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飞震撼-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青年时代做记者,后来当作家,许多年来采访、结识了难以计数的各路精英和命运多有坎坷的各类人物,但没有一个像丛飞这样,让我的眼泪崩溃似地奔流。泪水在采访中流,自然也就在写作中流。我不知道本书是否能够丰富而完整地展示出丛飞那伟大高洁的灵魂和精神世界,但我和徐华努力做了,而且做得很投入很真诚。
本书的写作,缘起于2005年7月中国作家协会的一次书记处会议。我因工作需要列席。会上,主持作协工作的金炳华先生谈到央视新近播出的丛飞访谈,不禁情动于怀,说他好几次被感动得泪下。书记处的其他衮衮诸公也都感触良多,议论纷生。
应当给丛飞写篇东西,来表达我们文学界对丛飞的敬意,同时也是向全社会彰扬丛飞精神,金炳华先生说。
我说,我去吧。
到达深圳之后,我才感觉有些为难。病中的丛飞身体孱弱,嗓音嘶哑,说话吃力,长时间的采访无异于折磨他一样,我不忍心。幸尔,在丛飞的病室外遇到徐华女士。聊起来,才知道她是我的哈尔滨老乡且又是当年的新闻界同仁。作为第一个发现并报道丛飞的记者,徐华对丛飞的经历和故事了如指掌。她告诉我,她本打算为丛飞写本书的,而且已经积累了大量素材和资料。为节省丛飞的时间和体力,为集中两人的智慧和提高效率,我和徐华不期然同时萌生了合作的念头。
徐华拿来了她手头上的所有资料。又经过前后数十天的进一步采访,在与徐华商妥写作提纲后,我带上笔记本电脑到了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秋天的海滨是寂静的。历经近一个月紧张而又激动的劳作,有了初稿。此后我把稿子带到深圳,请徐华修改,并请丛飞审定。其后又征求了几位专家的审读意见,做了进一步修订。终于,今天我和徐华可以把这本饱含热泪和激情的书送到读者面前了。
为此,我要向金炳华先生和中国作协书记处其他领导表示感谢,向服务热情周到的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表示感谢,向审读本书初稿的傅溪鹏等几位专家表示感谢。此外,特别还要郑重感谢我的合作者徐华。是她首先发现并满怀深情地报道了丛飞的困境,是她把无钱治病的丛飞送进了医院,是她的一系列报道率先掀起了丛飞感动中国的热潮并使丛飞获得全社会的关爱与救助,是她在丛飞进行化疗、无法采访的最初几天,把我讲得一次次泪流满面,是她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大量资料,还写出部分章节并提出许多好的建议。如果读者对本书有所嘉许,能在阅读本书时有所感动,那么徐华在报道丛飞和参与写作本书时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她的激情与智慧,无疑是我们共同完成本书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当然,我们所有的感动和激情,都来自于丛飞。正是他那博大无私的爱,以及他在病榻上一次次真诚的倾诉,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了本书的写作并同时完成了一次庄严的精神洗礼。
2005年10月于北京
2、徐华
2005年10月16日,时已深秋,深圳的夜晚依然保持着北方盛夏的温度。我坐在书房里,打开电脑准备完成与蒋巍先生的约定——为本书写一个后记,然后宣告这项为之忙碌了两个多月的工程完工。这时,电话响了,传来了丛飞兴奋但依然沙哑的声音:“今天是令我难忘的日子,我被评上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了,要去北京领奖。几乎就在得到通知的时候,丹丹在深圳人民医院生下一个6斤多重的女儿。多好啊,今天我双喜临门!”丛飞说,得知婴儿平安降生的那一刻,他喜极而泣:“半年前我被宣布患晚期胃癌的时候,丹丹刚刚怀孕4个月,我多么担心这个可怜的孩子无缘与父亲见面啊。”
我的眼里顿时涌上泪花,为丛飞,更为他和邢丹来之不易的小女儿。今年5月,得知自己身患晚期胃癌后,丛飞曾苦苦哀求邢丹去做人工流产,因为他不忍心看到自己离去后把抚养孩子的全部重担都放在邢丹肩上。然而,邢丹却一定要生下这个孩子。她哭着告诉他:“这是我们爱情的结晶,再难再苦我都会将孩子生下来!”
坚强的丹丹在病房里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孕育着他们的爱情结晶。她的腹部一天天隆起,面庞却一天天消瘦。每当进行孕期检查时,她站在那些满面红光、白白胖胖的孕妇中间,显得是那样的瘦弱、那样的憔悴、那样的弱不禁风。然而,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坚强走了过来。丛飞令人敬佩,邢丹同样令人敬佩。
说好了写后记只谈丛飞报道和这本书的创作,可还是情不自禁地又谈起了丛飞。作为第一个发现、报道丛飞的新闻记者,我是幸运的。我非常感谢《深圳特区报》的领导和同事们,如果没有他们强有力的支撑和帮助,我可能无法坚持长达4个多月的几乎是夜以继日的报道,更无法写出近20万字有关丛飞的新闻稿件。忘不了第一篇报道《有点伤心,但不后悔》见报的当天,副总编辑侯军先生马上给我打来电话,对报道给予充分肯定,并鼓励我一定要搞好后续报道。时任《深圳特区报》编委、专刊副刊中心副主任的邓自强先生也多次与我仔细商讨报道计划。此后,深圳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黄扬略也多次过问丛飞报道,一再要求采编部门要舍得版面,将丛飞的感人事迹挖深挖透,让丛飞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回首那些难忘的日日夜夜,可以说,没有《深圳特区报》领导与同仁的鼎力支持与帮助,丛飞的报道和他的感人事迹就不可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影响。
发现丛飞是幸运的,能在丛飞的病房里见到蒋巍先生,也是一种幸遇。十几年前,我们都在哈尔滨新闻界工作,那时我还是一个黄毛丫头,而蒋巍先生已是颇有名气的记者、作家。那时我曾读过蒋巍的一些报告文学作品,洋溢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激情那种文采,令我对他充满敬意。完全没有想到,十几年后,我们会在深圳人民医院丛飞病房外面的走廊上相遇。面对丛飞,我们一起为他热泪滚滚,一起为他心潮澎湃,一起为他牵肠挂肚。就在那一刻,我们决定合作,共同完成本书的创作,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让病榻上的丛飞尽早看到这本写他的书。如果他能为之一展笑容,那就是我们莫大的欣慰了。
2005年10月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