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正说明朝十六帝.. >

第11部分

正说明朝十六帝..-第11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十六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密旨(白石)英宗登极时,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70年的时间了。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经恢复稳定,经济得以复苏,呈现出繁荣强盛的态势。特别是英宗的祖父、父亲仁、宣二宗继承洪武、永乐基业,又能勤政爱民,当时宇内承平,史称“仁宣之治”。英宗是明朝建国以来第一位幼年天子。即位之初,军政大事操持在太皇太后张氏和内阁三杨手中。太皇太后张氏,是仁宗的皇后,宣宗的母亲,英宗的祖母,很有才智,在正统朝前期政治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家大事多禀裁决。三杨,即杨士奇、杨荣、杨溥,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名相”。他们历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着丰富的治国经验。因此在英宗亲政之前,明朝仍然延续着仁宣时期的发展轨迹前进着。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张氏去世,三杨也先后淡出政治舞台,幼冲天子已经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按照历史发展的正常逻辑,英宗最起码应当是个守成之君、太平天子,但在他亲政之后几年内,却发生了一件对明朝历史影响极大、对英宗本人命运也影响极大的事件——土木堡之变,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的落差。


英宗朱祁镇 正统元年(1436)——天顺八年(1464)谁是对手

    英宗自小心目中都存在着一个强大的对手,那就是北方的蒙古人。他要时刻提防蒙古铁骑入侵北边,骚扰百姓。    
    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统治,从蒙古人手中夺过来的。明朝建立后,蒙古人虽然失去了对中原的统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区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达领兵出征北元。元顺帝见大势已去,逃离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虽然蒙古无力与明朝一争天下,但雄踞北方,时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胁。    
    明朝历代统治者都把北元作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晋、宁、辽、岷等边塞诸王,分镇要害边地,屯驻重兵,形成了一道抵御蒙古的防线。洪武年间,太祖还多次出兵打击蒙古势力。永乐年间,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实际上是把抗蒙总部搬到了前线,先后5次亲征,使得北部边境稍得安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时期起,明朝对蒙古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对蒙古主要采取以攻代守,主动出击的策略,长驱直入,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势力。此时则转变为镇守九边、互市往来的以守为攻的方针。蒙古游牧经济有其内在的不足,生产分工不发达,手工业制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业品缺乏,必须依靠其他途径获得。获得的手段不外乎有两种:掠夺和贸易。贸易又分为朝贡贸易和马市贸易。马市贸易,设于边境,蒙古以驼马皮毛换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买卖铜、铁、兵器。朝贡贸易,始于永乐朝,入贡驼马兽皮,明朝则估价给值,另有大量赏赐。但是这种朝贡体系隐藏有很大问题,蒙古派遣的使团人数越来越多,沿途州府供应吃力,而且其间夹杂不法之徒,频频生事。