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图说-开国大帝 >

第2部分

图说-开国大帝-第2部分

小说: 图说-开国大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亲自向王翦赔礼,命他率60万大军再次伐楚,双方在陈(今河南淮阳县)相遇。王翦按兵不动,以逸待劳,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与交战,项燕只好率兵东归。王翦趁楚军退兵之机,挥师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市)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次年,秦军乘胜进兵,俘虏楚王负刍,攻占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市),设置郢郡,楚国灭亡。    
    五国灭亡后,只剩下东方的齐国和燕、赵的一些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率军歼灭了辽东燕军,俘虏燕王喜,回师途中又在代北(今山西代县)俘获赵国余部,然后由燕地乘虚直逼齐国。齐王建慌忙在西线集结军队,准备抵抗。公元前221年,秦军避开两线齐军主力,从北面直插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在秦国大兵压境的形势下,齐王建不战而降,齐国灭亡。至此,秦王嬴政用了10年时间消灭了战国六雄,从此华夏重归一统。    
    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秦国在战争中的战略、战术运用得恰到好处。在战略方面,秦王嬴政在位时期,继承历代秦王发展农业和军队的政策,国力富强,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供应战争,在战略上处于进攻态势,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相继灭掉诸国。在战术上,秦国执行了由近及远、先弱后强的方针,首先灭掉了毗邻的弱国韩、赵,然后从中央突破,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的后顾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这种战术运用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具体战役中,秦国运用策略正确,如在灭韩、赵的战争中,根据具体情况,而不是完全机械地按“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既定方针,而是机动灵活———赵有机可乘则先攻赵,韩可攻则灭韩,灭楚战役是在检讨了攻楚失策后,根据秦国实力集中优势兵力攻楚而取胜的;攻打齐国则是避实就虚,出奇制胜。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君权神授 始称皇帝

