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 >

第11部分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用书公共基础知识快速过-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和法律思想直接为经济基础和阶级利益服务,它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占支配地位的政治和法律思想,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2道德    
    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的行为所体现的情感、风格、情操等等。道德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道德与法律一样都是对人的行为起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但是,道德又不同于法律。道德的执行依赖的是一种社会舆论、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起作用的精神力量。而法律的执行依靠的是国家这个暴力机器的强制执行。在一个社会中,道德和法律相互补充,共同规范人们的行为。    
    3艺术    
    所谓艺术,是指通过塑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语言艺术、造型艺术(绘画、建筑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    
    艺术是最早出现的社会意识形式之一。其产生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分不开。艺术也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在阶级社会中,艺术是一定阶级和一定社会势力思想、意愿和情感的反映。    
    4宗教    
    宗教是支配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是由对超自然实体即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信仰和崇拜神灵,是一切宗教的基本特征。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历史现象,就其精神实质来说,是一种颠倒和歪曲的世界观。在阶级社会中,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一种精神毒药。    
    5科学    
    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以概念、公式、定义、定律等形式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人们据此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对科学可进行各种分类,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自然科学是研究关于自然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阶级社会里,自然科学不具有阶级性。社会科学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在阶级社会,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表现出来的,它所发生的作用与阶级利益有着直接的联系。    
    6哲学    
    哲学是最抽象、最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为哲学提供素材,哲学随着这些意识形式的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它又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给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以指导。    
    在阶级社会里,无论哲学家是否承认,哲学都具有阶级性。    
    第二节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大纲要求    
    1理解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掌握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理解并掌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的内容及其要求。    
    3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这一规律的内容及其要求。    
    4能够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种社会形态始终,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制约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的进程、性质和面貌。    
    2社会基本矛盾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动态的结合,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的这两对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根本,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主义革命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为了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重要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    
    生产力,是社会改造自然、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表示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范畴。生产力是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一切物质技术要素的总和。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在生产力诸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也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是表示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的哲学范畴。    
    生产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结构,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集团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以及由此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最基本的方面,是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内容。生产关系的这三个方面体现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之中。    
    生产关系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社会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作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构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是经济基础。那些处于“萌芽”、尚处在生成中的生产关系,或者已经“过时”、已经失去必然性的生产关系,并不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构成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表示社会与其自身精神关系的哲学范畴。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两个部分。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政府机构、党团、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制度和设施。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上层建筑的性质,直接地受经济基础的决定,间接地受生产力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1)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必然在国家政权和意识形态上占统治地位。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之后,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迟早会发生变革,以求得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还规定着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与经济基础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历史的继承性四个方面。    
    ①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有其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就其活动领域来看,它是一种思想政治活动,是一个更为“遥远”的领域。就其表现形式来看,它主要表现为社会与其自身的精神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主观的形式。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识形态形式。前者是制度方面的服务,后者是思想观念方面的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上层建筑适合于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是起到巩固经济基础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时,它就起到阻碍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③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平衡性。就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看,二者之间并不是直线式的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演变,与上层建筑的发展演变,并不是完全同步的。二者的关系和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上层建筑“超前”于经济基础,一种是上层建筑“滞后”于经济基础。超前或滞后都是上层建筑“偏离”经济基础的表现。    
    ④上层建筑的历史继承性。一方面,上层建筑对历史上已经形成的思想价值观念,具有多方面的借鉴和利用。另一方面,那些失去其经济基础的陈腐的思想观念,对此后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形成,也具有持久的或者潜在的影响。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从属的。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与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构成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体现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第三节阶级国家革命    
    □大纲要求    
    1了解阶级的起源,理解阶级斗争的根源及其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能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状况。    
    2了解国家的起源和本质;掌握国体和政体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理解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发生条件。    
    3正确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及其处理方法;掌握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作用。    
    □要点速记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起源    
    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原始阶段并不存在阶级。那时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生产力极端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没有任何剩余产品可供私人占有,因此不可能发生阶级的分化。只是到了原始社会的后期,由于金属工具的出现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才为阶级的产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首先,这时开始有了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占有他人和集体的劳动成为可能。其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有了分工和交换,就使财富的积累和大量占有他人劳动具备了现实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对劳动工具等生产资料和其他财富的私人占有便逐渐成为经济生活的主导趋势,最终导致以血缘联系为纽带的氏族制度的瓦解,而代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私有制经济制度。阶级的分化和对立,便在这样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得以发生。    
    历史上最初的相互对立的基本阶级——奴隶主和奴隶,就是以上述基本方式形成的。由此可见,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则是其直接原因。这二者又都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品既有相对剩余而又不足够丰富的阶段)的必然现象。阶级只是生产力状况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物。    
    所以,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列宁说:“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各阶级在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集中表现在它们之间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    
    2阶级斗争及其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于不同阶级在一定经济关系中所处地位的根本对立,在于它们经济利益上的相互冲突。阶级斗争的实质是阶级之间根本经济地位、经济利益的冲突和较量。    
    阶级的对立和斗争是由生产方式内部矛盾的发展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生产资料的剥削者占有制存在,有剥削和被剥削的经济关系存在,就会有阶级斗争存在。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阶级斗争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暴力的也有和平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既有公开的也有隐蔽的。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推进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造并由此而推动整个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的基本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