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

第8部分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第8部分

小说: 政治理论基本教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识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其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双方都不能孤立存在;其二,对立面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由此达彼,相互转化。(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2004年多选题第17题考查过)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趋势和关系。它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包括相互否定、相互反对、相互分化、相互离异等许多具体形式。    
    【领会】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面之间同时存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基本关系。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中包含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必然为斗争性所制约。斗争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就不可能有斗争。    
    (2)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即它能打破条件的限制,表现出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因而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一,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这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二,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其三,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此知识点1999年理科单选题第2题,2001年文、理科通用多选题第16题都考查过)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其一,在量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做准备和创造条件;其二,在质变过程中,矛盾的斗争性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推动事物由旧质变为新质,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辩证思维方法,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顺利发展。割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表现为两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错误:一种是只承认同一性,否认斗争性,在绝对同一中思维。它在政治上一般会导致右的错误;另一种是只承认斗争性,否认同一性。它一般会在政治上导致“左”的错误。我们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在统一战线中“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以及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等等,都成功地运用了这一原理。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领会】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表现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作用中(上面已讲),同时又是在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第一位的原因,因为它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归根到底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速度以及外因作用的效果大小。否认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形而上学世界观的根本错误所在。    
    (3)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和第二位的原因,它影响事物的方向、速度和具体过程,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否认外因的作用,是形而上学的另外一种片面性。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这一原理是我们党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哲学基础。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法和经验,以加速社会现代化进程。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识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领会】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第一,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第二,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第三,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过)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5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    
    (1)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领会】主要矛盾是在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两者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和影响;主要矛盾规定和制约着非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起重要作用。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运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努力找到并集中主要力量去解决主要矛盾,紧紧抓住工作的重心;同时,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即抓住重心,照顾一般,有主有次,主次结合。(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材料题第35题考查过)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领会】主要矛盾方面是在矛盾两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非主要矛盾方面是处于服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方面决定的。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随之事物的性质也发生变化。(此知识点2000年文科论述题第33题考查过)    
    【运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问题,首先要看主要矛盾方面,看主流。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事物性质。颠倒主次,就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性质或本质,以致迷失方向;其次,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方面,不能忽视支流,因为非主要矛盾方面可以转化为主要矛盾方面。要注意和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此知识点2003年分析题第37题考查过)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领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非主要矛盾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    
    辩证法的“两点论”,就是一分为二地全面看问题,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与“两点论”对立的是形而上学“一点论”。辩证法的“重点论”,就是在多种矛盾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矛盾两方面中,着重把握其主要方面。与之对立的是形而上学“均衡论”。“均衡论”貌似全面,但否认重点,把各种矛盾或矛盾的两方面平均看待。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辩证法的“两点论”内在地包含着“重点论”;“重点论”则以“两点论”为前提,没有两点就无所谓重点;“重点论”是“两点论”的进一步深化。    
    6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识记】(1)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无限性的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阴阳、有无、大小、强弱、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矛盾概念。《庄子·天下》记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程颢说:“万物莫不有对。”王安石说:“万物皆有耦”,“耦之中又有耦”。朱熹认为:“独中又自有对。”    
    (2)关于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思想    
    荀子说:“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张载认为,“动非自外”,王夫之发挥张载的思想,指出:“一气之中,二端即肇,摩之荡之而变化无穷。”“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二气之合,行乎万殊。”    
    (3)关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用“相反相成”表述矛盾的统一,认为矛盾双方总是相互联系、渗透和转化。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朱熹明确概括出“一分为二”,“一分为二,节节如此,以至于无穷”。方以智进而提出“合二而一”,“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交也者,合二而一也。”中国古代所谓“和同之辩”,多数哲学家强调“和”。西周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仍弃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礼之用,和为贵。”主张有差别的矛盾的统一。(此知识点2003年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    
    (4)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现代意义    
    毛泽东的《矛盾论》批判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矛盾观,我们认真研究和批判吸取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精华,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理解,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道路不断前进,建造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中的“和合”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以及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维护安定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复习的重点是:普遍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辩证法否定观的内容及意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及意义。    
    本章近几年每年都出选择题、分析题,不出分析题就出较多的选择题,既出分析题又出选择题的情况也是常有的,分值高,题量大,因此,是历年考研的重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本章重中之重,每年必考,应引起注意;联系和系统是2006年考研《大纲》新增考点,也存在着出题的较大可能性。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择。)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C实践观点D对立统一观点    
    2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量变质变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D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发展的实质是()    
    A发展的前进、上升性B发展的曲折性    
    C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重复出现的现象B普遍出现的现象    
    C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D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5假象是()    
    A不表现本质的现象B偶然出现的个别现象    
    C人们在认识中发生的错觉D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    
    6唯物辩证法认为,()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可以认识和预见,偶然性无法认识和把握    
    C必然性不可选择,偶然性可自由选择    
    D必然性通过一系列偶然性实现,偶然性体现、包含着必然性    
    7因果联系指()    
    A一切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B一切同时并存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C反映和被反映的现象之间的联系D引起和被引起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8抽象的可能是()    
    A不能实现的虚幻的可能    
    B理论上的可能,在实践上不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