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话直说的政治-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的商业训练,难以应付激烈无情的市场竞争;到了非营利部门,则被视为铜臭气太浓。在1980年代,有人干脆把SOM戏称为SchoolofDisorganizationandMismanagement(乱组织胡经营学院)。1994年,校名中的Organization不得不被去掉,成为现在的SchoolofManagement。
特点创不出来,建立传统就更是无米之炊了。传统是靠年头堆出来的,刚刚建立的学校怎么可能有传统呢?但传统对于一个学校的成败又至关重要。传统长的学校毕业生多,校友的捐助就多。更重要的是,校友们在生意场上形成势力和网络后,会提携后进,使日后的毕业生好找工作。几年前,一位在华尔街拿到工作的耶鲁学生对笔者诉苦,说耶鲁在美国政界、司法界权力赫赫,唯独在生意场上关系不多。先不说商学院办得太晚,目前没有什么校友得势,大学本科的相关专业,也只有经济学这么一门,太宽泛,太理论化,不像有些学校有金融、管理等许多具体专业,结果自然影响耶鲁学生在生意场上的运气。总之,学校没有特色和传统,学生打不出去,这么一个弱学院在耶鲁这一精英大学中的合法性就会动摇。1996年,耶鲁校长RichardLevin明确了他的最后通牒:“SOM要么成为一流的学校,要么就不要这样苟延残喘。”
所幸的是,1995年JeffreyE.Garten成为SOM的第8任院长,这一任命改变了SOM的命运。此公在克林顿政府中曾出任负责国际贸易的商业部副部长,并且是一位在华尔街从事国际投资的银行家。他首先把SOM的学位从古怪的MPPM改成传统的商学院学位MBA。他强调:“我们是响当当、硬碰硬的商学院,97%的毕业生都要进入商业界。不过我们依旧与众不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来会在某个时期服务于公共与非营利机构。我们会为他们向这方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技能训练。我们要为未来的企业界和社会两方面培养领袖。”换句话说,要先加强基本的商业技能的训练,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特点。
本着这一精神,他主持了对课程的全面修整,重点加强会计、市场、金融、战略、管理等几个传统基础课程,同时招兵买马,加强师资力量。几年内,SOM的师资力量扩大了42%,实力大增。有9位资深教授最近离开哈佛、康奈尔、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CarnegieMellon这样的一流商学院而加盟SOM。最近从哈佛挖来的大名鼎鼎的FlorencioLopezdeSilanes说,他之所以决定离开哈佛而拒绝其他名校许诺的教职而来到耶鲁,主要是SOM已经是美国商学院中的五大顶尖学校之一,而SOM的师资已足以和哈佛与斯坦福抗衡。GeneralGeorgeRogersClark讲座教授DickWittink在康奈尔干了17年后也加盟SOM,理由是耶鲁的综合优势和SOM对研究的重视。
在耶鲁校方的大力支持下,SOM于1998年创建“领袖论坛”(LeadersForum),把企业界的领袖人物请到校园里来;1999年再创“国际金融中心”(InternationalCenterforFinance),从事环球金融业务的研究,并建立经济与市场的数据库;2001年又成立了一个有150万美元资金的由学生经营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在当地进行投资;同时还成立了一个ChiefExecutiveLeadershipInstitute,集思想库和教育中心为一体,使世界企业界领袖可以交流心得。2002年,世界银行的总裁JimWolfensohn参与创办了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CorporateGovernance,隶属于“国际金融中心”。这一机构将与耶鲁法学院和由墨西哥前总统Zedillo(耶鲁毕业生)领衔的耶鲁“全球化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世界范围内的企业规制(CorporateGovernance)。目前,这样的机构只有很少几个商学院才有。
耶鲁位于康州的小城纽黑文,距纽约要开车两个多小时,读文学、历史是个世外桃源,学经营管理,未免离生意场太远,妨碍学生和世界金融中心、企业界领袖的接触。然而有了上述的项目,SOM一下成了企业界的一个思想中心,企业界领袖出入频繁,使学生眼界大开。然而,Garten并不满足于此。他首创了SOM巡游团(SOMontheRoad),亲自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不仅让学生开开眼,同时也把学生推荐给外部世界。1998年,即他上任的第三年,他带领一小组学生访问华尔街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以向学生展示华尔街的
幕后运行。在交易所转了一上午后,他们得以和证券交易所的主席RichardGrasso共进午餐。以惜时如金著称的Grasso与这些学生聊得过于高兴,以至让一位外国的财政部长等了他半个小时。最后,所有的学生都从Grasso那里拿到一份工作。