    虽然秦王嬴政已经统一六国,但是,长期割据所形成的各地差异依然存在。秦王嬴政以巩固统一为核心,以秦国现有制度为蓝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实行全面改革,创立空前庞大的、统一的封建帝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正式宣布统一六国,并且在舆论与思想上确立了秦王朝的正统地位。    
    古代,人们认为一个朝代的建立有没有存在的理由,是关系到这个朝代能否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一朝代的统治者总是千方百计寻找种种理由,为自己的存在寻找合理的依据。商汤灭夏,称“桀不务德”,商汤就是上天派下来接替夏王朝的。商人还宣称,他们的祖先是娥氏之女简狄,吞玄鸟之卵而降生的。《诗经》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人宣称:帝喾妃姜氏,因踩了“巨人”脚印生下一个男孩,名弃,弃即为周人的祖先,周朝取代商朝亦是上天的旨意。那么,秦王朝的建立是不是上天决定的?它是否有存在的理由?秦王嬴政深知这一舆论的重要性。    
    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学家邹衍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即运用金、木、水、火、土来解释社会历史的变化更替。他认为:每一个朝代各占一“德”,五德相生相克,反复循环。尧舜时代是土德,夏朝为木德,商朝为金德,周朝为火德。由此类推,若秦朝是一个正统的朝代,它的存在也必然是上天的安排,那就必须具有水德。    
    传说,秦文公在打猎时曾获得一条黑龙,此为上天把水德转托给秦人的证据。秦灭周,就是水克火,这是上天的安排,因此,秦王嬴政建立的秦王朝完全是合乎天意的。    
    根据五行学说,水为黑色,主北方,北为阴寒,所以,秦王嬴政以水德立国也必须处处体现这些特性。例如旌旗、礼服用黑色,处理政事讲究“严刑”、“峻法”、“刚毅”。为了进一步神化其政权,秦始皇特地在泰山脚下举行封禅典礼,以此来证明他的帝位是天神授予的。秦王朝的正统地位,就是在这样的舆论宣传中,逐渐被确立起来的。    
    就在秦朝统一之初,嬴政就召集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在上朝时开始了“议帝号”之事。嬴政在灭六国之前,被称为“秦王”。“王”起初是周天子的称号,后来,各国诸侯争夺天下,都相继称王。现在嬴政灭掉六国,远远不只是一国之王,他统治的区域远远大于秦国,那么,这位居于七国之尊的嬴政,究竟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尊号”?应该具有多大的权力?    
    众所周知,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泰皇为最高、最尊、最贵,所以大臣们建议嬴政称“泰皇”。但是也有人认为:古有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而嬴政的功绩为“五帝所不及”。嬴政本人也认为他“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最后,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为“皇帝”。嬴政是第一个皇帝,所以称始皇帝。并规定其后世,按子孙世系排列,为“二世、三世……传之无穷”。并且规定“制”、“诏”、“朕”作为皇帝专用术语,其他人都不能使用。整个帝国都是属于皇帝的,其地位和权力至高无上,朝廷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玉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凭证,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称为玺,只有玺才能使用玉料。玉玺与朕、制、诏一样,都是皇帝的专有之物,任何百姓都禁止使用。    
    皇帝名号和权位确定以后,皇帝的亲属尊号也相继确定,父亲曰“太上皇”,秦始皇确定帝号的当年就追庄襄王为太上皇,母亲曰“皇太后”,正妻曰“皇后”。秦始皇还下令博士官参照六国礼仪,从而制定一套尊君抑臣的朝廷礼仪。皇帝在万人之上,群臣听传令官之令趋步入殿见皇帝;群臣上书奏事,一律要求采用“臣某昧死言”的格式。    
    君权神授,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官,都必须由皇帝任免,要严格按照皇帝的命令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一人之手,没有皇帝的符节,任何人不得调动军队。为了保证皇权行使的畅达和中央集权制度的有力实施,文武百官昼夜不停地起草制度文件,最终制定出了中央行政组织和地方行政组织制度,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    
    为了让自己至高无上的权力得到充分发挥,秦始皇不分昼夜地操劳,白天断狱,夜批公文。即使这样拼命,但是他还不满足,他还给自己规定了更高的目标,不批完一石公文,绝不休息。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统一制度 加强集权

