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识记】人对物质世界实践把握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工具、手段作用于客体,实现主体目的的过程,概括来说,是目的——手段——结果的过程。其主要环节是:
(1)实践决策,确定实践目的。正确的决策是“合目的”和“合规律”的统一。“合目的”,即决策要反映主体的需要、利益和意愿,并有整体的战略的眼光。“合规律”,即决策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可能,具有现实可行性。
(2)实践目标和方案的制定。实践目标是目的的体现,目的是实践结果的预想和超前反映。要依据对客观环境,现存实践手段的认识,提出实践目标的设计,形成实践的“观念蓝图”,制订实践计划。
(3)实践的组织和管理。形成实践决策、目标之后,要组织实施。实施之前,一般要经过试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依据阶段性结果对实施进行反馈调控;加强对实施过程的组织管理,充分有效发挥诸实践要素的作用。
(4)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实施过程在客体身上实现了对象化,就产生实践的结果,要对实践结果作出评价和检验。实践结果达到了预想目的,就是成功的;部分达到,就是部分成功。一个具体实践过程的结束往往又是下一个实践过程的起点,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发展的过程。
4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
【识记】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
自在世界即天然自然界,包括人类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尚未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未被“人化”的自然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盲目的,独立于人的活动之外。人类世界即“属人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此知识点2002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人化自然”即指被人类实践活动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性。
【领会】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及其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在出现了人及其活动之后,统一的物质世界才产生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区分,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在实践活动中,自然被“人化”的过程同时就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形成更大的规模,现代人已经可以“上天、入地、下海”,正如一位著名科学家所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此知识点2003年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
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是相互制约的。自在世界是人类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人类世界产生后,又制约自在世界,不断地改变自在世界的界限。自在世界通过实践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参与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人化自然可以改变自然过程,改变自然规律起作用的范围和结果,这就可能产生对人极其不利的负面效应。这就是恩格斯所讲的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在实践中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三)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意识的产生、本质及其能动作用
(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识记】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
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
第一,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第二,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第三,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第四,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识记】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第二,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此知识点2001年文科单选题第2题考查过)第三,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6领会7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人脑神经细胞在物理化学反映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上,传递生物电、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
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第一,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此知识点1999年文、理科单选题第1、2题都考查过)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导致和产生唯心主义。第二,意识具有主观性。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意识不是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汁液,其错误就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其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此知识点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③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由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思维模拟亦称人工智能,包括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目前只能进行功能模拟,如转入、接收、存储、分析、控制、输出信息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
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延长工具,是物化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思维,,更不可能反过来统治人类。(此知识点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考查过)
(3)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领会】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此知识点2000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根据需要,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知识点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变可能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第一,理论意义: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要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多选第17题考查过)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它们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此知识点2000年文理科通用单选第2题,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都考查过)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第二,实践意义: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要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2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记】世界统一性的含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的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有没有统一的基础和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存在着区别和对立。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衷主义观点。
【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即整个世界有其共同的基础和本质;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根源于物质,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产物、形式、属性、功能或表现;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整个世界繁纷复杂,千差万别,呈现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第四,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
【运用】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第三,这一原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缺陷。它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多样性统一,并全面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原则界限;第四,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意义;实践的重要性及其正负效应;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意义。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的基本环节,是2006年《大纲》的新增考点,应引起注意。
本章近几年来一般出选择题,而且同一知识点重复出题,没有出过分析题。1999年至2005年,本章出单选题12道,多选题6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