这一午餐,被视为SOM历史上的转折点。没有传统、没有显赫校友提携的SOM毕业生,终于引起了企业界的重视。SOM在美国商学院中的排名也扶摇直上。比如在2001年4月《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中,SOM名列第三,竟超过了显赫的哈佛商学院好几位。《华尔街日报》的排名主要体现毕业生雇主的意见,这种“老板意见”可以说与学生的前途最为相关。在2001年Forbes的排名中,SOM排第6名。Forbes的排名反映的是受雇者的意见,即那些商学院的毕业生工作以后,对自己上商学院的教育投资回报的评价。《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则是综合性的,从考试成绩、师资力量、学校声誉到课堂规模等等无不算分,牵制因素甚多,因而一般学校进了这个排名后,位置很难大幅度移动。但SOM在1996年作为第19名的学校,2001年跳到第12名,从2000年到2001年间竟一下子上升4位,虽然今年降至第13位,但仍是上升的势头最为强劲的商学院。盛名之下,进SOM变得越来越难了。1995年,申请SOM硕士学位课程的人只有1400,32%的申请者被录取;到2000年,申请者多达2446,录取率降至17%。在同期内,来SOM招募雇员的企业增加了60%。2000年,21%的SOM毕业生就职于咨询公司,39%就职于金融机构,25%投身于IT产业,13%进入制造业,2%服务于非营利机构或公共领域。
在传统的商业领域站稳了脚跟,SOM也进而能够保持和发扬自己的特色。SOM建校的哲学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生意,还要教他们如何服务于社会。这一理想在刚起步的小学校会显得大而无当,但如今SOM已经是个一流名校,自然有权威在商学院的教育上发出不同的声音。SOM由于其强调社会公益高于企业赢利的哲学,曾被称为“反商业学院”(Antibusinessschool)。但在当今的后安然时代,这种强调企业运营中社会公益的信条正可谓生逢其时。
用管理学与经济学讲座教授SharonOster的话来说,“社会企业观”或“社会经营观”(socialentrepreneurship)是SOM的立足之本。根据SOM的哲学,所谓公共、私营、非营利机构之间的界限是人为的虚假概念,而SOM的教育就是要打破这些传统的界限。Garten院长强调:SOM的长处是在于训练学生理解“企业经营的人性的一面”,即“如何领导,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组织自己的班子和团队,以及如何评估结果”。一句话,企业的领袖同时也是社会的领袖。因而学生不仅要理解企业,更要理解社会。像SOM的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CorporateGovernance,就是致力于研究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企业运行的基本游戏规则,以及如何规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为了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SOM利用耶鲁大学固有的人文学科优势,借花献佛,突出多学科的训练。领导“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与管理讲座教授WilliamGoetzmann指出,他的中心的成员许多来自耶鲁法学院、经济系、历史系、心理系和人类学系。而上述院系都具有美国超一流的水平。SOM为鼓励学生利用耶鲁的这些优势,容许学生在SOM之外的耶鲁各院系选四分之一的课程,并和耶鲁医学院、法学院、护士学院、神学院、戏剧学院、林学院(包括环境科学)等建立了一系列联合学位课程。比如最近SOM的管理与环境联合学位,被AspenInstitute和theWorldResourceInstitute出版的BeyondCreyPrinstripes2001: PreparingMBAsforSocialandEnvironmentStewardship评为最优秀的课程之一。
这种“社会经营”的理念,使SOM把经营意识扩散到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领域,站在了开拓经营思想的前沿。比如,最近耶鲁的一位应届毕业生刚接到伦敦的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艺术史系博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但她突然改变计划,明年将到SOM就读,同时不放弃自己艺术史的博士梦。她在读第一年商学院的同时,将继续艺术史博士课程的研究。这位学生的志趣是当一位博物馆馆长。目前的博物馆产业,正急需既有经营管理背景又有艺术史训练的人才。于是她破天荒地在两个大学同时攻读学位。
第二部分 美丽的资本主义?第18节 异军突起的耶鲁商学院(2)
除了利用耶鲁的人文优势外,SOM还严守耶鲁的另一传统: 小而精。在美国精英教育界,有一句老话:“耶鲁的教育,哈佛的文凭。”其底蕴是: 哈佛规模庞大,名声在外,但教育还是耶鲁的好。由于规模小,师生、同学之间容易接近,有一种社区精神。一些耶鲁师生提起哈佛就耸耸肩说: 那里有许多诺贝尔奖得主,但和学生有何关系?你反正永远见不到他们。而在耶鲁,你多了不起也得给本科生上课。这些虽是门户之见,却多少反映了耶鲁的特点。据说哈佛法学院因长年被耶鲁法学院压一头,后来花钱请人评估,如何才能取耶鲁而代之。结果评估的结论是: 缩小规模!哈佛法学院的学生总数几乎是耶鲁法学院的三倍。有人称一旦跨进耶鲁法学院的门,就一辈子不用愁,但进了哈佛法学院,只有名次进了前三分之一,才敢说这话。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多招那三分之二愁眉苦脸的人呢?
