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1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选编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明清以来,关
于白蛇传说的戏文如清乾隆三年松江黄图铋的《雷峰塔传奇》,安徽方成培
的《雷峰塔》以及《义妖传》、《宝卷》等,内容情节基本以冯梦龙本为蓝
本。然而,冯本依据又是什么呢?这则传说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较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的蛇妖故事及崇拜龙蛇的民俗风尚,蕴
藏着白蛇传说的基础或“原先”。由于各人所依据的材料不同,说法略有差
别。戴不凡在《试论〈白蛇传〉故事》一文中查考了《净慈寺志》(杭州丁
氏八千卷楼刊本)记载:宋时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巨蟒,并出现过会变女人
的害人妖精。推论道:“雷峰塔正在净慈寺附近,《白蛇传》可能与这传说
有些关系。”罗永磷则认为,白蛇传说的“原先”可能是南宋时流传下来的。
据《清平山堂话本》所收辑的《西湖三塔记》云:南宋孝宗年间,临安府(今
杭州)奚宣赞清明节游西湖,一女孩白卯奴迷途被奚救回家。女孩的母亲白
衣妇酬谢他,于宴席间取人心下酒,又委身于他同宿半月。不久,白衣妇讨
厌宣赞,欲杀之食其心肝,两次均被女孩救出。奚侥幸回家,其叔父奚真人
得知此事,用道法破之。白衣妇为白蛇,女孩为鸡妖,黑衣祖母为獭妖。奚
真人化缘,造三石塔,镇三怪于西湖中。罗永麟在《论白蛇传》一文中,认
为白蛇传说就是据此,“为迎合市民阶层心理需要而改编成的”。
胡士莹在《白蛇故事的发展——从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谈起》中
主张白蛇传说“原先”的蛇妖故事不在宋而应上溯到唐。唐代传奇小说《白
蛇记》、《李黄》均描写了白蛇精,它们为后代白蛇传说奠定了基础。其中
一则说:唐宪宗元和二年,陕西李黄在长安市东遇见一个穿白色孝服的美丽
少妇,为其勾引,在她家里“一住三日,饮乐无所不至”,第四天回家,觉
得“身重头旋”,卧床不起,身子逐渐消蚀,最后只剩下一股血水。后来,
家人去寻那白衣美女的家,唯见一座空园和一棵皂荚树。听邻居说,树中常
有大白蛇盘踞,才知少妇为“蛇妖”所变。王骧根据镇江金山寺僧龙斗法传
说的历史记载,在《〈白蛇传〉神话的镇江一源》一文中断论,白蛇传说的
“原先”不仅在唐代已产生,而且镇江一源,“比较杭州一源的产生时期可
能更早一些。故事的情节也更为具体”。
也有的研究者从民族传统文化民俗风尚中寻找白蛇传说的渊源。陈勤建
《白蛇形象中心结构的民俗渊源及美学意义》认为,白蛇形象可以从远古民
族“人首蛇身”的图腾崇拜中窥见影子。《山海经》、《帝王世纪》、《竹
书纪年》等古籍记录了大量人蛇合体的形象,如“女蜗,古神女而帝者,人
面蛇身”,“燧人之世。。生伏羲。。亦人首蛇身”。伏羲氏系统的有所谓
长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
龙氏等等,都是一大群龙蛇。远古中华民族形成的民俗风尚组成的“活的历
史连扣”,蕴育、编织了后来的白蛇形象及其传说。
一些学者根据国内外的蛇怪故事,认为白蛇传说有中国基础,但其源头
是外来的。秦女、凌云在30 年代《中法大学》月刊2 卷3、4 期著文《〈白
蛇传〉考证》中说道:“白蛇故事,在中国民间,屋然是经常的流行普遍,
但决没有悠久的历史”,它的根基源于印度传到西洋和中国的Lamia 的故事。
中国的白蛇传“只不过是借印度流传的故事而把中国旧有的各种片段传说或
掌故组织起来,联系起来,使她成为一个有系统的有生命的活跃的故事罢
了”,“只不过是中国的旧闻和印度来的神话,结合起来而产生的一种意艳
的宁馨儿罢了”。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白蛇传说是由真人真事衍化而成的。1984 年5 月杭
州举行的白蛇传说学术讨论会上,有的同志认为过去收集到的凡人白蛇传故
事,一概视其为受戏曲影响后起的,因而不予重视,是不妥的,从白蛇传说
的内容看,与现实生活更为密切。据说上海还有许姓人氏,声称是白素贞的
后裔,其家谱上曾有记载,可惜家谱已毁于战火,无资料佐证。
(陈勤建)
妈祖为何成为海神象征?