如果得不到满足,蒙古就会侵犯边境。正统初期,英宗忙于用兵麓川,无暇北顾,使得也先(蒙古首领,自称太师淮王)利用机会扩大势力范围。也先先是向西发展,将依附明朝、屏卫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后挥兵东下攻取兀良哈三卫。此时,也先的势力范围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肃、青海,东至辽东地区。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余人进马,诈称3000人。明朝大宦官王振怒其诈,削减马价,也先遂以此为借口领兵大举进犯。英宗在王振的唆使下,草率决定亲征。这次亲征,英宗的本意是想效仿其曾祖父成祖5次亲征蒙古的壮举。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钰留守北京,率大批官员,挑选精兵50万出师迎敌。八月十三日,大队人马驻扎在土木堡,旋被也先部队包围。土木堡地势虽高却没有水源,掘地两尺仍不见水,士兵饥渴两日,战斗力大为下降。十五日,明军被蒙古军击败,50万大军伤亡过半,公侯大臣死难者甚众,可怜英宗也被也先掳去,转瞬间就由贵不可言的皇帝变为阶下囚。    
    土木堡之败,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也是英宗人生经历的第一个谷底。幸好在英宗明被俘的一年时间里,也先对这位对手颇为尊重。据说也先命每2日进羊一只,7日进牛一只,逢五逢七逢十作筵席,逐日进牛奶马奶。北方天气寒冷,他还曾令妻子出献“铁脚皮”,给英宗御寒暖脚之用。也先曾经对明朝使臣说过这样的话:“大明皇帝与我是大仇,自领军马与我厮杀。天的气候(意志),落在我手里。众人劝我杀他,我再三不肯。他是一朝人主,我特着知院伯颜帖木儿,使早晚恭敬,不敢怠慢。你每(们)捉住我时,留得到今日么?”    
    英宗被俘,也先视为奇货可居,想以此要挟明廷。而明朝这边,在英宗被俘后,于谦等人拥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史称景帝或代宗。经过一番较量后,原本被视为奇货的英宗变成了空质,也先于是有送英宗南归之意。然而景帝对于英宗南归并不积极。后右都御史杨善等人请命出使,景帝所给敕书只是有关议和内容,不提迎复英宗之事,也不给金帛等赏赐的礼物。杨善只好变卖家产,自己购买了些礼物。在他的积极斡(wò)旋下,英宗得以平安南归。    
    但是在迎接朝见英宗的礼仪上,景帝与大臣又产生了矛盾。景帝认为仪礼过重,应该从简。大臣提出异议。最终还是英宗在几封书信中称自愿迎奉从简才缓解了局面。见面之时,仿唐朝天宝之乱后玄宗、肃宗禅让之礼,英宗、景帝之间禅让。随后,英宗被送入南宫,开始了7年的幽禁生活。7年间,英宗未能踏出南宫半步。名为太上皇,实为囚徒。英宗被幽禁在南宫期间,景帝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防止英宗复位,做了两件事。    
    一是对英宗严加看管。南宫大门常年紧闭,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为防止南宫与外面联络,纸笔极少供应。英宗的伙食不是很好,钱皇后不得不做些针线活出售来换取必要的食物,有时还要靠娘家贴补一些。有个太监说南宫的树木多,恐怕会有人越过高墙与英宗联系,景帝遂命将大树砍伐。当然,虽然景帝时时刻刻防备英宗复辟,但他并没有对皇兄做得太过分。有个叫徐正的刑科给事中建议英宗不宜居住南宫,应迁置所封之地以绝人望。景帝听后愕然,并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反而将其治罪。    
    二是谋易太子。景泰帝登基之时,曾许诺将来传帝位于英宗的长子朱见浚(土木堡之变时3岁),并立其为太子。但是景帝即位没几年,就想换自己的长子为太子,只是苦于一时间没有什么好办法。从景泰三年(1452)开始,他不断给内阁学士和七卿中的一些人加官晋爵,时常加以赏赐。四月,千户袁洪知道皇帝想换太子的心思,上“永固国本事”疏,请易太子。景帝十分高兴,下旨臣议。大臣们知事已至此,纷纷表示赞同,称“父有天下必传于子,此三代所以享国长久也”。景帝十分高兴,给大臣们加官加俸,并于五月初二日,册立朱见济为太子,废英宗的长子朱见浚(jùn)为沂王。    
    被软禁在南宫的英宗听到这个消息,真不知作何感想!一直被视为心腹之敌的也先在得胜后还能够礼遇自己,并护送南归,虽然有他的政治企图,但也总算仁至义尽。而自己的同胞兄弟不仅占据了皇位,还对自己处处提防、严密监视,并且废了自己的太子,绝了自己的后望。谁才是自己真正的对手?是外敌,还是兄弟?


