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

第47部分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第47部分

小说: 中国文化史500疑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也有可疑之处,该书卷二十四天平宝字七年(763 年)五月戊申条说,在
天宝七年渡海失败后,由于随行的日本僧人荣睿亡故,鉴真因此而“悲泣失
明”,陈垣的后人陈智超对鉴真失明一事也表示怀疑。他认为《续日本纪》
所记载的鉴真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鼻辨药“一无错失”,或许可信,但
仅凭记忆力来校正数百万言的经论而一字不差,倒可使人有理由怀疑他是否
真的双目失明了。(陈智超《跋及致廖世功(叙畴) 
函》,见《社会科学战线》1980 年第4 期)日本学者田中块堂和安藤更生认
为,《唐大和上东征传》所说的“眼光暗昧”是指鉴真患有老年性白内障。
安藤更生解释说,“胡人言能治目,请加疗治”,是鉴真请了阿拉伯医生施
行针拨法治疗,由于手术后的感染,病情恶化,即所谓“眼遂失明”,但还
能分辨出字迹。田中块堂认为,鉴真到日本时尚未完全失明。
这些根据为数不多的现有史籍,对鉴真的眼睛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和解
释,向我们揭示了一个谜:鉴真和尚的眼睛在第五次渡海后失明了吗?如果
失明,是为何而失明的,是“途中双目发炎,视力减退”疗治不当而失明呢? 
(汪向荣《鉴真》)还是“因长年跋涉,身染重病,以致双目失明?”(吾
闻《鉴真》)或是“因中暑毒,致使双目失明?”(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
流史》)什么时候失明的?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要解开这个谜,还必须继续
发掘中日双方的有关史料。据陈智超介绍,日本正仓院中现在保存着一张《鉴
真书状》,据说是鉴真的借书条。借书条上的书法为唐人风格,值得注意的
是,书法字迹端正整齐,并有涂改重写的地方,而且位置竟完全与原字相合,

这是一个盲人所能做得到的吗?如果这张借书条确系鉴真的真迹,那么这倒
可作为鉴真眼睛未瞎的物证。
(黄显功) 
郦道元生于何年?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
学家和文学家。郦道元出生于一个世代士官家族,其父郦范是北魏的显要官
员,曾任青州刺史、尚书右丞等职,爵位从男爵、子爵直到公爵。道元幼年
随父赴任。父去世后他继任其爵位,被封为永伯侯,历任太尉掾、侍御史、
冀州镇东府长史、颍州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
侍中兼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在任关右大使时为雍州刺史萧宝寅所害。
郦道元晚年时撰有《水经注》40 卷,是一部具有极高文学价值的地理巨著。
由于史载简略,对郦道元的生平事迹资料疏缺。《魏书》、《北史》郦
道元传中,均不载其生卒年代,因而对郦道元一生中的重要问题一直未能得
到很好的解决。明清以来,研究《水经注》不乏其人,唯独对其作者缺少系
统的探索,以致他的生年至今还是个谜。其实搞清郦道元生年对研究他的经
历、思想、学术等方面都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的人还
不多。目前各种辞书、专著、人物传记和报刊中,凡述及郦氏生年时都打上
问号,当然学术界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说法是清末民国初杨守敬认为道元卒于北魏孝昌二年(526 年), 
年42,上推生于太和九年(485 年)(见《水经注疏·巨洋水》),另一种
说法认为郦道元的父亲郦范约生于北魏神麔初(428 年),男子30 而娶,10 
年而字,从而推测道元生于皇兴元年(467 年)(丁山《郦学考序目》,中
央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32 年)。还有一说认为史载郦范太和中任青州刺
史时道元为总角之年,假定郦范任职于太和二年(478 年)至太和十二年(488 
年),则总角之年如在三四年,推断道元生于和平六年或皇兴元年(466—— 
467 年),如在十年左右,则生于延兴初年(472 年左右)(赵贞信《郦道元
之生卒年考》,载《禹贡》七卷一二三合期,1937 年)。也有以道元生年为
北魏皇兴三年(469 年)说(日本1955 年出版《世界历史事典》23 卷)等。
上述几种说法,以赵贞信之说在学术界几成定论,在我国的公开出版物
中有关郦道元的生年均采用此说,如《辞海》:“郦道元(466 或472?)”; 
侯仁之、黄盛章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水经注”选释的说明中:“至
于道元生在何年,史无明文,据推求或在北魏和平六年(465 年),或在延
兴二年(472 年),享年五十六岁或六十二岁。”直至1980 年赵永复发表了
《郦道元生年考》(载《复旦学报》历史地理专辑)一文,提出不同看法。
认为杨守敬谓道元卒年42 岁,上推其生年为太和九年有误。据《水经·河水
注》道元自叙太和十八年(494 年)任尚书郎,曾随高祖北巡,依杨说道元
生于太和九年,时年仅10 岁,显然是不正确的。丁山之说原系推测之词,论
据较薄弱。赵贞信之说主要的根据是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但他所考据郦
范可能任青州刺史前后达10 多年,考虑到对道元总角估计也会有出入,因
此,郦道元的生年前后就要相差更多,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够精确。文章对太
和共二十三年历任青州刺史的人逐加考证,从而确定郦范任青州刺史的时间
为太和八年(484 年)至太和十二年(488 年)间,比赵贞信之说前后缩短七

