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92-再说长江-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98年,南京路进行了开街150年来规模最大的改造,建成了1033米的全天候步行商业街。汇集了324家商业网点,其中有113家是中华老字号。
2004年,南京路上1918年开张的永安百货公司恢复原来的名称,此前它的名字是华联商厦。公司大楼也恢复了原貌,窗前的水泥墙被凿掉,露出了1918年安装的铸铁栏杆。外貌的复原体现了商家的开放意识和对传统商业文化的尊重。
上午9点以后,南京路就会热闹起来。这里的日客流量80万左右,节日期间达到200万。亨得利钟表公司是一家老字号,店里的商品也经历了上海的变化。
孟真(上海亨得利钟表店经理):我这里有样产品,就是上海20世纪70年代出的,上海牌鼎盛时间的产品7120型手表。那时候零售价是125块,那是全钢、防震、防水、防磁的三防手表。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当时上海的四大件都是凭票供应的。
“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20年前,它的几大名牌都产自上海。然而上海人的家里要添置一件同样不容易,大多数人要靠平时省吃俭用才能攒够钞票。
3年前上海市档案馆收藏了一套上海普通市民的家庭账本。这套账本一共有45本,从1957年11月记起,到2002年底一直没有间断。
账本的主人是嘉定区的一对老夫妇,男主人叫季颖,退休前是嘉定卫生学校的校长,夫人李惠英曾经做过财务工作。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们每天生活中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记账。
李惠英(上海居民):这个月收入多少,他的工资多少,我的工资多少,一共余出来多少,还有卖点废品,什么稿费、奖金都要记。实用、开销,买什么都记,买五分钱一支雪糕都要记,一年一年这样记,一直记到现在,48年。
季颖和李惠英结婚两年后开始记账,他们过日子精打细算,账就这样一直记下来。老两口没有想到,一本家庭收支账,成为上海市民生活变化的印证。从账本里可以看到,1980年夫妇俩全年的总收入是2685。04元,而到了2002年,虽然两人都已退休,全年总收入仍然达到47658。3元,比22年前提高了17。75倍。
《再说长江》 第四部分第三十集 时速上海(2)
老两口无偿捐赠账本的时候,档案馆为他们复印了一套。两个人商量好,在有生之年要把这本账一直记下去,如果有机会还要申请一项世界吉尼斯纪录。
近年来,在上海市民的开销中,住房支出不断加大。人们居住的条件也不断改善。建于1930年的陕西路步高里小区,是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名单的石库门建筑。按照市政府的统一安排,正在得到修缮。
卢桂萍(步高里居民):一户门要贴3000块,我们一户交100块,假如一共有4家人家,只要拿出400块,国家拿出3000块。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上海在城市改造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一些有代表性和人文色彩较强的石库门住宅得到修复保留;大部分过于破旧,保留价值不大的石库门建筑,陆续被一些现代化建筑取代。在新开发的区域,各式各样的住宅小区吸纳着大批从老城区搬来的住户。
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钱星耀夫妇来到乔迁不久的儿子家作客。
他们的儿子钱颂村,曾经留学日本,回到上海后开办了一家公司。他放弃了“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旧观念,在浦东购置了一套150平方米的跃层公寓。
钱颂村(上海居民):我们这个小区有两部分建筑群:一个是高层的,还有一部分就是叠加式的别墅,叠加式的别墅有4层的、7层的、9层的,这样有一个层次感。具体地理位置就在南浦大桥的下边,我的右边是杨高南路,我的前面是龙阳路,进出很方便,到浦西也很方便。
1998年至2002年,上海市改造旧城区1500万平方米,开发商品房8000万平方米,这个数目等于上海所有商品房面积的20%。
20年前,上海只有一幢超过100米的高楼,如今300多座摩天大楼和高架路、立交桥展示了一个年轻的上海。上海的城市基础建设经历了3个阶段:起初是政府向银行借贷;后来是批租土地筹资;现在是融集社会资金。充满活力的经济和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成为这座城市改造建设的源头活水。2005年,上海市完成城市基础建设投资885。74亿元。巨大的投入使上海一年比一年更加精彩靓丽。
