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精神分析入门 >

第4部分

精神分析入门-第4部分

小说: 精神分析入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弗洛伊德的定义,原欲使〃那些包含在爱字里的所有本能力量,它都必须获得施展。〃
    但是弗洛伊德又写道:〃。。。。。。该词比通行的意思更要广泛。。。。。。。〃所以原欲包含着各种得癌:性爱的本能、自我的爱、对双亲和子女的爱、对朋友和普遍人道的爱。它对包括对无生命物品如艺术作品的爱、个人对祖国的爱、甚至对一个抽象理念的爱。
    弗洛伊德这样辩护者:〃所有各种的爱都是从人格的一个共同来源发展而来的。〃他称这个心理能量的来源为〃原欲〃。
    他同时注意到〃原欲〃的其它特征。比方它在我们童年时期就已经出现在每个人身上,这个能量时常以某种爱的形式强调着。但是爱的形式因人而异,且随时间的改变。例如,在某个生活期间,一个人可能把他的爱集中在双亲身上,不久又转移到子女身上,接着可能有转移到收集绘画或宗教身上。

16。什么是〃情结〃(complex)
    〃情结〃是一种很复杂的情绪问题。它主要描述一组感觉和观念。这些感觉和观念相互关联,有个人情绪经验中的一个重大伤害产生出来。
    他是这样造成的:一个人在过去曾受到某一件事的深刻影响。这种影响的伤害,打得使他潜抑了它,把它埋进潜意识里去。于是他像尘土从地毯下被扫走一般,不再被他意识到,但是仍残留在他的心理上。
    这种伤害一旦被潜抑下去,就像一块放射性金属。表面上看上去没有什么害处,其实它却能放出一种能量,影响周围的每件事物,而那最初的情绪伤害就像是隐藏在潜意识里的金属一般。
    这个产生自过去的伤害埋藏在人的心理,会在人的意识里固着于一个特殊的观念形式上。这些观念于是变得充满着电波,并且总是影响他的思想、感觉和生活。
    有〃情结〃的人很少在意识上了解到他的情结的这个观念,支配他的心理到什么程度。他可能设法要对自己和别人解释他的奇特行为与想法;但他所作的解释都是些不合逻辑的理由。
    〃俄狄浦斯情结〃也许就是这类问题的古老例子。

17。什么是〃俄狄浦斯情结〃(the Oedipus complex)
    古代的希腊传奇里,有这么一个预言:俄狄浦斯的新生儿,有一天将会杀死他的父亲而与他的母亲结婚。王对这个预言感到万分震惊,于是下令把婴儿丢弃在山上,想让他饿死。但是有个流浪牧人发现了他。把它送给邻国的王和后当儿子。
    俄狄浦斯并不知道自己的真正父母是谁。长大以后,他创造了许多英雄事迹,而得到底比斯女王(queen of Jhebes)为妻。不久,又常可怕的瘟疫降临底比斯,然后他才知道自己曾经杀死自己的父亲,那是很久以前死在他手下的一个旅行者。她也发现原来与他共享王位的女人是他的亲生母亲。预言一一实现了。俄狄浦斯羞怒不已,他弄瞎了双眼,离开底比斯,独自流浪去了。
    这是俄狄浦斯王(Oedipus the king)故事的更改。弗洛伊德认为它是各种心理症的基本故事。 
    由于婴儿时代和童年早期的环境状况,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型的父亲或母亲。原始的社会和文明的社会都有反对乱的严厉禁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禁忌;因此这些渴望在暗中被感觉到,却一生永远地埋藏在潜意识深处。
    一般人度过一生而不晓得自己的身上有这种感觉。他的意是很小心地避免认识这些感觉,因为这些人只对一般人的打击太大,常会使他不知所措。所以当这些感觉出现时,它们都早已被伪装过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恐惧〃别人会怎么想〃。这种恐惧使得那些社会不允许的感觉被封锁在潜意识底下。它们在那里不断向冲破它们的监牢。这个监牢即是我们对良心的畏惧。造成心理症的就是这种介于想要和不想要之间的挣扎。
    有时候,潜抑的俄狄浦斯情结突破潜意识的封锁,溜到意识里来了。不过它们是以仿造形式出现的。这种形式显然比较不会被我们所反对。
    俄狄浦斯情结以伪装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它不但影响以个人的生活方式,也表现在我们的艺术、流行歌曲、文学、幽默、亵渎神灵和其他许多方面。
    我们常可看到的是:某个男人与一个年纪大她许多的女人结婚,那就是这方面的好例子,更戏剧化的是报纸上偶尔也刊载这类故事:一个女孩为了某种原因杀害他的母亲。这种感觉时常表现在个人的恐惧结婚上,或表现在太过分想结婚(或离婚)的偏好上。这只是少数几个例子。它们都是社会提供给我们的表现形式;不过,这种情结如果逾强,就愈容易被自己发现常识中情绪不健康的讯号。
    对本身的这类问题相当了解的人(不论是通过什么方法)往往是情绪相对健康的男女。
    〃俄狄浦斯情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的元素一样,暗示着一班人有几位院士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他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因为这缘故,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甚至他们当中有些人,可能拿它来作为巧言的托辞,来拒绝一切有关精神分析的事情。

