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西洋哲学史 >

第2部分

西洋哲学史-第2部分

小说: 西洋哲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哲学在这样的情形下,它就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东西。但是,一定时代的支配意识形态,却常是该时代的支配社会要素的意识形态。因此,一切的哲学,都是阶级的,有党派的,没有所谓“公平的”哲学、科学,也没有所谓“超党派的”哲学、科学。“近代哲学也好,二千年的旧时哲学也好,有党派的这点,总是不变的。”


第一部分作为唯物论史的哲学史(2)

    归根说起来,一切哲学,都是反映该时代的社会诸关系的意识形态,都是该时代社会中某种社会要素的哲学。社会之阶级的构造,在相对立的两个世界观——唯物论和唯心论——中反映出自己来。一般地说,各时代的唯心哲学,代表着该时代守旧的社会要素的意识形态,唯物哲学代表着该时代进步的社会要素的意识形态,原则上,唯心论是保守的、反动的,唯物论是进步的、革命的。    
    话虽如此,然而若就个别的哲学说,尽管是唯心论色彩的哲学,它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也能尽着进步的任务。笛卡儿、斯宾诺查斯宾诺查,亦译斯宾诺莎(Benedictus〔或Baruch〕de Spinoza,1632—1677):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唯物论和唯理论代表之一。主要著作有《笛卡儿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及由友人编入《遗著》的《知识改进论》、《伦理学》、《政治论》、《书信集》等。——编者、黑格尔的哲学,即是其例。这些哲学,各自留着若干积极的成果,在一定的限度内,现着进步的姿容。它们渐渐多带唯物论的内容,想用泛神论调和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最后像黑格尔哲学这样的哲学,方法上、内容上,全被唯心论颠倒了唯物论。    
    总之,未达成熟的阶级,在表明其身的某种进步的要求时,不少拿唯心论的言词说着。十九世纪初的唯心论,自然法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套理论,就是如此。他们是可以走到唯物论,却受着当时科学发达的水平所规定,而还不充分成熟的人。这里重要的是:这些哲学尤其是唯心论,它们的进步性,便常只达到一定的界限,同时,只连它们的这一有限的进步性,实在很多地方,也是基于自己的唯物论内容。    
    和社会生产力发达相结合的进步社会要素,要求对现实的正确认识,想发达生产力的阶级,必然要发展科学,他们因其对现实正确认识的要求程度,在科学方面,含着唯物论的内容。当人们想征服自然,提高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时,科学、哲学,就不能不是唯物论的东西。相反地,科学、哲学,如果属于想阻止社会进步,蒙蔽现实的正确认识的保守社会要素,就要成为唯心论的东西。因此,哲学就是反映社会诸关系的意识形态。只要懂得哲学自身的社会根源,懂得唯物论的认识论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根源,自会完全明了哲学史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那种关系。对唯物论和唯心论的社会根源的理解,和对它的认识论的根源的理解,是有联系的。    
    不管它是唯心论也好,唯物论也好,任何哲学,都不是当做完全虚伪意识看的意识形态,它们都是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客观的存在,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作媒介,向着人类意识的近似反映。既是这样,那就是社会诸关系的产物,是被社会、历史制约了的意识形态。因此,尽管是唯心哲学,“尽管它无疑地是一朵无果花,然而它却是生在人类的认识这棵活树上的无果花,这棵树是活生的、多实的,充满了真实力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见《哲学笔记》,第41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地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编者。唯心论当然错误了。但是,它并不是完全的虚言、妄诞,在我们的认识论中,没有根据的。其实唯心论在客观的认识过程中,有它自己的支柱。那末,为什么唯心论,不能不是保守的、反动的意识形态呢?只要理解了唯心论的认识论之根源,就会明白这个事实。    
    不消说,所谓认识,就是自然向人类的反映,就是客观世界的诸法则向人类意识的反映。然而这种反映,并不是固定了的、僵死了的东西,它是无限错综的过程,是一个分裂的过程,是一个运动。认识的这种运动,常是辩证法地进行着,也只有辩证法地,才能进行。正如所谓“为了更准确地跳出而后退。为了更好前进而退却”一样。这里,有分线,有合线。在这样错综的认识过程中,认识有从中离开客观的真理而飞去的可能性。    
    离开客观的真理,就是离开现实的飞跃,离开现实的飞跃,就是唯心论。人类在认识,便不能不“抽象”,可是这一“抽象”的过程中,含有唯心论的危险。这里,有着“思辨的构成之秘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原注。现实中存在一切,都有和普遍统一了的个别者,假若把普遍抽象地从个别割开,给它以客观的实在性的意义,认识便飞离现实——客观的真理,唯心论便成立。    
    “人类的认识,并不是直线(或画直线的),它是从环线体系中,无限地接近螺线的曲线作者原注:“列宁论唯心论之根据。”又曰:“僧侣主义:绝对化、神化。”——编者。这种曲线的任一断片、碎片、小片,都可转化为独立的完全直线(一面的)。假若见树不见林,这个直线就会导入泥坑,导入僧侣主义(这里,这个直线和支配阶级的阶级利害胶固地结合着)。直线性和一面性,僵直和化石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的盲目,所有这些,就是唯心论的认识论之根源。”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见《哲学笔记》,第411…412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编者


