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是归程-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读黎阳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
李 剑
读完青年女作家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我掩卷沉思而又意犹未尽。江正原、秦梦、杨松棋、林菲等人的形象历历在目,我仿佛一下子变成了江正原,在经历着他所经历的,在承受着他所承受的,在思考着他所思考的,最后悲伤着他所悲伤的。我仿佛又是一个旁观者,只恨不能化作一个书中人,在那些最关键的时刻,在那些江正原与其他人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出现,去帮助他、开导他、劝劝他甚至是揍揍他。我知道,这就是作家出神入化之笔“惹的祸”了。
对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人来说,社会变迁至今,正是他们处于风华正茂,最年富力强,最才思敏捷的大好黄金时代。因此,他们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还有爱情观等等,可以说是与现代社会现实最相符的一群人,即他们的这些观念是由现今的社会现实所形成的,反过来,当今的社会现实又不断的影响甚至改变着它们。江正原正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作为青年,他所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作为知识分子,他更代表着当今青年之中那最进步的一部分。既然江正原作为主人公被这样定位,那么他的堕落,就可被引申为中国青年一代甚至是整个中国的堕落了。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来讲,这不叫耸人听闻,而是居安思危。这样,这种危机感一旦加深,江正原的堕落就显得犹为震撼人心了。江正原的内心敏感而脆弱,这从他对秦梦那种细腻的爱和他居然会为了没有得到期盼已久的新房而悄悄哭泣这些所为中可看得出。而他又太具有善良正义之心,这种心地又使他变得坚强,象个真正的男子汉,所以他忍不住打了郑生华。在后来他又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心要出人头地,驾驭现实。这些,构成了江正原丰富的性格,同时也是他堕落的内因。于是这种内因在他遇到杨松棋及林菲等这些外因时就共同发生了作用,他很自然的堕落了。小说正是通过极其自然而真实的画面描绘,把江正原的堕落沉沦之路刻画得微妙微肖、入木三分。这在加大这本小说可读性的同时,更体现出了它的深度和力度。它留给人的思索空间与内容,也许会比这本书本身还要厚重。
江正原的堕落,既具有偶然中的必然性,又具有必然中的偶然性。本书的前半部分是浪漫主义风格,浪漫到近似于完美;后半部分则是现实主义风格,现实到近似于残酷。如果我们有意忽略作家这样的安排,那我们不难发现,是江正原所处的环境从学校到社会,才造成书的风格如此。这同时也更象一个人: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前半部分,都是浪漫唯美的,不是吗?想想你自己在学校时的生活以及你刚投入社会这所大学的那一阵,或者去看看江正原与秦梦在校园及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你就会知道了。而我们每个人人生的后半部分都是那么的残酷无情,不是吗?想想你自己步入社会已多时并且身边经常伴随着的那些挣扎与无奈,或者是看看江正原到上海后和他的所谓好朋友杨松棋还有富家女林菲的故事,你就会明白。江正原的堕落是必然的,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不可能容纳得下他,但他又不可能不去适应环境,那就是他必然要去适应环境,他就会同流合污,本身也就堕落了。这种必然性,又是处于江正原所遇到的一些偶然事件中的:如果他周围的人只是视他为异类就罢了,而没有把原本属于他的新房占去。他也只是想要回他所应该得到的东西,如是而已。如果他的那些父母当大官或是做大款的学生们,如郑生华,只是在课堂上吵吵,还没有到调戏女学生甚至最终造成他被打这地步,也许他还会呆在这所学校里而不去上海。