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美国父母怎么样管孩子 >

第8部分

美国父母怎么样管孩子-第8部分

小说: 美国父母怎么样管孩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处理这种问题的好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借用反对青少年过早尝试性行为的口号:“不是我,不是现在。”当你正在和丈夫讨论一本有趣的书或在切洋葱、洗澡时,你的孩子走过来求你陪他玩、给他念家庭作业,这时你要说:“不是我,不是现在。”这句话我屡试不爽,我想它可以作为子女教育的一条口号。    
      在把孩子当作“宇宙中心”,是因为父母不能正确理解大人和孩子的不同,他们被孩子牵着走。而“小我”则是一下子被推入成年,以此来满足父母的需要。    
      我认识一个父亲,他对13岁的儿子开始对女孩子感兴趣这件事非常关心,还指导他如何“应付”女人。他儿子听了他的话,告诉女孩子他太忙接不了电话,最好晚些再打过来。暂且不谈这个父亲给儿子的建议是好是坏,这种做法本身就让人不能接受。显然,父亲把孩子的生活当作自己的生活了,儿子与女孩子交往的初次尝试也许会因这种“侵略式”教导而失败。单亲家庭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把子女当作顾问,和他们探讨如何约会、如何花钱等本该留给成人的问题。我听到一些父母把自己的孩子描绘成“最好的朋友”,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关系。    
      记得杰西卡·杜罗夫吗?才7岁的她为了做跨越全美的飞行而丧生。这场悲剧导致了3个人的死亡:她、她父亲和飞行教练。当时,针对媒体吹捧这种危险行为和父母让孩子参加这种惊险举动,爆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讨论。我听到很多人表示了对杰西卡父母的憎恨。为何他们会允许甚至鼓励她去冒生命危险?她还那么小,登飞机时,她需要额外的帮助才能上去;坐在椅子上,她需要垫子才能看到操纵仪表。    
      杰西卡的事例给那些只关注自己想法的父母一个深刻的教训。当家长逾越了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界限,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一心想让子女成功,家长往往忽视或拒绝相信某种活动不适合孩子。当媒体充斥着杰西卡的报道时,另一位母亲也在《旧金山日报》骄傲地谈论着母亲、孩子和成功的话题。当她的双胞胎踏上花样滑冰的领奖台时,她感到“这是身为母亲最幸福的一刻。我感觉棒极了。就像赛马,你的马赢了,这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当孩子成功时,我们未实现的目标由他们实现了……比起孩子,我们真是没用。”    
      杰西卡的母亲丽萨·布莱尔·哈萨维一心扑在孩子身上,以至于她也像七岁的孩子一样思考。杰西卡失事两天前,有人问她天气是否会影响起飞时,她说,“天气也会为她让路。杰西卡靠的不是运气,是她自己的力量,杰西卡自身的力量使她去征服她的梦想。她是个很了不起的孩子。”杰西卡从没有过真正的童年生活,当《旧金山时报》的记者问她母亲杰西卡在单飞时会不会害怕,哈萨维说:“我们不用表示情感的词汇。我们不说‘害怕’、‘恐惧’、‘伤心’、或‘快乐’等等。我一点儿也不担心。杰西卡是个很棒的飞行员。从她的身体和灵魂中我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不能让紧张或害怕破坏她的梦想。”    
      英国儿童医科专家罗伊·麦顿博士将这种家长包办孩子生活的心理称为“代办成功综合症”,它专指那种为达到自己的梦想而不惜让孩子受伤、甚至付出生命的家长一种病态的心理。    
      尽管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今天的家长的确往往忽视在强迫孩子实现自己为他们设定的成功目标时,他们可能面临的危险。比如,不断发生的儿童运动员受伤事件、儿童运动医疗行业的存在都说明了我们对孩子的要求过度了。在初高中,不论孩子的体格、技能有什么不同,他们都参加同等的竞赛。年龄小的运动员经受的伤痛更加厉害,因为他们的骨头、肌肉、韧带、关节都还处于发育阶段。我认识一个母亲,她对她儿子的足球教练很是不满。她15岁的儿子是八年级学生,教练却老要让孩子参加高中暑假的足球比赛。这位母亲说,“我儿子确实是个好球员,尽管他比较高大,但他才15岁,怎么受得了和比他大四岁的孩子冲撞?”这位母亲很明智,但她告诉我,很多妈妈听到教练对自己的孩子很感兴趣时都非常高兴。    
      从幼儿的名牌服饰、自行车拉车,到滑雪包、运动车,无不说明父母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混为一体了,不清楚什么是孩子的必需品,什么仅仅是为了我们自己方便,或为了满足我们的虚荣心。    
      让我们举运动车为例。它前后都装有轮子,早晨父母出去健身时,可以把孩子安放在里面,这样很快就可以结束五英里的晨跑,就像孩子没有出生时一样。但这个车是满足我们需要的,我们既想保持身材又想和孩子在一起。孩子的感受如何呢?婴幼儿的速度很慢,有时在路边玩石子也会玩很久,儿童的世界就是这样。在驰骋的运动车里,孩子的眼睛无法注视任何东西,一些小孩子还可能产生恐惧感。    
      滑雪包,我想也是既不舒服又危险。最近我看到一个男人背着幼儿从一个非常陡峭的山坡上滑下来,另一个滑雪者差点撞了他——如果撞上,后果不堪设想。那个男人非常愤怒,“你没看见我背着孩子?”他朝那个人大吼。    
      家长相信有了这些装备,孩子可以呼吸新鲜空气。其实很明显,是他们想出去跑步或滑雪。也许有些孩子会喜欢这些经历。事实上,大部分孩子都能适应这种危险,看到你那么开心,他也会开心。但我们要记住,我们不能忽视孩子的安全和他们真正的需要。    
      对职业母亲来说,照顾孩子一直是个大问题。尽管没有一个容易的解决办法,但明白孩子在你不在时是怎么度过的依然很重要。调查表明,日间看护中心对儿童的负面影响比我们想像得要严重。在寻找其他解办法时,我们要记住孩子会时刻挂念我们,需要我们。    
    