第一部分作为唯物论史的哲学史(3)

    唯心论是这样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有其根源的。因此,从唯物辩证法的见地看,哲学的唯心论,就是认识的诸特征、诸方面、诸界限之一,被一面地、夸大地、逸脱地(狄慈根)发展(膨胀扩大)得成为一种离开物质和自然而神化了的绝对。唯心论意味着僧侣主义,实是那样!哲学的唯心论(更“正确”地说,“更精密地说”),是经过人类无限复杂的(辩证法的)认识的暗影之一而走到僧侣主义的道路。作者原注:“《唯物论与经验论》。”又在引文中间一段上面批曰:“唯心论之片面化、抽象化。”——编者    
    就是说,唯心论,是把人类无限错综的认识的辩证法诸契机,一面地,逸脱地、形而上学地抽象化、绝对化了的作者原注:“评唯心论。”——编者。作为科学的哲学史,定要把唯心论当做这样的东西去把握,这并不是把唯心哲学的一切理论内容,看做无价值的东西,抛开不管,唯心论要在它自己历史中,把自己弄得日益完全化,日益丰富起来(那固然要基于科学的发展),它就不能不把唯物论的内容,愈多吸收进去。作为科学的哲学史,定要暴露这种关系。同时,定要从包含唯心论在内的全部哲学史中,读取认识的诸阶段,即范畴的发展。    
    我们从探明唯心论的认识论之根源上,把一个要点弄明白了,知道唯心论,就是把认识的种种契机之一,脱离自然而绝对化、神化了的东西,那就是僧侣主义。从这点说,一切唯心论,都是宗教的党羽,宗教的哲学拥护者。同时,一切唯心论的保守性、反动性,其所以和一切唯心论的中心社会要素,原是结合的,也正在于这点。唯心论一般的社会意义,正是从它的认识论根源上弄明白的。    
    唯心哲学和宗教直接结合着,它就是所谓“科学的僧侣主义”,就是被提高被清洗了的ProfessorProfessor,英文,指公开宣布其信仰的人。——编者的宗教。唯心哲学的保守的社会任务,只有从它和宗教(宗教通是保守的)的活泼结合上去把握,才能理解它的全貌。作者原注:“参看本书著者的另著《无神论》及《现代宗教批判讲话》,特别参看前书的第1部第1章第2节、第7章第2节,及后书的第1章第1节。”此两部著作手稿尚未找到。——编者    
    作为科学的哲学史,定要站在这一理解上,把哲学的历史,当做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史来叙述。可是这时候,最重要的是:斗争的胜利属于唯物论。黑格尔把唯心论体系的历史发展,认做真正的哲学史,其实从真正科学的哲学史看,哲学的历史不能不特别是唯物论的发展史、唯物论的完成史。这一事实,只要把它关联于逻辑和历史的唯物论统一看来,也可理解。    
    如果站在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一原理上,哲学的历史,就是逻辑学诸范畴(即世界认识的诸阶段)的历史发展,假若拿同样的情形就逻辑学说,那么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学,是“世界认识的总计、总和、结论”,是“思维历史(即科学史哲学史)的普遍化”。但是,唯物辩证法,一方面是认识论、逻辑学,同时又是世界观。因此,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整个唯物辩证法的哲学,成为“哲学的二千多年发展的成果”。    
    就是说,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它是从来一切科学和哲学的发展之历史的总计、结论、结果。然而它却不是简单地把以前的一切哲学,机械地聚集拢来,机械地综合起来,它是把以前的一切哲学、科学,批评地改造了的。就是说,辩证法唯物论的哲学,并不是如实地包含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唯心论的。    
    如果从辩证法唯物论的立场看,尽管是唯心论哲学,却也不是完全无价值的,当然是人类认识的发展之一环,有着它自己认识论根源。唯心论之所以完成自己,丰富自己的,基于它吸取了唯物论的内容。“一个唯心论者,批评别个唯心者的唯心论基础时,常是唯物论制胜”列宁:“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见《哲学笔记》,第313页,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编者,这点很重要。    