18。什么是〃阉割情结〃(Castration complex)
    〃阉割情结〃与〃俄狄浦斯情结〃息息相关。它也是一组思想和感觉,有时则是它们的总和。他们集中在一个恐惧上,那就是个人潜意识里时常无缘无故地被切除掉性器官的恐惧。这种恐惧,荸荠一个人在意外事件中可能弄瞎眼或折断腿的通畅恐惧,更要厉害得多。它是一种特殊而令人深切感到的恐惧,这种恐惧只集中在个人的性器官上,我们常用俏皮话来代替不愿意直率说出的话,因此我们在毫无忌讳的幽默历史是可以发现阉割的影像。它分布得非常广泛。
    这种畏惧就是一种心理症。精神分析家相信在正常人中也可以发现这种症状,只不过程度较弱而已罢了。
    阉割情结通常是在长久的恐惧造成,这个恐惧主要来自我们觉得会因为禁止恋爱欲望而遭到惩罚。
    例如:父母亲以专门的图解警告孩子说,手淫会产生什么后果和得到什么责罚。这种警告使得孩子产生幻想,并且感到不知所措。这种感觉的侵扰在孩子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成人也不会消失。
    同时,小男孩对母亲也有性的感觉。但他知道这是一种〃坏〃的感觉时,他一定会隐藏它。于是孩子的潜意识里有了会被察觉,被处罚的恐惧。这个恐惧也许就是阉割情结所造成的一个推力。
    这种情结根源于早年生活。生活发现他的性器官而极为重视它,这种现象,对他日后人格和性态度的发展影响颇钜。
    这种感觉往往潜伏在某些个人对女人怀有伤害态度的男人的人格上。他们畏惧女人,认为她们是永远的诱惑者,会引诱他走上一条充满恐怖的责罚道路。于是他轻视(甚至憎恨)女人。这就是男人寡居或同性恋的原因;也是许多男人婚姻上有困难的原因。
    女人也可能受到阉割情结的困扰。女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发现他的身体构造与男孩子显然不同。这种察觉刺激她产生强烈的潜意识反应。她觉得受了骗,他感到身上有某个重要部分被偷掉了,而错不在她;因此她也许会抱怨母亲不该这样子剩下她。于是他们之间可能会产生一段生活上的摩擦。而这种损失感也许多多少少会影响她的一生。
    当一个女人具有这种感觉时,她会认为女人在社会上只占着次要的地位,她厌恶自己不幸被升为女儿身,于是她对男人,对生命,以及对自己的态度,都可能被强烈的阉割感干涂上许多色彩。

19。什么是〃生命本能〃(libe instinct)?
    按照弗洛伊德晚年发展的一套理论,每个人只有两种基本的本能。他把其中之一叫做生命本能,而另一种命名为死亡本能。这两种冲动的目标和欲望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弗洛伊德又给生命本能取名为厄洛斯(The Eros)希腊爱神之名,相当于罗马神话中的丘比特(Cupid)。它直接被包含在〃原欲〃里(见上述〃什么叫原欲?〃一节),它是每个人身上的创造力量和肯定力量。它也包括所有自足和自卫的欲望。
    生命本能一如其名是个人力量的来源,它坚强地袒护生命和代表生命的每件事物。
    我们时常读到一些不平凡的英雄事迹,这些英雄竟然能在看似绝望的情况下坚持抵抗,而获得最后的胜利。有些人半疯狂地在沙漠里流浪了几个星期而遇救;有些人躺在木排里又渴又饥,却能在太平洋上漂流一个多月不死;有些人说到残酷的刑罚后依然活着,这些都是生命本能发挥力量的戏剧化的例子。它也常表现在我们的快乐、野心、亲人感、爱、乐观主义以及生活的其他方面,只不过这些时候的表现比较不明显罢了。
   
