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49-父母---为孩子建立精神银行:精神银行系列丛书-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一件事都有季节性,每个年龄段都有它独有的特点,要好好利用。
——安祺
一列火车若没有车头,就和知道怎么走,往哪儿去;一个家庭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孩子很大可能就会走错路。孩子的特长和强项,做父母父母把握孩子的特长;正确引导他们朝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这是做父母的重要职责。
许多家庭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而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家庭的附属品。父母说了算,从不考虑孩子喜欢什么,愿不愿意;很少跟孩子商量或讨论父母将做的决定。有的父母对孩子不了解是因为不想了解,或没时间了解。故事16里吴语书的事,在今天的社会上发生的非常之多。我一个同学的父亲,有一天叫他吃了一惊。他对儿子说:我会弹琴,而且弹得很好。我的同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他父亲从一个破旧的老柜子的最底下拿出几本旧琴谱。他打打琴谱上的灰尘,开始演奏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我的同学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他问父亲,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知道你有这一手。父亲告诉他小时候,他们(爷爷、奶奶——强迫我学琴,违背了我的意愿,强占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等我一过18岁,我就再也不弹琴了,没有几个人知道我还有这方面的能力。
故事17:一次我约了一位朋友一起出去吃饭,说好我先到她家找她。我准时到了她家,正要按门铃,屋内传出一阵激烈的吵闹声,夹杂着一些扔东西的声音。我吓了一跳,想敲门叫她,又怕不是时候,我在门口站了足足有6、7分钟,右手悬在空中欲按又止,不知所措,后来她自己出来了,并告诉我,她刚刚和儿子吵架了,是因为儿子不愿更换现在的小提琴老师而引起的。她说:“我好心好意,好不容易才求到这个老师。从国外刚进修回国,演奏家级的老师。不仅费用大,不要托人讲情、排队。但我儿子坚决不愿意更换他现在的老师,死心眼儿。还说我没有得到他同意就自作主张,侵犯了他的权利,等等。你说让我气不气。这种难得的机会,我怎么来得及跟他商量。再说了,我是他妈,我说了算,我付钱,我做主。现在的孩子简直不得了!”
话听起来有道理,但这个家长确实侵犯了孩子的自尊、自主权。这个家庭可能一向是家长说了算,实行家长制我想她的孩子为更换老师而发怒只是长期受压抑,受控制,在指令下生活,这件事只是一个导火线而已。
孩子的自尊心完全是以父母像钻石模子一样呈现给孩子,父母怎样做,孩子就怎样学。
——柯宾宁博士
传统的中国父母,权威是绝对的,是不允许被挑战的。所以当儿女闹情绪时,父母被孩子顶撞,对他们的反抗情绪感到很不安,感到自己做家长的权威在受威胁。于是便会用加倍的怒气把孩子“压”下去,以示家长的“气势”。许多家长只注意孩子表面的行为,忽视了他们“内在软件”的调配和坚固,也就是精神银行的建立。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我的,喝我的,就要完全听我的!
体力可以用钱买到,而心灵却买不到。
——安祺
人生的道路漫长又短暂。珍惜、省着过的人会找到生命的快乐;耗费、错待它的,一生不安。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职位,各种工作,惟有做人父母是最难、最需要花时间、最需要有耐心、最要有责任心的工作,也是最有份量的头衔。每个人都曾做过儿女,然后做父母。一个人,如果没有做父母的引导、抚养、爱护、支持,就不会顺利成长。父母不称职的社会是很危险的。社会是一个循环的体系,每个人的力量和影响都在起作用。
第二章 理解孩子爱的力量(1)
父母的大爱——无可取代的礼物
——安祺
