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9-航天精神-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效益。这样的设计,使中国的神舟飞船具有了起点高、容量大、重量大、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和现代技术的优势。正是中国航天人自主创新的艰辛探索,一步步把飞天梦想变为现实。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企业,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分子,更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发散思维,为企业创造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不断充电靠自己,学习知识有方法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在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将技术向相关产业辐射,并以自身需求刺激高端产品的研发,从而带动了我国新材料、
生物品种、通讯等产业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神舟”六号飞天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启示是,当前世界正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集中地体现在科技竞争方面,航天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航天工程进程不可停滞,在现代科技发展中,与俄、美航天强国相比,35年的距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缩短的。中国独立自主、刻苦攻坚的航天路依然很漫长。在这条路上,必然是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不可间断的过程。怎么学习,怎么实践?从中国航天人不懈的奋斗中,我们也许会体会到许多,精神上也会升华许多。我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么在一个企业中应该学习什么呢?个人的学习必须与企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与企业的发展同步。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首先看自己缺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每一个人所缺的都有不同,那么我们就应当在欠缺的方面加强学习和吸收。真正的学习要靠自己,只有在自己想学、自己有兴趣的时候,学习才会有效果。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的航天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科研底子薄,基础差,研究经费也少得可怜,什么都得从零开始。要学什么,又该怎么学,在零点的起点上,这也是个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问题。航天人不怕条件艰苦,边学边创新,学进去了才会知道,自己需要学的太多,因为欠缺的太多。就这样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边研究,边学习,才发展到了能够让中国人为之扬眉吐气的今天。一提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领军人物,也许很多人耳熟能详。他叫张庆伟,是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党组书记,也是中共中央十六届委员会最年轻的中央委员之一。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一个参加工作只有20年的人,靠什么取得这样的成功和成就?那就是勤于学习、勤于实践以及勇于创造的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1988年夏天,张庆伟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全新的事业等着他。勤奋的他不管是分内的还是分外的事,只要是工作,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做。“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时,遇到一个难题,休斯公司提出:卫星起旋后再脱离火箭,中方必须在火箭上附加一个起旋分离系统。张庆伟接到了这个任务。为了完成任务,他经常一个人在实验室通宵加班,进行推算、演示。经过无数次的运算,1989年4月,星箭起旋方案终于完成。但休斯公司不接受这个方案。他又投入新的学习实践中。1989年11月,张庆伟随代表团来到休斯公司,参加最后的发射谈判。面对对方不问情况就提出许多难题,并以撤
回合同相要挟的傲慢态度,张庆伟从容应对,终于使星箭起旋方案得到通过。航天事业是智者和勇敢者的事业,更是面对困难勇于创新、勤于实践者的事业。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用18个月的时间,拼搏研制“长征”二号捆绑火箭时,张庆伟又承担起助推器分离的研制分析工作。当时他刚刚献完血,顾不上休息,在没有翔实资料、国内没有先例的情况下,边学习,边创新,边实践,用3个多月的时间建立了火箭分离动力数学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研究。这一技术在1990年2月进行的地面试验中一次成功,为“长征”二号捆绑火箭的研制工作赢得了宝贵时间。1990年7月16日,“长征”二号捆绑火箭首飞成功,中国航天业创造了用18个月的时间研制一枚新型火箭的奇迹,张庆伟主管参加的3个项目也经受了考验,受到各方专家的赞扬和肯定。1992年,张庆伟参加了国际空间大学的学习。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废寝忘食地去学习。正如他在学习报告中写的:“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感到收获不小,特别是增添了为我国航天技术赶超先进国家做贡献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我们中国人是最早梦想走向太空,并为此而献身的民族,为了人类的未来,我们应当为做出新的贡献而努力。”一个在福特公司工作了27年的高级管理人员,领导林肯轿车的一个新车型——大陆汽车的开发项目,这个项目价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值40亿美元,有1200个工程师为其工作。他的经费比预算少了30%,但是项目开始的时间比计划晚了4个月,团队也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刚开始他不知道怎样开展工作,怎样把一个很大的官僚性机构分割成许多个很小的、很有效率的团队,再把它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他去了丰田公司,学习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与他分享了全面质量管理、工序的控制、最先进的制造工艺、准时生产等知识。他问丰田公司的总经理:“为什么你要和福特公司来分享这些知识呢?与你的竞争对手分享这些知识,你不害怕会有风险吗?”丰田总经理说:“我不怕。我们不怕与福特公司分享知识,因为当你们把这些知识实施到你们的企业中去的时候,我们已经有了新的知识,我们学得比你们快。”丰田总经理居然对福特公司的人说“我们学得比你们快”。是啊,学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与他人分享经验,在分享中提高。学习,不仅要有方法,还要有速度。中国航天事业一路走来,经历过艰辛、失败、挫折,也享受着成功的喜悦。回顾这一路,其实是一个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而这种航天精神,不正是当今员工最为匮乏的吗?只有当我们自己能够真正掌握自己的时候,才能够一切尽在掌握中。因为只有掌握了自己,才知道自己所缺少的,也才会尽力地去学习,取得好的成绩!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仅应该知道怎样去学习,更应该知道怎样通过学习来