八年,另对郦道元总角之年(古人在未成年前儿童之称谓)加以论证,据《水
经·巨洋水注》:“先公以太和中,作镇海岱,余以总角之年,侍节东州, 
至若炎夏火流,闲居倦想,提琴命友,嬉娱永日,桂笋寻波,轻林委浪,琴
歌既洽,欢情亦畅。。。”这时道元正是少年时期,杨守敬以道元总角之年
为15 岁,赵信假定为十四五岁,与实际情况相差不远,但哪范任青州刺史约
4 年,因而要确定道元15 岁时是在郦范任职之初或任职之末。据《水经·灅
水注》、《魏书·穆罴传》等,道元任尚书祠部时与宜都王穆罴同拜北郊, 
其时间约在太和十四五年,郦道元15 岁时似在郦范任职青州之初。如在任职
青州之末,太和十五年时道元尚未成年,不可能任尚书祠部之职。据上得出
郦范在太和八年至十二年间任青州刺史,如太和八年时道元为15 岁,由此上
推,当生于皇兴四年(470 年)左右。这一说法提出了郦道元生年的确切年
代,是以前所不曾有的,但能否推翻赵贞信几十年来的传统说法,尚需经学
术界的认可。有人就不同意用总角之年用以推定郦道元的生年。陈桥驿在《郦
道元》(载《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一文中指出:郦
道元生于何年,历史上没有记载,由于“总角”一词泛指童年,并无确切的
数量概念,所以无法由此推算他的出生年代。历来不少撰述,都曾引过这一
段文字(按指上文所引《水经·巨洋水注》载郦道元“总角之年”的材料) 
推测郦道元的生年,其实都并不可靠。虽然作者没有提出郦道元当生于何年, 
但显然他是不同意以上诸说中推断的观点的。由此,在没有发现新的材料之
前,用确凿的证据,提出一个比较符合郦氏生年的实际情况,真正揭开1500 
多年前的谜底,恐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王天良) 
王羲之终老何处?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博采众长,精
研体势,自创妍美流变、遒逸劲健的书体,被历代书法家尊为“书圣”,他
在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三月上已日兰亭修禊时所作的《兰亭集序》,成
为我国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在兰亭聚合后两年,王羲之因不受朝廷重用,即
“称病去郡”,而尽山水之游(《晋书·王羲之传》)。然而,工羲之“去
郡”以后终老何处,因史籍语焉不详,史家持论不一。
部分学者认为,王羲之南徙至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时,正值绍兴鉴
湖水利工程发挥作用的全盛时期,其时,绍兴土地垦殖,农业发达,山青水
秀。因此王羡之被这里的山水风情所吸引,曾吟出“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
游”的千古名句。其后,又在此任会稽内史数年,从而得以有机会尽情地享
受这里的自然美景。王羲之决心终老山阴是情理中事。王羲之七世孙、隋初
高僧智永,就因其先祖墓在绍兴云门山,为便于拜扫,便从永欣寺移居云门
寺(《绍兴县志》)。作为王氏后人的智永,其书艺在当时亦堪称大家,尤
其是在技法上创永字八法,对书法的贡献甚大,后人评介其书法说:“以羲
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宣和书谱》卷十七)。作
为书法家的智永所祭祀的先祖当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无疑。智永移
居云门寺,可证王羲之终老于山阴。持异议者提出。所谓王羲之因慕稽山鉴
水而决心终老山阴,乃是臆测。因为王羲之所赏叹的地域范围不仅限于山阴, 
还包括今日的嵊县、新昌等地。智永所谓之“先祖”,虽则是可能包括王羲

