”的人会尽力去美化自己的境遇、能力、社会关系和品质。为了显得比别人更好;他也会靠“撑门面”来引起公众的注意。    
    第二类行为是抬高他人的面子。为了抬高自己的面子;除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外;人们还会抬高权势者的面子;这样权势者就会报答他。这些手段包含吹捧对方;附和对方的意见;送礼或做其他取悦对方的事情。在一个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名声去“顾面子”;那么;地位低的人就会变成溜须拍马的人;去为上司“增加面子”;这样上司就会报答下属并在别人面前抬高下属的地位;于是双方在交往中感到“大家都有面子”。    
    第三类行为是让自己丢脸。在中国的社会中;“丢脸”或“丢面子”会给个人带来严重后果;尤其是丢了“道德的脸”。中国社会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与道德标准保持一致对于维持个人的地位和声望非常重要。如果某人被认为违反道德标准而谋取个人利益;那么他就会被斥责为“不要脸”或“没有脸”。这两句话都表明这个人没有做人的尊严。在中国社会中;个人常常属于某个团体;团体的荣辱反映了个人的荣辱。因此;当某人“不要脸”时;与他有联系的团体也往往会跟着“丢脸”。    
    第四类行为是伤害别人的面子。在一个结构严密的社会中;一个人正常生活的主要条件就是他必须清楚与上下、左右的关系;并了解某人控制着重要的社会资源。当某人要求有权势者办事时;他必须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功的可能性。如果他们的要求被接受了;那么就是权势者“给面子”;他自己也会感到抬高了面子。如果对方拒绝了他的要求;就是对方不给面子。    
    第五类行为是维护自己的面子。丢面子会使人体验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尴尬、羞愧和耻辱。有人对中国人做出的调查;人们通常对丢脸行为作出的反应是愤怒、尴尬、羞愧、焦虑和自责等;这都与不同的丢面子行为有关。这里;确认了三种主要的行为类型,分别是补偿行为、报复行为和自我防御行为。前者的重点在于通过解释或道歉请求他人的原谅,当然也不排除逃避;后者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类似于阿Q的行为。    
    第六类行为是照顾他人的面子。在一个非常强调团体和谐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关心维护自己在等级结构中的正确行为。他同时也必须照顾周围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于暴露他人的缺点会破坏关系的和谐;所以中国人很少批评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评;许多中国人会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话来表达。由于拒绝他人的请求会解释为“面子问题”;所以当权者很少拒绝上司或有关系者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绝他人的请求;为了“敷衍面子”;他们常常会采取一些补偿性的行为;如道歉、说明自己无能为力、建议别的渠道等等。    
    多数中国人对于“面子”的看重;无疑会对以社会需要为导向调整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人也经常用“脸”和“面子”来解释和调节社会行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兼有利弊的;中国人的“面子”观念也使得许多中国人只注重装饰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为为了“更有面子”而活着。    
    在多数中国人的人际交往里;有“面子”就是:表现合适的自我形象。因此在不同的场合;他们揣摩不同对象的心意;然后戴上各式不同的“面具”。我们称这种因人而异表现自我的性格称为中国人的面具性格;而这种面具性格又是人们的爱面子心理与适应性原则的良好配合 。    
    每个人的自我形象是摆出给人看的;不管是自知或者是不自知;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透过自己的打扮、语言;以及自己所做的事情来向别人宣告“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当然;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正面的、肯定的评价;没有人会希望人家说他不好。所以我们总是想透过自我外在的形象告诉别人“我是能干的;我是慷慨的;我是知礼的;我是善良的;我是忠实的;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懂品味的……”等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