江正原的最终堕落,是从他背叛爱情开始的,他这种堕落又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我们可以说是他对林菲的一时冲动,但这种偶然性,又处在一种必然性之中。是人,就必然想成为现实的主宰,想出人头地,想使家里人尤其是自己最爱的人过得更好更幸福。他江正原也是人,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与林菲结婚,还做了宣传部长,还心安理得于自己的蜕变。只有这样,他才能与现实融为一体,才不会再去探究什么对与错,才不让自己心有所累,才不使自己再回到那最初被人挤榨踩压的岁月。
秦梦的完美无瑕,注定了她要成为受害者;杨松棋的出卖尊严,注定他会过得雍荣华贵;林菲的有钱有势,注定她只是个把人生当游戏的人。还有一些所谓的领导阶层、企业头目,他们的所做所为简直就是当今中国地方某些领导阶层及企业头目的真实写照。是这些人,都是这些人,造成了江正原的堕落,甚至连如此真诚的爱着他的秦梦也不例外,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也就是这本书催人泪下的地方。就是他江正原,说和林菲结婚是为了使秦梦和自己的家人过得更好,居然要秦梦等他三年、等他与林菲离婚后再和他相会,意思就是说他结婚里面有一条原因居然就是为了让秦梦过得更好。
其实江正原已死了,至少,那个曾经有理想,有抱负,对爱情纯真如初的江正原已死去了。死,就意味着新生,这也是这本书的深妙之处。作者并没有让江正原真正的死去,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堕落,而是让他在所谓的人生得意之时,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轻过,让他时时刻刻都在用那一点仅存的良知、道德来拷问自己的灵魂,反省自己的所做所为。此时的江正原,又具有了一种“忏悔形象”,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也因此,我们已然看到他的良知战胜了他的无知,他的道德战胜了他的缺德,也就看到了青年的希望,中国的希望,乃至于以德治国治人的重要性。“祖国啊!你睁开眼瞧一瞧吧!我的死就是你害成的!祖国啊!你快变一变吧!你不要再害死更多的人!”这是江正原代表所有他这一类人说的一句最震撼人心的话,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江正原还存在一颗没有死去的正直之心,那就是他最好的归宿,那就是他最好的去路啊。
贯穿于全书中的道德情操的格调是非常高的,“在我心者神圣之道德”,这是本书作者所最终要阐明的主题。虽然,江正原与秦梦都没有直接说出口,但他们对人性的阴暗面甚至是对大多数世俗中人来说很正常的社会现象都看不惯,而江正原对所爱的人仅在婚姻上的一次背叛,却进行了那么复杂与激烈的思想斗争,这只有道德情操很高的人才能做到。因此,本书又有了很深的教育意义。书中大量信手拈来的古典诗句,为江正原与秦梦的真爱,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美仑美奂的浪漫境界。作者的古典文学修养及丰富绚丽的想象,真是让人叹为观止。那些描绘上海大都市的风情画卷,又让人领略到了时代与时尚的气息。细腻独特的心理活动描写更让人如品醇酒,沉醉其中。江正原与郑生华的争斗到上告无果,又被杨松棋设局所骗,秦梦的上海之行再到无助地回到长沙,江正原与林菲的结婚再到离婚等,都构成了起伏较大的主要矛盾冲突,这些又如戏剧一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还有对那些属于讽刺对象的人们,文字描写则幽默风趣,让人心酸又忍俊不禁。尽管这已使看过这本书的人难以忘怀,但由于本书的社会意义已大大盖过这些东西,所以,它使人在感受到文字之美的同时,更留下耐人寻味的深深思考。
不管这是不是本世纪中国第一部年轻人写的反映青年知识分子心灵蜕变史的小说,但我还是希望所有对祖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社会存有改革、希望之心,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继承和发扬之心,甚至于对爱情还有一颗真挚之心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们都来看一看这部书,它一定能带给你心灵深处最希望得到的东西!