英宗朱祁镇 正统元年(1436)——天顺八年(1464)谁是忠臣(1)

    英宗不仅很难弄清谁是对手的问题,在谁是朋友,或者说谁是可仰仗的忠臣的问题上,也时时陷入迷茫。    
    英宗在位22年,被俘北居一年,南宫幽居7年,又于景泰八年(1457年)乘景帝病重,在武清侯石清、左都御史杨善以及副都御史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的拥戴下复登皇位,真可谓经历了天上人间的剧烈变化。在这期间他宠信过一些人,重用过一些人,惩处过一些人。他宠信的人,有的断送了他,比如王振;他重用的人,有的对他产生威胁,比如石亨和曹吉祥正统九年铜铳;他惩处的人,有的明知其对社稷有功,却不得不如此,比如于谦。总之,任用非人,是他作为一个皇帝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跌宕起伏的悲剧命运。    
    王振纪念碑王振。他是英宗正统朝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蔚州(今河北蔚县)人,一说北直隶宣府(今河北宣化)人。据查继佐《罪惟录》说,王振“始由儒士为教官,九年无功,当谪戍。诏有子者许净身入内,振遂自宫以进,授宫人书,宫人呼王先生”。可知王振永乐时入宫,因有文化逐渐崭露头角。在英宗做太子时,王振就在身边。王振善权术,能察颜观色,深受英宗宠信,称其为“王先生”。英宗即位后,命掌司礼监。在明代,司礼监太监有“内相”之称,掌批红,权力很大,可与内阁分庭抗礼。    
    有人认为王振是明代第一个权阉,是明代宦官专权始作俑者。朱元璋建国伊始,规定内官不许习字,只供洒扫驱使。又令宦官不许干政,违者斩,并铸铁牌立于宫门之侧。终洪武一朝,无宦官干政的现象。永乐朝情势为之一变。靖难之役时,大批宦官投奔朱棣,报告朝中虚实,为朱棣夺取江山立有功绩。成祖朱棣因此信任宦官,允许读书习字,逐渐委以重任,但仍未有专权现象。王振之得宠,与其是东宫旧人的身份很有关系,因为“出入起居之际,音声笑貌,日接于耳目,其小善小信,皆足以固结君心。”王振之后的刘瑾、魏忠贤都是这种情况。    
    正统初年,外廷有“三杨”,内宫有太皇太后张氏,王振尚处处小心,不敢嚣张。张太后是位很有能力的女人,当年宣宗病逝前担心英宗年纪幼小无法理政,特在遗诏中写下“大事白皇太后行”,这在明代遗诏中是少有的。但是,张太后在正统七年(1442)去世,“三杨”也先后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无忌惮地弄权,大兴土木,广收贿赂,使用重刑,威势倾朝廷。    
    英宗对王振信任有加,礼遇甚隆。他在给王振的敕书中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几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裨益实多。”这封敕书的感情是真挚的,英宗从小和王振在一起,王振又能替他处理冗杂的政务,使英宗对王振不仅信任,而且依赖。正统六年(1441)年末,英宗大宴文武百官。按照惯例,宦官不能参加。英宗时刻不忘王振,宴会中间专门派人探视。使臣到时,王振怒气正盛,说:“周公辅成王,我独不可一坐乎?”使臣回报,英宗不仅不以为忤,反而不惜违背祖制,召王振入席。王振到时,百官望风而拜。还有一次,王振见工部侍郎王佑貌美而无须,便说:“王侍郎何以无须?”王佑竟然回答:“老爷所无,儿安敢有?”从中可见王振权势之盛,以及百官的奴媚之相。    
    正统十四年(1449),也先率兵犯边。王振认为这是扬威远方的机会,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机会,于是怂恿英宗贸然亲征。英宗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扫荡漠北,因此不顾大臣们的劝谏,草率亲征。结果,英宗不但被俘北去,而且失去了皇帝的宝座。王振也在这次战役中丧生。关于王振的死因,说法略有不同。有人说是乱兵所杀,有人说是明将樊忠所杀,但英宗复辟后对王振念念不忘,说他英勇杀敌力战而死,并用太监刘恒言赐祭招魂以葬,祀之智化寺,赐祠曰精忠。    
    明军铁头盔石亨。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后累官至都督同知,守大同。也先犯大同时,石亨大败,单骑奔还,受到处分,后来还是于谦推荐他掌管五军大营。也先围困北京时,他立有军功。景帝很信任他,病重时让他代行祭祀大礼。石亨见景帝病情沉重,便起了异心,联合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景泰八年(1457)正月十七日,副都御史徐有贞、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等人乘景帝病重之际发动政变,拥立英宗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石亨因拥立有功,受到英宗的重用和赏赐,由武清侯升为忠国公,食禄1500石。英宗对石亨言听计从,让其掌握京军。石亨借机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他的侄子石彪英勇善战,想要谋取大同守备的要职,这样就可以和石亨内外结合,遥相呼应。英宗本来对石亨的专横已经有所不满和不安,这次借口石彪私自让属下奏请谋取镇守大同事,便将石彪逮捕下狱。后来又罢去石亨的职权。次年,石亨因事被诏捕入狱,籍没家产。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石亨瘐死。什么是瘐死呢?瘐死是指在监狱中因疾病、饥饿、折磨等原因而非正常死亡。随后,石彪亦被诛,权臣石氏的权势倾刻间烟消云散。有人认为石氏虽然作恶多端,但罪不至死。但石氏之败,为英宗去了心头之患。


英宗朱祁镇 正统元年(1436)——天顺八年(1464)谁是忠臣(2)

    曹吉祥。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是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宦官。早年依附于王振,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石亨之败,给曹吉祥以很大的打击。天顺三年(1459),英宗听从内阁大学士李贤的意见,下诏禁用“夺门”字样。因为李贤认为,“夺门”意味着英宗得到皇位的不合法性,不过是石亨等人张大其功罢了。曹吉祥看到夺门之功被否定,石亨败亡,心里恐惧,渐蓄异谋。曹吉祥和他的侄子曹钦,蓄养了大批死士,决定于天顺五年(1461)七月举事。事发前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