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4722-央视女主播徐俐 >

第15部分

4722-央视女主播徐俐-第15部分

小说: 4722-央视女主播徐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节目究竟怎么做呢?还是惯常的每天三五分钟的新闻报道吗?寻找一个新颖适合的节目形式常常会使创作者煞费苦心。几经周折,走遍新疆全境,由主持人带领,走一处看一处说一处,直播新疆这一全新的形式终于确立。在这样一种节目形态中,作为节目的鲜明标识,主持人的选择和确定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主持人不仅要有很好的节目驾驭能力,连续作战之下,精神和肉体也必须具备很强的抗压性。一句话,直播新疆,主持人需要好业务、好身体、好心理、好团队合作能力。    
    不管最终如何确定,我先在一位新疆生活多年的记者朋友那里借了几本书。那些书着重讲的是新疆的历史。    
    新疆是美丽的,新疆是神秘的,新疆也是偏僻落后的,这是我对新疆的全部认知。隐约知道西域三十六国,但根本说不出五个以上的国名;知道丝绸之路的说法,但根本不知道在新疆还有中道、南北道之分;知道建国以后有大量的军人转业到新疆搞生产,但建设兵团如何运作,现状如何,也不清楚;知道有人想在新疆搞分裂,但根本不知道新疆在公元前60年就已经纳入到中国的版图……不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新疆是那样地广袤,又是那样地遥远,她同内地不仅在地理上隔着千山万水,而且情感上内地人对新疆似乎也相应淡薄,就因为这些阻隔,内地人了解和认识新疆的机会被大大地削弱。过后同一些朋友聊起新疆,发现绝大部分人对新疆的认知同我先前的了解几乎完全一样。    
    有多少人知道,地球上所有的地质形态新疆都有?有多少人知道,埃及金字塔法老脸上的黄金可能源自新疆?有多少人知道,早在一千五百年前,过去繁华的龟兹古国,即现在的库车就已经和古罗马同时实行性解放?有多少人知道,早在丝绸之路打通以前的一两千年,中国的丝绸就已经通过新疆古道传到了西方?……不知道,确实不知道。    
    当我对这片占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地方,尤其是对她的历史有了粗浅的了解之后,我是那样渴望地要去看看她。我想知道张骞当年通西域走的是哪条道?绿洲古国的大量遗存有着怎样悲凉的诉说?那些五六千年前就被帝王用作玉玺的和田玉是否还闪着温润的光泽?而经过千年融合才最终形成的新疆第一大民族——维吾尔族,在新疆这个人类四大文明唯一的交汇之地过着怎样的生活?……我想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终于到了7月,《直播新疆》进入实质性拍摄运作阶段,我领衔主持成为既定事实,按照范昀主任最初的说法,我要走遍新疆了。    
    “这是一次渴望已久的行走,在行走中感受生命的精彩与不同。”这是我在出发的前一夜,对送行的部门同事发出的感慨。    
    长年累月固守在后期发稿室,人的精神是要缺氧的,我就时常陷入焦虑,怀疑自己的生命毫无价值。我渴望的是那种鲜活的真实的可以触摸的日子,那种日子里的各种不同的生命形态,那种真正的人间悲喜。所以,我渴望行走,想走出缺氧的演播室,在洗尽铅华的同时,脱开所有的职业羁绊,把一个真实的赤裸裸的自己,浸润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和五味杂陈的生活之中。    
    渴望行走,是对往日生活最自觉的审视和批判,是对生命流逝、时不我待的急切警醒,我忍不住长叹:行走啊,我实在渴望得太久!    
    再者,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报道之后,随着人员的增加,我的工作职责被明确固定,从那以后我成了符号鲜明的播音员。问题是我接受别人替我设置的这个目标吗?我在镜头前只能作如此单一模式的呈现吗?专人专事固然有利于事情的精益求精,但人的发展限量也被牢牢地固定了。播音和主持只是不同形式的镜前表达,对于一个素质优秀的出镜者来说,这两者之间一定存在鲜明的不可逾越的界限吗?有些界限究竟是客观的,还是人为的呢?有些界限是否仅源自于人们大脑的先天预设呢?我已经做过十多年的重大直播报道,又做过一年多的人物访谈,业务的路径原本已经拓开,为何又越走越窄了呢?    
    《直播新疆》会是一种怎样的节目形态,它对主持人的具体要求到底会是什么,镜头前究竟该采用怎样的语言模式,谁也说不清楚。这也是我渴望行走的另一个极重要的理由。有人说,大概像旅游,有人说,或许该是文化片,也有人说,应该还是新闻片。在无法预知的摸索中挑战直面而来。也许是因为日常工作的平淡,这次挑战在我的眼里,竟然那样富有魅力。    
    除了读书看资料,如新疆地方史、屯田史、丝路古道走向等,砖头厚的书看了五六本,七月份以后,我还加大了体育锻炼的运动量,我一定要保证无论在怎样的工作状态下,自己的身体都不出状况。虽就我个人的意志品质而言,不管出了怎样的状况,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一定会坚持到节目的最后,但节目质量却会因此大打折扣,那是我绝不愿意看到的。