妈祖,原名林默,后人尊她为灵女、龙女、神女,民间习惯上又称她为
妈祖,是宋代福建莆田湄洲的一位传奇式人物,也是世界闻名的中国“海神”。
相传妈祖出生在北宋建隆元年(960 年)三月二十三日。父帷悫,讳愿。
五代闽时,任都巡检(负责沿海治安巡逻的官员),母王氏,生一男六女,
妈祖即为其最小的女儿。自出世至满月,不闻哭声,因此取名为默。妈祖自
幼聪颖不凡,8 岁时进私塾读书,过目成诵、进步非凡。十岁时即信佛焚香
念经,早晚不懈。13 岁时常有一位老道士玄通往来其家,对林默说:“你具
仙骨,应得渡入正果”,于是授以“玄微秘法”。经依法修练,均能领悟要
旨。16 时尽“窥井得符”,通灵变化,能为人治病,并常渡海救助遇险船只,
于是闻名遐迩,人们尊她为“通贤灵女”。13 年后,即宋雍熙四年(987 年)
丁亥秋九月初九日,妈祖28 岁,别诸姐上湄峰最高处,白日升天而去。由于
神话传说中的妈祖生得神异,聪明过人,虽出身于仕宦之家,然却颇善于驾
舟泅水,勇毅超群,以行善为乐。她一生中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
涛骇浪中拯救过众多渔舟商船;且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己
任,因之世世代代受到沿海一带的渔民的爱戴与崇敬。
不过,有人根据史籍方志所记,妈祖“以巫祝为事”,“妃为里中巫”
等,来证明妈祖实为民间巫女,并非都巡检之女。也有的认为妈祖的父母,
正史中无明确记载,妈祖实际上是普通民女的神化,把神的出身和血统高贵
化揉合起来,是后人为提高对神灵尊崇的结果。还有人主张妈祖有如此广大
神力,显非普通女子所能,妈祖后来被封为天妃、天后,实即为水神、地祇
的代称,不必认为确有其人。按周立方先生的研究,妈祖应是个普通劳动人
民的女子,由于她的舍己救人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而受到广泛的尊崇;
更因其心地善良、智慧超群,关心乡里疾苦,好行善事,抢救海难,奋不顾
身,而赢得了人们的爱戴。封建统治的压迫,社会的动乱不安,是妈祖传说
被逐渐美化、神化的社会根源;同时,兴化(莆田)地区文化发达以及宋代
的奉道抑佛,也是妈祖传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湄洲岛屿,介于福州、泉州之
间,为海道要冲,拯救海难、解人危厄的妈祖,正是适应了这种需要而产生
的,其死后被尊为”海神”,也就不难理解了。
蔡尔鸿先生认为,宋朝泉州、莆田航海十分发达,湄洲也曾是一个重要
港口,然因海上航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于是企求神灵保佑的安全心理,更
成为人们的迫切希望,妈祖信仰因之应运而生,成为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在
宋代,道教曾一度占上风,阴阳学说在民间很流行,而阴阳学说则认为“天
属阳,地属阴,水在地上也属阴”;又“男属阳,女属阴,水神应为女性才
合适”,正是在这种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人们认为水在地上属阴,故水
神自然是属阴的女性,富有传奇色彩,以拯救海难为怀的妈祖正中其选。宋
代朝廷,为进一步统治人民,推行封建迷信这一“麻醉剂”,利用顺从民间
信仰、加予赐封,从而使原先只在莆田地区沿海建庙信仰的妈祖崇拜,得以
公开推广扩大开来。特别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 年),路允迪奉使高丽安然
返国后,船中有莆人李根向朝廷奏陈系妈祖显灵相助,请求封赐,于是宋廷
即赐封妈祖顺济庙额,得到了公开承认与推广,历元至今,逐渐成为全国性
的信仰。这其中的推广发展媒介,除来自朝廷的不断加封,达官显贵与富豪
的献地立祠创庙外,还有如下传播媒介:
首先是船员、渔民和海商。妈祖既是一位公认的海神,故凡与海有关系
的人们,就必然是妈祖信仰的虔诚信徒,在科学不甚发达的当时,海上航行
对神灵的寄托祈祷,以满足精神上的需要,是人们的普遍心理。故船员、渔
民、海商足迹所至,就会建造更多的妈祖宫庙,出现更多的妈祖信徒。如创
建于元泰定三年(1226 年)的天津天妃宫,后来竟成为全国三大天后宫之一。
明代以降,妈祖信仰更进一步向我国沿海地区,甚至海外各地传播,如美国
西太平洋的檀香山、旧金山也都建有妈祖宫庙。郑和下西洋、郑成功开发台
湾,均有大批船员是妈祖信徒,这也就是对外传播的媒介。有清一代,地处
海岛的台湾商人,在取得一定经济实力之后,也认为是海神保佑的结果,因
之捐资兴建天后宫,遂成风气,越建越多,建筑也越来越壮观。
其次,封建王朝的褒封和上层人物的推崇,更是妈祖作为中国海神得以
迅速推广的关键。从妈祖诞生的宋朝起,经元、明、清历代帝王的数十次褒
封,如南宋王朝褒封妈祖尊号就达14 次之多。妈祖从“夫人”、“天妃”、
