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游之长生不老-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啵跷醋阄贰hさ镁逋颍宰阒浦附鹇牵 比ǜ浔吃唬骸肮溲灾链耍鹾瞎滦摹W硬肌⒃碇钊烁鞴似拮樱炙铰牵钍欢狼溆胱泳从牍峦颂煲郧涠嗽薰乱玻∥逋虮炎浜希蜒∪蛉耍⒘浮⒄骄呔惆臁G溆胱泳础⒊坦阍谇胺ⅲ碌毙⑷酥冢嘣刈柿福浜笤G淠馨熘叱暇觯忮瞬蝗缫猓慊咕凸拢碌庇朊系戮鲋!彼煲灾荑ぁ⒊唐瘴笥叶剑氡覆⒘δ娌伲灰月乘辔蘧N荆铰浴�
2.关于赤壁之战的总体规模主要有三种不同看法。
'不是一次大战,而是小规模的战役说'尹韵公持此说。
尹韵公认为:赤壁之战不是一场大决战,而是小规模的遭遇战,理由如下: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五千轻骑在长坂击败刘备后,继续南下,直趋江陵,缴获了大量作战物资。于是乘船东下,不期在赤壁突然同数量上占优势的孙刘联军相遇了,发生了赤壁之战。由此可见,这次战争是在紧迫的时间内发生的,古代交通运输困难,曹操纵有天大的军事才能,也无力完成一次大规模的军事结集。这就从时间上排除了发生赤壁大战的可能性”。再从军事角度看,“曹操征荆州之时,正值南方暑热季节,强行军的劳累使部队染上了可怕的疾疫”。“作为三国时代杰出的军事家曹操难道会在明显的事实面前主观行事,把一群群疾病之夫驱往赤壁,同孙、刘联军进行一场大决战吗”?此外,“再从赤壁之战以后的情况看,也可以说明它不是一场大战”。“历史上著名的大战役,一般都是战争双方倾全力进行的战略决战,而战败的一方或是以军事上的崩溃导致政权的倾覆”,“或是一蹶不振”,但“赤壁之战后的第三个年头,曹操又发大军征讨汉中。”如果真有赤壁大战,曹军是“不可能在三年内恢复生机,再次投入远征的”。不过,“赤壁虽然没有大战,但小战却发生了。正如上面所说,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从而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场遭遇战。1
'赤壁大战说'史学界大都持此说,以韩国磐、卢专、王陵、王泓等为代表。
韩国磐在大量引文博证的基础上认为:“司马光在编著《资治通鉴》时,并没有渲染夸大,把本来是小的战争夸张为赤壁大战。赤壁之战是中国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在司马光以前的史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赤壁之战之所以是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不仅古代史书中早已如此记载,还由于这次战争确实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白这点,首先要知道当时荆州的重要地位”。“荆州是当时关键性的要地”。三方都欲“取荆州”。“所以,当时形势决定了赤壁之战是一场重要的战争”。“再从赤壁之战的特点来说,它是中国史上一次著名的火攻”。“同时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正因为赤壁之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又是火攻致胜的典型战例,更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而著称,因此,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战争”。2
卢专认为尹韵公关于赤壁小战的看法值得商榷,因为“参加赤壁之战的曹军,即使不是曹操在荆州的全部兵力,也是大部分的主力,而不是区区之众”。首先,“从时间上看,曹军完成这次大规模的军事集结是完全可能的”。“赤壁之战是十一月份发生的,这就是说,曹操从长坂之战到赤壁之战,中间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曹操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调兵遣将,完成军事集结”。其次,“从军事角度上看,曹操无论是否注意到疾疫的严重性,都不会只用五千人去和刘孙联军决战”;“虽然,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他多次以少胜多,但用五千人去征服‘据有六郡,兵精粮多’的东吴,有可能吗?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不会这样做的,更何况曹操呢?”再次,“从赤壁之战前后的情况来分析,也可以看出它不是小仗而是大仗。曹操占领江陵后,分水陆两路大军东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如果曹操率领的军队只有五千,连操纵这一千艘战船的人手都不够,又怎么作战呢?”“赤壁战后,双方在荆州的力量对比也说明曹操受到了很大挫折。赤壁之战以前,曹操拥兵二十多万,形成对孙刘联军的绝对优势。战后曹操在荆州力量削弱,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尽管赤壁之战没有导致曹操政权的倾覆或一厥不振,并不等于说赤壁之战的规模不大,意义不重要。”“赤壁之战确是一场大战”。3
