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男女老少统吃 >

第8部分

男女老少统吃-第8部分

小说: 男女老少统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厅和小走廊,才能解决你的问题。无意间进入了别人的生活,尽管它是敞开的,但你仍有种做贼的感觉。    

  下渡村的农地在很久之前就被征去用作中山大学的校园发展,现在剩下来的都是村民的宅基地,他们在这上面盖房子出租谋生。因为租金低廉,大批学生离开学校的集体宿舍前来租住,从而带旺了这里的消费。现在这条不足两百米的小街上什么都有,杂货铺、水果摊、书报摊、桌球室、盗版DVD店、自行车店、发廊等等,最多的就是各种不同风味的餐厅:潮州小食、雷州狗肉、湛江海鲜、川菜火锅,甚至还有日式寿司、西式糕点,人气最旺的是流动烧烤档,他们出品的碳烧生蚝已经成为风行广州的街头美食。这些烧烤游击队昼伏夜出,可以把城市里任何一块空地变成通宵达旦的饮食场所。他们还特别热衷于发明创造:把汁多肥美的茄子剖开来烤,把一根根的韭菜串起来烧,让吃够了鸡翅、羊肉、鱿鱼的食客们尝尝蔬菜的美味,这样可以达到合理的营养搭配。    

  我有过很长时间在城中村居住的经验。最早是在读大学时,假期到广州探访朋友,住在三元里他们租来的出租屋中;后来出来做事,住过深圳的黄贝岭村和清庆村。在从学校迈入社会那段饱受煎熬的日子里,是城中村中那些记不起名字甚至没有名字的小食店和小饭馆喂饱了我饥饿的身体。在这个被包围起来的小天地里,一个初出茅庐的人,要获得出去搏杀的能量,并不需要很高的成本。饮食作为一种日日重复的人类活动,在高级餐厅里被包裹上情调、氛围、服务等等满足人们心理需要的包装,在专栏作家笔下则演化为旁征博引或插科打诨的文字游戏,在城中村里,它裸呈出的它的本质:那就是人要藉此摄取每日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在城中村中饮食,如同消费盗版DVD,它的来源未经认证,包装粗鄙不堪,但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同样是椒丝腐乳炒通菜,有五层营业空间的超级大酒楼炳胜不一定比下渡村的小餐馆更能征服你的味蕾。如果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你大可不必为穿着漂亮制服的部长虚伪的微笑再付多额外的金钱。    

  除了物美价廉,在城中村吃饭还有一个好处,你可以旁观这儿五光十色的生活,它的人生百态,里面隐藏的冲突和矛盾,几乎是中国现实的一个缩影。下渡村与中山大学本来有一个小门相通,学生通过此门来下渡村,下渡村村民可通过此门抄中大的近路去其它地方,但后来因为在此租住和消费的学生太多,学校觉得难以管理,便把门堵死,结果引起村民不满,在旁边围墙再凿开个洞,酿成双方的冲突。中大觉得下渡村在冲击宿舍管理制度并造成学校食堂无人就餐,村民则觉得中大“忘恩负义”,征了土地还要封门断了他们的活路。类似的纠纷,在不同的城中村中时有发生。在政府和主流媒体的观点中,城中村一直被视为“角落”,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绊脚石,事实上,它是个合理存在,是现实选择的结果。    

  中国社会发展得太快,城乡关系变化太大,城中村其实是一个缓冲器,可以让那些跟不上速度的人有个暂时喘息的地方。农民在农村没有机会,于是他们涌入城市;大学生和新移民找不到主流社会的入口,他们会在边缘徘徊。城中村是个低成本的生活空间,他们聚居在这里伺机而动;他们最终会慢慢通过自己的努力离开城中村,移向更高的生活。一个社会有其自身的逻辑,它会通过自我的调整而达到平衡,当社会找到新的发展空间,它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和生存的机会,城中村自然会消失。这是社会流动的规律。    

  城中村是许多奋斗者的起点,也是他们跃向高处的跳板,而城中村的廉价美食则是他们最重要的营养补给。今天我虽然已不在城中村居住,但我仍贪爱这份营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