    如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的意特(Ideal)说的批评意特说,即理念论。柏拉图中期接受赫拉克利特的“一切皆流,天物常住”的观点,埃利亚学派的存在理论和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理论,进而建立了理念论,认为单个存在物是永恒不灭的理念,是第一性的实在。——编者,如康德对于柏克烈贝克莱,亦译柏克烈(Berkeley,1685—1753):英国哲学家,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主要著作有《视觉新论》、《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斐洛斯的三篇对话》等。——编者的主观唯心论的批评,如谢林对于费喜特费喜特,亦译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人的使命》、《论幸福生活或宗教学说》、《一切启示的批判》、《全部知识学的基础》、《学者的使命》等。——编者知识学的批评,如黑格尔对于康德、费喜特、谢林的批评等等,就是例子。    
    这样看起来,作为唯物论和唯心论斗争史的哲学史,就在于它特别是唯物论的发展史,辩证法唯物论——最彻底化、完成化了的唯物论——的成立史和发展史。唯心论的发展过程,也要从这种见地去阐明。    
    哲学史就是这种意义的唯物论史,换一句话,就是说,哲学史首先探明哲学及哲学发展的社会基础,从这中间把每个哲学,都作为人类认识的必然发展阶段去考察。这样,哲学史便和逻辑学结合着。    
    哲学史是一个意识形态史,可是这个意识形态史,定要把社会的契机和认识的契机,历史的契机和逻辑的契机,统一起来才行。    
    


第一部分哲学史的内在关联(1)

    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内在的关联。黑格尔把哲学史,认做理念之逻辑的、辩证法的自己发展。哲学的历史发展,并不像黑格尔所认定的一样,是纯粹逻辑的发展、继续。但是,哲学的历史,显示着内在的关联,却是事实。就是说,哲学的历史发展中,有着内在的逻辑。作者原注:“哲学发展之相对独立性,内在定律,内在关联,内在的逻辑。”——编者    
    例如,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历史,就是内在的逻辑发展。又如,近代从笛卡儿的二元论到斯宾诺查的泛神论哲学,这一发展中也显示着必然的内在关联。又如,从康德经费喜特、谢林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从黑格尔经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而完成的辩证法唯物论的成立过程,尤显示着哲学历史的内在逻辑。总之,我们从哲学史中,看见哲学的诸学说,在其历史发展上,内在地联结着,并看见一个学说是生出别个学说来的必然阶段。    
    然则哲学历史发展上的内在关联,究竟如何成立的呢?哲学是受社会的下层物质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这种哲学的意识形态一形成,一固定,就保持着一时的独立性,这是事实。可是这一种独立性,至多只是相对的东西,因之哲学史的内在关联之成立,不能不由各时代人们的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物质关联作媒介。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有关联地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