《女人是一种态度》 我的职场风云长路千万里——直播新疆(2)

    平时我就有坚持锻炼的习惯,恰好在七月,我又参加了台里组织的首届职工羽毛球比赛。多场训练,加上连续三天一共五场比赛打下来,没有任何过度的疲劳感,我由此对自己的体力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身体和知识准备的同时,各种物质准备也在进行。在中央电视台,我以屏幕上造型恰当讲究而著称,因此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女性形象。而这次到野外,又是在美丽无比的新疆,穿什么才是最恰当的呢?什么着装既符合野外需要,又同新疆美丽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同时还不偏离自己一贯的新闻主播的形象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靳羽西谈到这个话题。那是在她上海的家里,她慷慨地让我参观了她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衣橱,分别介绍了一些衣服在不同场合之下的不同运用。    
    羽西的风采很国际,她的一些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她穿着的讲究尺度,虽然已经超出中国百姓对普通中国人的接受尺度,但她会在国际化方面给人以启发。    
    我当然不会像她那样涂指甲,在沙漠上戴洋帽(尽管我那样打扮会很漂亮、很国际),但我也不会像人们通常在屏幕上见到的那样,在野外就是几身野外服走到底。    
    我还要感谢美国伊夫心悦时装设计公司的首席创意师沈宏女士的帮助,她是那样生机勃勃,把她激情的想象缜密地付诸实施,在我身上适时加以呈现。    
    综合她们的建议,再结合自己的思考,我决意大量采用生活洋装。重色彩(我一生都不曾穿过那样艳丽的色彩),重品质,但款式简洁适度,加上一些民族元素的有意点缀,比如围巾和小饰品的选择,自己就可以信心满满地上路。过后,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提到直播新疆内容好看的同时,都会提到我的现场穿着。由此看来,这次穿着设计不乏成功之处。    
    离出发还有一星期,我开始整理行装。这是一次长途跋涉,时间长,地点转换多,天气变化大,路上所需准备得越细致越充分,自己越能全神贯注地工作。我的先生似乎比我更精心于这次准备,他知道我粗心,自己早早地开始列单子,为我购买所需用品,所有的用品都尽可能买最好的。他说,山高路长,人就别再受委屈了。在准备药品的时候,我毅然决定,除了安眠药,其他药品一律不带,我相信自己不会生病。先生也不觉得我意气用事,说不带就不带吧。除了我自己,先生是唯一知道不必为我的身体过于担心的人。在我接受了任务,问他我是否有问题的时候,他当时就不假思索地答道:太没问题了!    
    2005年8月20号,踌躇满志的摄制组一行二十多人到达新疆乌鲁木齐。酷暑虽然过去,气温依旧很高。资料显示,新疆的紫外线辐射强度仅次于西藏。    
    这次的报道组成员由两部分组成,核心主创人员都来自中央台,除我之外,还有总制片人、总撰稿、编辑、摄像、导播等,而新疆电视台提供车辆和技术支撑。两台的人员加起来总共将近五十人。    
    23号,到达后的第三天,节目组终于开工了。    
    开篇采用了先期录像的方式,之所以录像播出,主要是两台人员需要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以便把问题解决在更多的直播之前。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第一场选择了录播,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在录制现场,二十多分钟的节目,节目组耗费了六个小时。看看我当时的直播手记吧。    
    2005年8月23日晴    
    像一颗久蓄在膛的子弹,我们终于把开篇词发射了出去。    
    我们的开篇选在了天池。天池在天山的博格达山峰下,海拔1910米。在去天池的路上,原以为是一路坦途,却不想原先有些宽敞的桥梁和道路被不久前爆发的洪水冲得面目全非,临时改的道高低不平,尤其是那桥梁,拧挤的身躯断成几节,无奈地躺在路旁,一眼看去,竟有些凋敝的样子。8月9号的洪水实在太大了。尽管如此,去天池的路还是通畅的,而天池的美则无须赘述,那种绿如翡翠的色彩、静若处子的沉静让人心悸。    