克服“管”孩子的冲动再管管,孩子就“完美”了(3)

        
      一位母亲曾在《华尔街日报》中解释双收入家庭对孩子的好处:“我想孩子需要和父母保持一些距离,这样他们才能成长。对孩子来说,犯错误、失败十分重要。他们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然后才能成熟、长大。我工作的一个额外收获就是,孩子学会了独立自主。他很高兴我做的决定。”她接下来解释道:“让孩子了解我们没有因为他们而牺牲了自己的事业,对孩子非常有意义。”这些话我们听得多了。再让我们听听孩子是怎么说的吧。“我们放学回家后,有时很想和妈妈聊聊,但她总打电话,这让我们有点儿生气。而且,尽管她工作的地方离家很近,却很难早到家。我们生了病或出点什么事,她可能来看看我们,但她的工作太忙了,所以很难办到。”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但我们应该了解事情的真相。这些孩子会认为父母把他们放在第一位吗?我想不会的。如果母亲向他们解释自己工作有多重要,多有趣,希望他们将来也找到一个能给他们同样快乐的工作;同时,当听说孩子在她不在时很想她,她会更加努力地工作。这样也许会好些。因为孩子看问题的眼光就像在《皇帝的新衣》里一样,当父母说一切都安排好了,每个人都会很快乐时,在孩子的内心看到的很可能是另外一回事。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丽萨·贝尔金最近探讨了在工作问题上父母和子女存在的关于“真”与“假”之间的尴尬。在名为《带女儿去上班》一文中,她讲到自己的尴尬。我们如何给孩子解释“工作”这件事呢?如果我们告诉孩子工作充满乐趣、让人有成就感,那么我们又如何解释每天疲于奔命、狼狈不堪的感受呢?如果我们告诉他们工作枯燥乏味,我们宁愿在床边读故事给他们听,但我们得供养家、付房租,那孩子会不会害怕长大后每天要工作呢?也许,事情可以这么想,我们并不需要像自己想像得那样,有责任将整个世界解释给孩子。不论我们多在乎,不论我们多想让他们按我们的眼光看事情,我们都做不到。因此,有时候我们得放松下来,放下我们的镜子。这真的不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孩子们靠他们自己也能渐渐明白。    
      我们为什么逼迫自己的孩子,原因很简单,在家长看来,孩子离成功就一步之遥。他们聪明可爱、有趣活泼,近乎完美。只要一点儿鞭策、激励、再多做一点儿……一切就会大为不同。    
      在我工作的医院,我接触的家长面临着非常困难的问题。他们生病的孩子为恢复健康,享受健全的生命而努力着。一些孩子患有长期性残疾病症,如脑瘫,脑积水,有的在枪击事件中受伤。对这些家庭来说,生活从此改变,他们要重新审视自己和孩子的生活,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也因此和普通的父母大为不同。    
      我个人接触的病人患的疾病不是那么明显,但造成的痛苦是一样的。一些孩子有学习障碍,一些患有儿童忧郁症或种种压抑强迫症。很多家长不能接受孩子患有的这种情感上的能力障碍,有时他们不相信孩子再也无法实现自己为他们设计的种种美梦。他们因为坚持要孩子成功而把他们带到我的诊所。    
      如果你的孩子有先天性疾病或因意外造成残疾,你就必须认清什么对你的孩子是可能的,什么他绝对做不到,从而调整自己期望,以避免将孩子和自己推入不健康的心态中。当然每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怀有梦想和期望,但当意外发生,孩子被疾病、伤痛缠绕,他们的父母不得不重新审视孩子的生活时,他们会发现以前在教育孩子中充满的自恋式幻想是多么不理智。能认识到这一点是很好的。    
      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所名校拿A的学生,他踢球不错并具备下棋的天赋,或者是既擅长曲棍球又能吹小号,他的发展空间似乎是无限的。你是觉得他能做到才逼迫他。因为你的孩子不是那个在父母朋友一再鼓动下才参加舞会的长相平凡、只会死读书的十年级女生,她漂亮、活泼,刚刚127磅多一点,只要减点儿肥,就会变成美丽的天鹅。她离“完美”就差那么一点点,她需要的只是一点点“逼迫”。但在我看来,她也可能会是厌食症的受害者。    