SOM秉承这一精英精神,严格控制规模,每年录取200个学生,而哈佛商学院一年要收900人。由于人数少,一堂课的平均规模只有25人,大课不超过80人,小课可以只有8个人,同学之间关系密切。学校在这种小巧温馨的气氛中,强调同学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而不是竞争意识。这也更适合SOM所寻求的为社会服务而非为个人利益争斗的教育目标。
除此之外,SOM还领导着全球化的大潮,从人员到训练越来越国际化。其学生中,三分之一是外国人,其中亚洲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7%。在过去4年中,从中国(包括大陆、香港、台湾等)招收的学生,每年有15人左右。而SOM和耶鲁的全球化研究中心、国际关系中心合作密切。“9·11”后,美国意识到不能无视第三世界的苦难,加大了对外援助的规模。而如何经营对第三世界的援助,远远不能用营利与非营利、“私营”和“公共”这类传统的概念所界定。SOM则正好在打破这些框框、培养综合性人才方面领先于世。
不过说到底,“社会经营”的理念最终还是使SOM在“非营利组织”的管理方面独领风骚。即使《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仅把SOM排在全美第13位,也不得不承认在“非营利组织”这一项中,SOM的教育品质为全美第一。过去有两个传统的观念: 一个是“非营利组织”与生意无关,但正如Garten所指出的,“目前许多非营利组织希望通过投资企业来获得资金,补充慈善事业的经费,但苦于缺乏必要的经营才能而功败垂成”。SOM则是将经营观念推进到〃非营利组织”的旗舰。今年SOM又从GoldmanSachsFoundation和PewCharitableTrusts得到450万美元的重金,以资助其“非营利组织”的课程,可谓如虎添翼。另一个传统观念是读商学院两年的花费可以轻易达到8万美元之巨。为了偿还这笔债务,毕业后只能去高薪的金融业中拼杀。SOM则试图改变这一偏见。60%的学生目前接受各种各样的财政资助,SOM试图说服未来的学生: 你可以在非营利机构工作,同时有体面的收入,并能够在10年之内还清上学的债务。同时,SOM还设置偿还贷款的免除计划,为那些毕业后从事公共事业和就职于非营利部门的学生在财政上“保底”。
在社会责任感中做生意!这是SOM的基本信条。这一信条在后安然时代已变得越来越有感召力。SOM的影响力,也因此会与日俱增。
附: 关于SOM的关键数字(以2002级学生为准):
GMAT平均分数: 696
大学平均分数: 3。5
TOEFL平均分数
纸卷: 646
计算机卷: 277
平均年龄: 28
平均工作经验年限: 5
入校前工作经验
企业: 70%
政府: 15%
非营利及公共机构: 15%
学生构成
男: 72%
女: 28%
美国少数种族: 18%
国际学生: 33%
毕业就职去向
咨询: 21%
金融: 39%
IT产业: 25%
制造业及其他: 13%
非营利及公共部门: 2%
中等年收入
咨询: GA1E7146000
金融: GA1E7120000
IT: GA1E7105000
制造业及其他: GA1E799000
非营利及公共部门: GA1E766000
学费(2001—2002): GA1E728930
主要雇主
金融业:
CharlesSchwab&Co。
Citigroup
CreditSuisseFirstBoston
CSFBdirect
DeutscheBank
FleetBoston
GECapital
Goldman;Sachs&Co。
INGAetnaFinanc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