外滩的情人墙在1993年改造成观景台,在这里,每天有20万游客凭栏眺望浦江两岸的迷人景色,感受精彩上海特有的风情。
2000年,位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城市发展历史陈列馆正式开放。每一件伴随过上海历史的展品,都是这座城市难忘的记忆。
上海在1959年就生产出第一辆凤凰牌轿车,20世纪70年代更名为上海牌,它是中国老百姓最早乘坐的国产轿车。
上海生产的轿车进入百姓的家庭是从20年前桑塔纳轿车开始的,它是中国最早与国外企业合资生产的汽车品牌,生产出的系列轿车已超过了100万辆。
环保节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国际汽车制造技术的制高点,2006年初,上海同济大学研制的10辆“超越3号”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样车开始示范运行。
1995年投入运营的上海地铁,通车里程已达123千米,成为全国之最。
2002年上海开通了世界上第一列商运磁悬浮列车。坐在每小时行进430千米的车厢里,上海人又可以领先全国,甚至领先世界感受这座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处处洋溢着的前卫与时尚。
建于1907年的外白渡桥和1934年竣工的百老汇大厦都是当年苏州河畔的时尚建筑。百老汇大厦就是现在的上海大厦。在苏州河两岸,曾经有过许多年龄与它相仿的工厂厂房,现在都被新建的住宅小区取代了。只有在河南岸的莫干山路50号;还能看到一片陈旧的房子,它们是从20世纪30年代起陆续建造的,是当时的信和纱厂、后来的春明粗纺厂的厂房。
墙上的《朝元图》是按原作尺寸临摹的山西永乐宫元代壁画,永乐宫壁画是已经发现的中国古代最大的壁画。辽宁画家张明楼花十年心血临摹了这幅高4。26米、长65米的壁画,却一直没有展示的地方。 一个朋友建议他到上海看看。
张明楼(画家):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说莫干山路有一块地方,里面已经聚集了几个画家。我说我的画太大了,恐怕会放不下,我来了以后发现莫干山路有一个非常大的库房,就是这个库房。
张明楼来到这里时,有70年历史的春明粗纺厂刚刚转型为艺术产业园。园区给他提供了十分优惠的条件,巨幅画作终于有了容身之地。艺术园区的4万平方米老厂房和仓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作为苏州河边唯一的工业建筑遗存被保留下来。来自10多个国家的100多位艺术家连同他们的公司在这里落户。
上海市1988年开始治理苏州河:工厂和码头被迁走了,生活废水被送入污水处理厂,市区河段的上游和下游设置了拦污闸门……风景优美的苏州河,再度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
20年前《话说长江》拍摄的上海人民广场,一百年前这里曾经是远东最大的跑马场。
1949年以后,广场成为上海市组织游行集会的地方,它的总面积14万平方米,可容纳120万人。从1988年起,上海市开始了广场的改造。改造后的广场成为上海的文化中心,它像一个橱窗,展示着上海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改造过程中,为了完好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建于1930年、5650吨重的上海音乐厅被整体平移了66。4米。
2001年7月,在距离人民广场两千米的淮海路南侧,一个新锐、时尚、繁华的商业区开业,成为上海的新地标,它的名字叫新天地。
新天地一号是开发商香港瑞安集团的会所,这幢4层的楼房建于20世纪初,外型是公馆式建筑,内部有许多中式建筑的特征,在上海现存房屋中已不多见。改造前这里曾住着四十几户人家,瑞安集团在太平桥项目开工之初,对它作了一番修旧如旧的复原。
太平桥地处上海卢湾区,是邻近淮海路的一片居民住宅,占地52公顷。
1996年,香港瑞安集团受卢湾区政府的委托,对太平桥地区进行改造。在改造现场,董事长罗康瑞看到的是建于20世纪初、已经破旧不堪的石库门建筑。拆除还是修复,是罗康瑞苦苦思索的问题。
这片建筑中坐落着中共一大会址,所以新建筑的高度受到限制。
罗康瑞最后决定:将一大会址周边的3万平方米石库门建筑进行外部修复整容和内部设施更新。为此需要投入资金14个亿,数额远远高于推倒重盖。罗康瑞没想到,改造后取名新天地的石库门建筑,成为知名商家抢手的楼盘。台湾琉璃工房开设的餐吧成为最早的住户。