故事18:小群8岁的时候,母亲因病丢下她和父亲走了。父亲没过多久就又结婚了。继母从来没有做过母亲,没有什么爱心,也不懂得生活,小群很不喜欢她。继母是很懒的人,生活没有节制,不会调理。小群想念自己的母亲,每天晚上钻到被窝里流眼泪。父亲每天上班,很少关心她。父亲下了班还要花时间在继母身上。从此,小群对父亲从反大感升华成了恨。一年之后,继母自己生了个女儿。看到他们高兴、满意的样子,小群的心很痛。自从家里又添了一口人以后,父亲似乎更自私了,更没有时间了,只顾着照顾继母和妹妹,不再给小群需要的温暖。小群是个聪明孩子,一切学习自理,他8岁就开始做“小大人”,心灵深处的创伤很深。长大之后,小群交过好些女朋友,但没有一个是成功的。他恨自己的母亲抛下他孤苦零丁地走过人生,也恨继母的无情夺走父亲能给他的一点爱。小群的智商很高,很聪明在大学里是个好学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灵深处的创伤越来越多地反射到他的生活中,精神上的痛苦一天天地加重,感觉自己每天是在黑暗中度日。
一个孩子失去了父母爱,就像一中断了线的风筝,很难从困境中爬出来。像小群这样从8岁起,一路没有人经上导、抚养,很难明确他自己的价值观。这种孩子内心严重缺乏安全感,对什么事都是抱着“不指望”的态度,因为失望的次数太多了。
孩子(大人也是这样)需要别人的肯定、承认。优秀的孩子不公是在学习方面,在人品、行为上皆优,更重要的是被父母肯定,明确他们在父母心中的位置。一旦确定父母对他的爱,他们能自由自在地走世界,到外面的世界勇敢地飞。
我知道,你既然在读我写的这本书,我肯定你很在乎你的改变,你一定很爱你的孩子。
人不仅需求充足的衣、食、住、行的外在条件,更需要精神、心灵的喂养。
给孩子、配偶无条件的爱。
——安祺
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想法和喜欢的事情,喜欢把爱藏在心里,不说出来。有的父母甚至觉得“棒下出孝子”是十分好的方法,以为残酷的爱是有效的爱。有许多中国家庭,夫妻之间从来不说“我爱你”这几个字。在家庭中,很少有每天相互问候,做错了事表示道歉,说声谢谢这些礼节。有人认为,都是一家人,何必客套。因为做父母的从小没有表达爱的习惯,没有经历过这种家庭气氛,自己有了孩子也就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爱正确的用语言、行动表现出来。
爱是精神银行中重要的存款,有爱做根基的桥梁,是坚固无比的,长久的,其他的价值、态度、习惯、人生观都随着爱的浓度和成份而改变。
一个孩子如果跟自己的父母有亲近、尊重的关系,能确信自己在家中被父母和亲人无条件地爱,会使孩子有个健康的心灵,树立各方面的信心。培养他们对待生活、工作、困难的勇气,并能全面发展他们潜在智能。真正爱一个孩子,能使一个孩子享受一生的快乐。
世界上的物质生活是无穷无尽的,惟有爱和被爱是一个人能从生活中得到的最宝贵的礼物。
我在美国的一张报纸上见过一张感人的彩色照片:一个五个月的早产儿住在医院里的特别护理区,生命垂危,挣扎自己的生命。母亲用一根手指头轻轻跟孩子接触,婴儿立刻握住母亲那根手指,久久不放松,好像是给他的生命找到了延续的管道。这个早产儿最后成活了,是母爱的力量给了他第二次生命。这张著名的照片在美国许多大医院的橱窗里都可以看见。
父母给孩子的每个抚摸、每一个轻拍、每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像是给一盆初开的花苗小心地浇水、护理,这是人类天性的需求,特别是对于一个5岁之前的小孩儿,这种爱的滋养是在耕耘他们的精神世界,为孩子打地基。
故事19:小英和小海分别23岁和27岁,20年前由父母带到美国,定居下来。父母的关系很不平衡,母亲属于控制型、要强型,父亲则属于懦弱型、无能型。小英的母亲曾经做过领导工作,性格开朗,但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到了美国之后,因为各方面的客观原因,特别是英文水平不过关,找不到合适自己的好工作,只能帮人打打杂,以维持生计。小英和小海虽然已成年,但仍然跟父母同住,听从母亲的命令。小英说:我记得,我上中学时,每天晚上,我们放学之后,就跟爸爸在客厅里玩游,只要一扣到母亲的汽车开到了车库门口,我们几个立刻就像老鼠见了猫似的各自跑回自己的房间,不愿出来。母亲进门第一件事就是骂我们不爱干净,把房间搞得乱七八糟。在把我们仨人数落一遍之后,她就开始准备做晚饭。晚饭准备好了,我通常才出来见她。母亲对家庭生活、家务很卖力,对我们很操心,但我们能很少感觉到爱,因为她粗鲁的喊骂声让我们每天怀疑她是否真的爱我们。母亲的行为,对我和小海的生活价值观,乃至社交、生活和事业,都带来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我和小海都到了成婚年龄,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但就是找不到对象,一是我们缺乏自信心、自尊心,二是别人一见到我母亲,就不敢跟我们接触,母亲的行为、态度把人都给吓跑了。我很为小海难过,因为他是个男孩子,应当有男子气、有勇气、有生存能力。可是他连开车到远处都不敢,到哪儿去找女朋友?母亲的声音,一定把他给吓住了!