王陵、王泓分别从“曹操的战略目标”、“曹操的兵力”、“曹军的急疫”、“战争的结局”四个方面论证了赤壁大战。仅从战争结局方面,他们就提出三条理由说明“赤壁之战是场决定形势的大决战”。“其一,赤壁大战可以说是曹操战争史上的转折点。公元208年以前,曹操利用北方军阀的矛盾和弱点,个个击破,以弱胜强,虽有局部失败,但终于运筹帷幄,完成了统一黄河流域的大业。赤壁之战以后,他转入了保守阶段。虽与孙权战于合肥,与刘备争于汉中,互有胜败,没有决定性的胜利。汉中失于刘备,南中成了吴土,所谓一世之雄,也只能与孙、刘鼎立,仍然是个雄才不展的军阀!这次战争一直影响了半个世纪以上历史,使国家处于完全分裂状态”。“其二,赤壁之战的直接后果则是,孙权稳坐江东,割据成了定局;刘备占了荆州江南数郡,‘流寇’成了‘坐寇’,曹操心腹之患日深。曹操只占了襄樊,大胜变成大败”。“当时曹操不但不能在长江上再与孙刘决战,而且四川已落到刘备手中。如果赤壁之战是一次小挫折,曹操能容忍金苹果被人摘掉吗?”“其三,曹操想吞并南方,然后灭汉称帝,这大概无人怀疑。但是从建安十三年,到建安二十五年,其间十二个年头,曹操再没有过对孙、刘集团进行过决战,其原则就是赤壁之战失败惨重,影响深远”。4
持此说者还有范文澜、谭绍鹏、张国光等。
'赤壁之战应为乌林之战说'此说对前二说均取否定态度。万绳楠为代表。
《三国志…李瑜传》有“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之句,万绳楠由此以为“赤壁之战是遭遇战,曹军不利。‘引次江北’,即引次乌林。‘瑜等在南岸’,即在赤壁。真正的战争(火攻),是后来在北岸的乌林打的。无怪乎孙吴要说‘破操乌林’了”。“如从唐朝算起,‘赤壁之战’讲了一千多年这个名称是不科学的,容易引起误会。科学的应是孙吴时候的人曾经说过的乌林之战”。5
2.关于双方兵力强弱问题一般认为孙刘联军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是五万人,其中孙权的兵力三万,刘备的兵力一万,刘琦的兵力一万,历来无人对此发生怀疑。而曹操投入赤壁之战的兵力是多少,则说法不一,主要存有五种不同看法。
'号称八十万,实际五十余万说'此说以吕振羽、《毛泽东选集》注为代表。
吕振羽指出:“赤壁之战开始时,曹操带了八十三万人马,(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大,估计是三十多万),以及刘琮投降的二十来万水军,来势很猛”。
《毛泽东选集》注指出:“公元二○八年,曹操兵五十余万,号称八十万,进攻孙权。孙权和曹操的敌人刘备联合,出兵三万,利用曹军有疫疾,又不习水战,用火攻烧曹操船只,大破曹军”。6
'号称八十万,实际三十万左右说'谭绍鹏、李恩普等持此说。
谭绍鹏指出:关于曹军兵力是多少?“曹操给孙权的信说是八十万,目的是恐吓,难免有夸大。周瑜的分析是‘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亦七、八万’,共二十多万,亦是缩小数字以宽慰孙权。允执其中,少不了三、四十万”。7
李思普基本上持此说,他指出:“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占据幽、青、冀、豫、徐、并、兖和司隶(今河南洛阳一带),拥兵数十万,特别是公元207年北征三郡乌桓单于,彻底消灭了袁氏残余势力,基本稳定了北方和辽西一带,遂乘胜挥戈南下,企图一举消灭荆州刘表和江东孙权,统一天下。形势迫使孙权、刘备结成联盟,公元208年共抗曹军于赤壁。这次战役,曹军将近三十万人,号称八十三万大军,而孙、刘联军只有五万左右,处于劣势。结果曹操却招致惨败,引兵北返”。
'号称八十万,实际二十万以上说'张耀枢、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韩国磐等为代表。