    秦始皇凭借武力征服六国,国家虽然统一了,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阻碍国家发展的因素,所以秦始皇着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强有力的改革措施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首先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后的中央行政机构以皇帝为首,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即三公九卿制。    
    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制度规定中央行政机构的首长是丞相,丞相统领百官,并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国家行政事务由丞相总领朝廷大臣集议和上奏。秦朝规定有左、右丞相,以右为尊。    
    太尉是中央军事机构的最高军事首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军事。如果需要发兵、调兵,必须得到皇帝的虎符,才能有权指挥军队。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的法令,由他转交丞相颁布。管理全国的书籍、律令和文书等事项,监察各级官吏也由御史大夫掌管。    
    三公之下还设九卿,九卿是具体掌管全国各领域事务的官吏,九卿分别为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奉常具体掌管宗庙祭祀礼仪,兼任皇帝侍从,其属官有太乐、太宰、太祝、太史、太卜、太医等;郎中令具体掌管皇帝的安全保卫工作,其属官有大夫、郎中、谒者;卫尉具体掌管宫门的警卫,是宫殿的警卫队长;太仆具体负责皇帝使用的车马,是皇帝仆从的最高长官;廷尉具体负责司法,是全国的最高司法长官;典客具体负责接待宾客的礼仪和少数民族事务;宗正具体负责皇室宗族名籍;治粟内史具体负责全国财税收入和财政支出,是全国最高财务长官;少府具体负责山海池泽的税收以及皇帝的生活供应,兼管宫廷手工制造业。    
    三公九卿,各自设有自己的一套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大事总汇于丞相,最后上报皇帝裁决。    
    地方实行郡县制。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在秦国得到了彻底地改变。丞相李斯强烈反对分封制,他认为周朝就是因为实行分封制,将王分到各地当诸侯王,他们的权力才进一步扩大,逐渐与中央疏远,皇帝越来越难管这些诸侯王,最后导致周朝分崩离析。他认为秦朝应汲取周朝的失败教训,要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秦国的安定也就牢牢抓在皇帝手中。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一是县长。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这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老百姓们以5家为一个基层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10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为了使国家更快、更稳地发展,秦朝首先严格管理官吏,秦始皇制定了一套严明的法令,专门治理官吏。法令极其严厉,使得所有官员都遵纪守法,办事效率极高。同时,秦朝也给这些官吏很高的权力、地位,“以束为师”。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这套帝制机构,好像一张庞大的权力之网,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到县,到乡、亭、里、什、伍,层层控制,整个权力集中到中央,再通过中央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所有的大臣和郡县长官,都由皇帝一人任免。秦朝的这套政治制度,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是空前专制的。在中国秦朝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套制度。这一制度对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繁荣,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秦朝刚刚建立,各方面的发展都还不够完善。国家要统一,经济要繁荣,民族要团结,除了有一套帝制机构之外,还必须建立各种统一的制度。长达几百年的封建割据使得全国混乱不堪,要在全国各地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制定完整而统一的规章制度之前,秦朝政局非常混乱。为此,秦朝首先是颁行统一的法律。商鞅变法时,采用魏国李悝所著的《法经》作为秦国新法律的蓝本。李悝的《法经》共分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商鞅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什”、“伍”连坐法,又把“法”改变为“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秦律颁布全国执行,结束了战国时代各国法律条文不一致的状况。秦律具有苛刻严明的特征,对“治吏”尤为重视,大量律条是针对官吏制定,官吏犯过,刑罚必加,绝不宽恕。李斯当时向秦始皇建议:“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在此之前的各国法律制度,都有很大不同。秦始皇就把秦的法律颁布全国,令全国各个郡县统一执行。所以,秦朝吏治清明,官吏不敢贪污受贿,也不敢玩忽职守,办事效率极高。    
    秦朝统一之初,各国货币形制基本上都不相同,而且计量单位也不统一。为了统一货币制,秦始皇立即下令废除六国旧货币,制定新的统一货币。新制定的货币分为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圆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新的货币制的制定,给当时秦朝的商品交换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度量衡制度也是秦朝需要改革、统一的一项制度。原来各国的度量衡制度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进制也不同。以量来说,秦国以升、斗、斛为单位,魏国以半斗、斗、钟为单位,齐国以铆、釜、钟为单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规定度为寸、尺、丈、引;量为斛、斗、升、合、仑;衡为铢、两、斤、钧、石。    
    车轨大小、交通要道的宽窄也需要统一。秦始皇下令,全国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所有不符合这些规定的车辆一律禁止使用,史称“车同轨”。这一措施对交通运输业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语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交流工具。由于秦朝统一之前,各国各自为政,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说文解字•;叙》中记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这种文字不统一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秦朝的发展。为此,秦始皇命丞相主持文字改革工作,下令须“书同文字”。李斯废除了各国的异体字,统一了偏旁的形态,固定了偏旁的位置,规定了字体的笔数,全国一律使用笔画简单、书写方便、易于读认的“小篆”,又叫“秦篆”,就这样第一次规范了汉字。    
    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赵高写了《爰历篇》,胡毋敬写了《博学篇》,都用小篆字体,共有3 300个字,作为范本,向全国推行。    
    秦始皇开创的帝制机构和建立的各种统一制度,使得中国在两千多年前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文化最发达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并居于世界前列。


《图说…开国大帝》  秦始皇嬴政北筑长城 南戍五岭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战国时期,北方居住着少数民族匈奴人。匈奴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他们占有今内蒙古、宁夏一带的广大草原。匈奴人常常袭掠与其接壤的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地。    
    秦朝统一以后,匈奴人仍然南下侵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