丰富自我,提升自我!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紧跟时代搞创新,实现人才年轻化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践证明,真正的高科技是花钱买不来的,只有立足自力更生,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再创新。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设计方案论证,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地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比尔·盖茨说过一句话:“创新,它犹如原子裂变,只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需一盎司就会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效益。”一个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仅靠雄厚的资金及规模已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只有不断创新(思想上创新、管理上创新、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创新),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把企业建设成为有活力、有后劲、市场占有率高的现代化企业集团。那些缺乏创新,一种产品卖到底、一个工艺干到底的企业,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中或迟或早必将被淘汰。要创新,员工素质是关键。而素质的提高要以知识的学习为基础。为此,加强职工培训,提高干部素质,造就知识型员工才是创新的根本。由员工综合素质产生的团队经营、知识管理、文化特质,特别是自主创新等能力,不仅是别人无法超越的核心竞争能力,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着陈旧的思想观念与现代化的经营机制不相适应、人员总量冗余与结构性缺员不相适应、迟缓的思维反应与快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不相适应等三大矛盾。其实,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全员素质,尤其是提高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驾驭全局的能力及其经营水平、创新能力和管理艺术,提高全体员工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知识管理能力。紧跟时代搞创新、保优势,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可以让
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充电,并以岗位培训落实员工终身教育制度,大力推广讲座、研讨会、网上教育、拓展训练等形式。员工的能力没有优劣,只有强弱,而且完全可以通过学习弥补。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不断弥补企业管理这个“木桶”中的“短板”,才能形成一种团队合力。从成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到成功发射“神舟”六号飞船,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之所以能够接连取得六战六捷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不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骨干人才。人才年轻化,是航天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1992年载人航天工程立项时,研究院“长征”二号F型火箭研究队伍基本上是以中老年专家为主。13年来,火箭研究院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培养启用青年、关心依靠中年、尊重照顾老年”的人才培养方针,采取了“加强干部队伍、技术队伍、工人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实施了“三高人才接力计划”和以“培养管理带头人队伍、学术带头人队伍、工种技术带头人队伍”为目标的“三二○○”人才工程。同时,结合载人航天工程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在依靠老专家的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的选拔、评价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通过以老带新、加强培训、关键岗位锻炼等多种办法,使得一大批青年技术骨干脱颖而出,
加强自主创新,争当学习型员工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阶段任务的完成奠定了人才基础。特别是“长征”二号F型遥五火箭圆满完成首次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后,研究院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科技干部和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对管理层、分系统负责人等进行了调整,使一大批年轻人成为科技管理和关键技术岗位上的中坚力量,一批青年技术人才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从2003年开始,核心人才工程和通道工程建设拉开序幕。核心人才工程以“造就领军人物、塑造知名专家、培养能工巧匠、推出市场精英”为内容开展工作。通道工程围绕“晋升通道、培训通道、激励通道、比武通道、命名通道”开展工作。随着工程实施,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已经初见成效。例如,“长征”二号F型火箭设计管理队伍的平均年龄为46岁,45岁以下占66。7%。与两年前相比,领导干部的年龄年轻了10岁。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使队伍人员结构更加年轻化,更加朝气蓬勃,顺利地完成了新老交替工作。正是这支队伍,圆满完成了各项攻坚任务,确保了“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高质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确保了万无一失,使航天员得以从容踏上通向太空的坦途。世纪之交的世界,是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球性后工业社会,一个以经济为主导的以争夺信息、技术、市场为标志的多元世界。在这场激烈的国际较量中,企业创新越来越被摆到突出的地位。“不创新,就死亡”的警世之言,绝
非危言耸听。面对当今不断变革的社会,如何生存与发展对所有企业来说都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创新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应该主动成为创新的主体,主动了解企业文化,跟上时代,不断攀登高峰,让自己在企业中不被淘汰,也让自己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永远保持优势。
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千锤百炼成精兵,功底扎实显技能
航天精神,是。航天人“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他们把质量作为航天工程的生命,把确保航天员绝对安全作为工程建设、研制、试验的最高原则。通过狠抓规章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努力培育和锻造良好的科研作风,使每次发射试验都能真正做到设施设备零故障、技术操作零差错、组织指挥零失误。一名优秀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也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遵守规章制度,培养严谨的作风。
——
高标准严要求,规范化科学管理
人是载人航天飞行的核心,人能否在空间进行多天工作和生活,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神舟”六号担负着检验我国“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能力的使命。如果此次“多人多天”飞行顺利的话,无疑能为下