关于本书柳暗花明又一村
——黎阳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带给我们的启示
王常成
曾几何时,当代文坛的小说创作陷入了低谷,陷入了不愿直面社会人生而只想渲泄个人私欲的局面;曾几何时,“作家隐退”成为我们小说创作的不二法则,模仿、照搬甚至复制西方语言概念、文本形式成了我们创作的主潮流。我们在徘徊,我们在辗转,我们在迷惘,我们在焦虑:当代小说的创作如何才能找到它的突破口,我们如何才能发现一丝崭新的亮色和希望的曙光。
青年女作家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却在这种逆境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它让我们耳目为之一新,眼前为之一亮,心中为之一震。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原来小说能够这样写。它在刻意承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学的优美、博大和精深的同时,用散文化、诗化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路程,用古典的意境反映了今天的生活。这是一种新的探索,也是一种新的尝试,这既是在继承传统,又是在打破传统(继承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打破唯西洋小说乃模本的传统)。无疑她取得了成功,无疑小说色彩斑斓,大放异彩,无疑在当代小说创作“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只见“
柳暗花明又一村”。
黎阳是一个唯美的浪漫主义的作家。她的小说高扬着理想主义的精神,充满了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她通过知识分子心灵的蜕变史,通过令人扼腕的爱情悲剧,塑造了光彩照人的理想形象,寄托了自己鲜明的爱憎感情。这既是灵魂的拷问,又是审美的追求。这既是现实的客观反应,又是理想的美好憧憬。她很好地处理了感情和理性的关系,使小说的理性思辨色彩和浪漫抒情情调在小说中不是水火不容,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她在热情倾注主观理想的同时,又不忘冷静地剖析人物心理,进行深沉的哲理思考。这些使得读者在情感的痛苦失落中得到了强烈的理性震撼。“何处是归程?”,“何处是归程?”,这个小说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对人生迷惘的寂寞和前程的问讯以及凄然的感伤,发人深思,富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
中西文化的碰撞、生命激情的亢奋、人生际遇的跌宕起伏、深邃活跃的思想意蕴熔铸在了黎阳的长篇小说《何处是归程》中,凸现了她对文学艺术的真挚追求,使得全书处处真情涌动,感人至深。冷与热的映衬、美与丑的对比、善与恶的分明,交织着作者浓重的自我生命情绪的体验和强烈的主观主义判断色彩,遂使行文以罕见的直率和真诚洞悉到人物灵魂深处的隐秘。这不仅仅需要才情,更需要勇气。
黎阳小说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散文化、诗化的风格特征。她似乎极其崇尚苏东坡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以及李卓吾的“为文无法”,并将其用于自己的小说创作实践中,使得她的小说常常“信马由缰”,写得浪漫而飘逸,呈现出一种随意性很强的自由之美,体现出独特的色调和韵味。这些都有赖于她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深得个中的精髓和神韵。
在“西学东渐”之势锐不可挡的今天,在当代小说创作苦于走不出西方套路的中国文坛,黎阳及其小说的出现无疑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从而引发出“归程”热。她为小说创作开辟了另一条道路,也为后来者指出了万千法门。“黎阳”现象的出现使得中国文坛在“山重水复”之困境中见到了“柳暗花明”。
第一章引子
憩园,一个不大的憩园,一个幽静的所在。
平常年轻人是很少到这里来的。因为这里太宁静,太平和,几曲长廊,几间颇有古风的木屋,在欲发思古之幽情的“文人雅士”心中,自然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但对于已与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融为一体,成为骨中骨,肉中肉,全身上下都是现代气息的青年一代、“弄潮”一族,这里只会有如老僧入定。也许到了暮年,才会来到这近郊的憩园。他们更愿意去的是迪吧、酒廊,让自己的尖叫声融和在动感的音乐中,尽情地扭动着身肢,以得到宣泄与快意;或是在那豪华的西餐厅中,品味着那晶莹透明的液体,让那悦耳的曲声流进自己的心房,沉醉在异域的情调里。就算是想找一安静之处,不被人打扰,体会几分“romantic”(罗曼蒂克)的情侣们,也更愿在那浓密的绿荫深处,相依相偎,卿卿我我,郎情似水,妾意如绵。
清晨,江正原就徘徊在憩园的石径上……
“小园香径独徘徊”,他默默地念着。他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他还会有心情念晏殊的《浣溪沙》,一遍又一遍。这些无用的诗句似乎早已离他远去,仅留下微漠的记忆,而现在却为何又重上心头,如此的清晰呢?“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她的声音又在他的耳畔回响。
三年了,就在三年前的一个晚上,也就是他结婚的前一天晚上,他在这里呆了很久。想着她清丽的颜容,如水的明眸,想着她美丽的歌声,曼妙的舞姿,还有他们经常一同念起的,曾经也是自己最珍爱的,甚至视为是自己生命一部分的诗歌时,他的心就一阵抽搐,泪水不由地雾湿了双眼。他差一点就想回省城老家去找她,求得她的原谅,让她重回自己的身旁。但“理智”告诉他,他不能这么做。在走出憩园的大门时,他向着天空暗暗地发誓,一定要将她和这些两人共同沉醉过的无用的诗词忘了。尽管三年来他还是忘不了她,而且这种感情还与日俱增,但这些曾经倾注过他的理想、激情,曾经令他痴迷、令他心醉的诗句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消逝殆尽了,若不是今天他又重回这里,他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记得起来。那天晚上,在回去的路上,他不断地跟自己说:“江正原,你要记住,你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实现‘大我’而牺牲‘小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