      父母的高度期望(比如:“你一定能做到!”“去做吧!”)加上聪明、善解人意的孩子力图讨得父母喜欢,把我们推到了危险的边缘。“你钢琴弹得棒极了,只要我们给你找个更好的老师,你一定能成功的。”“教练告诉我说如果你暑假多练习,下学期你一定能进入校队。”父母的殷切期望在这些话中表露无疑,但对失败或意外的后果,父母却从未想过。    
      父母更关心孩子“有可能怎么样”而不是他“已经做到了什么”。孩子们也被教导不要盯着自己已经干成的事,而要把注意力放到还能干成的事上。孩子其实是想讨父母喜欢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样——他们因为夸奖和关注而更加努力,当父母提出不切实际的幻想时,他们被父母追求成功的热情所蒙蔽,逐渐排除了内心的疑虑情绪。他们可能会说,“我不太喜欢网球,但我父母那么希望我打,他们甚至要在家里建个网球场。”孩子们掩饰着内心的矛盾,全力以赴。    
      父母应该清醒地认识希望和盲目乐观的差别。父母总是对孩子充满希望,这种希望当然很重要,它能在失败和竞争时给我们力量,但盲目乐观却会使孩子受到伤害。父母根据错误的判断为孩子描绘未来,这只能使孩子与他们更加疏远。    
      在这个充满机会的社会,人们觉得一代应比一代强。子女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应该比他们的父母好得多。如果你比不上自己的父母,或者更糟糕的是,你的子女比不上你,人生便是残缺不全的。    
      今天的家长很难抵制将孩子推向完美的诱惑。我们有能力为孩子做的事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社会也推崇这样的行为。最近我听说有一种装有电脑芯片的高科技儿童玩具,叫“宝贝乐”,据说可以提高孩子的智力。当婴儿将它咬在嘴里,或滚动它时,“宝贝乐”就发出四五种语言的声音。谁不会给孩子买这样的玩具?“宝贝乐”可能是根据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制造的。很多研究表明孩子学习外语时,年龄越低学得越快,因此许多父母在孩子还不到3岁就给忙着给他创造外语环境。研究还发现婴儿在几个月大的时候就可以辨别出外语的音素。“宝贝乐”即利用了这一理论。如果在很小时就让孩子熟悉几种外语音素,以后学外语就不困难了。“宝贝乐”只是起步,接下来,“小小语言家”电脑互动玩具会教他们读外语。当然,“宝贝乐”和“小小语言家”除了让你荷包缩小外,没有其他害处。尽管制造这些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而不是帮你教育子女,但问题是,这类产品的存在使家长相信他们可以而且也应该“完善”自己的孩子,只要你有决心、肯花钱,你的孩子在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帮助下必将从“还好”变为“了不起”。    
      现在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不仅要在智力和体能上比别人强,他(她)的外表也要胜过他人。在前几节中我提到了人们为孩子花钱做美容整形的种种事例。    
      我们都知道没有几个孩子在上高中前不带牙箍的。过去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原因,人们只有在孩子的牙齿严重变形时才去看整形医生。而现在,即使一点点的瑕疵,父母也要带孩子做矫正,洗白或装牙套在儿童中极为普遍。    
      当我们逐渐接受牙齿美容时(如果父母不带孩子矫正牙齿,常受到大家的指责,认为对孩子不负责),整形也成为家长们可以接受的“完善”孩子的手段。    
      年轻人做手术美容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整鼻手术在青少年中流行已久,现在孩子们接受下巴、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