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我哥本山 >

第17部分

我哥本山-第17部分

小说: 我哥本山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暗的世界里,要比常人遇到多得多的困难,要求他们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心态是不合情理的。想让盲人们理解自己,自己首先要理解他们。换位思考,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本山决定为残疾人举行义演,以自己的行动支持残疾人事业,也以此来赢得残疾人的支持。他在北京、在沈阳都举行了义演,把演出所得捐给了中残联。    
      辽宁抚顺有一个患先天性白内障的小姑娘,只做了一只眼睛的复明手术,另一只因为没有钱做不了。本山到抚顺演出听说这件事后,立刻找到院长表示要承担小姑娘的手术费用,并当场掏出500块钱。在本山的帮助下,小姑娘的两只眼睛终于全部见到了光明。    
      本山用自己的爱心,换来了盲人对他的理解。现在再也没有盲人对他说什么了。    
    


第四章 从艺之路根在东北

     本山从莲花的山沟里走出来,先是到莲花公社、威远公社,然后到了西丰,从西丰调到了铁岭,在这个较大城市落了脚。本山现在虽然住在沈阳,但是他的工作关系仍然在铁岭,他仍然是铁岭人。铁岭虽然“较大”,但其发达的程度和一些真正的城市还是有很大差距。其实,要论本山的知名度和能力,他可以生活在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包括北京。事实上,在本山前后出名的一些小品演员都先后离开了东北,调到了北京。本山却始终哪儿也没去,始终呆在铁岭这个地方。    
         
      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更是文化的中心,对于演员有很大的吸引力。进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本山也有过几次进北京的机会,但都被他拒绝了。在一般人看来,本山是不是有点傻?    
      1990年本山的小品《相亲》播出后,他的名字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人气指数直往上蹿。北影厂的厂长成志谷发现本山是个难得的喜剧人才,便想把他调到北京来发展。他找到本山,把想法一说,却被本山委婉地拒绝了。北影是很多人想进都进不来的地方,却被本山拒绝,这在北影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本山对成志谷的好意表示感谢,他说:“谢谢您对我的关心。不过,目前我还不想离开铁岭。”    
      本山的这个决定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和轻狂。他十分清楚自己是怎样一路走过来的,对自己的成功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自己是二人转出身的演员,是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使自己成长为一个明星。如果自己偏离了原来的这条路,去演那些自己不熟悉的东西,那他恐怕就不再是今天的赵本山了。演员最忌讳的东西就是“浮躁”二字。一个演员要是远远地浮在生活的上面,缺乏起码的生活基础,即便他有再好的天赋也是一事无成。有多少曾经很有希望的青年演员像一颗流星似的一闪而过,令人惋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坚持自己的东西。    
      第一个发誓要把本山推向中央电视台的姜昆也是非常欣赏本山,竭力劝说本山,要把他调到中央广播说唱团,本山也没同意。他说:“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是从地方戏曲起家的,我一离开地方戏就玩不转了。铁岭有我的艺术土壤,我不能离开我的艺术土壤。”    
      后来的事实证明,本山的这种选择是绝对地明智的。正是因为他把根深深地扎进这块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着取之不尽的养分,才使他的艺术之树常青,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当本山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候,有一个人对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他就是本山的大恩人——李忠堂。    
      早在1986年,已经出了名的本山就已经接到拍电影的邀请,而那时候的本山还是铁岭县剧团的大集体编制,“正规军”的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大集体”和“全民”的概念可能不是很清楚。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这两种所有制有着天壤之别:“大集体”属于“地方武装”,不能随便流动,没有干部籍,也没有升迁的机会,工资待遇也有很大的区别;“全民”所有制则属于“铁饭碗”,是国家所有,优势十分明显,找对像的时候身价都高出许多。那时候,“集体”和“全民”之间有一条很深的鸿沟,是不可以轻易改变的。    
      面对着自己的“集体”身份和外地的盛情邀请,本山也萌生了去意,想到外地去发展。吉林方面早已经许诺给以高薪和住房。本山在拍完《双送鸭》之后,又要到南方去拍电影,李忠堂把他留了下来。原来,李忠堂对本山的后路做好了安排,并想办法解决编制的问题。李忠堂给本山分析了去与留的利弊关系,说:“我的意见是不同意你离开铁岭,你可以去市民间艺术团嘛。”    
      本山听完李忠堂的话,表示同意他的意见,留在铁岭。接下来,李忠堂想方设法找到市里的一位主管领导,请求给本山以特殊政策,把他留下来。这位领导欣然同意,并当即责成有关人员去落实。在大伙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此事,本山调到了铁岭市民间艺术团,成为了一名“全民”的正式演员。    
      现在说起来这件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都是发生过的事实。    
      现在的本山,绝对用不着再为什么编制问题发愁了,就算他是个个体户也照样有饭吃。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嘛。    
      本山非常清楚,他的艺术生命之根在东北,是这块土壤给他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他才会有今天。如果把他这棵树挪到了别的什么地方,离开了李忠堂、崔凯、张超、张惠中,离开了他熟悉的那些父老乡亲这些土壤,再结出的果实恐怕就是另一种味道了,肯定不是现在的味。    
      本山永远属于铁岭,永远属于东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铁岭这个药铺虽小,却因为本山这个大“人参”而出了名。    
    