    我们的直播点架在一个半山坡上,离地面有百十来米的距离,坡面很陡,徒手爬上去,人会微微喘气。爬上坡顶,才知那是一个看天池的绝妙处。但是却苦了我们的技术人员,我们没有雇用其他人力,所有的设备都由我们的技术人员上下数趟地移到山顶。尤其是大摇臂和沉沉的铁疙瘩配重盘,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堪重负。刘沙是我们摄制组年龄最大的,今年恰好五十岁,他看起来面相很年轻,也没有中年男人的大腹便便,平时干活都让人忘了他的年龄,可是提着铁疙瘩,在山坡上跑了两趟后,刘沙也悄声对我说:太沉了,真的吃不消!除了东西多,东西沉,新疆的太阳也格外让人吃不消,那是真正的毒日,直直的晒在身上,让人有一种被涂炭的受虐感。几趟下来,男人们大都手脚发软,气喘吁吁。    
    设备调试必不可少,而今天的调试仿佛格外地不顺,是因为山高路远吗?北京演播室的声音,怎么也听不清楚。听不清演播室的声音,我如何跟他们精确地对接呢?大家都格外着急。负责音频的小伙子,慌忙从平地的转播车里爬上坡来,气息未平,就忙着为我更换话筒。我看得出他有些不安,因为大家都在等声音,没想到他这一爬不打紧,由于线路持续的不清晰,他竟上下爬了十次,最后那趟上来的时候,他的眼神里透着一股狠劲,那意思大约是:不可能再不行了呀!    
    在等声音的当口,每个人的脸上都晒得泛油,尤其我,因为持续的曝晒,透过特意加厚一层的粉底,脸上的油还是渗了出来。那太阳的热度就像近距离被火炉烘烤,周围的几个哥们儿怜惜我,有的在我的左边支着伞,有的拿反光板挡在我的右边,临时为我搭起一个遮阳的棚子,而他们自己却一直暴露在当头的毒日下。棚子下的阴凉凉在了我的心底,除了不值钱的感谢,我也没再多说什么。在一个友善而默契的团队里,有些话就是多余的。    
    在毒日下工作,最难的是心平气和,加上诸多的不顺遂,人难免会不由自主地焦躁。但是今天还好,我和我的团队怀着对开篇顺利的执著期待,终于度过了在山坡上难挨的每一秒。职业精神有时是可以克服一切的。    
    从调试到录制,我们在山坡上待了近六小时。从坡上下来的时候,裸晒的多数男士的皮肤仿佛一下子变成了酱紫色。尤其摄像丁峻的鼻子,圆圆的,肉肉的,被太阳裹了一圈颜色,像额外粘在脸中央的一团肉疙瘩,一眼看去,竟有几分喜剧的味道。至于体重不下一百公斤的胖子倪刚,因为面嫩,当即开始脱皮。而我,粉底盖不到的脖子,像被人用皮鞭狠狠地抽了一道,十厘米宽的晒痕在不算黑的肤质上格外刺眼。    
    最有趣的还是我的直播搭档——考古专家巫新华先生,他在野外二十年,走遍新疆和西藏。刚才他对我说:“这辈子无论在沙漠还是在戈壁,都没抹过防晒霜,刚刚启程前特意去商店买了一支,拿的是柜台里防晒指数最高的一种——30倍。”说完,他又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自嘲:“没办法,直播前后也没法遮阳戴帽子,晒得实在受不了。”    
    我知道,不管节目质量最终如何,观众今天在电视上看到的一定是极其赏心悦目的画面,因为我们在精心打磨画面上的每一帧每一秒;还因为那是新疆,那是天池。    
    于是,劳累一天之后的心情多少就有些释然。


《女人是一种态度》 我的职场风云长路千万里——直播新疆(3)

    平时我就有坚持锻炼的习惯,恰好在七月,我又参加了台里组织的首届职工羽毛球比赛。多场训练,加上连续三天一共五场比赛打下来,没有任何过度的疲劳感,我由此对自己的体力更加充满了信心。    
    在身体和知识准备的同时,各种物质准备也在进行。在中央电视台,我以屏幕上造型恰当讲究而著称,因此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女性形象。而这次到野外,又是在美丽无比的新疆,穿什么才是最恰当的呢?什么着装既符合野外需要,又同新疆美丽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同时还不偏离自己一贯的新闻主播的形象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靳羽西谈到这个话题。那是在她上海的家里,她慷慨地让我参观了她打理得井井有条的衣橱,分别介绍了一些衣服在不同场合之下的不同运用。    
    羽西的风采很国际,她的一些建议很有参考价值。她穿着的讲究尺度,虽然已经超出中国百姓对普通中国人的接受尺度,但她会在国际化方面给人以启发。    
    我当然不会像她那样涂指甲,在沙漠上戴洋帽(尽管我那样打扮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