之在内的智永父辈以上的祖父、曾祖等,但因未言明为谁,就不能据此断定
其所言之墓即为王羲之之墓。
另有部分学者据宋《嘉泰会稽志》,认为王羲之非终老山阴而是在诸暨
苎萝。该志卷六载,王羲之“墓在(苎萝)山足,有碑。孙兴公为文,王子
敬所书也”。据《晋书·孙楚传附绰》载:“温、王、郗、庾诸公之薨,必
须绰为碑文,然后刊石焉。”孙绰是王羲之好友,有孙绰所作之碑文,又与
正史所载相合,当属可信,况《嘉泰会稽志》是南宋著名诗人、浙东史学派
代表人物陆游主持编纂,其史学价值历来评价甚高。然而,有人认为《晋书》
所言之“王”姓者不能妄断就是王羲之,也可能是王羲之的父辈王旷、王异, 
昆弟彪之、兴之,或子侄辈徽之、越之等人,甚至包括了与王羲之“不洽” 
的王述等。总之,凡是当时与孙绰友善的王姓贵族、闻人都有可能。还有些
持王羲之生卒年为321—379 年的学者指出,孙绰早王氏9 年去世,王羲之不
至于在孙绰生前就请他为自己写好碑文。因此王羲之终老诸暨苎萝说不足
信。
近年来,倾向于终老嵊县金庭说的学者较多,学者们指出此说可信的理
由是:一、可据的史料较多。唐人裴通在《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中说:” 
(王羲之晚年)家于此山,书楼墨池,旧制犹在。”白居易《沃洲禅记》中
载,越之金庭,“高士名人许玄度、孙绰、王羲之等十八人或游焉,或止焉”。
《浙江通志·名胜》载:王羲之好友许询(玄度)闻知王氏隐居金庭,特从
萧山迁来嵊县与王羲之为邻,卒葬于邻金庭的孝嘉乡济庆寺。因而李白有诗
云:“此中久延伫,入剡(嵊县古称)寻王许(《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诗中所指“王、许”该是指王羲之与许询。此外,宋人高似孙撰《剡录》卷
四载:“金庭洞天,晋右军王羲之居焉。”又云:“王右军墓,在县东孝嘉
乡五十里”。此后历代县志均有类似记载。王氏第47 世孙王鉴皓主修的《金
庭王氏族谱》也载:公元361 年,王羲之病逝,子嗣以“右军爱金庭之胜, 
胥宇于此,遂埋王于居宅之旁”。王氏5 世孙衡念先祖崇佛道,舍王宅为金
庭观。《族谱》指明王羲之乃“自琅琊迁会稽、自会稽迁金庭之祖”。二、
惟金庭至今留有遗迹。今金庭观旧址右端,还有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 
王氏裔孙秀清所建的王羲之墓道和碑坊,观后墓前还有明弘光年间立的墓
碑。金庭观今存山门、大殿及古柏。在金庭及其周围乡村,至今仍流传有关
王羲之晚年隐居金庭的传说。金庭附近有许多地名据传与王氏有关。如华堂
乡(村)、灵鹅村、王罕岭等。今新合乡有十几个自然村以王姓为主,多自
称王羲之后裔。三、王羲之生活在佛道鼎盛之时,当时的官宦、世俗学者也
多精通佛道,崇尚隐逸。王羲之与当时高僧竺道潜、支遁、白道酞等交往甚
密。竺道潜亦琅琊华族王氏出身,与王羲之父辈有交,曾隐居剡山30 余年之
久,其所居乃当时佛道修行者的中心地。支遁亦在沃洲(今新昌,原属剡县) 
小岭建寺院,教导僧众百余人。而金庭亦在当时被称为道家第七十二洞天。
王羲之崇尚隐逸,又为便于与高僧交往,其辞官后选中金庭为归隐终老之所
是很有可能的。
有人对嵊县金庭说则持有异议,如,所谓的王氏《族谱》不尽可信,为
何正史不收其碑文,本传也不见载?墓中出土的砖为何是梁大同年间的?等
等。但是,嵊县金庭墓穴犹存,谱牍可稽,王姓后人甚众,史籍记载亦最多, 
因此,王羲之终老金庭说,近年来颇有为众所认同之势。国内外许多专家、
书家前往墓地瞻仰,中央电视台也播放过重修的墓地全景。尽管如此,金庭

说仍未是定论。因而,金庭王羲之墓地至今仍只是一个县级文物保护点。
(金泽民) 
黄宗羲因何东渡日本? 
东渡日本,是黄宗羲生平行事中一段不可忽略的经历。然而,由于黄宗
羲在其传世的著述中,对其东渡日本的缘由鲜有涉及,因此引起后人争议, 
迄今仍悬而未决。
雍、乾间学者,黄宗羲的学术传人全祖望最早提出黄宗羲东渡日本“乞
师说”。南明鲁监国政权临近覆亡之时,曾数次遣使日本,乞师求援,全祖
望认为黄氏参与其中一次“乞师”之行:“是年(顺治六年),监国由健逃
至翁洲,复召公(黄宗羲)副冯公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公为赋
《式微》之章以感将士”。(《鲒埼亭集》卷十一《梨洲先生神道碑文》) 
近世学者梁启超则持“避仇说”。梁氏考订黄宗羲东渡日本的时间在顺治元
年。这一年,南明弘光政权在南京建立,阮大铖重新得势,便重修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