一个被理解、溺爱、被重视的孩子,能发挥自己意想不到的潜能,能感觉到内在的、无比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就像一种“心理空气”给生存空间增添了生命力。而一个整天被指责、被批评、被惊吓的孩子则时时刻刻处在一种无法预测的不安全感中,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被,弄不清自己的价值在哪里。这种不安全因素严重影响着他们今后做任何重要决定的能力。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做事往往犹豫不决,不知所措,没有目标,他们的精神状态往往处在寻找安全、寻求平衡的过程中。
孩子没有选择父母的权力,父母怎样生活,怎样创造环境,孩子就怎样生存;父母怎样安排生活,怎样对待自己、别人,孩子目睹之后,就会模仿。因此,做父母的人们应当警醒自己的行为、言语、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对自己的行为和孩子的反应要敏感一些,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掉毛病,不要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第二章 理解孩子爱的力量(2)
多影响,少教训;多了解,少指责。
——安祺
故事20:田田家4个孩子,她是老大。父亲在田田小时候就因病离开了人世。母亲一人带着4个孩子生活。田田的母亲本来是个开朗、快乐的人。自从丈夫走了以后,压力很大,心情痛苦,不知所措。因为一切生活重担都压到了她一个人的身上,精神上承受着很大压力,性情开始变得暴躁,心里的气经常往4个儿女的身上发。不仅跟邻居的关系紧张,而且她视4个儿女为自己失败的“罪手”。田田是家里的老大,从小就被迫充当大人,扮演母亲的家庭“搭挡”,为她分担不幸和家务,照顾3个小弟妹。田田妈,从来面不带笑,每天在家里出口就是命令儿女做这做那,有时还指着他们破口大骂,孩子们都吓得躲在床边下,不敢出声。田田地初中刚毕业后,母亲就托人把送进了部队当文艺兵,希望田田早日混出个地位来,好改变家庭中的危运。田田果然为了“救”全家的运气,在外面干得很出色。18岁时,找到了一位家庭有一定地位,比自己大得多的男朋友结了婚,成了家。虽然没有什么感情基础,但是他能帮助母亲改变家境,分担一部分家庭负担。后来,田田的事业好展得很成功,把弟、妹分别做了妥善安排。可喜的是,田田家里的几个孩子,长大后都在各行各业中做的很不错;可悲的是每个孩子都带着母亲遗传给他们的“怒火”,一擦就燃。田田的婚姻最后以离婚告终,很难找到合适的婚姻人选。原因是她太凶,太喜欢控制人,对别人像对东西,没有感情,不在乎。
田田的病因在内部,只有发掘内部的自我,找出毛病的根源,才能做根本的精神“改革”。换句话说,田田的精神银行要从破产重新调整到正常平衡的状态,需要大量的认识、耐心、勇气和决心。
世界上最难修理的业务就是修理人。
——安祺
选择正确的语言:
孩子对自己的认识通常是根据我们做家长的和做老师的在他们脑子里注入在记忆中的印象而产生的,尤其是年龄小的孩子。年幼的孩子喜欢学着我们的样子来证实自己的身份。孩子对我们所说的话,给予的评价、赞扬、批评等等都很敏感,期待着父母的爱待和赞许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一个孩子在表现异常时,往往是在向父母发出“警报”,暗示他们的需求。暗示需要指导、带领或关心、爱心,不同年龄的孩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白自己的需求,父母不仅要学会听懂孩子话的能力,在跟孩子交谈中需要注意用词、用语,不要无意识中误导孩子。
父母的一些不良语言:
你怎么这么讨厌?
你怎么这么没礼貌?
你怎么这么笨!
看你这个样子,谁愿跟你玩!
你的脑子到哪去了?你怎么老是这么不自觉?
你再不努力,永远赶不上别人!
你看隔壁的东东,样样都比你强……
这些不合适的话是很多父母经常讲的,有的父母甚至每天对孩子说这些语言。如果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话十分有害。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以为这就是父母对他们的印象,自卑感油然而生。
这些话很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不管大人是严肃的还是半开玩笑讲出来的,孩子常理解成:我没用,不如别人,不够好,父母对我不满意等等。长此以往,家长的这些话便输入他们的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