第四章 从艺之路倪萍访谈

     自1984年元旦的春节晚会上播出了第一个小品以后,小品这种形式立即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形成了一股“小品热”。小品这个以前并不被人注意的表演形式,成了每年春节大餐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在以后的几年里,相继出现了一大批专业或兼职的小品演员,其中东北人居多,像赵本山、巩汉林、范伟、潘长江、黄宏、高秀敏等等,人称“东北现像”。究其原因,一是语言优势。东北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最接近于普通话,因此东北人说话基本上其它地方的人都能听得懂。听得懂的人多了,影响自然就大。二是文化优势。东北的      
    气候四季鲜明,冬夏之间的温差能达到五、六十度。特殊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东北人乐观、豁达、朴实、幽默的性格。可以说,东北人天生就具备幽默的素质。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东北的地方戏“二人转”,也是培养喜剧演员的一个摇篮,像赵本山、范伟、潘长江、高秀敏等,都是出色的二人转演员。    
      “二人转”是在清朝年间,由关内传入东北的莲花落和当地的萨满教舞蹈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叫“蹦蹦”。演员在表演时有说有唱、又扭又浪,很受群众的喜欢。这种“蹦蹦”逐渐演变成了东北的地方戏,根据表演人数的多少分为单出头、二人转、拉场戏等多种形式,其中二人转是最为常见的形式,因为它既有很强的表现力,又不需要太大的场地。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二人转的表演经常是在农家的炕头上进行的,人多了不行。二人转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很严,说、学、逗、唱要样样精通。表演的时候,一般是来一段“说口”,然后是正唱,最后是一些相当于现在小品表演的杂耍之类的东西,逗观众们乐。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讲,二人转本身就是一种小品表演。因为这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段好的“说口”,能够留住观众,避免冷场,正唱才能进行下去,这也是一种“促销”的手段。另外,唱丑角的男演员一般都有点绝活儿,或是会点杂耍,或是会点乐器,或者会摹仿,总之是得有点看家的本事。可以说,一个好的二人转演员,必须是个全能演员,干什么都行。正因为如此,唱二人转的演员们,一旦演起小品来便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小品在春节晚会上露面以后,便“一路高歌”,持续了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于是人们担心,小品会不会也像其它的一些艺术形式那样“昙花一现”,不可避免地进入低迷状态。基于这个考虑,1996年5月10日,中央电视台《倪萍访谈录》节目组到开原市莲花镇采访,拍摄专题片《小品能够火多久》。拍摄小组来到本山的老家,采访了本山的邻居和亲属,这其中有本山的二叔赵德明,自然还有我妈——本山的干妈。妈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农村的老太太,竟然上了中央电视台,在全国人民面前露了一把脸。    
      通过拍摄的过程,拍摄小组对东北,尤其是莲花人的幽默天性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似乎也找到了“莲花为什么会出了个赵本山?”这个答案。本山的小品是深深地扎根在东北这块土地上的艺术,正是这块土地提供给他丰富的养分,才使得他这棵艺术之树始终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在随后的几年里,本山又和著名演员宋丹丹合作创作出了小品《钟点工》以及《昨天、今天、明天》,把小品的创作和表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本山的每一个小品,几乎都会留下一、两句经典的语言时兴一阵子,像“脑袋大,脖子粗,不是高干就是伙夫”、“没事你走两步”、“他比你还难看”、“正宗的猪腰子脸”等等,真是数不胜数。说起来很有意思,因为本山和宋丹丹的小品《钟点工》中的一句台词:“你穿上马夹我照样认得你”,造成了商店里的马夹严重滞销,惹得商家们要“状告”赵本山,赔偿他们的损失。由此可见,本山小品的影响力有多大!本山的小品是来源于生活,和生活紧密相连。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只要本山的根不离开这块土地,那么他的小品就一定会长盛不衰,继续火下去。不信你就等着看。    
    