“天后”,直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如无封建统治者的这般极
力推崇,显然也就难以推广的。正如台湾学者林明峪先生所说,“这种受帝
王尊崇、上行下效的结果,使妈祖的信仰圈子更为扩展,造成更广大的香火
气象,而无人不知不晓的局面的形成,实有赖于帝王的带动作用”。
再次,华侨也是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媒介。众所周知,福建华侨人数
众多,他们远涉重洋到国外经商谋生,均得冒生命危险,才能到达目的地,
于是祈求神灵保佑,旅途一帆风顺,乃是大家的共同心理,妈祖自然会成为
他们海上航行的保护神,华侨一旦经营发家致富,均认为是妈祖神助的结果,
于是建庙祭祀自不待言,华侨无形中也就成为妈祖信仰向海外传播的天然使
者。如马来西亚,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天后宫35 座,时至今日,香火还很
旺盛,尤其是1985 年竣工的吉隆坡天后宫,费时五年,其建筑之壮丽,堪为
全马来亚建筑之冠。再加上林氏宗族成局的积极传播,迁居台湾、日本及至
东南亚,妈租信仰更达到登峰造极。如台湾的妈祖庙共有500 多座,大多与
林氏宗祠设在一起。日本鹿儿岛片浦的妈祖神像,相传也是明末莆人林北山
从湄洲祖庙请去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台湾、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又再次掀
起了“妈祖热”,纷纷不远万里上湄洲岛朝圣行香、旅游观光,人数多达十
万人次以上。加上明清以来,我国沿海北到京、津、鲁、江、浙、沪,南到
广东、海南所建的众多妈祖宫庙,遂使妈祖成为统领四海的最高海神,她的
名字又伴随漂洋过海的侨胞传到世界各地,成为颇具世界影响的中国海神的
象征。
(林树岭)
田螺姑娘的传说是怎么来的?
在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流传着一个“田螺姑娘”的美丽动人的故事。
故事大意是:有一个以打柴为生的单身汉,有一天从山上回家,发现有
人为他准备好饭菜。第二天,他提前回家观察,发现从水缸中跑出一只大田
螺,田螺壳张开后,跳出一个美女,年轻人藏起了田螺壳,原来这田螺是他
祖先养育的,为了报恩,所以为他准备饭菜。壳被藏起来了,不能变回去。
只好留下与年轻人成婚生子。可是当他们的孩子长到六七岁时,一起念书的
同伴讥笑他母亲是田螺精,孩子回到家,告诉了母亲,田螺女十分气愤,向
其夫索回田螺壳,然后就不见了。
其实这个故事很早就开始流传了。如南北朝时人所撰的《搜神后记》中
卷五记载,那青年单身汉名谢端,而田螺女也自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
天帝哀卿少孤,使我权为炊烹”。“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
去”。这个神话故事在南朝祖冲之著《述异记》、宋洪迈《夷坚志》,以及
南宋孝宗时人辑的《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五引《坡诗注》等均有记载。
唐朝皇甫氏所著《原化记》记述的田螺女故事与上述诸书略有差异,青
年单身汉由谢端变为吴堪,故事略谓:吴堪得一白螺,白螺变为美女,助其
炊食。县宰欲图其妻,先索虾蟆毛及鬼臂两物。后乃索蜗斗,妻牵一兽形如
犬者以致之,兽食火而粪火,“宰身及一家,皆为煨烬,乃失吴堪及妻”。
明朝冯梦龙所著《情史类略》卷十八“白螺天女”条中也有类似记载,所不
同的是其中吴堪说成是常州义兴人,吴堪也不再是个砍柴为生的樵夫,而是
一名性恭谨顺从上司的县吏。
与流传于江浙一带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大同小异的是我国许多地区都有这
种人与异类结缘而生活变得美好幸福的故事流传。
例如广东省东莞县流传着蛤蜊姑娘嫁给单身渔夫的故事,四川省重庆地
区以及山西省一带则流传狐狸精与人成亲的故事。而在天津以南的运河地
区,则流传着杨柳青年画中的美女从画中走出与人间的男子结成良缘、成家
立业的民间故事。
所有的这些传说故事中,主人公都是特别贫苦或者比较贫苦的男人,在
做饭菜、生孩子和成家立业等事情上,都是借助于异类变化的女人的力量,
使日子富裕起来,又由于上帝的怪罪或某种注定的命运决定,缘分尽了而离
去。
民俗学家普遍认为,这类田螺姑娘的故事传说统称为“异类求婚传说”,
也就是异类化为美女暂与世人结成奇缘的故事。
那么,为什么在我国广大地区会普遍流传着这类异类化为美女,向人间
男子求婚的故事呢?
一种意见认为,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长期
黑暗的封建统治使贫穷的处于下层的劳苦群众看不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