20。什么是〃死亡本能〃(the death  instinct)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死亡本能的学说是多数人特别难以接受或了解的。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而这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
    与这个冲动相对的是生命本能。后者的最初目标是自卫和自足,而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股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定要使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痢,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
    这个自毁的冲动(还是按着弗洛伊德看法)受生命本能的压抑而减弱,或改转了方向。不过有时候生命本能失去这种力量,这时死亡本能可能借着〃自杀〃方式表现出来了。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剧本里有段台词是以〃生存还是毁灭(To be,or not to be)。。。。。。〃开头的。这里他提出了许多理由,说明为什么死亡对人类具有吸引力。他也提出了为什么结果也许又不那么吸引人的一些道理。哈姆雷特王子对〃不想寻死〃所提出的理由,是那紧护着生命并且保卫着它的生命本能。
    生命本能迫使死亡本能以各种形式伪装起来。例如:向前头提到的那自毁的愿望,是如此地无法抗拒而使得一个人不能不自杀。否则,这个人顶多只可能成为一个被虐待者,一个享受自己身心痛苦的人罢了。它或许也可能把所有〃毁灭能〃的方向转向外界,而成为侵略性的人、虐待狂的人,甚至也许是个谋杀者。
    在同样的压力下,其他的人可能就沉溺于酒或药物中,也可能变得时常容易发生意外。甚至于一个人不能坚守工作,可能正是表现这种压力的巧妙形式呢!如果要提提一般的似乎与此无关的表现方式,咬指甲的习惯就是一个。
    一般人都承认死亡在某种状况下是诱人的。比如说在一个人有绝症缠身时,但若是要说服人们相信在普通情况下死亡也一样地吸引人(即使不这样明显)可不易了。不过在弗洛伊德提到死亡本能以前,早有一些人谈论到死亡的诱惑了。例如,
      
    莎士比亚说:
        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撮挟
        它伤害着  也被欲求着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1607年)
                         (Antony & Cleopatra)
    约翰*济慈(John keats)说:
        我在黑暗中谛听多少次;
        几乎爱上了安逸的死亡;
        在诗思里;轻呼他的好名,
        求他把我一息带往天上;
        如今死去似乎最为富丽,
        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夜莺的颂歌》,1819)
                         (Ode to a nightingate)
    马克*吐温(Mark twain)说:
        有些人活得够久了,直到生命是怎么一回事。这种人知道我们欠了亚当先生一笔多么大的人情债。他,这位人类第一个伟大的恩人,把〃死〃带到世界上来了。

                          (《傻瓜威尔逊》,1894)
                      (pudd'nhead Wilson's Calendar)
    
    今日,多数的精神分析家现有涉及这个名词。但是他们都倾向于接受这个以〃人有毁灭和侵略的本能冲动〃为标题的理论之下的大部分含意。
    。。。。。。若不是因为对死后的恐惧。。。。。。死乃是旅客一去不复返的未经发现的异乡,。。。。。。令人心之迷惑,使得我宁可忍受现有的苦痛,而不敢轻易尝试那不可知的苦痛。。。。。。

21。什么是〃转移关系〃(transferenced)
    转移关系是分析家帮助病人了解自己时所用的主要手段。它是精神分析的一个重要机转。没有它,分析不能成功。
    在生活中的不同时刻里,每个人会对某个人产生特殊的感觉,可能是爱或恨、可能是亲切或厌恶,也可能是各种不同的感觉的综合。比方说一个男人常会有同时厌恶和喜欢一个女人或男人的强烈感觉。当我们有了这种混合的感觉时,我们通常会很轻松地向自己或别人解释它,不过即使我们的理由很充分,也是表面的。它们实际上不合逻辑。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在对着他目前生活里的某个人,重温着他过去经历过的感觉。而这个感觉是他在遥远的过去,从另外某个人身上得来的。目前这个人身上有种事务触及了他潜意识里的一点灵光。当这种事情发生时,我们与它的关系里充满了过去的许多感觉。
    往日的这种感觉聚集而来,会抗拒我们目前尽责的意愿。他们最通常是那些原来对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感觉。当时因为一些怕犯错误的顾虑而没有将他们表现出来,所以被潜抑到自己内心里去了。
    在治疗过程中,分析家就像一只木艇,安稳地围绕着这些被潜抑的感觉。在这种职业环境的特殊性质文档和守秘之下,病人开始在潜意识上看到那些自己不愿意说,不愿意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