张毅(琉璃工房):我想新天地有特殊的意义,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只看到一个老屋子、石库门的改建,可是对琉璃工房来说,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它是过去与现代的一个错综复杂的、交互的、新的结合,我们几乎是第一个希望进到新天地来的客户,其实说选择新天地不如说我们选择上海。
新天地虽然只租不售,太平桥改造项目的其他楼盘却销售火爆。“企业天地”住进了10家世界500强企业,来上海打造天地的人们愿意靠近五光十色的“新天地”。
罗康瑞(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因为一大会址在这边,我想“一”加“大”就是“天”,这是一个新的天地,名字就这样叫起来了。
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所有的因果关系,都融化在新天地缤纷的光影中。有人把新天地比作上海的一块琉璃,因为它折射了全世界的光,而距离它最近的一盏灯,就在身后这幢宁静的房子里。85年前,13个年轻人走进望志路106号这扇小门,聚首在这盏灯下,成立了一个组织——中国共产党,他们相信从这个石库门透出的光,会照亮一片新的天地。
《再说长江》 第四部分第三十一集 浦东新高度(1)
在日晷针指向的遥远太空,中国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5号”拍摄到了夜色中的长江三角洲,影像中最亮的光点来自长江口,我们知道,浦东,上海乃至长江,正在孕育着新一轮的巨变。
上海浦东陆家嘴160号,是一栋老房子。
1914年,富商陈桂春建造这座宅院时,黄浦江边的陆家嘴还是一片荒芜之地,这栋中西合璧的房子建好之后,“白天可以欣赏江南旷野的景象,夜晚可以聆听黄浦江的涛声”。这栋房子,成为浦东当时最豪华的宅院。
1990年浦东大开发,当推土机逼近这栋老房子时,建设者面临着一个选择:拆还是不拆?经过一番争论,老房子被保留下来。15年过去了,老房子里早已听不见黄浦江的涛声,江南旷野的景色也被眼前的这一幕所替代:老房子的院子里,“长”出了一座中国最高建筑——金茂大厦。
这一特别的景观,成为浦东开发最有象征性的缩影。
1930年的浦东,黄浦江东侧满是码头、工厂和仓库。回望一江之隔的浦西外滩,早已是高楼林立的十里洋场。1930年的上海,有外资银行27家,无一例外都集中在外滩。那个年代的上海,已经是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成为整个远东地区最大的经济都市。
上海的繁华和经济领先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最大的消费城市,上海人脸上自信的笑容,留在了南京路上,也留在了20年前《话说长江》的影像里。
然而,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和南中国沿海经济的异军突起,使上海的经济中心城市地位面临巨大挑战。1990年,上海市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提出《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请示》。
从此,在浦东这片农田上,展开了20世纪末中国的一幅最神奇的画卷。
1991年11月19日,横跨黄浦江东西两岸的南浦大桥建成通车。就在大桥落成前的1990年,邓小平说了这样一段话:“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1991年7月30日,一座设计高度468米的高塔在浦东陆家嘴打下了第一根桩。这是一座电视发射塔,取名“东方明珠”。一年多时间,“东方明珠”就建到了360米。
设计师用丰富的想象,把11颗大小不同、高低错落的球体从地面一直串联到350米的高空,而468米的总高度,使“东方明珠”成为亚洲第一高塔。
“东方明珠”塔建成前的1994年7月,英国《今日建筑》杂志就在以“上海高度”为标题的封面文章中写到:“上海电视塔巨大的尺寸和多球面的外形线条,使它成为上海的标志,就像艾菲尔铁塔对于巴黎和伦敦塔桥对于伦敦。”
1994年10月1日,东方明珠塔落成。在“东方明珠”塔拔地而起之前,浦东的最高建筑曾经是座10层楼的酒店。当年,4300户浦东严桥镇农民趁着大开发的势头凑现金组建公司,建起了浦东唯一不是靠外来资金,而是农民自己出资建造的酒店——“由由大酒店”。
“由由”的意思是农民种田种出了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浦东的各大工程指挥部就设在由由大酒店。2005年,37层楼高的五星级“由由大酒店”又开工建设了。
从1994年11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每天都有平均几千名游客登上“东方明珠”塔观光。塔上的3个大珠,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