第四章 从艺之路师恩难忘

     前面说过,本山的成功一靠天赋,二靠努力,三靠大家的帮助。在本山的艺术之路上,关键的时候总是有关键的人物给他指路,使他登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这是本山的造化。本山成功之后,对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总是念念不忘,并尽一切努力去报答他们。    
      在这里,我向大家介绍几位对本山影响最大的人物。    
         
      □启蒙老师是郑奇    
      郑奇老师是沈阳人,下放到莲花公社。被启用当了民办老师,后来又转为公办。郑老师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是个难遇的好老师。他不但语文课讲得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擅长绘画、音乐,能写词、能谱曲、能编剧本,还能导演。    
      我们成立文艺队以后,郑奇老师是我们的编剧兼导演。我们演出的节目基本都是由他自编自导,像《打夯歌》、《战斗的山村》、《四老汉学毛选》等,有相声、歌曲、快板、表演唱、拉场戏等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他的指导下,我和本山以及其他同学都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表演方面的知识。本山的底子好,加上脑子灵,自然比我们收获得更多,得到了很多郑老师的真传。这有点像孙悟空当年跟菩提祖师学艺的情形:师傅在他的头上敲三下,背着手走了。孙悟空就知道师傅要单独教他。结果在所有学习的人中,只有他学到了真本事。我不知道郑奇老师有没有单独传授什么“秘笈”给本山,但是我得承认,本山的悟性确实要比我等凡人高出许多。    
      可以说,是郑奇老师把本山领进了艺术的大门。本山说过:“没有郑奇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入门还需田子材    
      如果说在莲花学校文艺队,我们学习的一些表演艺术还带有业余色彩的话,那么本山从事专业的舞台艺术还是从莲花公社剧团开始的,在那里他才真正系统地学习了一些传统的剧目和基本功。本山的师傅,就是剧团的副团长田子材。    
      田子材是个从事二人转多年的老艺人,有着丰富的舞台经验,精通二人转的一切要领。正是由于他对艺术的执着,他在组建剧团选拔人员的时候,坚持任人为贤、人才第一的标准,把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好苗子选了上来。本山作为一个穷学生,没有一点背景。他能够到公社文艺队,完全是遇上了“贵人”。    
      田子材从最基础的东西入手,手把手地教这些学员,从说、学、逗、唱到手、眼、身、形无不涉猎。大到对戏的理解,小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都亲自示范,认真讲解。田子材要求严格,学员们练得刻苦,很快就掌握了二人转的一些基本要领,进步很快。    
      在这里,本山学会了很多传统剧目,《小拜年》、《送情郎》、《月牙五更》、《大西厢》、《回杯记》、《王二姐思夫》、《猪八戒拱地》、《杨八姐游春》、《三请樊梨花》、《穆桂英挂帅》、《双锁山》、《包公赔情》等等。本山唱得最好的是《包公赔情》,他很好地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点,把一个为官清正、秉公执法的朝廷大员和在家里尊敬兄嫂、尽忠尽孝的一个人物的两个侧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故事凄婉动人、唱词感人至深。唱到感人处,观众声泪俱下,和演员形成共鸣,场面十分感人。    
      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需要靠真情和实力去感动观众,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本山最有体会。现在有的歌星一出场,没等开唱就向观众讨要掌声,让人很尴尬。他们应该好好地学学本山,因为本山从来没要求过观众给他鼓掌,观众的掌声都是发自内心的。    
      □伯乐当属李忠堂    
      1982年,为参加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