张耀枢指出:“曹军不费气力就占领荆州,并且获得刘表的水军,拥有二十万人以上的兵力,号称八十万人,水陆大军从江陵顺流而下,矛头主要向着江东的孙权,这时曹操在军事上占着很大的优势,战略上居于主动地位”。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指出:“曹操在长坂打败了刘备以后,占领了荆州的江北地区。他在江陵写信给孙权,说他率八十万大军要与孙权‘会猎于吴’,进行恫吓”。“孙权召集部下商议”后,“才断然下了联合刘备共同抗曹的决心”。“曹操率水陆军由江陵顺江而下,与孙、刘联军相遇于赤壁,于是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这时,曹操大约有军队二十几万人,号称八十万,孙刘联军只有五万人,从数量说,曹操占绝对优势”。
韩国磐指出:“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中,一再提到这次战争。据周瑜所说,曹操所率中原军队十五、六万人,得刘表降军七、八万人,合计约二十三、四万人。孙刘联军不过五万人。以五万人战胜二十多万人,故亦因以少胜多而著称”。8
史学界大都持此说,如范文澜、郭沫若等。
'曹军五千人说'尹韵公持此说。
他认为:“曹操占领荆州后,以江陵有军实,恐为刘备据之,乃释辎重,亲率大军抽出的骑兵五千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在当阳长坂追上了刘备、诸葛亮等人,一阵冲杀,刘备战败。恰巧这时鲁肃至当阳,他劝说刘备改奔孙吴。刘备当即派诸葛亮随鲁肃往柴桑会见孙权,双方结成联盟。孙权马上派遣周瑜、程普等率水军三万佐刘备还击曹军”。所以说赤壁之战“是五千而不是八十万曹军同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9
'曹军在二十万以内但水军兵力有可能少于孙、刘联军说'施丁持此说。
施丁认为:说曹军仅五千人投入赤壁之战“这种可能性似乎不存在”,因为“一方面,古代史籍上关于曹军众多而孙刘联军寡少的记载较多较明确,不可忽视;另方面,曹军从江陵顺江东下到赤壁作战,在时间上并不紧迫”。“又按史籍所记,赤壁之战时,曹军大队人马确已到了赤壁、乌林区”。“但是说曹军仅五千人投入赤壁之战虽然不大可能,而其二十余万兵(北兵十五、六万及荆州璋兵七八万)也不可能全部投入此次战斗”。因为“曹军占了新野、襄阳、当阳、江陵等地,自然要安排将兵镇守,而且人数少了还不行,可能要分出几万人马。我估计,曹军东下的水陆两路人马可能在二十万以内”。“还应该指出,曹军的水军兵力有可能少于孙、刘联军的水兵”。所谓“操既有荆州水军十万”,“肯定是个夸张的数字”。而实际“恐怕水军超不出三万,而且赤壁之战前几年内,荆州江夏太守黄祖所率的水师多次败于孙权的水师,说明荆州水军兵力尚不如孙权的水军”。“赤壁之战时,荆州水军既有往年黄祖败亡之失,又有刘琦万人离去;而孙权水军往年既有所增强,近日又有刘备、刘琦兵力的联合,那么孙权兵力多于曹操所有的荆州水军是可以肯定的。”所以“赤壁之战,就双方总的兵力来说,曹军众,孙刘联军寡,是毫无疑问的;但就其中训练有素及经过水战考验的水军来说,曹军少,孙刘联军多,倒是很可能的”。10
3.关于曹操兵败赤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种不同观点。
'多种因素说'此说以范文澜、刘勉之等为代表。
范文澜指出:赤壁之战,曹操“军力占绝对优势”。“但曹操军有不少弱点:(一)荆州兵被迫投降,军心动摇,而水战主要依靠荆州兵;(二)北方兵不习惯南方水土,战斗力削弱;(三)曹操军后方不巩固,特别是马超、韩遂等军割据关西,威胁许昌。这些都是军事上的弱点;(四)朝官中有不少士族反对曹操”。“这是政治上的弱点”。“曹操军存在着这许多弱点,只宜速胜,不能持久。恰巧刘琮投降,曹操不战大胜,滋长了骄慢心,以为自己强大必胜,孙权,至少是孙权的部属,一定会来投降,军事部署上暴露了可败的空隙”。结果孙、刘结盟,“用火攻法大破曹操军”。
刘勉之认为:“二○八年曹操入荆州,得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周瑜指出曹操冒用兵四患:一、北方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曹操后方受威胁;二,青徐步兵,不习水战;三,天气盛寒,马无藁草;四,北方士众,不服水土,必生疾病。自请领精兵三万人,进往夏口,攻破曹操”。“周瑜部将黄盖献计诈降火攻,曹操船舰相连,首尾相接,正好东南风急,黄盖放船同时发火,延烧岸上营房,烟火涨天,曹军大败”。11
'曹军“疾疫”说'此说以尹韵公、李友松、季始荣、田树仁等为代表。
尹韵公指出:“曹军征荆州之时,正值南方暑热季节,强行军的劳累使部队染上了可怕的疾疫”。“曹军大多数人,病倒的病倒,病死的病死”。所以说“曹操在赤壁失利主要不是被击败,而是军队遇疾疫,迫使曹操烧船主动撤退”。还是裴松之说得好:“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